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澳洲旅行途中,发现Grace平时没有注意的很多问题。尤其是跟人交往过程中的一些行为细节,让我很惭愧。
6岁的Grace非常开朗,是全团最活泼的孩子,比如主动会给其他小朋友零食,再比如也会帮助其他家长管理更小的小朋友,也会主动带同行人去洗手间。
但在Grace的话语体系里,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是觉得教养很差。
在餐厅里,看到别的大人、小朋友,她主动打招呼的方式很“奇怪”:
“啊,你们怎么也来了?”
“啊,我们怎么又见面了?”
“喂,你们怎么又来了?"
语气里虽然有玩笑,但外人第一次听到,大概更多的却是对同伴的不耐烦和自私。这个说话方式,是Grace从动画片里学来的。
一个小朋友回话:这个地方是你的吗?
Grace一下就哑口无言了。
许多时候,明明没有恶意,却因为表达方式的不正确,非常有可能给人教养差、为人怪异的感觉。
同行的老年人觉得Grace很可爱,跟我婆婆说:没事没事,小朋友以后都能纠正。
我跟Grace严厉指责的时候,婆婆也会说:小孩子嘛,长大了就明白了。
但我更觉得,许多时候,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一些细节,才让孩子长大后吃亏。
不过,回来的路上,Grace已经好了很多。
大人看似非常普通的一些行为,让孩子做完整,其实不难,难的是我们总是认为孩子是孩子,所以肆意放纵。
02现在,我们总是不断说:要富养一个孩子。
有一项研究表明: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在不断模仿大人的过程。而大人的行为习惯,几乎会印入6周岁前孩子的行为中。
行为养成过程中,重复大量的持续动作,非常有可能成为孩子的习惯,甚至在很久之后,都不会改变。
我曾经在一个教育机构实习,碰到过一个孩子,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会提高嗓门说话。
孩子聪明、优秀,甚至很多题目都能够立刻回答出来,可以感知到,是一个几近学霸的人。
一直到有一天,因为下一轮报班的时候,老师发给孩子的抵扣券不见了,这这个孩子的母亲来到学校,我才发现,这个母亲说话的方式一模一样。
她们不是冲着问题,而是冲着情绪。
但整个过程中,几乎所有老师,包括教育机构的校长也倒吸一口冷气。
然而,如果换一个方式说话,其实未必达不到效果,但一定有更好的沟通方式。
我当然没有资格随便指摘一个家长,但我却在她身上,看到一个家长行为的重要性:她不觉得自自己是错的。所以她也从来没觉得孩子不好好说话有任何问题。
03在教育理念中,我是很提倡:宽严相济。
宽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比如她感兴趣的事情,如果是我能力范围内,可以顺从并答应她;比比如她竭尽全力努力过的事,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成绩,我也会为她鼓掌。
严的是我们所能够见到的一些行为习惯,那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
学识可能会让一个孩子飞得很高,但教养却可以让一个孩子飞得更远。
我曾经因为很多事,其实打过Grace(当然不是下重手):
3岁的时候,她曾经多次抢夺别人自己的玩具,拿着就走,别人说这是我们的,她却不以为然,一哭二闹,在地上打滚;
4岁的时候,在火车上,拼命地跳啊闹啊,把一杯水泼在了邻座大爷身上,幸好水温度不高。
5岁的时候,我发现她偷偷说出了一句脏话,我说谁教你的,她说我听来的。
许多时候,我承认自己会有一点点着急,但我宁愿她是被我打过的那个熊孩子,而不是以后迈入社会,人人远离的成年人。
难道仅仅因为她是孩子吗?
我跟一个教育专家探讨过,人与人之间的吸引法则——一个孩子的教养,才是他立足社会的基础。甚至大多数情况下,是绝对的加分项。
始于颜值、忠于才华,陷于人品。这句话是频频被套用在感情里,然而放在任何一个维度,其实都一样。
包括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一样的。
天真跟没教养真的是有差别的,而这个差别就在于是否能用同理心对待别人,以及掌控自己的情绪。
04可以不优秀,但绝不可以没有教养。
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也不标榜不合时宜的特立独行,才是一个孩子长大后,成为更优秀的成年人的标准。
一个人走过最长的路,其实就是父母引导他走过的路。那一段路走得越好,那么未来的世界,真的有可能越开阔!
与你共勉!
- END -
小愚有话说:
今天的文章我还是要很认真跟大家传递一个理念:孩子的行为习惯真的真的非常重要。
链接:
开团 | 新西兰脚气克星,一支告别脚气、脚臭、脱皮,7天有效
开团 | 厨房油渍,一擦全不见!这款清洁神器,让你不怕做家务
每天3毛钱!来自德国,这款专门训练逻辑能力的学具,一定要带回家
买完房子,咱们就不想离婚了……“老公,你在床上看什么?”“看谱”
让孩子见世面,到底有多重要?
不婚不育保平安?呵呵
生活私享
35岁博士妈妈:一年减重30斤,自律的人生真的很爽!| 干货
还愁孩子不吃饭?这四款好物,让孩子追着想吃!
点个在看,当作鼓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