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恬恬
长春一小区广场,因为孩子之间打闹,带着孩子的家长就让另一个孩子在烈日下跪。
下跪男孩称,那天,他不想和那名家长孩子一起玩,仅仅拌了两句嘴,那名家长看到后很生气,就责令他跪在地上。
当时由于害怕,他便听了那位家长的话。
两孩子之间小小的打闹,就让另一个小孩下跪的行为,既是不尊重别人的小孩,也不尊重自己的小孩。
有些父母总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欺负,就把他护在身后,替他阻挡所有突发状况;可是父母不可能每时每刻照顾自己的孩子,也无法代替孩子去成长。
为人父母,我们能做的只有从小教会孩子一些道理,让他自己去迎风抗雨,我们也试着相信孩子有解决矛盾的能力,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深远的影响。这三种父母,千万做不得。
直升机父母:
剧中孙红雷饰演的操心老爸从小对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以至于儿子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不得不出国陪读。
让人揪心的是:
当他陪着儿子到国外,差点被遣派回国时,儿子淡然地站在一旁,只有不懂英语的他冲上前各种手脚并用地解释,两人才得以顺利出国。
当儿子因睡过头导致面试迟到后,是父亲绞尽脑汁想办法怎么解决。
每当遇到什么事情时,都是他冲在前头,想尽办法解决,而他儿子一直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一味地跟在父亲身后,等待父亲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尽管他一直把儿子护在身边,为他遮风挡雨,然而换来的却是儿子对他的埋怨,不仅多次当着别人的面吼他,还嫌弃他丢人!
父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习惯地躲在他的身后,理所当然的享受他的付出,而不知道感恩。
被过分保护的孩子不仅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不思进取,也很容易形成依赖父母的习惯。
作家李月亮说过:“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养出会与世界相处的孩子。孩子学会独立生活,才能和这个世界好好的相处,独立面对不同的人,独立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打击型父母:
综艺节目《少年说》里有一期讲述的就是一个习惯性打击自己孩子的妈妈。
小女孩在台上哭着喊:
"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
“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
而妈妈一脸平静地回答:“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因为我觉得在你的性格里头,不打击你,你可能就有点飘。”
到了最后,妈妈依然认为打击是为了孩子好。
可打击并不是教育,也不是爱,它是对孩子的否定和质疑。
父母看似“为孩子好”的打击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不仅停留在当下,有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甚至需要孩子用往后余生来治愈这种痛。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提到: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无法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忽视型父母:
被忽视的孩子痛苦一生
姜文曾在节目中提到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和母亲的关系,他们怎么处也处不好。
从小到大一直他都在讨好母亲,寻求母亲的认可,却总得不到母亲的回应。
当自己兴奋地告诉母亲考上中戏时,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把他的通知书往旁边一扔,催促他去洗衣服;长大后凭自己的能力给母亲买了房子,母亲也没有表现得多高兴。
姜文说:“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为我做的事高兴。”
因为母亲的眼里似乎从没看到过姜文,更别说是认可他的努力。
现在,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可是他想与母亲和解的渴望成了心底最痛的遗憾。
姜文说,可能自己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肯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每一个在家里不受重视、没有话语权的孩子,他们都像是一个透明人,渴望被爱却又不敢接近爱;久而久之,却不知道怎么去爱了。
很多人的第一次人生创伤往往来自父母的忽视,明明身上没有伤口,却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写在最后:
我们相信,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父母,尽管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不一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真心是为了孩子好。
父母对子女的爱,不能用自己以为好的方式去盲目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衣食住行的关心上,而是要纵观全局,提升自己的格局,明白孩子的需求,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给予孩子支持,和孩子共同成长。
◆ ◆ ◆ ◆
推荐阅读?:“千万不要拿孩子去比较”这位妈妈的话戳中无数人的心
《不管教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