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是一部由陈英杰 / 刘执戈 / 金颖 / 赵云泽 / 张岳明 / 李根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年一度的球迷大狂欢已经盛大开幕了,但是夜深人静、自个在家、调小音量、悄咪咪的看球,生怕吵醒老婆孩子,肯定不过瘾啊。
要说到看球的最佳伴侣,非烧烤莫属了。呼朋唤友、围坐一圈,一边血脉贲张的看着C罗破门,一边大口嚼着麻辣鲜香的烤串,再灌上一口透心凉的啤酒,长舒一口胸中郁气,那滋味给个神仙也不换吧,哈哈。
最近B站出品了一档纪录片《人生一串》,专门讲述天南海北,街头巷尾的烧烤王者。
整部纪录片里面都是下面这种引人垂涎欲滴,馋虫大作的画面,再配上那滋滋作响的动静,半夜放毒,简直犯罪,弹幕满屏都是饿啊。
近年来,从著名的舌尖系列开始,美食类的节目已经泛滥成灾了,但讲烧烤的,还真就这一部。人民群众对烧烤的热爱那是真爱啊,播放开始就占据了B站纪录片排行榜首。
从四川烤凉山小猪肉到云南昭通烤细牛肉,从新疆的柳烤羊肉,再到广东湛江蒜蓉烤生蚝,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回族彝族维吾尔族,烧烤简直就是征服全国人民的地表最强啊。
为啥大家都爱烧烤?
上古美食
烧烤绝对是历史最悠久的烹饪方法了,如果从人类使用火开始,应该有170万年的历史了。“上古之世……民食果窳蚌蛤,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燧人氏”。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马王堆一号汉墓还出土过烤肉用的扇子和有关“牛炙”、“犬肋炙”、“鸡炙”等资料。
写烧烤好吃最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莫过于西汉《礼记·曲礼上》“毋嘬炙”三个字,意思是不要一口吞下,要细细品味。
以后再有人诋毁烧烤low,各位吃货可以理直气壮的怼回去了。烧烤怎么了?烧烤是上古美食。
上天入地
烧烤可谓是食材广泛最广泛的美食了,唯一可以与之比肩的大概只有火锅了。这两种民间美食有很多共同点,受众广泛,烹饪简单,食材简直上天入地啊。
除了鸡鸭鱼肉、牛羊蟹虾、蔬菜水果、豆腐千张这类常规部队,还有各种暗黑食材,烤蚕蛹,烤羊球,烤象拔蚌,只有不能吃的,没有不能烤的,甚至还有烤眼睛!!!下图高能。
不管你有多挑食,都能找到你喜欢吃的东西。不必到豪华酒店,自家楼下都有;也不必心疼荷包,便宜的几毛,贵的几块一串,几百就能吃遍海陆空。
中国人说饭局,“吃”是个形式,关键在“局”背后的引申含义。中国人讲究在饭桌上稳固交情,谁家里都有吃的,只是大家凑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饭桌上更有人气,也更容易拉近感情。
而在众多美食中,烧烤自带热闹、亲密属性。在高堂华店,危襟正坐,斯文端庄的吃一大桌山珍海味,碗盏碰响了点儿,都感觉不严肃,不文明,怎么比的上一群人在街头巷尾拥挤的小店里,挤挤挨挨,热热闹闹,酣畅淋漓来得亲热,那些隔阂、疏离都可以被烧烤的热辣融化。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一顿烧烤搞不来的关系,如果一顿不行,就两顿。
以前年幼无知的时候,对爱情充满幻想,看到一对情侣去吃烧烤就觉得不搭,怎么也该吃个西餐吧,后来果然被妥妥打脸。谈恋爱还真需要去烧烤摊上验证一番,烟熏火燎之下,什么淑女绅士面具都摘下来,什么矜持虚荣都抛开来,才见得真面目呢。毕竟谈恋爱的终极目标是过日子,有什么比烧烤更接地气、更烟火气了。所以说,能一起吃西餐的不一定是真情,一起吃烧烤的情侣才是真爱啊。
正如片头说的:“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孤独的旅途,这句话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的。”
不多说了,撸串去。
《人生一串》观后感(二):这片第一集一般,但第二集不错,等着看后面的吧
这个片子我一开始觉得很失望,但看了第二集觉得还不能妄下定论。
转个我在B站的评论吧。(我在B站的评论更新了,可能会导致观点发生变化)
=====最后更新时间 2018年6月21日16:30=====
因为看了预告片挺期待,尤其是海报挺好,也推荐给了同事们。但是昨天晚上忙,没有第一时间看,于是到了睡觉的时候还是决定看一下。结果两个字,失望。但还是可以及格的。
===2018年6月21日下午补充,看了第二集以后,感觉这个片子说不好,不能武断评价,第一集确实一般,但第二集出乎意料的还不错。===
===第二集的感受(2018年6月21日16:30写)===
下午跟同事讨论了同一题材的内容,有人可以写得很好,有人可以写得很渣的问题,想到《人生一串》第二集还没看,鉴于这是我在B站第一个剧评,所以我还是决定写得认真一点。
首先感谢给我评论的朋友,我要再强调一下,因为我本人工作的原因,我看纪录片首先看的是叙事结构,没有结构支撑的镜头和音乐无疑不能发挥最大作用。我后来分析了一下无脑吹的心态,根本原因是大家需要的是满足看到吃串内容的片子,至于这个片子谁来做并不重要,也有一些地域因素,都可以成为吹的原因。
回到第二集来看,好消息是这一集比第一集要好很多,坏消息则是我只能给第一集打两颗星了,因为这个片子可以做到第二集这样。
第二集本身非常猎奇,这本身就可以抓住很多观众的眼球,而且第二集的特写镜头比第一集多了不少,又提高了这一集的艺术价值。
在叙述节奏方面,第二集开始有了一定的缓急,这就仿佛我们的旅行已经走上了正轨,不需要继续赶火车了,画面中的人们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还出现了一些金句。
相比第一集而言,第二集更能让我看下去,从而分泌唾液。第一集我看到12分钟崩溃,直接关掉开始写评论。而第二集我看到二十多分钟稍有疲劳,但还能坚持看完。
或许第二集的故事本身要比第一集有趣,但在叙事本身,包括镜头的运用上,第一集确实逊色不少。
希望整部片子第一集是一个下限,而第二集则不是它的上限。
===如果你们还是觉得第一集很好,那就很好,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也很好。===
===第一集的感受(2018年6月21日10:00写)===
为了等这个片子,我已经连续吃了一个礼拜的烤串。不过这天没吃。躺在床上,我忍着看完第三个故事,实在是受不了,却并不是因为饿,而是这个片子拍得真心一般,根本勾不起我的食欲。作为大会员,我连提前看第二集的欲望都没有。
也许我是期待过高,以为这个美食纪录片可以达到《极地》的高度。因为一直感觉自己同事拍的美食纪录片实在太过一般,想抱着想学习的心态来看,但发现能学到的东西真是不多。就不跟《舌尖一》相比了,但实际上,恐怕想赶上为人诟病的《舌尖三》都未必能达到。
虽然看预告片时候感觉文案不错,甚至出现了一些金句,但正片解说一开口,就接受不了,完全是地方电视台的解说风格,把整个片子的节奏带到赶火车,就因为烤串是快餐,也不至于这么快吧?要知道我们吃串是很耗时间的,既要靠近滋味,你还得细细品味。我只能认为这是制作组为了面向喜欢二倍速看视频的人群制作的纪录片。
抛开食物本身,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依靠食物被串联起来,叙事结构比较传统,还是像几十年前的电视专题片,主持人街采老板、街采食客,然后剪到一起,空镜、音乐、音效码好。过渡全靠解说词带,段落之间没有留给观众思考的时间,让人感觉这个片子的剧组做的不是纪录片,而是综艺。
也许普通观众认为这就足够好了,反正是讲百姓小吃,讲平民故事,贴近生活。但是这部记录片真的做到了吗?至少第一集没有做到。
人生需要细品,而不是一口吃个胖子。
===最后,我不行,我不上,我们的纪录片从来都是小成本制作,也不接地气===
《人生一串》观后感(三):没有什么是烧烤不能解决的
穷且抠,至今只把第一集撸了3遍,第二集还是等吧。
作为一个东北人,最熟悉的就是夏日街道旁带着烟火气息的烧烤味,必须是街边,必须吵吵闹闹,就着一盘毛豆一盘辣炒蚬子一盘凉拌黄瓜一盘水煮花生,啤酒or可乐or大白梨,听旁边的桌吹吹牛,和身边的人开开玩笑,炎热的夏天这么过最爽。
在吉林,烧烤有时会配主食,煎粉、炒面、朝族冷面,基本上就是这些。桌子上摆着滋滋冒油的烤串,吃之前要先吃瓣蒜,防止拉肚子。世界杯期间,店铺大多会弄个电视或者投影仪给大家放球赛,这是我们的深夜食堂。常说,没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它热量高,不健康,更传言会致癌。可就是阻挡不了热爱它的人,是啊,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了,吃点儿垃圾食品,没什么。
说回纪录片,其实这更像是一个美食节目,带着我等饥肠辘辘啃着泡椒凤爪的人游一圈中国,吃小猪肉,吃生蚝,吃烤全羊。
我们希望在纪录片里看见什么呢?真实,情怀,经历。最好能有些故事性,不要太平淡,配乐和解说一定要引人注意,勾起人的好奇心。
这部片子,节奏可能快了些,故事略单薄,部分配乐被弹幕吐槽像凶杀现场,但它做到了真实,那就是烧烤的烟火气。吵吵闹闹的大排档,不怎么讲究的卫生,大嗓门大肚子爱喝啤酒的老板,这就是我家楼下的烧烤摊哇。
更别提解说词了,“将开始他的表演”“天生就是为烧烤而生的”,文案偷摸的皮啊。
说起片子内容,其实b站有几个先导片,里面讲了烧烤的“江湖”,采访了一些烧烤店的老板,他们讲述自己开店初期的过往,他们打架,砍人,躲城管,这些“人文”的东西非常契合“人生一串”-----于食客是一串,于老板就是一生。
不知道在之后的几集里能不能看见对烧烤摊老板的采访,这个纪录片能不能脱离美食节目走向更高档次,但无论如何,感谢这个(我所知)第一次聚焦烧烤的纪录片,希望制作组越来越好(「・ω・)「嘿
《人生一串》观后感(四):何以解忧,唯有撸串
人生一串 全记录
第一集《无肉不欢》
原本打开b站,想随意看一个纪录片,谁知大半夜的给我推送了《人生一串》,本着好奇的心思打开看看,谁知一看就根本停不下来,欲与烤串试比高,各方武林高手争相上台,让深夜不在寂静,天南地北的b站忠实用户们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口水声。
1-小二哥凉山小猪肉
有酒有肉有美女,怎能少了小二哥
就是想吃肉,想吃那么大一坨肉
2-昭通牛肉小串
罗布羊mmp:赞美?我tm不需要赞美!!
3-阿不都馕坑烤全羊
导演金句:我们有请阿不都开始他的表演
4-湛江烤生蚝,天生适合烧烤
生蚝:嗯?敲你吗!我生下来是给你们烤的
蒜蓉是烤生蚝的最佳搭配
鲜味最足?
不开盖,不放调料,直接烤熟,在蘸上酱油或者芥末。过来人的建议,蚝里面的汤汁千万别倒,就一个字,甜!
5-老地方大排档,专烤官渡烤
两块多钱一个
真的好qi,
理发师托尼,
一想到生蚝,就心痒痒的,生孩子都是吃生蚝生的,我也想多生一个孩子,就多qi一点嘛!颇有一股哲学的气质
最后,用纪录片的话来说:
几串烤肉,一杯美酒,
这就是深夜路边摊的那份得意,
一日不过三餐六尺,人生只是手中一串。
对酒当歌
何以解忧
唯有撸串
一串不够
再撸一串
我会一直追下去的!
肉肉肉肉肉o(≧v≦)o zzzz
《人生一串》观后感(五):最配世界杯和101的纪录片来了
站突放大招,火热的夏天推出应景的《人生一串》,看了第一集《无肉不欢》,想推荐给朋友们。
人生一串,美食纪录片。选择烧烤作为主角,画风是市井街头的凡俗生活,凡俗到不用端着演,不用憋着提炼宏大主题。心平气和的镜头里,只见尘烟滚滚,人们吃肉喝酒,大家各自开心。
像近年来的国产美食记录片一样,人生一串也是用老板和食客来做配角,抬着猪牛羊蚝这些主角登场。但难得不使劲讲故事,我烤你吃,就这么简单。烤的吃的都满脸笑,也就不用再讲解什么美拉德反应。老板笑嘛是骄傲自己的食材和手艺,食客笑嘛是吃得满意,两边一笑,作为主角的烧烤们,光芒自现。
但大概中国允许出摊的街道就一定有烧烤,又拜发达的物流所赐,烧烤内容的地域性差异也越来越小。于是摄制组天南海北追根溯源,去四川西昌烤凉山小猪肉;去云南昭通先卤后烤牛肉小串;去新疆尉犁县先砍红柳枝子烤罗布羊大串儿,再用馕坑焖炉烤整羊;最后到广东湛江站在海边烤生蚝,那海里,可就是人自家的蚝田。
才第一集,30分钟,给这么多,太实惠了。后面还有五集吧,咽口水。
每集时间短,很多信息点到即止。比如凉山小猪肉,用长签子,签子头上扎一块带皮肉,“肉直接伸进火里烤”,就这一句,懂的人会心一笑。直火燎肉皮,酥啊。
比如红柳枝子烤串儿,说新鲜红柳枝才有植物清香,然后穿了肉开烤,调料只洒粗盐。但镜头明白,红柳枝子是刮了皮儿的,就这几刀,懂的人会心一笑。这样见肉见火,汁液融合,才成就一串入魂的羊肉。
比如湛江海边烤生蚝的阿平,“跟东北师傅学的烧烤”,哎妈这一句简直不能再会心。想当初新疆烧烤到东北,融合了丹***族烧烤风格,成全了如今锦州烧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名,然后三千里地山海到湛江,蒜蓉辣椒落在生蚝上,时代的滋味有没有?
先说这些,等下一顿。
题外,纪录片的春天酝酿了很多年,一直阴晴不定,B站上来就热了整场,我辈要加油啊!
《人生一串》观后感(六):今夜,我们都是过命的观众
人民的烤串
祖国版深夜食堂
舌尖丢下的他们全捡起来了
今夜,我们都是过命的观众
...
《人生一串》是B站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一部系列烧烤纪录片。在B站上线第一集的当晚,弹幕和评论就炸了。带着大会员的微笑一口气连看两集,从此念念不忘。太TM精彩了!太TM爽了!太TM新鲜了!太TM欢乐了!太饿了!
饿。
一种说法,如果拍一部看了没有食欲的美食纪录片就是耍流氓。这部片一点流氓都不刷,满屏的食欲爆棚。弹幕哀嚎一片的饿。激愤的B站网友质疑为啥大夜里更新,看着手边的泡面已哭死。其实即便是刚吃过中饭看的,也宣称又饿了。满屏的大肉小串无一例外烤的焦香冒油,调料都晶莹剔透。这种饱满直给的食欲确实能把人打一跟头。怀疑空腹看片的网友基本阵亡了。
烟火气。
和舌尖以及后舌尖时代大批的效仿者不同。这部片拍出了由里及外、由眼到心的烟火气。这个烟火气当然不单单指那些烟火缭绕的烤炉。更是人人心中割舍不下的市井生活。烧烤老板、街边吃货、小镇青年、菜场小贩。还有那些满脸包的少年、眼红脖子粗的油腻大叔、金链子烫发阿姨、汗衫拖鞋老骥不伏枥的老炮儿。还有那些不加修饰的店面、杯盘狼藉的餐桌、不远处的工地、随处可见的小广告。所有这些、远不止这些不正是我们生活那些真实样貌吗?
兄弟、发小和闺蜜。
静下心来。这部片做到了很多美食纪录片从未做得到的一件事。所有人都感觉到:观众、店老板、吃烧烤的路人、创作者所有人的关系都是平等的。你感觉不到准备说教的导演、也看不到准备当红人的老板、更没有努力表演的观众。大家都是一样的,所有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共同构成一个生活。甚至连旁白从配音选择上都躲开了播音腔、美声呛,你说哪就是一个烧烤店老板配的音我也信。
放飞自我。
第二集大量弹幕宣泄着:导演又放飞自我了了。第二集确实猛,但十足有趣。皮文案在第一集已经露出大量苗头。到了第二集确实放飞自我了。各种金句、神比喻、无厘头一波一波滚滚而来。我相信这既是创作者们的选择,也是一种聪明。因为第二集实在太暗黑了,不少网友在片尾感慨活了下来...。坦白说,这样的纪录片撰稿方式在中国的纪录片中是极其少见的,甚至闻所未闻。肥而不腻、淫而不秽、平而不淡,分寸拿捏的太讲究了。单就这一点超越舌尖体,但又总结不成一种什么体。其实这是费功夫的,有句式套用反而是简单的。这旁白实在是太欢乐了!
轻盈直落的剪辑。
这部片子之所以好看还有一个符合趋势的剪辑特点。所有内容直奔主题,不在周边浪费时间。说烤就烤,说吃就吃。比起一些打着美食招牌上来聊历史、聊文化、聊地理的更直接。拜托我们是来看吃的,直接点好吗?其次,任何问题讲明就走,绝不拖沓。哪怕话短说完换话题,也不找补。带来一种轻盈灵动的快感。说实话,现在观众都聪明极了,别跟我费劲解释过度了。这种轻快、不背包袱的剪法格外舒服。
镜头和摄影。
我知道我长的不好看,可我吃的香啊。从没在哪个片子里见过这么多大吃大嚼的嘴部特写!哈哈哈哈。按说这通常是不美的,不好拍的。你就是让章子怡、迪丽热巴来撸串拍嘴也好看不了啊。但是导演们就拍了。带来了意外好的感受。真实、美味、食欲大增。另外,虽然是一部接地气、讲究烟火气的片子。但大部分镜头依然是讲究的、有难度的。尤其是黑夜里的烟、光、火。不知道导演们是怎么做到的。那些看似粗鄙的内容依然控制的意境浓郁。不少特效镜头也给的恰到好处。
情怀。
其实我挺怕情怀的。现在的纪录片已经把卖情怀当成了标准动作、主要卖点。毛都没有呢解说词就开始凭空扇乎,然后猛推音乐。或者就慢镜头、淡淡的、忧伤的。我怎么你了你就开始忧伤,看你不像个忧伤的人啊。这部片恰恰好没有这些,或者说没有这么简陋粗暴的煽情。按说烧烤、街头,煽煽情天经地义,但全片给予了克制。与其说克制,不如说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真实的烧烤情景和烟火气里。结果就是观众们吃的欢天喜地,当临近片尾了,抑制不住的迸发出夜色中将要散去的愁容。那么多弹幕吃着吃着就哭了...。无论兄弟情、儿女情、故乡情、还是生而为人的踌躇都信手一点。恰到好处!
说了那么多,我想我是爱烧烤的,爱这烟火气,爱这土地,爱这真实的生活。再次重复网友们的弹幕:
人民的烤串
祖国版深夜食堂
舌尖丢下的他们全捡起来了
今夜,我们都是过命的观众
...
《人生一串》观后感(七):此片不火!我吃素!!
制作精良!用心别致!无脑总结第一集的主题——市井的得意!
品品片头,这大气磅礴的配乐,由巨到微浓缩世间百态的繁华兼孤独的画面,仿佛看过了一百张脸一百个故事,格调就跟其他美食节目不一样!纸牌屋/西部世界既视感!
人生一串开篇像所有美食节目一样上升逼格“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其他美食节目渲染氛围的时候应该是这样吧:多日不见的夫妻俩在镜头前羞涩的坐下,几道家常菜,偶尔对视一笑,温情的氛围在沉默中流淌……
没有!这里不是这样的!深夜烧烤就是真实!市井到每个签子每口小烧!!多日不见得夫妻俩粘了椅子就开始拌嘴啊!谁跟你含情脉脉眼波流转!“你个傻老爷们净胡说”
这也太真实了8!美食的画面还用说吗!这可是深夜烧烤纪录片,没有一帧废料!最平民的幸福!不做过多剧透!
生蚝:我不是,我没有,别胡说啊!!第一个场景西昌-长签火盆烧烤,此时文案是“汉彝混居的气质,野性中带着秩序”,配乐却一秒变谐??品一品,这纪录片是真的不一样啊!央视就不敢变谐!不过这个老板是真的谐!
此处为原生字幕换个场景!
老板你不能偷吃食客的羊啊!滋阴补阳的生蚝大家get一下!都说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在烧烤摊,真的不过分。一个传烂的梗叫做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深夜的烧烤摊,有酒也有故事,烧烤真的解决不了,第二天酒醒了接着奋斗呗。
哭也是真的能让你哭,我仿佛看到了我的故事,想起了我的同学。如果此片真的不火,我真要吃素了也要叫上多年未联系不知在何方的大学室友去撸一顿串,老子吃韭菜还不行吗!
笑着笑着怎么就哭了呢东北烧烤就是不一样,来来往往都是大哥的感觉。嘈杂的城市夜晚,我自有我的小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