《存在主义救了我》是一本由戈登·马里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主义救了我》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不如直接去读克尔凯郭尔
虽然看引言里作者写个人经历还挺感动的,总的来说他个人的成长是挺了不起的,但依然不怎么推荐这本书。基本是套着哲学外衣写个人经历和自己的阅读学习记录,不如直接读提到的诸多存在主义哲学相关原作,或者至少对它们有大概了解…
光从书名上,吸引我的是前四个字,我迟疑的是后三个字。“救了我”太个人化了,说实话也没怎么讲清楚怎么救的,总之emmm真的想被存在主义救还是去看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吧。
《存在主义救了我》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
这是第九次参加鉴书团,之前的书都是因为本身感兴趣所以参加,读完也都觉得挺好。但这本……很努力看了五十多页实在看不下去了。去年跑去对象的选修课上听了几节讲存在主义的课,老师讲得很投入,我也听得很入迷,下课之后马上在孔夫子淘了一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西西弗神话》。
回到这本书,作者引用了大量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的研究成果,让人很是疑惑;另外,作者很会跳tone,杂乱无章的感觉。
如有友邻看到这篇,刚好你又想看这本书,请豆油我,可以免费邮给你看。
《存在主义救了我》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评价一个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
诚然书越看越少了,对于阅读最基本的感觉还是有的,这个读后感也仅针对我本人感受,有什么措辞纰漏希望指出探讨。
1.本书更接近于一个大型的《对我有影响的存在主义派系人物》,但是比起我之前看的一本哲学家都在讲什么类似这个名字的,科普程度相差太大,虽然专业上隔壁未必高到哪里去,但是可读性和对哲学家派系的主要区别,演变,内部矛盾,都介绍得很详尽。这本书,即使对克尔凯郭尔我也并没有熟悉。
2.我记录了很多金句吧,然而都不是作者本人的产物,都来自于援引。就有点像ppt式的直给,而不是科普。
3因为1 2两点,救赎的意义是无法找到的。只能说这个“我”是作者本人。他用自己的观后感写了本书,而我看完才知道标题的含义。
《存在主义救了我》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干了这碗“鸡汤”
在收到这本书之前,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是一本披着哲学外衣的心灵鸡汤。读了开始一点点以后,的确有这种感觉。但是,一路读下来,这种感觉被冲淡了,反倒觉得这书简单而有趣。
当然,我得承认,我并不喜欢这种哲学外衣而又没有多少“干货”的书,或许作者非常了解这些哲学家,但的确没有提供多少知识层面的东西,只是简单结合这些谈自己的经历感悟。它被宣传成某种哲学入门的东西,是有点“不够格”,但它确实有可能唤起某些人对哲学的好感,当然了,我说的是那些几乎完全不了解近代哲学史的人。
有时候,严肃的东西看多了,忽然看一本这样侃侃而谈的“简单”的书,就别有一番风味。其实,这里面并不完全是鸡汤,或者根本就没有鸡汤,我觉得作者还比较真诚,情感的抒发本就是必要的,总不能都当做鸡汤吧?
我一直坚信,没有什么主义可以完全救一个人,不论在何种语境下,主义救了我都是一种夸大,当然了,作为营销除外,不喜欢这种靠贩卖人的焦虑来吸引人的东西,一点都不喜欢。
《存在主义救了我》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存在主义者的生存指南
我自认是存在主义者,哲学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或多或少可以和作者感同身受。不过故事所占篇幅确实过多,导致干货较少,哲学方面感觉没有做系统性评论的必要,就写一下看完此书整体的几点感受吧。
书名实在是要扣分的,直译成《存在主义者的生存指南》就可以了。
虽然此书令对哲学有所了解的读者失望,但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科普入门实在是再好不过,西西弗的故事居然都简单讲了一遍。
我不认同此书是鸡汤,现在对于鸡汤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个词真的很讨厌。
克尔凯郭尔真的是作者的最爱。
“未读·思想家”系列,定位应该就是哲学科普。如果你是哲学爱好者,已经看过多本著作,那么这本书可能无需再读。如果你想开始了解哲学,或者仅是想了解存在主义,这本值得一试。对于我自己来说,虽然从书的内容上没有收获太多,但是这个系列的装帧实在是我的最爱,尤其是封面设计(书腰就算了,从没喜欢过)和内页用纸(轻,写字做标记很舒服)。《存在主义咖啡馆》之前已购买,这一本感谢豆瓣赠书。
大部分都是浅尝辄止的观点引用而未加以深刻剖析,在此记录一下部分文字。有一个观点与我之前的思考相似: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正视它,接受它,甚至感谢它。
书摘:
焦虑有认知作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们拥有对自我的选择权。所以,萨特那句存在主义经典名言这样说:对于全人类和每一人类个体而言,“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我们以存在的形式出现,然后通过选择,定义出自己。 我们在应对令人眩晕的焦虑时,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即通过将存在性焦虑转化成具体的担忧来强壮镇定。我们告诉自己,如果找到了这份或那份工作,事情就会好起来了。焦虑的漩涡永不止歇,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并不存在。对此克尔凯郭尔评论道:“从有限的角度人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学不到为什么焦虑,于是只好将其视作平庸、堕落的表现”。 我们无须因为自己生而为人,目光有限,便苛责自己。正如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泰斗欧文•亚隆所说:“我们生来如此。” 无论情绪掀起多大的波澜,只要我们牢牢记住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不会混淆情绪和真诚。
《存在主义救了我》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天救自救者
当我们看到本书的副标题——写给现代焦虑者的哲学指南,就应该明白本书的定位不在于哲学,而在于焦虑。而“存在主义救了我”的“救”,也更多是“天救自救者”的意味。作者因焦虑求救于茫茫理论之海,最终抓住了存在主义这根稻草。
但阅读中我并不能掌握存在主义于病态的焦虑究竟起到什么样的指南作用,反倒是作者引述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确实能给人一点情绪上的安慰:
“克尔凯郭尔断定,客观超然地看待人生等同于自杀,因为人是有活力的,若一直试图以事不关己的超脱态度看待生命,就扼杀了利己之心,掩去了活力的熠熠光辉。”正如作者在第二章,抑郁与绝望篇章里,为自己的跌跌撞撞、抑郁苦闷存一种侥幸,毕竟没有相互歧义的价值,到头来就没有了生活。
虽然我并没有花钱买这本很贵的书,但还是要像作者一样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本书对于真正深陷焦虑疾病者并非良药,对于哲学爱好者也仅停留在人物语录摘抄的拼凑。
另,腰封上的推荐语也太好笑了吧,大概是看了就绝对不会买的劝退话术......
《存在主义救了我》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称为指南恐怕不合适
全书结构上逻辑还比较清晰。从普遍的“焦虑”讲到使人失去行动力的“抑郁和绝望”;再到彻底无法行动的“死亡”;再从对死亡的思考引出什么样的活着才是正当的,也就是“真实”;从怎样是“真实”再进一步探讨什么是“道德”;最后讲到终极命题——“爱”。
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提供了明确的论点,比如“你所恐惧的自由”“信仰重在热情和行动”偏好之爱本质上是自爱的表现”。虽然观点明确,然而并没有就此展开深入讨论,而只是梳理了历史上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类似的观点,详细描写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
可能本书预设的读者就是深陷泥淖而又没有哲学思想指导的人吧,只想听几句“你应该如何如何”,而并不指望在这本书里知道“为什么”。然而如果说是讲“怎么办”的“指南”,本书又显得过于泛泛,毕竟你怎么能从“人不能自欺”这种话里得到什么真正的行动上的指导呢。所以我觉得全书更像是博客文章集合,说一个观点,再讲一段自己经历引发的感慨。当然了,如果作为一块敲门砖,由此对克尔凯郭尔、萨特产生浓厚兴趣而开始读其他书籍,也算值得吧。
如果想快速知道作者在书中讲了哪些观点,只读最后一章《尾声》即可。
《存在主义救了我》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克尔凯郭尔安利书
作者是克尔凯郭尔的信徒,钦羡之情溢于言表。感觉有点像功成名就老头年纪大了身边人就撺掇着出本书,引言部分也看出了作者没有写作的经验,好在足够诚恳,絮絮叨叨的前几章很能安抚焦虑的心。
哲学家们并没有一直把焦虑当回事,准确来说,他们常常认为焦虑是未经驯化的心灵孕育的副产品,会引起诸多麻烦。他说到科尔凯郭尔对焦虑的看法是:焦虑让我们拥有对自我的选择权。
想想还挺有道理,每当人生抉择时刻,总是不免辗转反侧,忧虑难耐。并且他举了萨特所说悬崖边的例子佐证: “站在一千英尺高的悬崖边,我们会感到焦虑,并非由于存在失足的危险,而是因为拥有一跃而下的自由。”
克尔凯郭尔还说“焦虑是对恐惧的渴望。”焦虑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从本质上说,就是我们拥有的自由所创造的。就像看恐怖电影时,我们一边害怕着,又一边扒开指缝想偷偷看,就是因为焦虑既让我厌恶,却又深深吸引着人们。
不禁觉得每个人都是来自抖M星球,自带受虐倾向。所以我们能做的也无非是更好的认识焦虑,既然无法逃脱,认识到焦虑这个朋友,也许才更能好好生活。
《存在主义救了我》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絮絮叨叨,干货较少
本书的七个章节分别为:焦虑、抑郁与绝望、死亡、真实、信仰、道德、爱。看起来都是“很哲学”的话题,但是书中深入分析探讨这些问题的篇幅甚少,更多的是摘录了一些哲学家谈及这些问题的句子,其中主要是克尔凯郭尔的。再佐之以哲学家的一些经历、生活,絮叨絮叨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成了,一本书完成了。
作者在引言中写道:“我希望这本书能体现真诚”,挺真诚的,真实详细地描写了自己的家庭、经历。也能看出作者的经历挺丰富的,腰封上就有写:从不良少年到职业拳击教练、图书馆馆长、哲学教授。生活坎坷,但是这些描写占去了书的大部分篇幅,如果作为普通的成长励志类书籍,是无可厚非的,但将其归类为哲学,读起来难免让人失望。
但本书提及了多位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却能让我们这些哲学的门外汉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或者说印象。比如说克尔凯郭尔,比如说尼采,比如说海德格尔,比如说加缪。我本人在此之前并没有系统地了解过哲学,所以读到书中提到一些哲学家的观点,是很震撼的。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清醒造就了他的痛苦,同时也为他赢得了胜利”,西西弗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