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部由Simon Schama / Mary Beard / Davi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观后感(一):碎片笔记
[关于纪录片]
1. "global perspective"
Teresa May有句很有气势的话说"If you believe you are a citizen of the world, you are a citizen of nowhere."
政治需要立场 那文化(或者更具体地说 艺术)需不需要立场呢
a global perspective as oppsed to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perspetive 作为一种刻意的修正 尽管有时候像一句悬浮的理想主义口号 但其中的反思和open-mindedness让人尊敬
对未来抱有善意的希望 才能认认真真往下走吧
2. 要西洋镜还是对话(当然是对话啊)
听到1969年版Civilisations的发起人David Attenborough在新版启动时的发言(这个纪录片竟然有配套的podcast)开玩笑说当年是为了卖colour television所以想要get all the loveliest scenes in colour, put them in the chronological order然后变成一个电视节目
我没有看过1969年版(hmmmmm 也没打算补看)但我相信它不会仅仅是配了音乐的高清幻灯片
纪录片作为有authorship的“作品” 可以称为“好”的叙述是避不开观点的
艺术史 艺术 史 光打在上面 落下来的影子里都藏着观点 都藏着价值观
所以讲故事的人很重要
所以觉得几位主讲人在滔滔不绝之余(滔滔不绝就很不容易了呢)还能够顾及到为观众留出余地 还能够是不是递出邀请 真的非常有人文主义关怀 在充盈和留白之间 是很厉害的平衡了
所以我特别喜欢第二集 喜欢Mary Beard一重一重地抛出观点和反转观点 甚至想跳进屏幕里参加讨论
3. 关于节目运营
C真是奇迹
各种周边资源(之前看一个凡尔赛纪录片竟然还搭配八卦小测试“看看你能不能在路易十四的宫廷活下来” 啊我当然fail了)
还“集中力量干大事”发动各博物馆美术馆办主题活动
可是每集结尾都广告的Open University free poster(我果然去找了)并不惊喜
[关于 Ep.1. Second Moment of Creation]
1. Minoan人的微雕技术和三星堆面具的样子让我有一点怀疑 同一个地球上 另一个维度(hmmm 应该是比我们高一个或几个维度吧)还存在着或存在过其他文明强词夺理地想
标题Civilisations的复数 不仅指不同的人类文明 还指不同人类的文明吧
2. "vanity is in a warrior's job discription" 哈哈哈哈哈
3. 讲到迈锡尼人和米诺安人会消逝在历史中 但他们的精神和文明的遗迹(like the combat agate sealstone)说"But this doesn't pass into history, it passes into poetry. It passes for ever into the world."太有才华了 拍桌子喊bravo
[关于 Ep.2 How Do We Look]
1. 给我们留下awkward and profound legacy的不仅是温克尔曼 还有黑格尔吧
不幸的是 在看过温克曼之后 一见到古希腊雕塑就条件反射地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明明已经知道温克尔曼那时候没意识到他看到的白雪雪的雕塑是褪了色的或者是罗马复制品啊
2. 好多场景构图好漂亮
讲Aphrodite那里 主讲人手臂的角度和雕塑打在墙上的影子的角度
希腊场景里两个小朋友在玩 一个蓝绿裤子 一个粉红裤子 都穿白T恤
3. 想在这里打一万字讨论价值观
《文明》观后感(二):【The Second Moment of Creation】
第一集题为“the second moment of creation”,不禁让我思考这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E01. THE SECOND MOMENT OF CREATION我想,创造力最开始来自宇宙的诞生,是big bang或是cosmic dawn。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诞生。
THE FIRST MOMENT OF CREATION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在不断的迸发出创作的灵感,也许起初是源于某些仪式,又或是功能性的记录。但它们渐渐成为艺术与文化的表达,为世人留下文明的丰碑。
人类不断创作出意义和秩序,而工具也不再单纯有使用价值,它们还需要兼具精神层面的交流,并符合时代的审美标准。
跨越时空的相似性每一个失落或繁荣的文明,都是文化的里程碑,它们时而颠覆着现代人的认知,又不时吸引我们向前看。文化所传达出的跨越时空的相似性,让我们理解过去,也指引未来。
个人觉得,如果把这一部的名字由CIVILISATIONS(文明)改成CULTURE(文化)会更切题一些,这是一部以Art-making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膜拜!!
8.5/10。2018/4/4
《文明》观后感(三):BBC新出的这部纪录片,又是神作
从《地球脉动》到《蓝色星球》再到前不久的《大猫》;
C用一部部高分神作纪录片,开拓了普通观众的视野和认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命的华丽壮美;
让我们不禁为之感动和震撼。
就在前不久,纪录片狂魔BBC又推出了一部口碑炸裂的纪录片——
《文明》
Civilisations(2018)
和之前几部自然纪录片不同;
这是一部人文题材的纪录片。
前者把主要的视角,更多地放在了观察自然风光和生物的活动行为;
而后者则是更以人的视角,审视我们人类自我的文明。
这部《文明》,是以人类历史上的艺术品为主;
回溯人类几万年的文明发展的过程。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BBC在1969年就曾经制作过一部几乎同名的纪录片,《文明的轨迹》(Civilisation)。
二者的英文标题,只有单复数格式的区别。
《文明的轨迹》剧组,历时两年的时间;
跨越了13个国家,走访上百个城市拍摄;
完成了这部当代艺术历史最具雄心壮志的纪录片。
通过艺术的方式,从建筑、雕塑、绘画、诗歌、哲学等方面来诠释文明;
浓缩了整个西方文明发展的脉络。
不夸张地说,它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作为专业研究素材。
因此,这部纪录片也被后人誉为,电视史上的里程碑。
既然前作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峰;
那BBC为什么还要顶着“狗尾续貂”的风险,出一部续作呢?
C的现任台长托尼·霍尔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广播电视公司;
C理应肩负起当代艺术传播的使命。
而且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仅是电视制作技巧得到了提升;
考古界也有了不少新发现,人类文明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另一方面,原作探讨的内容,大多以西方视觉艺术为主;
拍摄地也基本集中在西欧国家。
内容方面也以主讲人艺术学家肯尼斯·克拉克的个人见解为主。
这样的偏颇,难以承担起“文明”这样宏大的标题。
于是,《文明》成功弥补了这一点。
制作上,它比前作的视角更为宏大。
这次它涵盖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记录了超过五百件艺术品。
导演阿什利·格辛,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纪录片导演。
他曾经指导了过庆祝英国女王90岁生日的纪录片;
去年那部《我们的母亲,戴安娜》也出自他手。
为了避免过多的个人观点,这一次BBC请来了三位主讲人;
他们都是艺术、历史方面的顶级学术大牛;
各个知名大学的顶级教授。
有了这样的客观保障,果然,《文明》的口碑又炸了。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人类文明的磅礴震撼,就扑面而来;
让你不禁为人类的智慧感到赞叹。
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
那里的人们运用集约灌溉技术,促使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群的崛起;
同时也产生了展示强者形象的艺术。
公元前2500年,苏美尔人在乌尔王军旗上,展示了当时最为壮观的场面。
前面是士兵行军,战车前进;
后面是宫廷聚会,上到国王、祭司朝臣,下至侍从、苦工;
完整的社会风貌,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同样的时间节点,在欧洲大陆的地中海东部;
米诺斯文明开始也在古希腊发源。
经过历史的变迁,这里只剩下曾经的建筑遗骸。
但是我们依然能从布局紧凑、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中,感受到几千年前的喧嚣。
面积不大的海岛上,却坐落着大型城镇的遗址。
街道穿过城镇,通向宏伟的广场;
在那里会举行盛大的典礼,宗教仪式,政治活动,等等。
说到文明和艺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
在这一话题上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文明》中就为我们呈现出了许多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
比如三星堆遗址。
1986年,三星堆遗址被发现。
不同于以往的考古发现,三星堆出土了许多巨大而奇特的面具。
同样的青铜,但人物和面貌完全不同。
剑眉、菱形眼,夸张的大眼睛;
这样的文物从来没有在国内其他地方发现过。
关于这些面具,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其他历史,能告诉我们他们是谁。
我们只知道他们曾经出现过,兴盛过;
然后便从地球表面消失了。
除此之外,秦始皇兵马俑以及中国山水画,也出现在了这部纪录片中。
相比于文物本身,它们背后承载的故事,要更为打动人。
作为地球上最大规模的雕像群,兵马俑的背后,体现的是秦始皇对于皇权的极力推崇;
而一幅幅字画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也蕴含着作者不同的心境。
最打动派爷的,是一个发生在叙利亚的故事。
巴尔米拉是叙利亚的一座文明古城。
几千年前,它曾是连接波斯湾和东西方各国的贸易中心。
古希腊罗马的技艺与波斯的传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
产生了独特的文化艺术。
但是极端组织的入侵,把这里的文化视为“异端”,大肆破坏文物古迹。
一个牧师半身像的文物,幸存了下来,被运到欧洲的博物馆保存起来。
这背后却是难以想的代价。
当ISIS入侵巴尔米拉的时候,当地的博物馆馆长已经81岁高龄。
对方让他交代出古城文物的下落,但是馆长誓死不从。
最后,恐怖组织将他斩首。
老人用血的代价,守住了瑰丽的文明。
如同主讲人所说的那样:
当文明的对立面,将其全部的粗暴与残忍,狭隘与毁灭欲展示在我们面前时; 我们便知道了文明为何物。而纪录片中的主讲人们,同样伟大。
他们也用尽了毕生精力,去找寻历史的遗迹,探究人类的文明瑰宝。
所以每当他们面对一项伟大的文化艺术之时;
总是会流露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激动。
那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叫做真爱。
正是有他们这样一群人,才得以让绚烂的人类文明,得以流传。
《文明》观后感(四):BBC新作「文明」携500件艺术品向你问好|福利在文尾
C又出了一部超高分、口碑炸裂的纪录片。
2018年3月1日首播,目前豆瓣参与评分人数虽相对较少,但是已经拿到了9.4的高分。
历时两年多,走访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BBC为大家倾情奉献了九集纪录片《文明》。
《文明》是1969年BBC首部艺术纪录片《文明的轨迹》的姊妹篇,这一次的鸿篇巨制也丝毫不减当年的优质。
三位主讲人西蒙·沙玛、玛丽·比尔德、戴维·奥卢索加会陪大家一起站在500多件艺术品面前。
这些艺术品穿越古今,跨越东西,低声述说着人类创造的起源、世界文明的进程。
三星堆文明
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在第一集中惊艳亮相。
1986年,三星堆遗址在一处建筑工地被发现。
发掘出的考古坑中包含数百枚象牙、祭祀牲畜的遗骸,以及数目惊人的面具。
这些面具有些体积巨大,很可能曾被安放在神殿内;
有些又很小,适合人们戴在脸上使用。
他们都有巨大的菱形眼睛,硕大的“招风耳”。
目前古代中国发现的其他所有文物中,暂未发现和这些头像、面孔相似的。
有人猜测这些面具可能是巫师在降灵仪式中使用,但也只限于猜测。
由于三星堆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三星堆祭祀坑为何会出土大量青铜器,还存在很多不解之谜。
巴尔米拉文明
三星堆的发现是人类的幸运,但是我们的文明也曾在愤怒的气息中断裂过。
在摩苏尔,短短几个小时之间,伊斯兰国就将人类文明的杰作毁于一旦。
当他们夺下巴尔米拉这座古老的贸易之城之后,这座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犹太人的文化相互融合的城市,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在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有几件巴尔米拉的工艺品被保存了下来。
它们是在暴力发生之前被偷盗出来的,在黑市商人准备销赃时,被盗的艺术品在海关被查获。
就这么阴差阳错下,珍贵的艺术品得到了保护和留存。
比如这座牧师半身像。
这些为已故之人精心雕刻的肖像,于主人墓中遭劫。虽然流离他乡,却能安然流传后世。
然而,拯救这些残存的古迹,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伊斯兰国夺下巴尔米拉时,博物馆馆长哈立德·阿萨德拒绝告知入侵者古城艺术品的隐藏地点,因此被杀害。
▲ 哈立德·阿萨德
入侵者将他称为“邪神崇拜的始作俑者”,而在我们眼中,他是世界传世瑰宝的守护者。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不只是三星堆,片中还记录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
1974年,陕西省发现了埋在地下的人形碎片,随后发掘出了规模庞大的考古遗址,挖出的物件聚集成了一项奇观。
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是二十世纪最令人惊叹的考古发现。
它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气势汹汹的军队遗迹,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雕塑群像。
然而,让世人惊叹的,不只是它的规模,还有雕像的细节。
如果近距离观察,你会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盔甲上的片甲和铆钉。
他们的头部以真人为原型,头发设计了很多不同的造型,所以各不相同。
他们的面部轮廓也不一样,眼睛和耳朵刻画得极为精致。
这些人象征着秦始皇的帝王护卫队,他们与秦始皇一同下葬,站在他的坟墓周围保护他。
有些人称赞这个古代的大规模艺术品,有些人觉得这是军队的最佳表现形式。
无论世人如何看待他们,他们都引发了各种关于“何为相似”的问题。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
他们的脸非常相像,但他们又不像任何人。米诺斯文明
大约4500年前,在地中海东部的岛屿上,西亚移民播下了欧洲第一个伟大文明的种子——米诺斯文明。
从克里特岛到爱琴海诸岛,它的遗址遍布各处。
克里特岛有不少大型城镇的遗址,街道穿过城镇通往宏伟的广场,在那里会举行盛大典礼、宗教仪式、政治活动。
米诺斯文明的文化风格穿越了爱琴海,来到了圣托里尼岛屿。
岛上有很多色彩鲜明的壁画,记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展现着当时的航海文明。
跳牛是米诺斯文化中最主要的一项接触性运动。
从事这项运动的男青年,后空翻过奔跑的公牛。
跳牛运动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只是艺术所描绘的神话和幻想,是人们长期争议的话题。
▲ 壁画中的跳牛
作为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米诺斯艺术精美的王宫建筑、壁画、陶器等工艺品,对于世人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
佩特拉古墓
约旦的佩特拉古墓拥有空前绝后的地理位置,它隐藏在深浅不同的沟壑中。
这座古墓能从战火和地震中幸存是因为它是在山岳的砂岩表面上雕凿而成,而不是平地而起的大理石碑。
山岳随着地震一起震动,所以这些建筑毫发无伤。
佩特拉古墓由纳巴泰人修建,他们以沙漠之家的岩石为基,立柱华美,柱顶精心装饰。
公元前四世纪的纳巴泰人畜牧羊群、驾驭骆驼,住在帐篷之中,那时他们是游牧民族。
后来他们设计了能够收集冬天雨水的系统,他们的水利工程让这里不再红似旱漠,而是青如绿洲。
拥有喷泉、游泳池、树林和果园的城市,成为人们梦想中的“天堂之城”。
许多人开始来到这里,包括埃及人、叙利亚人、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
然而,佩特拉的辉煌持续了几个世纪之后,还是结束了,沙漠重新吞噬了这座古老之城。
以上,只是纪录片《文明》中的一小部分。
片中还有狮身人面像、小泰姬陵、梵高向日葵、叙利亚雕像等,等着人们去揭开历史和文化的谜团。
文物,是历史的奇迹。
它承载着人类发展的足迹,向世人述说着远古时代的秘密。
如何倾听世界?如何感知历史?如何体会时间?
或许纪录片《文明》能给我们答案。
地球上的生灵,从无到有。
文明的故事,在愤怒的气息中断裂过,又在时代的更迭中轮回。
我们在碎石沙砾的掩映中,回首文明的往事,试图去拼凑出人类从上古走来的轨迹。
是以为志记,唯盼沧海桑田后的生命,仍能寻到太阳系文明的踪迹。
唯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矢志不渝成为文明背后的守护者。
此外,DOCO君在此推荐一个关于“土耳其文化”的研讨会。
为了庆祝2018土耳其旅游年,土耳其驻华使馆文化旅游处举办了“土耳其格贝克力考古学研讨会”。
时间:3月26日下午2:00-5:00
(下午1:00开始签到)
场地: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参与方式:
转发文章到朋友圈
(不能屏蔽好友哦)
截图发送给DOCO君
就有机会获得!
识别下图二维码
可添加DOCO君微信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DOCO热纪录 | ID: docochina
知乎 | 豆瓣 | 爱奇艺 | Bilibili 平台均已入驻!
官方APP:DOCO热纪录
《文明》观后感(五):笔记和闲言碎语
第一集:远古的城市们
1、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
当看见那个战斗玛瑙印石以后,突然觉得之前文明和社会发展远胜过我们今天的21世纪是很有可能!!
2、中国三星堆:面具 与华夏文明的断裂
3、佩特拉:由纳巴泰人建造。地理位置隐蔽,在山壁的岩石表面雕凿出来。游牧民族公园前4世纪建造。依靠熏香贸易。
我想住在佩特拉!!感觉是充满着芬芳的花园城市。
4、墨西哥——玛雅文明:阶梯金字塔
“所有的文明都有种无法实现的渴求——对时间的征服。它们用越来越高大庄严的建筑来逃避死亡,这从无作用,总会有终点。有些市场、庙宇、宫殿和坟墓的城市,就这样被人遗弃,于是大自然接管并荡平一切,或用植被将其扼杀,或用沙漠将其覆盖。这样看来,一切都似乎徒劳无功,其实绝非如此。这些遗迹都是丰碑,纪念着人类的创造力、人类的野心、人类的希望。这些是人类双手的丰碑、思维的丰碑,人类本身的丰碑。”
第二集:雕塑们
1、古埃及——曼农石像
2、古希腊——对于肉体的关注。展现了雅典人理解自己文明的方式和视角。
3、中国兵马俑:看自己国家的东西的时候,会发现bbc独特的拍摄手法。在一个场景中遮蔽3分之二,展示3分之一的画面。喜欢运用虚焦转实。慢放
4、埃及——底比斯神庙 拉美西斯二世
5、希腊——纳克索斯岛
这里的海美的像油画。
镜头语言方面:喜欢用横向移动的镜头作为镜头与镜头的连接,快慢之间的速度切换。
6、英国——塞恩宅邸
垂死的高卢人——象征着古人战败时的高贵美德
贝尔维德罗的阿波罗
7、墨西哥——奥尔梅克
奥尔梅克摔跤手雕像
“在某一方面来说,摔跤手尖锐地提醒着我们,人体艺术方面一个根本性的真理,那就是这不仅关乎过去的人们选择如何表现自己或他们的容貌,这也关乎我们审视的方式”
《文明》观后感(六):豆瓣9.4,告诉你人类靠什么不会灭绝…
“在这样饱含心血的杰作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文/佳俊
欢迎阅读好看不火的BBC纪录片系列,
49年前,BBC用一部叫做《文明的轨迹》的纪录片讲述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当时作为BBC首部彩色电视纪录片播出,成为电视史上的里程碑。
老爷子肯尼斯·克拉克用11个小时将自己毕生对欧洲艺术史的认识娓娓道来。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拍摄技术和考古发现不断有新的进步,
2018年,BBC制作出一部更加全面,宏大的纪录片。
《文明》(Civilisations)
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超过五百件艺术珍品,
主讲人也由肯尼斯·克拉克变成了三位在各自专业的顶尖学者。
分别是:戴维·奥卢索加、玛丽·比尔德以及精通各种壁画、遗址、绘画的历史学家西蒙·沙玛。(图片从左往右)
《文明》全篇一共9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目前中文字幕版已经出了4集,豆瓣评分9.4。
纪录片一上来就通过一场发生在摩苏尔的暴乱告诉我们文明为何物,
暴乱人群用手中的锤子仅仅用了数小时就把人类数百年的艺术毁于一旦。
八十一岁的博物馆馆长阿萨德为了保护那些保留下来的艺术品在罗马剧场被活活斩首,
暴乱者还张贴了告示,称其为邪神崇拜的始作俑者。
当文明的对立面
将其全部的粗暴与残忍、狭隘与毁灭欲展现在我们眼前时
我们便知道了文明为何物
更随着西蒙老爷子的脚步,我们首先来到了南非的南海岸角一处山洞,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了距今七万七千年的一块红赭石,上面有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装饰性图案。
人类开始不在为了吃住相关的需求而活动,
或许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四万年后,西班牙北部的一处洞穴,人类用嘴和手用颜料在岩石上绘画,
这些简单粗糙的壁画远远超越了创作者生命的限制,在几万年后和我们打着招呼。
我们通过这些艺术作品紧紧的联系到一起。
毕加索作为现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很多人常常对他的作品很不理解,比如下面这幅。(感觉像小学生画的)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发现原来这些线条简单的作品和几万年前那些原始人在岩石上的画作如出一辙,毕加索就像是一个现代的原始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时间怎么流逝,艺术是永恒不变的,他们追求的或许是同样的东西。
透过一些原始时期的壁画和雕像我们能够了解他们当时的生活,习俗,文化。
1986年,在中国发现了大量的三星堆青铜头像。
这些体积各异,拥有巨大的菱形眼睛,
在中国发现的其他所有文物中,没有和它们一样的存在。
我们不知道谁造了这些面具?
有什么用途?
有什么意义?
但至少它们的出现证明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的中西部有一段了不起的文明的存在。
人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雕塑艺术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人像雕塑更是得到最多的关注。
相信再不关心这方面的人也应该听说过文艺复兴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和那尊大卫雕像。
第二集中通过玛丽和各个国家文化里的人像艺术的对视和分析,
我们逐渐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人像艺术审视我们自己的。
1974年,陕西省发掘出了规模庞大的考古遗址,挖出的物件聚集成了一项奇观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最大的雕像群,秦始皇兵马俑毫无疑问是雕塑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排排真人大小的兵马俑守护在秦始皇的周边,这和那些远在埃及同样制作规模浩大的雕像同样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令人咂舌的不仅仅是它庞大的规模,每个人俑细节同样十分考究,
每个人像盔甲上的片甲和铆钉清晰可见,他们的头部以真人为原型,不同的发型、眉形、胡子之间的组合创造出完全没有两个相同的兵马俑。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
他们的脸非常相像,但他们又不像任何人。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发现和上一部《文明的轨迹》不同的是这次的纪录片加入了大量非西方文化的介绍,其中自然少不了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
除了三星堆和兵马俑的介绍,在绘画艺术的介绍中更是少不了中国的山水画。
“国破山河在”
早在上千年前,中国古人就开始用山水画表达自己对美好世界的期望。
这些珍贵的画卷不仅表达了创作者的期许或者迷茫,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在这样包含心血的杰作面前,
你会发现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与此同时,西方欧洲的艺术家们也同样用风景画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这幅由温斯洛创作的画作叫《在新田野的老兵》,
可以说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画作之一。
当时的温斯洛年仅29,刚从战场上回来,战争中的残酷所见所闻让这幅作品没有其他作品那样广阔的天空。
画面里只有辛苦劳作的老兵,而地上那些倒下的麦子象征着战场上牺牲的士兵。
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幅有关美国黄金的画,就像中间那的麦子,在无尽的美国未来中,被热情的宗教信仰浸染的悲剧,在美国广袤大地上生根发芽。
和中国山水画不同的是宗教文化始终贯穿西方绘画,这种中西文化的不同和对比也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到文明发展的脉络。
《文明》这部纪录片之所以精彩,不仅仅是一流的制作团队和镜头下那一件件清晰而又珍贵的艺术品,
三位解说用他们丰富的学识和激情让我们认识到这些文化作品背后真正的含义同样重要。
精美的画面、专业的讲解、震撼人心的历史,
还有比这更让人激动的文明之旅了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
ಠᴗ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