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其实也没什么特殊的,主要就围绕着三个家庭展开,讲述一些在高三这一年里,每个家庭中发生的故事。
明明是一部贴着「轻喜剧」标签的家庭剧,但是其中很多情节,都像是在我心头狠狠地撞了一下,我的情绪,被电视剧中那些似曾相识的情节,完全勾动了。
主要触动我的,是关于父母的控制欲,也是在他们口中常见的那句「我这是为了你好」。
不知道有多少人如我一般,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
在电视剧中,英子的妈妈为了女儿好,所以辞掉了高中老师的工作,专心在家辅导孩子功课;为了女儿好,剥夺了孩子天文馆这唯一的爱好;为了女儿好,擅自做主为她规划了将来的路,选大学,选专业……
为了女儿好,死死得把孩子绑在自己身边,片刻不离。
这是爱吗?我不知道。
先不说剧情,我讲一下自己的故事吧。
高二的时候,学校让我们自行选择文理分科这件事,秉持的原则就是:让我们自己决定,哪一个更适合自己。
可那时候的我,一个都不想选。
从小到大,我坚持得最久的一件事,除了吃就是画画了,我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吧,但至少可以用爱发电。
在这之前我也不止一次小心翼翼地对爸妈提起过这件事,但每次他们都是假装没听懂的样子,随意。
在距离学校决定提交分科表只剩一天的时候,我终于鼓起勇气,郑重地向他们提出了我这个要求。
爸爸的反应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不当一回事,认为我不过是说来玩玩而已;然后知晓我的决心,开始皱着眉头反复提问我是不是真的这么想的。
最后黑着一张脸,直接说出了「不可能」三个字。
我也有试着争取过,想向他们传达我对这方面的爱好,以及我会付出努力的决心,同时我也会对自己的这个选择负责。
这种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他们脑海深处,爸妈用他们「过来人」的经验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路。
沟通到最后,我的这股犟终于还是惹恼了爸爸,他给我下了最后的通牒,如果我要学艺术,他绝对不可能会给我出钱。
我了解他,他一向是说到做到的性格,这场战争,我从开始就输了。
在结束这场对话的时候,妈妈也许是察觉到了我心中的不甘,又搬出了那一套说辞,
“我们现在做的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就知道感谢我们了。”
我现在长大了,我还是时常会幻想,如果当初真的学了美术,我如今会是什么样,会不会过得更好?
什么时候,「父母的爱」已经冠冕堂皇成为了对孩子的控制欲望了?
我的故事到最后,牺牲掉的只是我未来的一个可能性,以及我高中时候的梦想。
而在电视剧中,英子和她妈妈的对峙,差点导致了最坏的结果发生。
在看剧透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的情节:
英子因为不堪妈妈的管束和逼迫,患上了抑郁症,在连续五天的失眠,最后选择了跳河。
而与此同时,英子妈妈口中重复的依旧是那句;“你为什么非得去南大啊……”。
她依旧没有意识到,学校的选择不过是最轻微的原因,导致这种结果,更多的还是源自自己那可怕的控制欲。
有多少父母,还在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在物质上肆意插手,在精神上严格禁锢。
这种控制的可怕之处在于,很多父母其实并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问题。
或者是,即使意识到了对孩子的过多干预,他们也仍觉得理所当然,“我给了你生命,我为什么不能决定你的人生?”
到底什么时候,这些拥有强烈控制欲的父母才能明白,孩子根本不是附属品,他们从来都拥有完整独立的人格,拥有高度自由的选择权。
父母是这样,其他任何人都是这样。
请不要再以「为了你好」的名义,按照自己心意安排限制孩子的人生了。
每一个人的未来,请让他们自己安排。
无 | 音乐
如果触动了你,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