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安事变新探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29 03:34: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安事变新探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安事变新探》是一本由杨奎松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4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安事变新探》精选点评:

  ●中共得天下不是偶然的,蒋介石也是一代枭雄,只是毛周也都是人精,那么复杂的情况都处理得这么好。

  ●史料详尽,但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汉卿啊!被共产党骗,被苏联人害,被蒋介石关。

  ●为了一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报告,借了这本书,没有看完,却也略窥一二

  ●张杨*皆是军阀

  ●也提出了一个不同角度,总体上还是有新意,

  ●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在整个事件中我党表现出了肝胆相照,荣誉与共的盟友精神,并没有完全按照共产国际的意思去走。算是成熟与独立性同发展吧。

  ●17年底读的,可结合张学良传记食用,收尾不错。西望云天,不胜依依。

  ●不算特别喜欢杨的笔法。大量比勘分析材料是基本功,但读起来太费神(相反杨对于西安事变前后的诸多细节考证读着很舒服)。伊藤隆那本书也差不多,大概是传统政治史的一贯缺点。

  ●形势比人强,再牛的人也只能因势而动。能够及时调适自己的想法去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能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

  《西安事变新探》读后感(一):西安事变是为了自保的无奈之举

  山城堡此战最受打击的是东北军。蒋介石通过山城堡战役彻底明白了东北军和红军互相勾结,也彻底决定了要想消灭红军,必须先解决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念头。

  山城堡战役结束以后,蒋介石立即开始着手对付张学良和杨虎城。仅仅10天以后,蒋介石让张杨选择是继续剿共,还是被调离陕西,东北军去福建,十七路军去河南。所谓剿共就等于《水浒传》里面利用宋江打方腊,让两军互相消耗,最终毁灭。而两军调离陕西,就等于是消灭两军了。

  十七路军当时只剩下地盘,部队战斗力差,不可靠,如果调离处陕西的地盘,自己就等于垮了。而东北军掉到当时还和贫穷的福建,基本上就是再走当年十九路军在福建的老路,最终会被中央轻松的吃掉。张杨自然不愿意坐以待毙,拼死反击,山城堡战役结束后差不多三周后,惊天动地的西安事变爆发。

  《西安事变新探》读后感(二):真实复杂的西安事变

  杨奎松这本书从国、共、苏三方的史料互相印证,不轻信事后的回忆录,不轻信被美化过简化过的纪实文学,真正做到了令人信服的历史叙事。

  国共之间从内战走向和平,西安事变是根本转折点,但其发生并非那么戏剧性和不可逆。其之前和之后的事件都对历史走势起到共同作用。

  国民党和共产党能够走到一起,都有外力的根本推动。从国民党方面,一是日本的步步紧逼(从九一八到长城抗战,到36年的绥远抗战),都表明了日本蚕食中国的企图是长期的,使得中国必须寻找新的外部势力的帮助。而这期间的英美奉行不干涉政策,使得苏联的援助变得至关重要。而要获得苏联的帮助,就不能将共产国际分部的中国共产党赶尽杀绝,需要其建立中间纽带。

  从共产党方面来说,无论十年内战与国民党有多少血海深仇,但随着长征后实力大减,且共产国际815来电,明确指示必须“联蒋抗日”,做为国产国际支部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与蒋介石合作。

  苏联、日本的外力,驱使中共和南京政府不情愿的走向一起。而其中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提供了催化剂。

  虽然方向上国共同意合作,但在军队保留多少、是否接受改编、如何打日本方面,双方基于十年内战、特别是一次合作吃亏的教训,都非常不信任对方,使得谈判进行了九个月,如果不是七七事变,双方的合作很难顺利达成。

  从中共共产党的角度来说,是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和日本侵华两个事件,挽救了濒临崩溃的红军和党的命运。这也是为什么中共一直感激张学良之处。

  张学良的失策在于,不应意气用事送蒋介石离开。张学良以下没有能控制东北军的将领,张学良被南京扣留后,是否营救是否与南京开战,分裂了东北军,最终导致西北联合三方的瓦解。

  《西安事变新探》读后感(三):大事件

  读完唐德刚编的张学良口述史才来看这部书,事实证明这个顺序是很正确的,口述史可以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东北老人,再读这本史书,把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还原回历史之中,再把当时的事件和关系梳理清楚,好像一切只是简单概念的事,一下子就清晰立体起来。

  张学良自己说他的历史就终结在1936年,35岁,和他的寿命比起来确实很短暂。从他在东北讲武堂算起,开始走上历史,到西安事变,也就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之后他虽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实际上却是过着或禁闭或远离中心的生活。然而,就是这短短的时间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却屡次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一个东北易帜还不够,还要来个惊天地的西安事变。

  我基本认同杨老师的研究结论,中共和张学良当然是在之前存在密切联系,张学良当然在中间有各种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我也相信张发动事变并不是中共指使,而且中共也没有更早获得信息。到后来真的也有一点不得不为之,无论是为了带领东北军回家乡,还是其心中坚持抵御外侮而不残杀同胞的简单赤子之心,还是蒋已经要剥夺其对西北的指挥权,都促成了张发动事变。看书也知道了当天的具体情况,其实对于到底是5点多还是6点多开始行动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并不很介意,但研究历史的专家们是十分严谨的,杨老师有其言之凿凿的证据,可能其他的观点也有论据支撑。而我感兴趣的是当天的具体情况,比如蒋介石还做了早课练身体,之后警卫被缴械,逃到花园,又被找到等等,真是比电视还精彩。

  当然,最让人扼腕的是,西安事变结束了十年内战,终于使中国人起码在形式上团结起来开始抗击日本侵略。但8年抗战之后,国共双方还是终难免一战,被软禁的张学良对后来历史的看法,再也没机会知道了。

  《西安事变新探》读后感(四):再看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关键性的事件,一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对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却也都没有太过多的了解,最多也只是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皮毛,在进一步就是对其产生的影响有所了解。《西安事变新探》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相关一手历史资料(电报、文稿记录)、相关当事人的回忆(当事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回忆录)的分析,对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进行了分析,再一次把读者拉回到了云谲波诡的1936年,让读者看到了相对真实的事件各方。

  读完这本书,我个人对于西安事变,有一下一些认识:

  1.西安事变的基础,是当时共产党方面和张学良方面出于各自的考虑,积极接触并达成的攻守同盟。从共产党方面来说,当时经过长征之后来到陕北,整个队伍已经疲惫不堪,而且没有足够地盘补给,另一方面国民党依然没有停止“围剿”。对于当时共产党而言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来休养生息,保存革命的火种。从张学良的角度来说,“918”事变带给他和东北军的伤痛太深了,整个东北军一直弥漫着“杀日寇,回老家”的抗日情绪。同时,东北军在陕西,“水土不服”很难像在东北一样呼风唤雨,而作为非蒋介石嫡系的杂牌军,东北军也一直很难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得到优质的军需补给。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自然不愿意拼了自己的老本,去给蒋介石“剿共”卖命。张学良是想回东北的,也是想去打日本的,但是蒋介石的意思确实“攘外必先安内”:张学良你东北军必须给我去剿共,剿共不完,我就饿不让你抗日。这样的态度自然给张学良买下了反蒋的种子。

  2.西安事变的雏形,其实是共产党和张学良原本计划的“西北大联合”。双方有了互信的基础,又进一步经过双方高层的对接,就有了“西北大联合”计划,其实就是西北陕甘地区脱离国民政府独立自治,进而实现逼蒋抗日。从共产党的角度,这样可以有利于打通同苏联的通道,更好的获得苏联的援助,尤其是重武器的援助。而张学良方面,也能够拥有对于西北地区实际的控制权,不再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计划的能否成功,共产党依然希望得到共产国际也就是苏联的指示,但是从共产国际传来的消息确实否定的,认为此举会对国家产生分裂作用。其实共产国际产生这样的认识也不足为奇,个人认为共产国际当时在中国的而态度是“两手抓”:一方面承认国民党的合法领导,认为国民党有足够的实力引导中国;另一方面,又照顾这共产党这个中国的小兄弟,但却并不认为共产党能够有能力完成建立合法政府,引领中国革命发展的重任。共产国际这样两手牌,实际是让当时的共产党和张学良非常尴尬的:万事俱备,你忽然来了个指示给否了,下一步还怎么办?

  3.倘若蒋介石不来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也就不会有西安事变。蒋介石来西安,原本是来督战的:一方面希望通过自己的冲风在前,把剿共的工作在短期内解决掉;一方面张学良之前的推诿抗命,也让蒋介石在某种程度有了怀疑。蒋公万万没想到,原以为是一次振奋士气的督战,却一不留神成了别人的阶下囚。

  4.西安事变之后,从各方的反应来看,张学良始料未及。张学良原以为抓了蒋介石,自己就可以实现“逼蒋抗日”的愿望。其实不然,苏联首先反对了这样的做法,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分裂搞内战。其次全国各方势力都认为这样公然囚禁国家领导的行为,是一种背叛,均予以声讨。这样一种情境,张学良是万万没想到的,但是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承担。好在南京方面宋美龄和宋子文,于公于私都希望和平,希望蒋介石活着,这才给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了机会。

  5.蒋介石回南京之后,张学良陪同回去,是他最大的败笔。当时张学良选择回去,我想可能是因为少帅对蒋介石太过于轻信,同时也可能出于东北人的那一种义气“你们都说我是搞分裂,想搞掉蒋公,我现在到南京负荆请罪,看你们还说啥?”但是殊不知,人心险恶,自此一去,再无归途。不仅少帅自己身陷囹圄,失去自由,而且群龙无首的东北军很快也陷入混乱和分裂。虽然共产党方面一再替张学良勉励维持,但也是回天无术,在东北军兵变之后,东北军彻底四分五裂。可怜一代东北王张作霖一生经营,最后东北军却如此凄惨下场。同时,不得不说,共产党当时对于蒋介石所答应的秘密条款做公开化处理,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当,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蒋介石,把张学良也坑了一把。

  不过西安事变,总算是给当时的共产党赢得了一次难得的喘息之机,同时促进了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同时,日本侵略者的咄咄逼人,也在另一方面推了一把。西安事变的结束,时间已经来到了1937年,日本的侵略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联合抗日已经成为当时国共两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也就有了后来八年民族的浴血奋战,谱写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读完这本书,非常感谢作者用详细的史料,尽可能的还原了当时事件的前因后果,把我又带回了那个各方势力角逐的年代。读完之后,一方面感觉当时各方面的决定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考量;一方面也更觉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历史无法假如,也许当时某个人的一念之差,或许今天的中国就是另外一番图景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安事变新探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