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98》是一本由荣青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请回答1998》读后感(一):追味98,回忆满满---评《请回答1998》
在众多的年份中,那英和王菲的一曲《相约98》自此让1998年植根于那个年代的那群人心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皆会汇聚着众多的人,事,物的促进推动。时至今日,我们一旦揭开1998年这个时代同样也会欣喜地发现诸多曾经难忘的故事回忆-----
乍然看到荣青的《请回答1998》时,我其实早在不经意间恍入了心神。1998年那年我又在干什么呢?那里有着恣意盎然的青葱年少;那里有着初出牛犊不怕虎的胆识;那里还有着无数不经意间遗留的往昔点滴。尽管本书的书名以问题的形式抛给书外的读者,但是我们更容易在自问自答的时候籍由着书册中的文字寻觅作者的抛砖引玉下的解答。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它颇有怀旧的味道。封面上赫然醒目地展示着众多1998年时代的人们的珍贵物件。QQ胖企鹅,会眨眼的洋娃娃,小霸王学习机----等等今时今日也许已经不多见的98年的物件是那样充满着情感地出现在本书的封面上。作为经历过1998年的过来人,我想很多的读者应该也会在这第一印象中对这本书产生了某种想读的欲望。不关心于作者是谁,不在乎于文字将会引领去往哪个方向,《请回答1998》更是走入过去,重温1998年。
全书开篇之处那些作者精心挑选的,满是具有这1998年时代气息的物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牵引着书外的读者走入过往。这个部分的内容既是对后续正文的提炼概括,这个版块的资讯亦是激发读者随后第一时间的阅读分享共鸣。而本书的重点部分其实也就不外乎随后的全书正文了。 请回答1998;洒满阳光的生活;你好,再见;这三个章节的内容逐一分享着作者对于1998年的解读。当然,这里的1998年其实也只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从我个人角度的理解来看,它实则更涵盖了可能覆盖了1998年,1999年,2000年等等那个时代的点滴细微。想必是作者对这些相关的故事叙述源自于内心,所以我们翻看的过程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发现“真”的情感体现。类似于关于父母爱情的着墨其实至今让我念念难忘。在这个章节里,笔者只是着力于刻画母亲不管多晚都带着孩子们等待自己丈夫归来的文字描写。于年幼的作者心中,这样的等待看似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可是时至今日,我们却不难发现作者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创作想要表达的。在作者笔下的父母爱情其实就是那样地平淡。如白开水,却是越煮越沸腾,越加热越凸显。无疑这才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真爱。也许我们一时地观影过程中会欺骗那种轰轰烈烈的爱得死去活来。而现实生活中,所谓得真情在现实熔炉的烧烤下其实更是那种细水长流。
心怀着追味,走入《请回答1998》的文字,捕捉那满满难忘的回忆。。
《请回答1998》读后感(二):我们怀念的
看见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到了韩剧《请回答1988》,不过这两者毫无关联,希望读者们不要搞混了。
出生在99年的我,没能成为一个00后,成为了90后的我很荣幸,如今最后一批90后已经18岁了。在这时代,我们值得怀念的是过去。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过去总有着别样的魔力,吸引着我们不停的怀念怀念还是怀念。那个时候的冰棍几毛钱一根,那时候的辣条也便宜的很,魂斗罗和超级玛丽是男孩女孩热爱的游戏,发条玩具是小朋友的最爱。
1998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那时候没有移动互联网,更别提智能手机,1998年诺基亚牌的按键手机是人们最喜欢的,1998年的中国长江洪水事件是让人惶恐不安的,关于1998年的故事还有很多……
还记得小时候和同龄的小伙伴骑着自行车去村庄里买辣条,买各种各样的小玩具礼包,放学了吃着油炸食品,暑假一起去河里游泳,抓鱼抓虾,电视机上依旧播放着暑期大剧还珠格格,每年都是如此,上学了一起骑自行车,哪怕是冬天也是骑自行车,带着厚厚手套的手上长满了冻疮,虽然我没有经历过1998,但我经历过1998年对这个时代的影响。
新时代的到来离不开旧时代的人们,如今我们使用移动支付,互联网占据了人们绝大部分的时间,人们的沟通从线下转为线上,过去的回忆越来越淡,《请回答1998》正好让我们好好回忆了一番。
人是喜欢回忆的动物,不忘初心大概就是这样,当我一眼看到《请回答1998》时,就已经爱上了,作者讲述自己的故事,用温情的手笔写下自己的童年,嗯,我们怀念它。
谁都会有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的经历,作者拿比自己小6岁的弟弟当挡箭牌,想看电视了怂恿弟弟去打开,妈妈发现了也怪罪不下来,后来弟弟长大了也不上当了,还悄悄跑去告诉妈妈。外公带着孙女看戏,讲自己的往事,孙女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逢年过节,拿出好吃好喝的自己手工制作的点心招待亲戚,家家户户互相走访,串亲戚,当然也有父母偶尔吵架的场面,就会问你选择跟谁。
1998年我们回不去了,但是我们可以怀念。假如世界回到从前,心会变得柔软,存在于世纪交接的一段缝隙,有段旧梦,谓之1998.
人生有三个时点,过去,现在与未来。过去只能存在于回忆中,无法再次经历,未来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暂与回忆无关,只有现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站在现在这个时点,我更多的思绪与自己生命中的起承转合相联系。我一直相信1998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对于我而言,那年我由一名未成年人转变为成年人,懂得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父母活着、为朋友活着。 《请回答1998》与其说是一代人共同的回忆,不如说是我们的警世钟。想一想当时年轻的我们风华正茂,天不怕,地不怕,而如今我们这一代早晚都将进入大成之年,上有老、下有小,哪里还有当时的锐气与冲劲。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中,最多的就是老了,记忆力衰退了,体力也差了,唯一比年轻时强的或许是责任,不仅仅为了赢得更多人的欣赏与羡慕,而是为了能安身立命,在这片土地上做着自己青春时梦想的事情。
亲历过1998年的洪水,才知道在自然面前我们是多么脆弱的,又是多么坚强的,看到村庄里黄土搭积的房屋在洪水的冲击下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来不及转移,只见得锅碗盆瓢在洪水中起伏,那些平日里四平八稳的家具也浩浩荡荡地洗着澡,第一次见到人民子弟兵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形成人墙,然而对于老百姓而言,恐慌只是暂时的,大多在野外临时安置点仍然是打打牌、吹吹牛,一点也不担心此后的日子。确实如此,那些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二十年后黄土房成了砖瓦屋,那些破旧的家具也全部换成了红木,对于那场灾难更多的是津津乐道,而不是心有余悸。
九八年世界杯的旋律,时隔二十年,仍然是慷慨激昂的,法国决赛三比零淘汰法国,让多少人把齐达内奉为神一般的存在,随后中国足球似乎看到了希望,至少在年青人的世界,在操场上我们围着一个足球乐不知疲地奔跑着、射门着、传带着,也许体内过剩的荷尔蒙唯一的消耗方法就是足球。
还珠格格扮演者赵薇还是我如假包换的老乡,其实一位挺秀气的小姑娘在银屏中蹦蹦跳跳,天性使然,让我们发现这不就是邻家的小妹吗,那时没有想到演戏还能是赚钱的途径,只知道成为亿万观众中的红人,未来的路一定很好走,果然此后她大红大紫,不过月无常圆,如今她渐渐被人淡忘,越来越多的怀揣明星梦的少男少女们追随了她的脚步,成为了这个时代更鲜艳的舞台符号。
《请回答1998》读后感(四):98年,记录了我的青春
“想约九八,相约在银色的月光下,相约在温暖的情意中,心相约心相约,相约一年又一年,无论咫尺天涯,来吧 来吧 来吧”
还记得这首歌吗?98年,已经过去二十年了。
1998年,我14岁。
不谙世事的我,记得,那一年,爸爸下岗了,开始了再创业;那一年,我国发生了特大洪灾;那一年,世界杯在法国进行;那一年,有了腾讯公司;那一年,《还珠格格》开播,小燕子赵薇红遍全中国。那一年,我念初二,还有一年就参加中考,那一年….有着我们共同的回忆,记录着我曾经走过的青春!
比如二八自行车,我初学自行车就是用这样的横梁二八大车学会的,不知道摔了多少回。比如家里刚刚安的电话,还是转动的,当时觉得很神奇,转一转就能听到对面人的声音;比如第一次在夏天感受到了电扇的力量,那时候,还是台扇,就一个又圆又大的脑袋,下面安一个座,放在桌子上,一家子围在那里,觉得好幸福;比如当时风靡织毛衣,每家每户都会织上几件毛衣。围巾和手套;还有当时学习英语是要学音标的,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小录音机,放上英语磁带一遍一遍的听,值得高兴地是我当时拥有了一个比较先进的游戏机,可以玩俄罗斯方块;
荣青以回忆的手法记录了98年那年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个时候,主人公还能喝上AD钙奶,羡慕。里面的内容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记得那时候的我,还是一门心思在学习上的,因为作为小学第一名考入重点初中的我十分努力,初二的时候还在办理的前十名呢,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习成绩就开始下滑,应该是学到物理化学的时候吧,任凭我怎样努力,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就像看天书一样。
但是作为乖乖女的我还是努力的学,不分昼夜,想起来似乎很辛苦。但是这种努力并没有给我多少奖励,意料之中的中考失利,没有考上重点高中。
记得考试那年,爸爸下岗,心情不好,然后出了车祸,腿被撞了,做了手术,在家休养,我考试失利无疑在阴影笼罩的家里又摸一层阴郁,但是父母还是坚信只有读书这条出路,借钱给我交了赞助费,让我上了重点高中。
每每想起,都生气自己的不争气让家里雪上加霜,有很庆幸父母的远见。以至于我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1998,一个难忘的年,一个发生了很多事情的年,一个记录了生活和生命的年
《请回答1998》读后感(五):《请回答1998》读后感 | 藏在记忆里的旧时光
有些人生来就是吃文字这碗饭的,比如张爱玲的心酸眼亮,金丝软裘;比如鲁迅的平地惊雷,震人发聩。
看到这本书名字的时候,我仔细回想了,我印象中的1998年是什么样子的?但我实在想不起来了,因为我那时还没出生。
大抵就像木心笔下的“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虽说本书的作者比不上木心那样的名家,但由于年岁接近,她的文笔让我很是喜欢。同样,也让人觉得受伤,同样的年纪,差别咋这么大尼?
“他眼睫毛翘起来,像掠过水的白蝴蝶。我看到他身后的落日一点点烧为余烬。所有的霞涌进教室里,涌入他的眼里,吞没了那二十元,也吞没了我的悲伤。”应该感谢这个世界充满许多偶然和无形的黑洞,虽然为避免调入困境,我尽可能努力和安全地活着,但不幸总是来得沉默而无法预测,为生命的莽撞和热情找到了一个残酷出口。他身上的味道一直没变,是被岁月磨砺过的老人才会有的。人们看着,好像是我在扶他,走的慢而踉跄,但我心里知道,其实是他牵着我,带我穿过一个世纪的风,比谁都走得敏捷雷厉。作家之所以为作家,大概率需要善于观察的眼睛和敏于常人的触觉,并且能有勇气,把自己一层一层剥开,无私地呈现给读者。
我常常感概自己对词语的把握不够精确,不是词不达意,就是语序颠倒。不能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把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描写的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凡是吸引人的文章,必然是有独特的地方。可能是语言精炼,用词精巧;也有可能是深入浅出,鞭辟入里。
本书的特点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回忆1998年,那些难忘的温情时光。中间穿插着作者的感悟,诗意又不乏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