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晴迷信的这句话,忽悠了几代年轻人……
日期:2019-01-24 21:02:55 作者: lindan9997 来源:个人图书馆 阅读:

 晴迷信的这句话,忽悠了几代年轻人……

  晴迷信的这句话,忽悠了几代年轻人……

  lindan9997

  2018年,一部《邪不压正》,让妩媚多情的许晴,又火了一把。

  电影预告片里,她简简单单一趴,无数人在银幕外直呼“女神”。

  而今天,女神五十岁了。

  她的生日随笔里,社长注意到了一句话

  “担当,意味着从舒适区走出来……面对一切未知和一切可能”。

  许晴的生日随笔 / @许晴随行笔记

  五十岁的许晴,已经有了足够的“笃定、坦然与担当”去面对跳出舒适圈的未知。

  “年轻人一定要跳出舒适圈、活在舒适圈太久人会废掉”的观点也早就成了“正统”。

  可是,社长想问,对于还没有攒够底气应对未知的年轻人而言,待在舒适圈,就一定“十恶不赦”吗?

  1

  那些为生活拼尽全力的人

  没有舒适圈可言

  前几日,河南郑州一辆公交车上,一位年轻人给老人让座,老人婉拒了:

  “你比我累,我是出来玩的,你坐。”

  老人公交车婉拒女孩让座 / @央视新闻

  四川乐山市,早高峰,一位老人走在斑马线上,一名司机停车礼让。

  没想到老婆婆摆摆手说:“你先走,你们年轻人忙!”

  “年轻人,都不容易”,早就是多数人的共识

  “每天抱着电脑资料论文,累到想归隐山林。”

  网友抱怨年轻人生不易 / 微博

  “别人上班像旅行,而我上班像取经。”

  在北京,上班族平均通勤路程13.2公里,平均通勤时间56分钟。

  而每天通勤时间一小时以上的人,患上抑郁几率普通人高出33%。

  通勤路上忙碌的年轻人 / @中国青年报

  这条微博评论区里,许多网友都在讲述自己心酸

  “早高峰挤地铁、堵车、日积月累,不要说患上抑郁症了,其他生理疾病也是可能的。”

  “单程通勤1.5小时且需要多次换乘的我很绝望。”

  网友提到通勤时间长 / 图源微博

  通勤时间过长,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睡眠不足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当代中国青年整体睡眠情况堪忧:

  睡不着、睡不好、睡不够、睡不规律、睡再多还是疲惫……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表示:睡个好觉是个奢望

  同时,还有六成人花费睡眠时间来工作学习,真正能够放下一切事情准时睡觉的人不到两成。

  可无论是“做完这道题再睡”,还是“今晚无论如何也要交工”,都是生活重压之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用最贵的眼霜,熬最晚的夜;办最贵的健身卡,吃最不健康外卖”,正是大家的共同写照

  吴昕上《我家闺女》,佛系生活方式引起了不少共鸣

  戴按摩头盔睡觉、泡脚、吃保健品,被人打趣可以改名“吴百岁”。

  泡脚养生的吴昕 / 《我家那闺女》

  虽然用心养生,但整日吃外卖、生活不规律,身体状况还是堪忧。

  哪怕做着当红目的主持人事业危机、“没有长进”,都让她焦虑恐慌

  普通自然一样

  事业遇上瓶颈婚姻没有着落父母日渐衰老,自己养活自己似乎都举步维艰

  在生活面前,成年人骄傲不堪一击

  网友自述27岁存款很少 / 微博

  除此之外,感情归属也是不少人焦虑的一个问题

  《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里提到,单身人群中,50.72%的人都是单了三年以上的“长单族”。

  而导致单身的主要原因,一是情商低,二是经济条件不足……

  衣食住行、事业感情,似乎和顺心如意都离得有点远。

  跟年轻人谈舒适圈?

  放过他们吧,他们的头发真不多了。

  2

  这世上

  不是只有求上进一种人生观

  其实,劝人不要被过于“舒适”的环境消磨斗志,以致于看不到危机、停止前进,这没错。

  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跳出舒适圈”。

  归根结底,是要认识到,这个舒适圈,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它可能是你多年打拼维持的一份工作:

  或许薪资不算太高,但足以维持相对舒适的生活质量,也能让你有底气在闲暇发展兴趣爱好

  或许上升空间没有那么大,但做起来得心应手,也能为自己积累经验,没有过多压力……

  它可能是你的人际交往圈子

  朋友不多,三五知己足矣;人脉“不硬”,遇上难事有人帮忙就好。

  也可能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而跳出舒适圈,意味着抛弃安稳自在,去到一个陌生领域里,“从头再来”。

  劝人“跳出舒适圈”的,往往会把新的领域描绘成“诗和远方”。

  却很少提到,面对未知,你所要承担的风险,以及你是否适合做一个“打拼型”的人。

  “舒适圈”,很多时候被用在那些待在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身上。

  但他们并非对未来毫无思虑:

  “小城市提升空间小,打算离职,想走出去。

  可又担心能力不强,大城市花销大,和同事相处不和负担不起开销、无法陪伴父母身边……”

  评论中有人点出:“不是所有人都是拼搏事业型,这世上,不是只有求上进一种人生观。”

  人不是为吃苦而生的,吃苦只是为了获得幸福不得已的一种选择。

  当你已经把自己拼尽全力创造的“小幸福”握在手中,并深觉满足时,就不必再轻易为了别人的三言两语,放弃已有的一切。

  在社长看来,听了几句劝就忙不迭跳出舒适圈、或是盲目劝人离开舒适圈的行为,都很不理智

  谁都无法对另一个人的生活感同身受”。

  你觉得别人的舒适是“龟缩”,安逸是“逃避”,享受平凡是“自甘堕落”。

  但你不知道,他可能维持现有的生活已经用尽全力,他也有自己的焦虑,他和你的经历追求不同……

  网友评论长辈鼓励走出舒适圈是因为“不年轻的人想让年轻人吃苦” / 微博

  花鸟鱼虫尚有千般姿态,人也未必就要活成一个“上进拼命”的样子

  追求挑战、享受冒险的人生值得称赞

  安稳幸福、知足常乐日子也同样值得认真地过。

  3

  比起跳出舒适圈

  更想劝你扩大舒适圈

  有人会说:“跳出舒适圈”的想法,来自于内心不满足

  看着别人光鲜亮丽、满世界旅行,身边牛人众多,自己不甘心,也想要同样的生活。

  于是不顾自身条件就“跳出去”,被现实当头棒喝

  四十岁离开体制创业失败、二十多岁辞职做自由工作结果入不敷出、为了梦想辞职开咖啡馆最后赔得精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其实,不满足,并不代表现有的舒适生活是错的。

  而是这种生活,还不够舒适,让你有底气能一直把舒适圈维持扩大下去,让你可以安然接受其他人的“不理解”。

  这种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跳出舒适圈,而是认清舒适圈的边界,并将这圈子不断扩大。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有一项研究

  人类外界影响的反馈存在一个“最佳唤醒点”,也叫“最佳焦虑状态”。

  无论是过于疲累、消极怠工,还是过于清醒、压力太大,都使人在工作中表现差劲

  只有把压力调整适当程度,并且拓展自己熟悉的领域,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活。

  不停地与他人攀比,导致自己对现状不满,强迫自己放下一切,去做不熟悉的事情。

  不如在现有的生活里,逐步培养新的爱好、技能

  你在舒适圈里积累的知识、经验,可以让你更有底气地把原本的“未知”,变成舒适圈的一部分

  “舒适”和“进步”,并不是对立的两件事。

  同样,“舒适”也并不意味着平庸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辈子都在做寿司。

  食材的选择、手掌温度、饭团的紧实度,甚至是每个寿司的米粒数,都要控制得刚刚好……

  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让他把一份看似简单的事业,做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

  在“舒适圈”里同样可以培养出追求完美工匠精神

  有价值的人生,不在于不停地冒险,而在于你是否把自己的长处,在擅长的领域发挥到了极致

  对年轻人而言,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能安心自在的舒适圈,已经幸运且难得。

  你要做的,不是轻信别人的“劝告”跳出去,而是守好安稳,再求创造。

  挑战自己之前,最好先学会尊重自己付出、享受自己的成果

  把文章分享朋友圈,能赖在舒适圈一辈子,也是一种本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晴迷信的这句话,忽悠了几代年轻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