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
第三期《我是唱作人》结束,“王源唱到哭了”的话题被顶上热搜。
仿佛人们都在那一刻哭着王源的眼泪,感怀着王源的感怀,共鸣着王源对世界的理解。
但有趣的是,让王源唱到情绪崩溃的那首歌,叫作《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一
找了一群风格完全迥异的歌手,呼吁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心去创作歌曲进行表演,同时又找了一群口味明确的评审团来决定歌手的胜负。
一边是歌手渴望自我表达,另一边他们却又不得不为了输赢照顾评审团的口味。
但又很意外,这种对歌手的折磨却反而让他们在镜头前变的真实起来了。
他们可以表达对输赢的在意,可以不配合节目,可以互相评价甚至质疑,也可以袒露对表达和迎合的焦虑。
而这种折磨,对于王源来说,又尤其剧烈。
因为他知道,在大部分观众眼里,自己是所有歌手里最尴尬的一个存在。
热狗自带前辈身份和导师光环,梁博、毛不易一直以创作立身,曾轶可、汪苏泷的笔下至少也出过一代人的青春小曲。
王源呢?他是这档综艺的第一流量,却好像也仅此而已。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座音乐圈歧视金字塔,王源无疑在比较底层的位置,即使他受到的关注再多,人们还是惯以为他就是唱“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的小孩。
二
那王源的表现怎么样?
稚嫩极了,试唱破音,曲子没有太多记忆点,歌词又太过于白话,缺乏留白和韵味。
可当我们暂时抛开评价标准,这个哭的一塌糊涂的王源,好像又有些让人不是滋味。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感受,不算心疼,只是有些意外吧,对于“真实”的意外。
我印象中他们那一类偶像歌手的团队是绝不可能让自己的艺人出现在这样一个危险的声场的,但王源还是来了,不仅来了还在上面一次性把自己的情绪倾斜了个够。
你可以说他歌词直白稚嫩,但同时又必须得承认他的歌词表达的感情总是饱满的,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他这个年纪正常会有的情绪表达。
他歌曲里,不止一次表达了“我不是个孩子”、“我想要强大”的想法,他在采访中直言希望大家能够放下偏见,试着听听他的歌。他说最起码“不要因为他是王源就否定他的歌。”
节目之外也是,那么多人说他没有音乐天赋,他就去考伯克利,还是用最低调的方式,说他演戏面瘫,他就演文艺片,靠实力去柏林。
“我不再是你印象中的小孩,不能独当一面也没有现在”。
他太想告诉大家,这个小孩已满18岁了。
三
当然,即使我们能嗅到这种急迫,可我们依旧无法去谈所谓的“他到底在哭什么。”
这是他出道的第7年,从13岁到19岁,他没有私密的青春期。
在他和另外两个队友的成长中,无论需不需要,每一件事情都有无数人参与意见。
对于粉丝来说,他们是“儿子”,是“男朋友”,是“老公”,是拍个吻戏都能炸圈的爱豆,可这群人里又很少有人把他们当成歌手或是演员来粉。
另一方面,没有粉丝滤镜的大众,又对他们抱有太多的偏见,爆红时实力的不匹配、疯狂的人气、过多的关注,也引发过数不清的争议。
这不是一个正常的青春。
当然,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不值得我们同情什么,但却不应该被我们忽视。因为某种程度上,这已经不止是一个“王源”的故事了。
个性被灯光包裹,青春被无限放大,这已经成为同一年龄带艺人身上的共同烦扰,大家都带着类似王源的情绪在往前突围。
而突围的方法大家其实都知道,那便是老生常谈又常谈:用实力说话,用作品说服。
就像王源歌词里唱的“强大到无往不利”。
今天这篇文其实也是这个由头。
我不是想去夸赞王源什么,只是我知道用实力说话这条路总是漫长又注定辛苦,我欣赏每一个决定去走的人,就像我唾弃每一个好逸无能,艺不配位的人。
最后
他在台上哽住声的时候,我正一边把零食送进嘴里,一边跟室友吐槽天气的无常,转头发现屏幕里的人按住话筒,将头深深埋进手臂之间……
但我开始尊重他的感受了。
无论是80岁,18岁,还是10岁,无论是王源,是路人甲,还是任何一个人。
我们不能感同身受,但起码我们应该正视并尊重对方的痛苦,无论他年龄几何。
因为未来的懂得不能治愈当下的烦恼和不安,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音乐/
配图/网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