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就会变好吗?》是一本由KnowYourself主创们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为自己即将成为一名成年人做准备了吗?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多地表现为挑战。我们一直以来活在父母的身边,对于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但不论如何培养理想中的人格。常常以为自己并没有成年,所以我们不需要考虑今后的事情,以为“车到山前必有路”,生命中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然而时间从来没有饶过谁,更何况自己的生命只有自己才能体验,也只有自己才能负责。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将成年人的判定标准归纳成三条:一是接受自己对自己该负起的责任,二是独立地做出决定,三是实现经济独立。这三条并不是并列的,而是递进的,只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成为一名成年人,才能对拥有决定自己的权利,才能基于这个权利获得地位、财富,获得积极的或消极的评价。
年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固化的标准。对于社会普遍的评价而言,十八岁是个分水岭,十八岁之前你比较容易获得别人的谅解,十八岁之后社会对你的宽容度将越来越低了,这不是法律所赋予的,而是道德所指向的。当然,成年初显期不是一个确定的阶段,有具体的开始与结束时点,而是更多的是人生哲学意义的,让你懂得从那一刻起,你将蓄势待发,或者悬而未决,而探索自我生命价值绝对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爱,不止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尽管它是一个瞬间,但它可以被管理。相信任何不受管制的情感,无论是爱,还是恨,都将产生无法预测的能量,而只有受管制,情感才能“发乎心,止乎礼”。如何判定“迷恋”与“依恋”,在心理学有明确的标准,前者体现在感性层面的,气管亲密度与忠诚度,后者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它具有比迷恋更少的激情、更高的亲密度、依赖感与忠诚度。从迷恋到依恋,再至更深的承诺,爱情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意志行动,它是我们“经营”的结果,而不是自然演化的归宿。
如何进行爱情的管理,比了解爱情可以管理,显得更实用、更管用。 首先,你需要树立正确的关系信念,警惕宿命信念。千万不要以为《圣经》创世纪说得都是真的,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相处那么长时间,并没有形成亲密关系,也绝不是撒旦的诱惑,而使亚当与夏娃有了“爱之初”的体验,其实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是不存在缘份的,因为我们对缘份的理解更多是感性层面的,无法在实验室内研究缘份,仅仅从这一点说,我们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合适的人,都是文学家的创造,而不是生物世界的本来面目。 其次,我们要通过身体去改变感觉。身体与心灵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身心合一才能让你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变得强大,如果说爱情是由一个个“积极共振”组成的,那么涉及到大脑与身体的反应是从来不会弄虚作假的。 再次,进行一些“亲密练习”,所谓的日久生情,我是相信的,但是这种增进情感的技巧却是无师自通的,你可以与对方共同建立私密的时间与空间,面对面、心连心,这样不仅彼此可以分享快乐,还可以分担忧愁,甚至是痛苦。 此外,独立思考,在肯定互动的同时,你应该始终保持着离开的勇气与实力,站在自己的角度,你会发现优点与缺点,我们接受优点是很容易的,但是对缺点的认可却是艰难的。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读后感(二):长大了,该放下毒鸡汤的碗了
你只品尝到汤的鲜美,但是放下汤碗,你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克制内心的惶恐和焦虑,还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你需要的本来就不是好厨师,而是一根好拐杖。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
长大了,我们热衷减肥,却喜欢看“鸡汤”;我们不再努力,喜欢“凡事肯放弃”;我们拒绝心动,不愿相信爱情。
因为长大后的世界,实在是太难了啊:开不完的会,加不完的班,写不完的ppt,完不成的kpi。好不容易回到家,还有支唤不动的老公、永动不停的熊孩子、一望无际的家务活儿。
难啊,太难了。
身体还没垮之前,心早就疲惫不堪。公号文经常调侃“90后已经脱发/佛系/买重疾险/离婚”了,实际上所有一脚踏入成年世界的人,都是焦头烂额、茫然无助。哦,对了,第一批00后已经18岁了,也可以焦虑了。
缺啥补啥,死马当活马医。这些俗语都是话糙理不糙。于是当代年轻人怪现状之一,就是大把大把读鸡汤励志书,看最煽情的鸡汤文,熬最漫长的夜。
有用吗?
你只品尝到汤的鲜美,但是放下汤碗,你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克制内心的惶恐和焦虑,还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你需要的本来就不是好厨师,而是一根好拐杖。
“KnowYourself”公众号,全网覆盖已经超过400万用户,有250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10万+,它的运营宗旨是专业、注重实证与逻辑、人人都能看懂。它发表的每篇文章都有参考文献,精准地描述了困扰你的命题到底是什么,还能深入浅出地解释看似高深的专业词语。
比如,这种刚步入社会的适应期,专业解释就叫“成年初显期”。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因为要完成自我身份的探索,拒绝完全社会化,所以面临种种困境,既孤独又迷茫。
当不知道这一概念时,你眼前是一片迷雾;当知道每个年轻人都要经历这个必经阶段,你就会找回失落的勇气。
和厘清概念相比,给予可操作的方法,才是更重要的。比如“失恋后怎么走出伤痛?”“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科学解决压力?”这些人人都会关注的议题,Know Yourself的文章都给出了一些实操性强的方法,可以切实为年轻人排忧解惑。
特别引人深思的是,讨论“原生家庭”这一议题,Konw Yourself认为,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不是单向的。我们虽然可能会背负童年阴影踽踽独行,但我们始终是有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处理和父母之间的糟糕关系,可以选择对父母施加影响,我们也可以选择看待不堪过往的方式。
人,始终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我们的人生,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我们每个人面对的问题,也始终只能依靠自己去解决。
所以,长大了就会变好吗?
长大了,我们会发现,世界本没有好坏。
我们却可以慢慢变好。
“慢慢来,不要急,生活给你出了难题,可也终有一天会给出答案。”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读后感(三):别因一句诺言而欣喜,行动才是爱的表现
近日,刘烨在微博发文说:“06年还在处对象时一起爬山的留影,转眼13年过去了,真快。今天是结婚10年纪念日,锡婚。”人生有的时候,语言会太苍白,对于一份爱,行动才是最好的表现,他用行动诠释了爱情最美的模样。
在《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一书中,也很好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书中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于年轻人在亲密关系、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等方面可能遇到的25种心灵困境,进行一一解读,让读者的人生不再迷茫和困惑,审视自己的内心、清醒做出决定。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这本书的作者是KnowYourself主创们,创立并运营中国最头部的泛心理学社区与平台,拥有国内最全面、最专业的心理学内容体系,支持青年人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超过700万用户。
语言的好坏都是一时的,行动才是你需要关注的
曾经宋慧乔和宋仲基,他们在戏里戏外都是童话般的情侣,2017年10月举行了浪漫的婚礼,遗憾的是,曾经的海誓山盟在2019年6月就结束了,宋仲基提出了离婚申请。
一个人在某个情境中说的话,是有情绪性的,只代表那瞬间的心情,它什么都不能为你保证,也无法说明什么。
在一段关系中,不要把对方的语言看的过重,如果你想通过言语来判断对方对自己的感情,是不合适的,不要因为一句诺言就欣喜无比,无论何时,行动才能成为你判断一段关系的依据。
无论爱的承诺有多美,如果没有行动去诠释,那也只是空中楼阁,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你因为一个人感到快乐,才说明你真的喜欢那个人
生活之中,有的人喜欢被虐,认为难过、痛苦才是真爱的表现,这往往是错误的判断。
那些电视剧中霸道总裁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控制欲和嫉妒心,并不是真爱的表现,他们往往打着“因为我爱你”的口号,限制你和朋友之间的正常来往,不准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表现。
真正被喜欢的感觉是什么?是因为一个人而感到快乐,不是感到痛苦和不自在。真正的喜欢和爱,一定会尊重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而不是把自己强烈的情绪宣泄给对方。
直面现实,在健康的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
在生活之中,不要习惯任何会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段关系,那么,什么才是健康的亲密关系呢?
一段亲密关系的基础是双方平等,互相尊重,认可对方,重视对方的感受,在一段美好的爱中,两人就像相依的两棵树,互相缠绕又彼此独立。
如果深爱,一定是爱对方本来的模样。重要的一点是,爱自己是被爱的前提,你要发自内心觉得你值得被珍视,值得拥有更好的,那样的爱,才是幸福的模样。
人生做自己是快乐的,当你做真实的自己时,他人可以更好的了解你,理解你,真爱你的人,一定会接纳真实的你。
7月9日,张晓晨在微博宣布婚讯,与圈外女友恋爱5年多修成正果。经过5年多的了解,彼此一定是接纳了对方最真实的自己,他们是爱情中幸福的模样。
总之,《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这本书,很有实用价值,对于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作者KnowYourself主创们都给予了详细的答案。书中内容专业性强,特别是对于爱中的各种困惑,作者从心理学角度,给予了很好的解答,值得细细品读赏析。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读后感(四):成長,你沒有SAY NO的權利,即使它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
上一本書讀到是馮唐的《成事》,講得是成熟的人如何行事,而這本書講得是成年未成熟的人如何行事,至此,大概才會覺得人生算基本圓滿。
KY我關注了快兩年,一直感覺很“接地氣”:讓很多人覺得心理學長了個親和的皮囊,也讓更多人想投身學習心理學,保衛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
這本書延用了主創小編們一向的風格,問題精準,解析專業,解決方案實用。內容選擇了大家平時生活中關心的比較多的幾個方面,比如愛情管理、情緒管理、安全感建立、壓力應對等等。
關於愛情
愛情對於“成年未長大”的人群來講,大概是人生最複雜又最吸引人的部分了吧。遭遇到愛情,真的會那麼“心不由己”麼?
愛情,其實是可以人為干預和管理的,換句話說,我們是可以讓自己愛上一個人或者不愛一個人的。首先,我們得去分清“喜歡”和“愛”,還要分清“迷戀”和“依戀”。其次,我們得有一個正確的愛情觀:只有持續的艱苦的努力,兩個人學會共同處理衝突才是親密關係成功的關鍵。
一旦因為愛情而在一起以後,也要有一定的主動控制力,就是說不能太“作”,為了兩人的親密關係長治久安,適當的容忍自己的小小的“不舒服”,比如爭吵時,如果對方選擇了沉默,就不要繼續逼問。
失戀了,分手了,就一定要切斷所有,不要挽回和懷念,因為所有的舊情復燃,只會帶來重蹈覆轍。愛情也是可以人為減退的,而且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
關於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困境,都是自己或別人的情緒失控所造成。要管理情緒,我們先來認識它,熟知它的每個名字,能分辨它的樣子,才能更好的控制它。書裡有個“情緒維度分析表”,個人感覺蠻實用的,還舉例了其他一些語種關於情緒的精準描述,非常有趣。(順便找到了提到的那本《人類情緒手冊》)
關於安全感
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近些年還蠻高的。它其實是一種能力,一種“在變化的世界裡,與外在客體保持穩定關係”的能力。所以別人大概是給予不了的吧?
安全感需要我們自己的情緒和認知是平穩的,而且不對抗消極,不要給自己貼標籤,一定要分清現實和想法。還有,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接納你所受的苦。人生如百味,酸甜苦辣咸,都有它的營養。嘗盡百味後善意的反思,自然能吸取到其中的營養,這何嘗不是一種成長呢?
關於壓力
以前我只知道應對壓力只有兩種方式:戰或逃。原來還有兩種方式:僵死和服從。後兩者是生理機制的應對。生活中壓力源也是無所不用其極,各種環境下,四種應對方式是可以配合使用的吧。書裡介紹了四種方法應對壓力,我倒覺得有句話還不錯:有錢的時候就去旅遊,嘿咻;沒錢的時候就老實看書,運動。
老是聽到一些半大不大的年輕人講:人間不值得。我倒覺得,衝著成長這一路要面對的大災小難,人間就挺值得的啊。不管怎樣,我們都不能白來人世走一遭,願熱愛這紅塵擾攘的人兒們有一個繾綣的人生吧。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读后感(五):我们谈论心理学,最终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
这是KY的第二本书。
我是他们多年的读者。在做编辑的第二年,接手了这个项目。
书名是很快就定下来了。第一本讲原生家庭,讲“童年的错”,第二本是讲长大之后。
什么叫长大?从18岁成年开始,到真正觉得自己是个大人,这中间得花多少时间,得有多长的路要走?这本书,想要讨论这个问题。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
我觉得不能简单说会不会。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好”。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不太愉快,成年后,也是内心有许多怨恨的大孩子。被掩盖的问题也终究会在新建立的关系里浮现出来。
18岁之后,我两次去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后面这一次,咨询师遗憾地告诉我:没有办法,你小时候没有得到的那些东西,再也不可能得到了,再也没有人可以给你了。你只能去哀悼它,去感受那种悲伤,直到这种悲伤慢慢过去。
无可弥补。但我不想被永远困在求而不得的怨恨里,想让自己有能力面对长大之后那些不“好”的时刻。那些无法跟不好的关系告别、无法鼓起勇气去做一件事、无法相信会有人爱我的时刻。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真正接受生活中的缺憾,可以和小时候的自己相处,应该就“长大”了,就“好”了。
其实在做书之前,有过一段时间不太看KY了。那阵子,觉得哪怕看了也没有用,知道那些道理,也没有解决现实中跟家人、朋友的问题。但是当我又开始仔细读他们每篇文章,发现竟然还是能得到安慰。生活里有太多问题接连出现,来不及分析,来不及判断,但其实KY都已经告诉你了:你正在经历怎样的困境,你可以怎样去迈过这个坎儿。
成长没有那么容易,不是知道了问题就一定能解决。但身边有那么一个人,可以一直陪着你向内探索内心、向外探索世界,还会在你害怕的时候告诉你“不要怕,不要急,生活给你出了难题,可也终有一天会给出答案”,还挺重要的。
人能不借外力而活着,是伟大的。但绝大多数人都需要一个支点,可以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把自己拉回来。这个支点可以是宗教,可以是爱情,可以是马拉松,也可以是你喜欢做的任何一件事情。而KY,是我的支点之一。
最后,借用一句KY创始人钱庄的话:
到最后,生活是最重要的事。我们谈论心理学,最终也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书摘:
我们无法改变他们,但你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选择离开。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是自恋者,而是这个世界上,你想要凭自己的力量改变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十分困难的。
(自恋者)
不要习惯任何会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关系。相信我,你不是喜欢痛苦,你只是习惯了痛苦。
(停止喜欢不喜欢你的人)
很多时候,当在一段新的关系中,即便对方并没有做出任何欺骗,我们仍然对对方持续地不信任,归根结底,其实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任。
面对依恋损伤,我们要做的是拨开它们,看见最本质最核心的自己,给自己时间和勇气去感受痛苦、释放悲伤,给自己始终如一的信任。你很好,只是暂时运气不好。此外,你也要尝试新的约会,给自己机会遇见那个懂得尊重你、珍惜你的伴侣,等到一种深刻的连接终于建立,你会发现过去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跟幸福相比,痛苦是不值得被记忆的。
(依恋损伤)
好的关系是相互和平等的,想要重新努力爱对方,也应当从爱自己开始。
(复合)
当人们在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受到伤害时,如果人们能想到完成这件事的动机和意义(比如完成后可以得到钱或是他人的肯定),他们的煎熬感会降低。人们惧怕的是毫无意义地受苦。
慢慢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很多层面、不同程度甚至相互矛盾的真实,越接纳这种复杂的事实,越少会为自我的冲突感到煎熬。
当我们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自己遭受的苦难时,我们并不是要去否认苦难的消极面(它们确实可能会给人造成创伤),也不是要去否认和压抑自己痛楚感的感受;而是努力接受“负面事件已经发生”的事实,不再试图去改变它,并且在痛楚感已经存在的基础上,试着研究这一段独特的经验、挖掘它的价值,来让我们在现在和将来过得好一些。
你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相信我,人生需要一些自我安慰。而即便你知道那有一些自我安慰的部分,也不会妨碍它能减轻你的煎熬感。
愿你能接纳你的苦。
(停止煎熬)
悲伤让我们在困境中有所收获,也使得我们更好地处理问题、走出悲伤。事实上,压抑悲伤才会让人更加走不出来,当人生遭遇低谷时,悲伤是一座我们为了回到快乐基准线所必经的桥梁。
(快乐不是唯一的目标)
羞耻是灵魂的疾病。它是自我体会到的、关于自我的一种最令人心碎的体验。羞耻是我们体内感受到的伤口,它把我们和自己分开,同时也把我们与他人分开。
内疚者是他自己命运的制造者,而羞耻者却是环境的受害人。
心理学家Lansky指出,羞耻感是一种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耗情绪的情感,因此,它的存在会降低我们控制冲动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有限)。当羞耻中的人感受到他人发出的语言或身体上的攻击信号时,他们更有可能做出冲动反应。
愤怒是最常见的用来应对羞耻感的方法。
事实上,也是因为这种全能幻想,羞耻,能够激发出伟大的人类成就。羞耻就像一面镜子,它逼我们看见那些通常被隐藏起来的自我的部分,让我们意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尽管那种条件可能是虚高的)。但羞耻一定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即便在羞耻感的鞭笞下,我们获得了别人眼中和社会标准下的一些成就,这些成就也无法使我们感到快乐。
(羞耻)
愿过去成为令你变得温柔的理由,而不是束缚你前行的牢笼。
(放不下过去怎么办)
每个人都至少有三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自我,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精神胚胎)
我们不是,或者至少不单是被动地承受着命运,等待着它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还是自身命运的缔造者。
(如何不做被动的承受者)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读后感(六):会的,我们一定会变得更好的。
很荣幸能够读到《KnowYourself》的新作《长大了就会变好吗?》KnowYourself是中国顶级的的心理学微信公号,中国头部的泛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拥有近500万粉丝的泛心理学社区,主张美好生活从了解自我开始。他们致力于帮助青年人自我探索,引导青年人自助、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只有理解没有伤害的,可以发泄情绪、分享趣事的心理小世界,吸引百万读者共同进步。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亲密关系,情绪和自我成长。这篇文章我主要分享了自己比较关注的几个点进行分享。
一生中最混乱的阶段
事实如此,我也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刚刚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事业上急需肯定,感情上还没有着落。上一辈人总是说着,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同龄人总是说着,你准备什么时候谈?难道准备直接结婚吗?……
理智告诉我:“我是个成年人了,是时候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情感上却扯着后腿:“我还没有准备好!”书上说,以下三个特质对“我们认为自己是否成年”有着重要影响。
一、接受自己对自己该负起的责任二、独立地做出决定三、实现经济独立我认真想了想,我已经接受我目前已经明白的自己所要负起的责任;也有了自己的存款,吃穿不愁;但是我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做出决定,在遇到问题时,总是习惯的询问周边人的意见,前辈的经验……
人的世界观是不断被修正的,原则和底线不断被打破,但新的三观还在艰难的重建,这是一生中最孤独的时期。我也想把书里的这句话送给自己“慢慢来,不要急,生活给你出了难题,可也终有一天会给出答案。”
年龄并不是一个固化的标准,这里的看法我深感赞同。我不同人生阶段的感受不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我的经历,这些在我的日记《二十五岁的生日日记》里详细描述了。
如何进行爱情管理
其次,在这里,我们来说说单狗贵族们最关注的话题——“爱情”。爱情是什么?在文学家眼中,爱情是牵肠挂肚,互相扶持,一生相伴,生死相依;在科学家眼中,爱情是多巴胺的分泌。在心理学家眼中,爱情是人类关系里一种高级的情感,它甚至可以包括亲近、信任、互相依赖以及忘我无私的情愫。很多人相信,爱情是命中注定,但Knowyourself主创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说——爱情是选择。
正如一个年轻人在谈到他对爱情选择的看法时说:“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恋爱的,择偶的标准是隐藏在心灵很深很深的地方,甚至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但是决定选择的恰恰是心灵深处的那个东西。”
而且,即便是所谓的“一见钟情”,也是人们下意识里的一种选择。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一定可以进行自主的管理,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爱情管理”呢?
一、确立正确的关系信念,用独立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爱情。二、通过身体来改变感觉,能面对面交流就不要选择语音交流,能选择语音就不要仅仅是打字。三、进行“亲密练习”,享受彼此共处的时间,学会吐露和倾听。四、找一个中间人,做一次家庭咨询。如何科学的应对压力
说实话,我是个不善于处理压力的人。考试前夕会失眠;第二天有重大事情时会一夜睡不好;有一些拖延;与人相处时会变得敏感;喜欢自己呆着,独处时又觉得孤单,也想要与人相处,聚会时又觉得不耐烦,无所适从……有压力就会变得焦虑,在2019年3月28日的焦虑症测试里 我的得分60分,当时,我几乎每天都会思考活着的意义,迷茫痛苦着;2019年7月3日的测试里,我的得分是41.25分。也许是这几个月发生的事情太多,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强了,也许是书看多了,想开了。
2019年3月28日2019年7月3日那么在这本书里,作者给我们怎样的行之有效的建议呢?
一、保持每天30分钟的运动。(的确如此,压力大的时候,我会插着耳机去操场跑步,越跑身体越有劲,脑子也变得清醒了很多,心情自然也随之变好了。)二、保持一定频率的性生活。(不一定只是have sex,抚摸、亲吻、拥抱都有助于缓解压力。医生还强调不是DIY<单身狗尴尬了>)三、尝试正念饮食。(送一口食物进入口中,不着急咽下,慢慢咀嚼,想象它的每个成分来源,生长过程,加工步骤……)四、练习想象。(想象更大的图景,描画美好的生活,再问自己该怎么做。)我是一个爱幻想的女生,在我的梦境里会出现很多美好的景象,这些在我的日记《梦之记》里有详细的描述。我所努力的,就是为了过上梦想中的生活。也许你曾和我一样,也许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当中,相信我,一定会好的,我们都会变得更好的,我们会一起努力,每个人都不会孤单。
除此之外,Knowyourself还有很多课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报名观看。
《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读后感(七):《长大了就会变好吗?》:我们所不知道的成年初显期
心理学发展至此,让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变得直观与多元化。在心理学的两大领域当中,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让我们对于探究自身的认知、情绪、思维、人格等都有迹可循。当然,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在研究心理学总会有自己的方法,泛心理学的出现,让我们对研究复杂的专业心理学有了一个“新的出口”。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泛心理学。泛心理学还被称之为大众心理学。这种简单的心理学,一般都是针对热点和大家关心的事情进行心理分析,把心理学和大众生活联系起来。其中不涉及心理专业和本质解析。
中国顶级的泛心理学平台Know Yourself(以下简称KY),专注于泛心理科普,主张美好生活先从自我了解开始。整体公众号平台以满足受众的四点心理为策略:
1、满足受众的“求知”和“求异”探索心理;
2、满足受众的“求新”和“求趣”娱乐心理;
3、满足受众的“求同”共情心理;
4、满足受众的“求美”审美心理;
作为KY团队的第二本书籍,《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运用了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将“迷茫”的成年初显期在我们面前一步步解析。从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和自我成长三个方面对18-25岁这个过渡阶段进行探究,这三个方面将影响18-25岁年龄层的人在内心与外部世界的表现与感受。KY认为成年≠长大,因此在《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一书中将迈向成年的特征、可能这个年龄段的人会遇见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令人烦恼的问题等统统摆出来,称得上最佳的成长解惑书。
成年初显期时指18-25岁的年轻人,这部分的人开始脱离原生家庭,但是还没有完全独立。为什么会划分成这个年龄段,因为最初的划分根据并不是具体年龄,而是一种“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期”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就使得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渴望能够达到自我同一性,通俗点解释就是成为一个知道“我是谁”和“我要做什么”的人。因为有了明确的主要目的和动力,因此你会发现这些年轻人身上具有的朝气和活力格外明显,但同样的,因为自我探索的复杂性,使得他们无论是在爱情还是在职业选择上都有多重性质。
在《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一书中,便用成年初显期的复杂性来回答书中的核心问题:究竟长大了是否就会变好?是什么因素让自身变好了?又有什么样的方式去让自己变好。因此,影响成年最主要的三个因素: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和自我成长就成为自我探索的核心。当然,因人而异。如果你是早熟的年轻人,或许你在这三个方面确实掌握的不错并且已经开始变成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在成年初显期的年轻人身上,对爱情的崇拜不亚于对理想追求的信仰。
爱情成为都市生活中的重要调剂品,也是影响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毕竟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真爱的存在。在《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一书中提到,亲密关系当中,爱情不仅仅是一个个亲密瞬间,还是可以被管理的。
手稿辅助图在恋爱当中,年轻人会产生从迷恋心理到依恋心理,再到最后的承诺状态,成年初显期的存在就是让这个心理过程融入充分的意志行动,完成从懵懂少年的恋爱到兑现爱情承诺的誓言。书中加入典型的实验例子告诉我们亲密关系是感觉的传递和情感的交互,其中不乏在告诉我们如何进行 “爱情管理”,如何拥有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 ,以及亲密关系当中的重要性等等。
手稿辅助图除了热恋与长久稳定的恋爱关系,失恋也是亲密关系当中重要的一环。年轻人的恋爱观往往成型在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中,但是日后的异性交往接触才是真正的“考验”过程。例如KY团队便会在《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一书中告诉我们“失恋了,如何减退爱的感觉”,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缺乏主动控制力”,或是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遇见沟通僵局究竟应该怎么处理等等。
手稿辅助图就像书中写的:
“我们无法完全操纵爱,这正是爱让我们着迷的原因。”因为无法操纵,我们才更愿意用科学的方式去解读实现自我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知,KY让亲密关系变得不再神秘,显得“可爱又迷人”。
对于情绪的管理,大概是人一生当中总在学习的课题。
为何在成年初显期凸显出它值得重视的重要性?因为这就关系到上述提及的亲密关系的维护,在爱情当中,恰如其分的情绪管理还会让恋爱双方有意思地共同成长,例如怎样科学地吵架、怎样打破沉默僵局、如何跳出心的困境(克服焦虑和煎熬)等等。
手稿辅助图手稿辅助图手稿辅助图——插图在职场当中,情绪管理同等重要。分辨自身的情绪能够促进年轻人在表达上的清晰度,向他人传达当下此刻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如果是爆炸性的情绪,或许会让本来为难的场面更加火上浇油。能够管理自身情绪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轻人。因为他们不会受情绪控制,做情绪的奴隶,一旦情绪可控,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情绪粒度”人的一生当中,除了融入必要的社会环境和建立自己的家庭群体体系以外,对于自我成长的探索也同样重要。“自我成长”是不受年龄限制的,上到七老八十,下到三岁小儿,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完善自我成长的“体系”。
如何找到情绪的名字处在成年初显期18-25岁的年轻人,或多或少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总会晕头转向、难以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等。在KY的《长大了就会变好吗?》中,就通过常见的现象,例如用“咸鱼”一词引出探讨“你是一个不敢努力的人吗?”。年轻人不敢努力的原因在于自我设限,为何会自我设限,有什么样的办法去突破自我设限的限制,KY会一步步引导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在“自我成长”的板块当中,《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还列举了例如“压力过大的十大原因,你中了几条”,旨在让年轻人科学地应对压力;列举了例如“如何不做被动的承受着”,旨在了解和解决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无论是自我成长还是家庭因素的造就,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人群中摸爬滚打,因此成年初显期的出现,为年轻人们过渡到真正的“成年期”起到了柔性的作用。
Know Yourself的《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让我们慢慢了解泛心理学的魅力所在,并且用简洁的文字讲述了成年初显期——这群年轻人身上究竟在经历着什么?如何去成为最好的自己。正如书中指出的:
“成年初显期的自我探索,并不总是愉快的。对于爱的探索可能以失望、理想破灭、被拒绝为结局。对于工作的探索可能以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为结局。对于世界观的探索可能带来对儿时信念的颠覆。”这是一场关于孤独与克服孤独的过程,是年轻人通过自身去对自己身份的探索。当然,那些蓄势待发、悬而未决,都让这个探索自身的过程变得有趣又不受约束。我们追求着自己想要的一切,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去工作、生活,追求那些自己想要又能够追求的东西。
最后,送给所有处于成年初显期的人一句话:慢慢来,不要急,生活给你出了难题,可也终有一天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