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安事变》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2 03:35: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安事变》经典观后感10篇

  《西安事变》是一部由叶大鹰执导,胡军 / 刘交心 / 霍思燕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一句汉卿~

  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张少帅在当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凉之地的结局要好,因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着迷在大学期间近代史的一篇论文里面我还特地的写了西安事变这事。

  尽管从大家有英雄主义、阴谋论、利益论等各种角度出发来探讨少帅的背景、实力、和国民党的利益关系、势必抗日的决心等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少帅是个英雄人物,他给了东北人民一个交代,给了国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

  我想也许是我的视角不够全面,才会有对少帅和他背后的集体那样的崇拜,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后人看来也许还有更加好的办法即可积极抗日又不至于赔上自己的半辈子,可是少帅就是这样逼着蒋先生再次直面侵华日军。

  也有人会说“谁风流谁狂”又怎么来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来的节节败退?这些历史我没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个人一件事的总是有理由的。而我无比崇拜少帅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关头挺身而出,这就足够了。此生必定要去西安,必去台湾瞻仰少帅!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关于西安事变

  关于西安事变

  研究历史,学习我国革命成功历程,随着我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西安逐渐成为一个热点,乃至成为唯一焦点。

  学习过程中,资料阅读参差,也花二天半时间,看完《西安事变 (2007) 》36集。

  试图找寻细节。

  那为何学习革命成功历程,为何阅读西安事变之类故纸堆呢?

  我想,若可以将视角转移到利益层面去看,当年参与该事变的各方,无不都在申诉、要求着各自的利益。

  学习其,或可谨防自己“失之东隅”,又或可勤奋“收之桑榆”啊!

  总之,学习都是需要的,无论是投资还是实际工作!

  西部电影集团(前身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制作的这部电视连续剧,7年前拍摄的了。

  主要演员:

  胡 军--饰张学良   唐国强--饰毛泽东

  刘 劲--饰周恩来   姜 南--饰宋美龄

  刘交心--饰杨虎城   霍思燕--饰赵一荻

  故事梗概:

  从南京回到西安后,张学良通过被我军放回的原东北军团长高福源的关系,与我党周恩来同志在延安举行了会谈。张将军决定以民族存亡的大局来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此同时,杨虎城收到了毛主席派人给他送来的亲笔信。但是,他们的活动早就被蒋介石安插在西安的特务头子李达权、郑广清注意并对南京有所密报。

  事变发生后,我党受张、杨二位将军的邀请,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西安。周恩来从民族存亡的大局出发,说服了张、杨并使得蒋介石接受了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的解决,抗日战争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叶大鹰的毛病,玩弄恢宏过份,音乐情节过重。

  每集灌水不水,洗衣机可甩一半还湿,剧中时不时都是交响乐背景,真是艺术家,而不是历史剧导演。

  《西安事变》改为张学良的日日夜夜,比较贴切。

  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的地位,变得突出了些,至少不比某些影视剧描写地那样只具辅助。

  除了主线,女人也是导演和编剧们热衷的话题。

  本剧叙述张学良,不仅有赵四的恩爱,还似乎有汉卿与宋美龄之感情纠葛,

  除去主线,还成功插入的花絮——杨虎城的养女文青与日本间谍的养子本鸣之间的凄美爱情。我想,这些都是为了灌水而灌水,毕竟观众中很多不是冲着什么事变来的,八卦亦有趣!

  片中也有阐述明确的长处。它用很大篇幅横、纵二向描绘了当时情境!

  西安事变之前,整个西北,局势复杂,各类势力你来我往,鹬蚌相争,不遗余力。

  掌握军事实力的各方,多有狐疑,相互猜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谍报往来,深入骨髓。

  蒋氏亲临亲训,欲剿灭西北军,亦未成。

  事态紧急,蒋氏确立12月13日离华清池赴洛阳,当日即撤职查办张,全城大清查,大逮捕,同时调遣张杨军队他往,消弭影响。

  张杨所图,抗日亦不免为口号,自我生存,获得实利,甚至勾连苏俄,控制中国西北一隅,乃至全国大权,才是最高追求吧。

  我陕北红军,同样基于自我生存需要,努力应付,附随漩涡,更因为政治鲜明,宣传得力,且与国民党历史渊源深厚,逐渐获得更大影响力。

  于是,12月12日,事变爆发!利益争夺,血火相向!

  西安事变的意义想必不用多说,其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的内战局面,促成了抗日名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面抗日战争的实现,南京国民政府最终挑起了武装抗日的任务。

  而通过事变的突变及各类势力较量、再整合,蒋介石回到南京成为重要节点。

  蒋介石就把东北军的核心少帅张学良扣押起来,东北军群龙无首,内部也是有少壮和年老和各种学派等之分,无法团结。同时对西北集团采取军事压迫和政治分化同时进行的举措。

  一面派三四十个师的大军向陕西推进,一泰山压顶之势威胁杨虎城和东北军,此时的东北军内部正对主战还是主和问题上争辩激烈,无法团结一致抵抗中央军,甚至后来还产生了内部的“二二事件”,老派的王以哲大将等四人被杀,严重影响了东北军的团结,失去张学良的东北军彻底被分化。尽管中共从中作大量的工作,但还是爱莫能助。西北集团被“和谐”的解决了。

  限制住张学良后,又极力弥合自己南京证券的各类裂痕。

  在南京内部对于中共的和解是有很大的敌对意见的,要是自己对中共的和解策略过于冒进自己的统治地位也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动摇,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又向我们展现了他的软硬兼施的功力,在接下来的一月间至二月初,蒋介石三次提出了辞职,并于此同时带着张学良回到浙江老家奉化“养病”。实际上,在南京,蒋介石的部下正忙着搜集情况来估计西安事变中支持他和反对他的力量的对比。

  2月15日,蒋介石控制的中央执行

  在这次会议的最后一天,发表了一个长篇宣言,表面上是谴责共产党,实际上则是为宣言结尾提出的和平条件做准备,第一次说可以给共产党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虽然用的是投降字样,但是共产党方面很快就在3月15日表示要求与国民党和谈。

  这一套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不但在国民党内部提高了自己的声望,同时又达到了与共产党和解的目的,虽然用的是投降。

  他很巧妙的都给了各方一定的政治要求,对中共方面停止了内战,提出可以和解,虽然态度依然是居高临下。

  但是调离东北军和改编第十七路军也使得中共失去了最好的盟友,红军得到了牵制,西北问题也暂时的到解决。

  而国民党内部也是肃清了何应钦等投机的亲日份子,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各种力量刚好不至于团结起来反对他又可以使他们不至于引起反叛,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平衡。

  西安事变真的像蒋夫人说的那样,因祸得福。

  西安事变更是让蒋介石思想有所变化的关键一击,当之无愧的国家的拐点,在此也要铭记西安事变的两位英雄,杨虎城和张学良。

  更有我党领导集体为这些复杂国事,推动大家一起朝抗日大旗聚合,所作的伟大功绩!

  《西安事变》观后感(三):振振公子,灼灼其华

  最初的喜欢是因他的名字——学良,汉卿,爱国壮士味十足,却又带了一点优雅的精致。

  那种喜欢是遥远而空洞的,虽然当年也曾惊叹于历史书上他如少帅这称号一般的气质,但也丝毫没有兴致去进一步了解什么,从这点来看我算不得花痴。

  寒假里只是偶尔出于好奇点了PPlive上的《西安事变》,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胡军的剧目,并觉得这个人的长相,稍稍有点辱没了他。然而,那偶尔的一个点击,却一发不可收。以至于那时我便想,一定要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个男人,纪念这样一种率直的,秀气的,赤诚的,高傲的光华。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觉得用淳朴率性的《诗经》来形容同样的他最为合适。

  东北人,率性俊朗,浑然天成。却拥有江南人那般的皮肤,当年戴季陶曾形容他公子气,皮肤好得像个瓷娃娃。

  电视剧中宋美龄一度称他为莱茵河畔的骑士,真实度虽不可考,当年宋美龄把少帅介绍进上海上流交际圈,时常相伴却是不假。

  谣传更有甚者,据说墨索里尼的女儿对其一见钟情。而赵四风流朱五狂,不过是从侧面印证其威仪之表罢了。

  甚至到蒋介石先生逝世之后,隐退多年已然高龄的少帅出现于灵堂,在场的新人旧识仍要赞叹“汉公风度”。

  但再胜的外表,也不过是绿叶而已。少帅被嵌入历史册页,主要是两件事——东北易帜、西安事变。那些俊朗的老照片,那些风流旧史,便如同一个重大日子的好天气,叫一切鲜明生动起来。但那日子却无法改变,正如其赤诚率性无法改变一般。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最爱的镜头是第6集,宋子文问他,对当年东北易帜可曾后悔。他说怎么可能。当年土肥原转达日本天皇的意思——支持他当皇帝。他拥有东北三省的土地,三千万人民,全国最强的兵工产业,还有自己的边业银行,若他当皇帝,就没有溥仪什么事了。却让土肥原带回去两句话:“一、日本天皇不在我之上,我与裕仁是同庚;二、我张学良,永远是一个中国人。” 一旁的赵四静默地看着他,眼里却是说不出的崇敬。那时我突然理解了赵四的心情。

  我之前是无法理解赵四的。名门闺秀,花容月貌,却不惜与父决裂,与少帅私奔,得到的也不过是个情人的地位,直到60多了才算有了正式名分,据说还曾有誓言——汉卿不爱听的她绝对不说,汉卿不喜欢的她绝对不做。之前想不通,当一个女人付出所有的时候,不是已经失却了自我么?那时却突然明白,崇敬而已。必是怀有同样的崇高,却因种种而无法达到那般成就,那么面对如此威仪赤诚的人,又有何理由不做出一切牺牲呢,“你的梦想,正是我的梦想”而已。赵四对他,应是“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而张学良,我以为便是“我心匪石”了。

  “不可转也”的是两件——国家、兄长。每一件皆可惊天动地,每一件皆可成就一段忠烈英名。

  然而张学良偏遇上了两件,并是互相矛盾的两件,也难免会成就一段比小说还精彩的篇章。

  虽然台湾和国外也有不少人对西安事变对历史的作用持否定态度,但不论手段方法,少帅对国家,对抗日之赤诚是毋庸置疑。

  据说最初他想当济世良医,坚决不愿从军。张作霖却给他一把刀说,医生一次只能救一个,一把刀却可以杀很多人。

  他率军入关与军阀大战时,曾在即将得胜时主动撤军,因为他不愿炸掉黄河大桥。当时他写信给对方首领说,中国造一座大桥不容易,他舍不得炸毁。如若真要分胜负来个你死我活,他提议一对一决斗,免得死伤无辜。——后来国民党高层元老读到那封信也无不佩服其文采胆色。

  他崇敬蒋介石,期望他成为专制的领袖,以为如此才可救中国。于是他东北易帜,率东北军入关结束了中原大战,其威其势,莫说其他军阀,蒋介石也是忌惮的。但他一心拥蒋,即便蒋先生在他失去故土之后让他去穷乡僻壤打红军,即便蒋先生在他两个师全灭之后不补充兵源不安抚其将士而是直接撤销了两师番号,即便他让戴笠经常走动时时监视。

  张学良的回忆录里也说,他始终都没有想过要背叛蒋介石。他从南京到西安,三番五次地进谏抗日,不住地苦口婆心地劝说,据当时知情人回忆,到最后张学良是跪着哭着求蒋先生让他去抗日。堂堂少帅,竟为这两件事哭泣下跪,也算惊天地泣鬼神了。可惜电视剧没有那个情节,许是害怕损害胡军的血性形象。

  那么照此发展,若其后没有西安事变,反而不像是少帅的作风。而事变之后他单身赴南京请罪,也在情理之中。

  他送给蒋介石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 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便是把他一生矛盾地坚持的两件事,都写尽了。

  只是他暮年之时对记者说的那句“我的人生到36岁就结束了”让人不免叹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英雄与美人,便能成就一段风流传奇。何况是受争议的英雄,何况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何况是扑朔迷离的纠缠。

  张学良的最爱至今仍是迷,因他说过他最爱并非赵四,而在美国。但其实,这些都无所谓,六十岁的大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本身就是一个童话般美丽的传奇。

  终其一生,或许最打动我的,是他的“情重”。对国,对家,对人,率性而情重。

  《西安事变》观后感(四):(转)曹长青:张学良糊涂死了

  《西安事变》观后感(五):【几处软伤】

  一、个人姓氏中的“字”或“号”是他人尊称姓名人的,如用于自称则是唐突和失于礼节的。在戏中蒋中正自称“介石”,张学良自称“汉卿”,戴笠自称“雨浓”,这是不妥的,正如自己的父母可称“家父”、“家母”,如果他人也随之如此称呼就贻笑大方了。

  二、唐人李淳风在《推背图》中已预测出日军侵华、西安事变时间以及张学良以后的命运。编导杜撰这个牵强附会的情节实际上削弱了主题力度和深度,不知编导是出于宿命论、娱乐论还是真想八卦一番?《推背图》原文---“谶曰: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颂曰: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

  三、蒋介石官邸中居然高悬着红军书法家舒同的作品,这是道具师和编导对“舒体”失于了解所误。众所周知,舒体是首任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先生创立,舒体初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收录到国家标准电脑字库。

  四、杨虎城义女与日本侨民谈恋爱一场戏实与剧情无关且过于冗杂,编导貌似想说明“日本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人性区别,但在剧情安排上已是狗尾续貂,鸡肋般无味。

  《西安事变》观后感(六):非常值得一看的电视剧

  跨过了一个春节,才把《西安事变》完完整整看了一遍,她谈不上是鸿篇巨制,但却真实再现了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

  我之所以喜欢看,一是因为演员演得都很好,我最欣赏的还是郑玉演的蒋介石形象,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演得最好的蒋介石了,很多细节都拿捏到位;二是剧本写得真实,甚至一些对白都是按照史料来得;三是剧中揭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史料,特别是张学良和宋氏兄妹,以及青帮头子杜月笙之间的关系,另外事变之前西安城内各方的间谍活动也有所涉及,事变之前西安城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也在剧中充分表现出来。剧中揭露的很多史料多数人并不了解,但却对事变的成功或失败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这个过程中一个细节的变化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比如事变前一天早上戴笠给蒋孝先发的电报,以及钱大均无意中向张学良透露了蒋的离陕时间等。

  美中不足的是,剧中对张杨两位将军在事变之后的情况说得过于简单,包括张学良跟随蒋介石回南京的路上以及被审判的过程,都没有涉及,杨虎城的狱中生活和被害过程也没有谈到,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些史料对于充分认识蒋介石的阴险狡诈和器量狭小是非常重要的。

  我给这部剧打了五星力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电视剧,去了解那段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安事变》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