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虚荣和求稳
会使我们越来越差。
今天我朋友转发了一个标题名为《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都混的比较差》的文章给我。
不仅是农村的大学生,就连像乡镇、小县城出来的大学生,来到了大城市竞争力非常弱,在大城市混得灰头土脸,回到家还要强作笑颜。
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
而且从小她就是她们村的神话。
她们村很少有人能够考上大学,但是她在高中的时候就学习特别好,后来还被当地的乡镇高中推荐到了城里非常好的重点高中去读书,而且还是免学费的那种。
后来她确实也考上了很好的学校,去了上海的一个一本医学院读书,也算是名校毕业生。
那怎么办呢?
于是她妈妈就想让她考研,说我们再苦再累一定支撑你读完研究生。
那个村里面特别特别尊重她们家,也特别特别看好她。
当时全村人都觉得,她学完以后成了医生,咱们去医院看病也终于有人了。
所以即便她还没有毕业只是一个本科的学生时,整个村里面大到癌症小到头疼脑热都发微信给她,让她帮着诊断一下。
所以当她毕业后发现自己进不了医院的时候就选择了读研,她妈妈自然也是全力支持。
结果读完研之后发现也不是很好找工作。
于是她就开始考博。
可是博士考得没有那么好,又被调剂去了一些叫做什么基础理论方向的专业。
结果博士出来了之后也进不了什么名医院。
所以当时她面临着两个选择:
二、留在上海去一家不太好的医院;
她自然是选择了第二项,所以现在就在上海的一家郊区医院里面开始了她的医生生涯。
她说在那要好好奋斗但确实收入是非常非常低的,每个月自己的生活费都有些不够,更别提补贴家用了。
我发现农村的大学生Ta们可能当年在考上大学的时候真的是全家的骄傲,全村的希望。
Ta带着这种荣光到了大学毕业后,发现并没有办法去维持这个荣光的时候Ta们选择考研和考博的概率特别大。
我发现我身边农村出来的大学生Ta们更愿意考研,更愿意考博。
可能就是因为我刚刚说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维持那种光荣感后所做的选择。
不仅是Ta们自己选择,Ta们的家里人也会觉得,考的越高就越好。
还有Ta们在面临社会挑战的时候确实没有准备好,家里面给到的支持也不多。
所以Ta们选择考研和考博的概率特别大。
而且你会发现除了考研跟考博之外,Ta们去选择收入偏低的铁饭碗工作的概率也很大。
一方面这种工作能帮助他们维持那个所谓的荣光,另外一方面就是Ta们求稳定的心很强烈。
所以一个农村大学生,到了城市里面很容易会选择一个收入比较低且稳定的工作,或者是选择一直读研读博,最终走上了研究的道路。
但是这两种道路都没有办法给Ta带来高收入,所以Ta们就会显得混的越来越差。
而究其原因,就是人生的每个选择做的都不够好,不管是因为虚荣还是因为太急于稳定。
02
起点本就很低
门槛还越来越高。
其实那种选择读研读博的还算是幸运的,还有一种更倒霉的情况是:
本来打拼的底子就薄而成功的门槛不断在升高,同时家里面又特别着急要回报。
他说,他自己是地地道道农村山沟沟出来的,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他的父母给出的诉求是高分低投,至少留出一个档次,确保万无一失,因为家里投入的资源不允许他高考失利;
大学期间,父母的诉求又变成了做家教打工,因为只有这样家里才不用给到那么充裕的生活费用;
考研是强烈反对的,大学毕业就应该早点出去打工,给家里挣钱,反哺家庭;
留校就是要“气死二老”,理由是去当官至少是科级,可以横霸一方;
而在高校当穷教书匠自己都活不起,更遑论“提携全家”;
买房的时候,家里则会直截了当的诘问:有钱为什么不先给家里翻修房子?
农村孩子,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辛辛苦苦供了这么多年的书不容易。
而且还要说一句:
“这是应该的。”
所以你会发现Ta们面临的尴尬是什么:
第一方面底子很薄,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来到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从零开始什么都没有,但却连从零开始的资格都没有,要从复数开始;
第二方面就是成功的门槛越来越高了,Ta们跟那些城市家庭的孩子之间的差距成倍的在扩大。
举个例子,有两个同校毕业生,A和B。
可是一毕业,B的父母马上在他工作确定之后全款给他买了个房,又给他买了个几十万的车。
然后他就可以安安心心的读书,安安心心的工作,安安心心的过他以后的生活,他可以想奋斗什么就奋斗什么。
但是A呢?
首先要拿一部分钱回馈家里,其次就是随着房价越来越高,B的父母给他买那套房花了100万,而等到A买的时候,可能已经涨到了500万。
所以成功的门槛越来越高,差距也一直都在成倍地扩大。
作为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左手是负担,右手则是成功的门槛,所以Ta很难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实现自己的跃迁。
一旦发生一点意外,比如说家里面父母生病了,而农村的社保又非常少,这时候这个农村大学生Ta奋斗五年十年的积蓄可能就要被家里掏干了。
所以Ta们人生本来就起点低,而成功的门槛又高,如果再发生一点风险的话,他们就很难再从原来的命运当中挣扎出来了。
03
保持学习。
纪录片拍的是几个名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特别想改变世界,于是就去做那种非盈利的教育组织。
他们自己本身出身还不错,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然后父母管得很严,学习很勤奋,最后考上名校。
可是他们回过头来去看那些底层的孩子,发现那些孩子其实不是笨,Ta们最惨的是没有人教Ta们怎么做是对的。
这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而且Ta们还懒、爱玩。
于是这几个中产家庭出来的年轻人很有志向的年轻人成立了KIPP。
这是一个美国的特许学校集团,最早是成立于1994年。
这些年轻人他们要学生勤奋自律。
所以在这个学校里面孩子学的不是美国所谓的自由,他们反到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人的教育。
学生必须要在早上7:25就开始学习,一直学到下午4:30才能结束,虽然听起来也没有那么刻苦,但是在美国真的已经算很刻苦的了。
而且这些学生不仅是平时比别人要辛苦,周六日也要上半天课,就连暑假也比别人短。
然后包括这些学生怎么走路怎么做,洗手之后用几张纸都有严格的规定,你看像不像咱们的衡中。
总之Ta们学校执行的模式就是这样的,抓学习,不准谈恋爱,而且也会处罚学生。
后来这些学生真的有不少都考上了名校。
可是呢?
可是校长发现然这些孩子虽然考上了名校,但是并非都实现了阶层的跃迁。
这些学生中有的有傲人的成绩,但是一到了大学之后就开始放纵自己。
从大学里辍学,后来还是从事那些低收入的工作,没有办法进入中产阶级。
还有他们的父母一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去接受高中大学之后的挑战,家里面也没有办法在金钱上给予更多支持。
所以说很多学生发展得并不好。
后来校长发现,真正坚持完成大学学业的学生并不是在KIPP里面成绩最优秀的。
Ta们在一次没考好之后可以继续学习,然后在下一次取得好成绩;
Ta们会在父母打架离婚之后不沉沦,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
Ta们可以抵挡诱惑,不会成天花钱去看电影,而是留在家里好好学习。
这些性格特点看似平常,但是在这些缺乏家庭支持跟社会资源的孩子身上,它们不可或缺。
它们可以帮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撑到大学毕业的那一天,然后成为一名中产阶级。
所以你会发现为什么,很多农村孩子越混越差。
勤奋乐观保持学习,就这八个字是很多农村孩子缺少的。
这种勤奋最终没有化成内在的自律的品质。
Ta们考上大学之后就不再学习了,或者是进入社会之后就再也不学习了。
Ta们可能太急于获得成功,可能是对成功失去了希望,总之停止了学习。
而且你知道作为农村的孩子,Ta们这一辈子面临的挫折可能几倍于人家一个城市家庭的小孩。
所以对他们来说身上有个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如何在面临生活当中的这些绝境之后还能保持战斗。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
很多人就属于,生活给你许多打击,你趴了下来,然后再也站不起来的那种人。
所以也必然会发生这样的状况,明天不再有希望,而你身上不再会有任何奇迹。
越是底层的孩子,Ta的抗打击能力就应该越强。
所以这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三个小故事,来泛泛的谈一下为什么农村的大学生会混的越来越差?
对号入座,即便你不是农村的孩子,看看你身上是否也有这样越混越差的特质。
看完了今晚的文章不要忘记去看看今天的次条哦
音乐|刘宇宁-《不求》
配图|网络
2019,这几个建议能让你变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