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丽向西行》是一部由马特·斯派克执导,奥布瑞·普拉扎 / 伊丽莎白·奥尔森 / 怀亚特·罗素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格丽向西行》观后感(一):1
好垃圾的片子,屎一样恶心,完全搞不懂导演编拍这种脑残人演干脑残事的片子要干嘛,他妈的还打6.6分,这都是脑残人打的分吗?负分滚粗。。。。。。。。。。。。。。。。。。。。。。。。。。。。。。。。。。。。。。。。。。。。。。。。。。。。。。。。。。。。。。。。。。。。。。。。。。。。。。。。。。。。。。。。。。。。。。。。。。。。。。。。。。。。。。。。。。。。。。。。。。。。。。。。。。。。。。。。。。。。。。。。。。。。。。。。。。。。。。。。。。。。。。。。。。。。。。。。。。。。。。。。。。。。。。。。。。。。。。。。。。。。。。。。。。。。。。。。。。。。。。。。。。。。。。。。。。。。。。。。。。。。。。。。。。。。。。。。。。。。。。。。。。。。。。。。。。。。。。。。。。。。。。。。。。。。。。。。。。。。。。。。。。。。。。。。。。。。。。。。。。。。。。。。。。。。。。。。。。。。。。。。。。。。。。。。。。。。。。。。。。。。。。。。。。。。。。。。。。。。。。。。。。。。。。。。。。。。。。。。。。。。。。。。。。。。。。。。。。。。。。。。。。。。。。。。。。。。。。。。。。。。。。。。。。。。。。。。。。。。。。。。。。。。。。。。。。。。。。。。。。。。。。。。。。。。。。。。。。。。。。。。。。。。。。。。。。。。。。。。。。。。。。。。。。。。。。。。。。。。。。。。。。。。。。。。。。。。。。。。。。。
《英格丽向西行》观后感(二):一个精神病文艺女青年的自我救赎
蛮喜欢这种独立的小品式电影的。里面的Ingrid是典型的双向情感交流障碍患者,看她的经历就像在看一个经典案例。
我的观感还蛮正面的。我看到的是一个深度患有双向情感交流障碍的人的自我治愈过程。
Ingrid抑郁的一面非常明显,比如经常自己在家抱头痛哭,独来独往,不善于社交。狂躁的一面在过度压抑之后显现无疑。比如开头拿辣椒水喷人脸、划伤陌生人的车,对偶像的手机留言时忍不住破口大骂。
而Ingrid最大的问题也是许多患有此类精神疾病患者都有的问题:没有自我拯救能力。这种能力的丧失让包括Ingrid 在内的许多人最后只能用自杀来解决自身的问题。自杀前默念的大概都是Ingrid说的那些话:我是个loser,这一切都是谎言,我的人生就是个笑话,我永远都不能成为我自己,也不想成为我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没有一样的感受。看不清自己是谁,不接受自己,想成为其它所有任何人除了自己。而社交网络似乎滋长了这种意识,因为在Instagram上或者朋友圈里,我们太容易尽情地窥视别人的生活了。
想成为别人,并没有错,如果我们通过简单的模仿,就能获得这个人的成功,那干嘛不去做呢?所以Ingrid的出发点没有错,起码她想要追求一种比目前生活更愉悦、开放的生活方式,只不过方法过于极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参加许多陌生人派对,一般目的是认识不同的人,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但可怜的Ingrid,至始至终只迷恋Taylor一个人。
这种迷恋确实是病态的,但可喜可贺的是,Ingrid内心仍然是向善的,她会跟男友道歉,希望他不要恨他。在影片最后几近崩溃的时候,她也没有往Taylor脸上喷胡椒,还反复说她其实不想伤害任何人。这比起开头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体会了成为他人的痛苦,知道了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百般无奈她面对Taylor吼出了真相,通过这个过程,Ingrid直面了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患有双向情感交流障碍的人自我救赎的关键一步:意识到Nobody is perfect.学会正视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犯下的错,勇敢接受自己的全部。
所以最后Ingrid自杀后是否被救,是否遇到了真爱,是不是真的成为网红,并不重要(导演可能只是想要一个happy ending)。重要的是她终于接受了自己。而且我们不能说Ingrid是失败的,因为对Taylor的模仿让她早就获得了大量的粉丝(不然她也不会被救),让她变得至少比过去那个天天想着怎么报复社会的Ingrid有爱多了。
最后想说句听起来很绕的话: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我们仍然拥有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最值得依赖的朋友。So,永远不要放弃!
《英格丽向西行》观后感(三):给两星,不能再多
这个电影的女主像是从精神病院放出来的,对一个人的盲目追求并没有让她的日子变好。除了给她一个虽然吸可卡因但人品还不错的男友外,一点都没有所谓的女主光环啊╮(﹀_﹀)╭
最低是一星,另外一星主要是给社交达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其实我们大部分在屏幕后面的人展示的是一种非常虚伪的生活,会看着书评去评论那些从未看过的书,会跟着一些奇奇怪怪的攻略去尝那些所谓的美食。最叫人难过的是,好多吃的人都已经失去自己的判断了。
以前我也很喜欢记录生活,为了过得有条理,甚至在贴吧打卡每天的计划与总结。其实一开始目的真的很纯粹,需要人督促。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时,我活的不像自己了。
发现这一点后,我开始学着把想法都写在日记里,几乎删去了朋友圈的所有说说, 也停了当初的贴子。很多人都问,你为什么要放弃,你是不是现在很颓废了。
其实不,我只是过得像自己了。不用每天掐着点写很长很长的表,不会因为哪件事情没有完成而感到焦虑,不会把每天简单的list故意拉长,不用一遍又一遍编辑文字。
没有大家眼中的励志以后,我过得更好了。坚持每天写日记,不用伪装人格,不必活在假面世界里……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子里,充实而美好。
每个人只会过一辈子,所以我选择做自己。
《英格丽向西行》观后感(四):影评,英格丽向西行 Ingrid Goes West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
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
有什么益处呢?
——《圣经》传道书1:2-3
风云变幻的时代,一切都在飞速运转着。当网络蹿升为主流媒介之后,新型职业“网红”开始大行其道,随之而来的跟风人士、疯狂粉丝、各类风投络绎不绝。
这个世界怎么了?人们怎么了?为什么执迷于“捕风”?
带着诸多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影片《英格丽向西行》,透过作品本身,好好思考一番“人生的意义”。
美国电影《Ingrid Goes West》(英格丽向西行)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Aubrey Plaza(饰演疯狂粉丝Ingrid)、Elizabeth Olsen(饰演网红Taylor)
上映时间:2017年8月11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淋漓尽致再现了广大狂热粉丝的生活实录,是一部集真实度、娱乐性、教育意义于一体的作品,值得每一位现代人士仔细观看、认真思考!
简短截说后,进入影评。分三点解析。
I,”网红“篇
Taylor,故事中的“大V”,在instagram上拥有众多追随者的女神,靠着”靓丽的外表“、”开朗的性格“,圈粉无数、声名远播。
相比于光鲜亮丽的网络形象,现实生活中的Taylor,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②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空间中不能自拔,享受着虚妄的一切,内心无限空洞、乏味。
类似Taylor这种,过着”双重生活“的人,比比皆是。不仅仅有那些躲在虚拟空间中的”网红“,还有许许多多奔走忙碌的上班族!
工作的繁忙!生活的压力!现实的残酷!诸多压抑的情绪,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会了如何在现实环境中隐藏自己的内心,更练就了如何运用虚拟空间来找回现实中所失去的荣誉、乐趣、刺激,释放自己巨大负面能量的本领。可是有没有人思考过,这种”生活状态“真的好吗?
笔者拙见,弊大于利!
何谓”弊“?
何谓”利“?
II,”粉丝“篇
Ingrid,故事中的脑残粉,耗尽钱财、挖空心思、忍气吞声,就为了与ins“大V”Taylor成为朋友,可是结果呢?由于Taylor弟弟Nicky的恶意搅局,让这段毫无根基的虚假姐妹情划上了句号。Ingrid心灰意冷选择自杀,幸好被及时救回(太有戏剧感了)...
Ingrid的追星旅程看起来可笑又可悲,但却无比真实!简直就是“脑残粉”的人生写照!
写到这,在下不禁回忆起(曾经见诸报端)不少”忠粉“的疯狂举动(及可悲、可叹的后果)。
①贫困大学生花十几万打赏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主播,结果导致自己辍学。
②少女“数十年如一日”苦追刘德华,耗尽银两,最终其父无奈跳海身亡。
③Michael Jackson的离世令不少歌迷难以接受,其中有十几位直接选择了自杀。
...
诸如此类,由于过度”追星“而导致的悲剧,不胜枚举,令人唏嘘、发人深思!
III,”人生“篇
①孤独的人生
无论是网红Taylor,还是脑残粉Ingrid,都是孤独的人!
前者,通过”直播“自己与男友的日常生活,圈粉无数。
后者,一心想要”傍上白富美“(Taylor),走上人生巅峰。
她们试图以自己的行动摆脱”孤独“,可是结果呢?有没有真正摆脱?
当然没有!一切宛若虚妄的假象,当浮华褪去以后,两个孤独的灵魂继续随风飘荡。
②虚荣的人生
Ingrid为什么愿意追随Taylor?除了她是个脑残粉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Ingrid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认可,换句话说,也就是”虚荣心“在作祟。
这种心理状态在网络盛行的今天并不少见,因为每个”网红“都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
关注度、认可度的增加—>吸引粉丝
粉丝数量增加—>吸引风投
明星效应—>捞金、吸粉
可是,如果有一天,人的”虚荣心“膨胀到其无以复加的程度之时,结果又会如何?人性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又会做出怎么样选择?!
③捕风的人生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些什么?
是钱?是权?是色?
还是喝彩中人们的欢呼?
生存在物质的世界中,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今生的骄傲,无时无刻不在驱使着我们这取死的身体。人们该何去何从?难道这”捕风的人生“真的是我们所追寻的终极人生意义?
不尽然!除了物质生活,我们还有精神世界。虽然精神粮食无法使人们的肉体得以饱足,但是可以让我们暂时远离这浮躁的世界,给灵魂一片纯净的安息之处。
写在最后。人生是一场大戏,每人扮演何种角色?意欲何往?归向何处?岂是寥寥几笔可以述尽。笔者多言,见笑了。
导演★★★★☆(很接地气的作品,直击网红、粉丝万象)
演员★★★☆☆(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演得十分投入,演技尚可)
剧情★★★★☆(很真实、很现实、很残酷)
音效★★★★★(BGM带感,网红歌曲的既视感)
推荐度★★★★☆(很有深度的作品,但是由于题材的关系,建议疯狂追星一族不要观看,以免伤身)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英格丽向西行》观后感(五):戒不掉的insgram
第一次写影评 只是谈谈内心的想法 外面的热评都在说这导演编剧拍的怎么怎么不好
恰恰相反 我反而觉得 这个电影没有艺术夸张的成分 完完全全地在表现生活
我想 我们大多数人 也都没有像女二网红那样 拥有这样的生活(即使只是看上去光鲜亮丽)。我们更像女主多一点 孤独自卑 得不到别人和外界的肯定。当我们看到ins上那些po的光鲜的照片 难免会心生羡慕 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女主先是进了精神病院 妈妈又是得心脏病死掉了 一个人孤独地生活 完全没有什么可以慰藉的东西 只能在网络上看着那些别人精彩的生活。于是 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
女主来到了LA 租了个房子 开始制造跟女二网红碰面的机会。慢慢地 两个人认识了 并且开始一起去跳舞 去玩耍 做好朋友。女主就认为她们是朋友了 其实女二从来没认同她是朋友 不论是后来harley的party上故意不理女主 还有后面的事情。
《英格丽向西行》观后感(六):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首先,我作文写的不好,虽然我喜欢大家都看见我写的文字,就如电影中ingrid希望在社交网络得到关注,得到身边朋友的关心一样。。。bla bla。。。先不谈电影,算了,谁JB 会听我在这里瞎BB 自己的经历?豆瓣的小伙伴都酷酷的,dont care shit。
INGRID 其实就是屏幕前的你的病态的一面。。。
先插一句,我还是忍不住:
电影要是不能让你情绪起伏,看的爽,难道去拍中国电视剧吗?上面有网友BB :一群人什么都不干,享受这样的小资生活。首先:这是电影,电影没有必要把他们挣钱的经历,吃饭拉屎扣指甲都拍出来吧?这是电影,不是电视剧!!!
剧情就不聊了,后来还是很同情女一的,去过精神病院的人,生活中,您会跟这种人一般计较么。妈死了,缺爱,心理变态。。。然后因为变态引来了一系列。。。
讲真,我们的微信朋友圈跟所谓的社交媒体还是有差距的,比如,你只能看到你认识的人的评论和赞。
然后,让我想来了高中时候,对于所谓的“上层生活的向往”,相信大家也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贫穷,或者长的丑,总会羡慕那些穿着好看,长的漂亮的人的美好生活。其实,谁又没有谁的毛病呢?就如女二也像他的老公说的诸如的龌龊。
顺便想起了 今年提到的“油腻的中年人”,俞敏洪在腾讯的一个节目提到,关于油腻,他认为是因为虚荣,或者停止追求进步,不学习。比如 普遍认为的“中年男人”土,带手串,胖,当众谈SEX,喜欢说教别人等等。。。这都是“虚荣”,或者不爱学习进步的体现。然后这里不接受反驳:喜欢带手串也是学习啊,学习你妈逼啊,土逼。这里说的是一种态度,“虚荣,以后不接受新事”,不要望文生义!
总之,穷/丑,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或者去学习,去进步,去发财;有钱后,做自己想象中的自己。如果做不到,又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就要丢人现眼咯。做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视界”,你就是你自己的风格,你就是酷酷的豆瓣。真搞不懂,赞有个JB毛用啊???这个道理,其实我也是不惑之年才慢慢理解,年轻么,难免。。。。年轻的小姐姐,小弟弟,共勉之。
《英格丽向西行》观后感(七):一个人若被虚荣所累,那活在这世上太可悲了
女主是个虚假做作、爱慕虚荣的人,而且其虚荣心已登峰造极,达到病态的程度,就像片子结尾泰勒所说的一样,她病态的心理“需要专业的帮助”……像女主这样的人,活在世上真的很可悲,——她活在世上简直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网络而活,为虚荣而活,为他人而活……可悲,可悲的病态心理……
女主看到网络红人每天吃着美食、每晚高尚的Party,网络上受到成千上万的网迷关注、追捧,就羡慕至极,想尽一切办法模仿……网络达人泰勒就是女主英格丽的模仿、追捧对象……
女主出精神病院后,意外收到一笔遗产,——其母亲患心脏病去世,留下几万美元的存款……于是,为虚荣心所驱,女主取出母亲从所有存款,只身来到加州,在泰勒家旁边租下一间房……为了能与泰勒交上朋友,偷偷抱走泰勒的狗,然后假意送回……还假意喜欢泰勒丈夫的艺术品,高价买下一幅画……就这样,虚伪的英格丽如愿交上了泰勒这样的网红朋友……
接着,在网络拼命刷、拼命晒自己与泰勒的合影、与泰勒一起的会餐、Party……
其实,片子中早已透露出泰勒早已看透了女主的身份,比如泰勒的弟弟称女主有个“假想的男友……”,女主但凡有点儿头脑,应该能听出这话的意思,若能悬崖勒马、及时改正病态虚荣心,或许她还有救;但是,这女主就是执迷不悟……
泰勒若没邀女主参加Party,她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就会厚着脸皮去凑热闹,甚至被管理Party的人轰出……
于是,女主的麻烦迟早会上身,只是时间的问题……
泰勒的弟弟早已看透女主的身份,趁其不备,就拿走了女主的手机,于是,女主的秘密就被这货全部看到……泰勒的弟弟以不泄露手机内容给姐姐为要挟,让女主每月付给他5000美元为酬劳……女主肯定不干,就让其假意结交的房东男友假扮蜘蛛侠教训这货,不料这货竟临危反击将假男友击倒在地,女主就只好用撬棍击晕这勒索货……
结果肯定是女主与泰勒的交情彻底黄……令人不解的是,女主至此仍没醒悟自己的病态心理,仍然不停的骚扰打电话给泰勒……遭对方斥责、辱骂后,女主仍不醒悟,竟又生一计,用自己剩余的所有钱,高价买下泰勒欲购买的一栋房,希望能有机会再与泰勒结交……
当然,这只是她的痴心妄想……在泰勒义正言辞的劝说、拒绝后,女主选择了自杀……自杀前,还将自杀视频往网络上传……幸好,这自杀视频被好心的房东看到,及时打了911报警,使女主捡回一条命……
这样的女主怎么说呢,她太可悲了,又太可气了,她活得真贱!
《英格丽向西行》观后感(八):于是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刚刚在union看完,太赞了! 整个过程中我的所有情绪都被带动了起来,everything ALL at once,我无时不刻的都能同时感到无比悲伤又但是可笑至极,我又愤怒又尴尬,她的每一个决定/举动让我感到cringe worthy但是我又暗暗的庆幸编剧选择了这条戏多天又黑 简 直 完 美 的路,这不就是黑色幽默的极致吗?
男友dan的batman jokes也中和了一些致郁元素,他们俩的床戏简直是笑着哭尴尬的没眼看
每一个小细节的很搞笑,又万分感伤
Tragically hilarious
这个绝对是年度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说一下我的个人喜好
近几年的个人榜单
2016对于我来说最好的电影就是neon demon
2015是the lobster
2014是ex machina
2013是the double
以上电影都无感的可以直接略过我这条影评,因为以下都是我 更 加 主观的看法关于这部电影以及其他
在我最喜欢的电视剧(之一)You're the worst S02E09 是我第一次见识到原来 偷狗 也可以作为 交友方式。。。之一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这两个故事虽然发展完全不一样 但是终点都相距不远
从 偷狗 这个起点开始
讲述了两个跟踪狂的故事
一个是手机狂魔
另一个是抑郁病人
这是我们给她们的标签
Ingrid刷ins点赞就像我数钱一样
疯狂的投入到另一个人的生活“体验”里
Gretchen就如剧名每一集都要刷新下限
偷孩子(未遂)偷狗偷猫偷party食物偷酒喝偷书jimmy的书其实是明抢
偷 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
对象 是 别 人 的东西
我想要的 不是自己的 别人拥有的东西
当然还有偷商店里的东西,只有以不正当 非正常的 渠道才能获得的东西
偷的是什么 价值多少不重要
重要的是 偷 得来的感官体验
Ingrid 在结尾直播自杀时哭着说
(不完整不负责的摘录翻译)
我恨我自己
我想要成为别人
真实的我简直不能更加失败
只有意淫迷恋沉浸在 别 人 的生活里时
我才能暂时遗忘自己的存在
Life is barely ok
这种短暂的“快乐” 由于社交媒体的存在 很容易做到
你literally可以be in someone else's shoes
只要关注她的ins看她发的照片然后去买双一样的就ok
垂手可得 无时不刻 的 新信息
its tooooo fucking much
试想如果虚拟网络数据落实到现实中
每个你关注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来敲你的门 把关于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任何她愿意分享的细节内容观点甚至对你的看法
像快递一样 放到你门前 任何经过你门口的人都可以去看一眼 还可以瞬间用 魔 法 让一个变俩 分享给任何人
你要是收起来放家里也没有用 墙都是玻璃做的 隐私已死
所有的订阅 叫 FEEDS
喂养
这些信息喂养着我们所有人
喂养着网红们膨胀的自我 也喂养着我们这些follower的匮乏贫瘠孤独绝望的内心和平淡#nofilter的生活
电影一开头 我们就知道 Ingrid没有朋友 妈妈刚死 沉迷ins爱豆嫉妒人家看似完美的热闹生活
我们很多人都有朋友甚至有很多 但是有多少是真的可以交流 大部分的沟通都是无效的
对话 你说你 我说我 讲完了 我们带着来的时候的观点离开 只不过脸上多了一分愤怒
很多时候 你说的内容 跟我听到的 所理解的 完全重叠已经不是目标 有交集就不错
正因如此,我们的想法很多时候都只锁在自己的脑子里的
所以任何思想的共鸣都是弥足珍贵又让人感动的体验
茫茫宇宙中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除了连体双胞胎
说回去,两个故事的核心在于,她们都不想做自己,观察/偷窥别人的生活,追随/跟踪别人的脚步
虽然细看别人的生活也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瑕疵,这不是能随手p掉的
过着/看着别人的生活 体验着别人的选择 吃别人点的菜 穿别人选的鞋
活得像别人 感觉好像责任也是别人的 但是后果只是自己担
与其根据别人与你没有半点关系的生活指南过活
只有我自己才能毁掉我的人生
来的更有担当
自己的苦逼生活平乏 别人的幸福生活又只是假象
还怎么活 要往哪走 努力有何意义 继续下去也只是消耗生命
生而为人 活着 是上天爹妈给礼物
单纯消耗=坐着等死
太不值
总有一件你爱做的事 不做够爱做的事 怎么能就这么离开人世
于是 说起我那个大胆的想法
我决定由于我对这两个故事的痴迷 我要做一个我自己不同版本的偷狗故事
动画专业 下一个project就它了
结尾跟black mirror踩单车那一集 异曲同工
《英格丽向西行》观后感(九):观影体验愉悦 但仍有些想说的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虛穴取繭(ID:cocoonics)
社交题材的电影早已泛滥,再以网络的虚假面为切入点实际很难出彩。聪明的是此片着眼点小,学《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只讲Facebook那样,只关注Instagram,故事更显精巧。
剧情简单易懂,内容完全不贪心。低成本之余,也要多亏盛产网红照片的LA(的美景),和两位美女演员的出色(本色?)演出,导演马特·斯派克(Matt Spicer)个人恶趣味的蝙蝠侠梗也在搞笑程度上大大加分,是观影体验非常愉悦的一部电影。
主要扣分点在结尾,现在YouTuber草根编剧频出的时代下,这种结局反转谁会猜不到。除非像同为圣丹斯电影节出身的独立电影《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那般故意在影片中途用独白“剧透”给观众虚假结局,让观众抱着期待看下去,在结尾才发现被独白骗了,虽一样结局老套,却耍了个不让人反感的小聪明。
《英格丽向西行》观后感(十):求求你表扬我
文_调反唱唱
网络的普及化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组,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者,可能在网络上春风得意。网络给了人们身份重塑的机会,还不止一次。
英格丽长相普通、性格孤僻、不常出门,是一个被大众冷处理的人物,因为长时间地沉浸在社交网络中,性格变得越来越窄化。在instergram上互相点赞的网友结婚没有邀请她,英格丽就大闹婚礼现场,朝网友眼睛里喷辣椒水。英格丽的出场就是一个疯女人的形象。因为她病态的恶劣行为,英格丽其实是被排除在正常社交圈之外的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在网络社交中会一败涂地。
网络社交最开始只是现实社交的延伸,现今它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从本质上来说,在现实社会中要想成为社交达人所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诸如个人魅力、举止得当、积极乐观、文明礼貌等,对于网络社交来说,同样重要。但问题在于,因为网络的局限性,信息的碎片化,人们更容易得到窄化的信息,特别是在诸如instergram、脸书这样的社交媒介,网络大V懂得自我营销,他们向网民们呈现的,是经过自我筛选的形象。所以说,网络社会给了英格丽在毁掉自己形象之后,重新塑造完美形象的机会。
为此,英格丽瞄准了一个可以利用的网红目标泰勒。在这个已经有几百万粉丝的网红身上,体现出人性中虚假的一面,这种矛盾性从侧面也透视出网络的欺骗性。比如泰勒在instergram上发的高颜值甜点,其实难以下咽;得到巨多粉丝点赞的婚礼,其实一塌糊涂;她反复引用的高逼格书籍,其实自己并没有读过。从泰勒的老公那儿,英格丽得知,这个现今的网红在几年前也不过是个一无所知的小女孩罢了。泰勒的虚伪和过往都让英格丽更加兴奋,她在泰勒身上看到了自己成为未来网红的可能性。
在网络社会里快速成为被人羡慕的对象,必须要懂得套路。片中有这样一幕,在泰勒对眼前这位突然冒出来的有钱女孩开始报以信任时,她邀请英格丽与她合影。蓝天、白云、沙漠、热带植物、服饰、动作、表情、拍摄角度、构图等等,泰勒对一张照片的要求异乎于常人的苛刻,以至于反复麻烦路人重拍。在这张照片里,与泰勒非常专业的pose相反,英格丽的pose就显得非常不自然,站在她的角度上,这是一张相当失败的照片。但英格丽却视为珍宝,不是因为她和泰勒的关系更进了一步,而是因为大V泰勒在上传的这张照片中圈了英格丽,后者的粉丝数量激增。
不善言谈、不习惯社交场合,英格丽从本质上来说,就不是社交达人的料。所以她对泰勒的一切模仿都只是东施效颦罢了。再者,英格丽成为大V还差很远,目前只是在构筑个人形象,而泰勒已经早就迈过了这个阶段,她急于认识更高级别的网红,渴望因为被更多粉丝喜欢,从广告等合作中捞取金钱利益,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对于泰勒来说,英格丽最多只有一点点金钱上的诱惑,除此之外并没有利用价值。但对于英格丽来说,泰勒是她走上社交达人之路的导师,是不可缺少的“朋友”。两人在关系上的严重不对等,造成了虚假姐妹情的决裂。
不过网络世界的起起伏伏就好比着摸不透的人生,影片最后的反转是对网络生态辛辣的讽刺。在网络共和国里,我们习惯了窥视他人隐私,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评判“好人”和“坏人”,在别人的悲伤里凑热闹。那么当这个社会孕育出英格丽这样的“怪胎”时,我们或许都是共犯。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