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又一年》是一部由安战军 / 李小龙执导,许亚军 / 原华 / 刘威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年又一年》影评(一):大时代的小家庭——《一年又一年》观记后感
第一~六集
主要太
喜欢男
女主的
设定,为了俩人,跳着看剧情,后来觉得这么写实的
电视剧,跳着看有点
可惜,还是老
老实实都看吧。
有郑晓龙
参与,除了
知道那部《甄嬛传》,他参与
制作的耐看的剧可不少呢,虽然
水平更高,不过知晓度都没《甄嬛》高。特意百度他的
简历,原来是北大
中文系毕业的,女主的设定和
经历肯定渗透了
自己或者周围人的经历。
我喜欢。还有《北京人在纽约》,也是他的
作品。以前出国啊、
中年人的
故事这些
话题离自己太过
遥远,最近都要刷的。
百度了剧情,自从知道
男女主俩人
离婚不是因为移情别恋,心里
好受多了。
PS,想起
遇见的一位北京
劳模,
大姐青儿第一集的
表现可不是唱
高调,那个
年代确实有这样的人,而且还不少呢。
第七集
1984年
结婚太好了,俩人结婚了,住的就是那种筒子楼吧。但是一间
小屋收拾的无比
温馨,
上下铺拼在一起,最多的还是
书架和书,能看书,能听
音乐,能打情骂俏,能煮面。租不租房,
面积大不
大能有什么
区别呢,就是喜欢
学校小屋的这种
感觉。
俩人一起去
双方父母家蹭饭的
时候,感觉
平实、温馨又
搞笑。
“得,我们俩现在算是走哪蹭哪儿了”。
第九集
1986年
在
图书馆的
沙发上打开第九集,光看有些
罪恶,
打开word
记录点剧情和
感受吧。
那时候的出国潮,对我辈而言,现在也没啥区别。
想起阮
老师桌子上的
照片,白
裤子和
黄色上衣,双腿搁在
书桌上,恣意
潇洒。
平平出国,
机场送别。
表示理解平平,不想看那些破
剧本,跟
丈夫的
差距一天比一
天大,再这么下去就三十了。在
见识过北大后,是应该出去闯荡一番的。
还能看到陈焕跑步,太有
追求了,他的
出现都是在
图书馆中,看书,
学习,教书。
平平
来信了,
继续想念陈焕。信中
感慨美国的
发达水平。三十年后,我来到这里还是会感慨。
平平要刷
盘子,学着像
外国人一样独立。陈焕继续在图书馆读
大部头的书。我想,我就是冲着陈焕这种八十年代的有追求的
知识分子去看的。
群英继续在
饭馆做
厨师,原来已经瞒着家里好几年了。也是自立自强
信念的
驱使。不
小心发现了丈夫和小蜜的照片(后来是
误会)……要
悲剧……说出“你也
靠不住”。“
女人一贪上钱也就不
值钱了”。哇,群英要
承包经营饭馆了,只是不想
依附任何人,终于不做家里的
保姆了,而是另外请了一个小保姆。在这样的
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忍够了,尽管他们也没
欺负她,不过在大家
讨论问题时候插不上话本来就会有
低人一等的感觉。
忽然有
一种感觉,我不想回家坐在家里看是因为有点冷,合租
室友不愿意这么早开
空调,没有
舒服的可以让自己
依靠的沙发,以后要买一个。
老太太喜欢上了
气功,那个年代也真是神。林家
老头子冷不丁的话也挺
好笑的。
1986年,射雕
英雄传及香港
武打片在
大陆火的
一塌糊涂。
第十集
1987年
北京的
胡同,那时候是八十年代,现在如果
老城区有这样的胡同,也还是一样的感觉,只要住的是
邻里街坊。
倒买倒卖,
大海要
倒霉了。
这算是一个
普通百姓家庭摊上大
事儿了,陈
大妈晕倒了。这个北京老
太太演的真好。
教授给了陈焕两千块钱救急,那个年代的教授真
仗义,
可能都这样。不过摊上陈焕这样
踏实上进的
研究生,谁
不喜欢?
大海小富过后,
开始骑车
回收旧
家具,改装家具,并帮别人做家具。我怎么觉得做家具和用家具都是一件
享受的事儿。
西
游记要
上映了,论那个年代
电视剧对电影的
冲击。《末代
皇帝》出来的那一年。八十年代陈冲是真的好红好红。
中央要下
决心反腐了,推政企分开。林一达是那个年代
干部的
写照吧。要下海自己办
公司了。
陈焕
硕士毕业了,
人家可是从政教系转为
经济系的,说了,要去美国找平平了,没准可以直接在美国读
博士,会
选择这条路么?
一达去
媳妇开的饭馆吃饭了,媳妇一直没有告诉他自己在外面开饭馆的
事情。
第十一集
1988年
林
老头和林
老太一块晨练了。
林老头说,咱们两家将来最有
出息的就是陈焕了。
仍旧是跑步的
镜头,然后在学校讲课,
社会主义的
计划经济和
市场经济。这不就是李老师那代人的
奋斗轨迹么。
我看电视的时候,反而绷着一根弦,为别的事情
烦心。
陈焕当时的
工资是一
个人一月80元,
妹妹表示对知识越多越
贫穷,脑体倒挂的
现象不满。
焕哥说了,从
计划经济到
市场经济,
整齐不一,这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知识分子
需要能够守住
清贫,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
位置。
物价要上涨了。林母要拿
存折取钱买
东西。大家都排队往
银行取钱,都拼命往家里买东西。
这年
流行《
英雄本色》,
电影院有救了。
囤积居奇,物价要降了,
商人要倒霉了。
在这个
浮躁的
社会,陈焕在图书馆抱了一堆书,
认真看着坐着
笔记。
群英川
菜馆,
生意红火,不倒买倒卖,
手艺赚钱,屹立不倒。一达
主动来找群英说话了,不过这集配音变了,有点不
习惯。
女方一直在
努力缩小与
男方的差距,可是男方在
复杂的社会中不像原来那般了。群英说,
男人在
事业不
顺心的时候才会想到女人。一达开始
担心群英会
离开自己了,俩人已经分居多日了。群英只是想到顺心的时候他会不会想起自己?
开
餐馆不是
不相信家人,还是林父
明白事理。
农村出来的
孩子要强起来也是不要不要的……不愿意成为一达的
附属品,有自立的
资本了!就这么要离婚了??其实也没
第三者么。只是,群英说“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了”。主动选择把孩子留在林家,要净身出户,太有
骨气了吧。其实一达不想离婚。
平平要回来了呢。
陈焕挑灯夜读,用
台灯,真正的知识人其实都习惯用台灯吧。墙上都是平平从美国寄回来的照片,会不会有点担心呢?
电
影院要放点带色的片了了。因为电影院
不景气,好歹要为大家凑点过年
奖金了。
群英要离开这个家了,环顾四周,其实不太
舍得。干了很多年的
家务活,全部的
家务活,只是不愿意成为一个净吃
白饭的人吧。
第十二集
1989年
动荡的一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发生呢?
香
港人来北京了,
证明改革开放一直
高歌猛进。
官商勾结在继续……反官倒反
腐败不太顶用啊。
不对,一高干
子弟倒批件吃
回扣得了几百万。一达要脱不了
干系了,要
跑路了。大海还是很仗义的,要借钱给一达救急。
录像机还没有卖出去。
儿子畏罪潜逃,林父一世
英名,
关键时候群英
善良孝顺的
本性展露无疑。
平平终于回来了,只回来一个月。感慨“北京的
污染太
厉害了”。
许亚军的
声音还是很有
特点的,
好听。
平平秀在
跳蚤市场买的
大牌的
便宜衣服,跟家人讲
中产阶级的
生活。说了,美国的
穷人都是有色
人种,以及
留学生。在
金钱社会要拼命赚钱……陈焕坐在沙发上,听她讲话,
一言不发……
回
到家后,俩个人,“这些照片我
天天看,有他们陪着,我心里踏实,我想你。”这
大概是是他出口的最
浪漫的话了吧。
小
学徒跟着
师傅干,也算踏实,陈师傅
退休后,要当
经理了。学徒制没了吧。
陈师傅被
举报私自
放映录像片,要出事了,处以
罚款,
严肃处理,没准没有退休工资了。从第一集起,就喜欢他,踏踏实实一个
工人,放了几十年的电影,一
辈子的
老实人,家里有这么一个踏踏实实的
父亲,就像
顶梁柱一样,做好
工作,按时回家吃饭,
绝对是
孩子们安全感的
来源。想起他当年放《少林寺》时候,他边放电影边在
放映室学拳的
样子,末了笑出一排牙。也是为了给大家整些将近,
结果害的电影院被罚款。就这么退休了。
平平想让陈焕去美国,自己再读个
学位。暴露了美国拿绿卡的
小野心……陈焕还没做好
准备为这样的生活
方式奋斗。焕焕一直想去美国深造,但是没有定居的
打算……人家搞的是社会
主义市场
管理学。焕焕只是想用自己的
专业换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怎能
放弃自己的专业去开
加油站进而换取小
洋房?焕哥说了,到了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自己的专业!真的是太有
性格了,他一定能在
学术上
成功。但也为后来俩人的离婚埋下了
阴影。焕焕是不会为了钱放弃自己的专业和事业的。
群英和
婆婆说
知心话了,这些年的误会解开了吧,不过群英还是要离婚,为的
市委自己留下些
自尊。
两大
家子一起过春节,热
热闹闹,很是
羡慕。
焕焕还真是几年就一件绿
外套,
典型的知识分子,不过第一本
专著出版了,要
提升副教授了。系里不放,陈焕出国的事情可能要推后。如是在那个年代,我可能不会成为这样的知识分子,但是一定
欣赏这样的知识分子,奉若
榜样,
爱人更好。
儿女们不
省心,一对对
关系都
遭遇危机,这个年过的不顺。
一点
国家大事和
政治大事都没显露,可是又映射了这一年国家并不
太平,
家国命运相连,
老百姓的
日子也不太平。
第十三集
1990年
看电视剧还真是一点也不觉得饿呢。晚上回去煮面吃?
大海从海南炒
房地产回来了,也算艰难,吃了三个月的
方便面,这次挣了20多万,还是惦记着媳妇和
女儿,回来了,是个北京
爷们儿。家里
所在的胡同已经被拆了,城建的
浪潮开始起步。那么家人搬到了哪里呢?让我
想想,那时候是分房么,不,还需要自己掏钱。
丹丹人
小鬼大,后来考上北大了,有那么一个
优秀的
舅舅辅导以及做榜样,考上也并不意外。
青青一年多没有大海的
信儿,一直哭,原来是担心大海发了财不要自己和女儿了,这对的
感情也
深厚的很。
那年开始放《世上只有
妈妈好》,把大家
感动得一塌
糊涂,
人们受够了浮躁的社会,愿意来到电影院为
真挚的
情感哭一场,谁知道有多少的
眼泪是为了电影,有多少的眼泪是为了自己已经
失去的
曾经的本心呢?
陈焕收到平平美国的来信了。那时候的
操场是当时的北师大么?北师大在北京人的心中一直有很高的
地位。
群里在催稿,国内,出来了,似乎可以躲一躲,但有时候又似乎少了一些
压力。自己没有目
标的话,便有抹不掉的
空虚感。
搬上
楼房了,能每天用上
热水洗澡了。
林
父爱做简报,陈焕又出书了,依旧爱吃
挂面,俩人是家里最能聊得来的人了。陈焕拿到了
访问学者的
名额,要去美国了。动荡年代踏踏实实做
学问,终有所成。
那年《
渴望》红遍
大街小巷,我还没有看过,攒着。但是
主题曲好听。
也曾
心意沉沉,对刚失去餐馆的群英来说,听着这歌,终于要哭了。奋斗了那么久,
房东不
守信誉收回
房子。不过应该还是可以
东山再起的。
谁能与我同醉,
相知年
年岁岁。
一达回来了。在
街角坐在
汽车里等着骑车回来的群英,还没有签
协议,要不
别离婚了好么?
第十四集
1991年
焕焕从美国访学回来了,戴上了
近视眼镜。想必在美国访
学期间
收获很大。毕竟是知识分子,对美
国人的
认识和平平不一样,或者他感受之一是美国知识分子的
敬业精神。平平在商届
摸爬滚打,可能更social一点,更想
融入美国
主流社会,有更多违背自身
意愿的妥协,说得
不好听有
自卑心和
自尊心交混在作怪。
总之
价值观不一样了,
分道扬镳的
信号。
这不
律师送来了离婚
协议书。陈焕很
爽快的答应了。
平平把
清单什么的列的仔仔细细,不亏陈焕,但是陈焕也不贪图这些。
他把结婚照从墙上拿了下来。吃了
面条,开始找烟抽,一桌子的书,
散乱着放。这或许是
为数不多的
爱好。林父林母来看望焕焕了,
实在是舍不得这个
女婿啊。
焕焕对陈家
老人说,也是对自己说吧,自己很爱平平,是唯一爱的女人,但是平平不
爱自己,也可能是
惯性的
依赖。说自己即使留在美国,可能还是会分,毕竟
物质的
满足不能代替情感。话说,焕焕戴上这副银边近视眼镜,
文质彬彬,儒雅
秀气,真的
好看。
第十五集
1992年
开头太有
喜感了,流
行文化衫。
焕焕一回家就被大家逼婚,哈哈。也要
文化衫,写的是“别爱我——没钱”,笑死我了。
小欧妹妹,这么丑的
姑娘也敢带来跟你哥见面?
林一达要炒
股票了。
大海踏踏实实开着自己的家具厂,
不为所动,赞一个。还是很
讲义气的,借给不
靠谱的
哥们钱了。
焕焕大姐
介绍的第二个相亲
对象,直接领家里了。这个焕焕能看上,姑娘看不上。见一句打一句,不好好表现,姑娘
估计觉得他很闷……面对他
消极抵抗的
状态,老爹要亲自出马了。
仍旧是这间小屋,不过用上
电脑了,够早的了。
桃花要来了,
经济学的
本科生找她开
名人讲座,那么
崇拜。
跟老爹
闲话,说起跟各
机关部委
分析经济
形势,老爹忽然来了
兴致,让儿子站在
剧场的
舞台上给自己讲课。陈教授要笑场了。老爹
提出说说平平吧。
父子真心话开始,像一个人的
自述,陈教授站在舞台上
诉说着
思念与
无奈。这段
时间见过的姑娘,好像是
寻找一个
替身,但是肯定
失败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这样的
机会无
条件爱一个人……思念也是
一种幸福,哎,
作者是不是把你写的太
完美了。
陈父哭了,为儿子的
爱情故事感动。觉得陈父的
角色选的特好,就像是从胡同拉来的
大叔一样,特
自然又特给人
温暖。
对了还有那位农村
表叔,这个角色一点也不
多余,设定
比较好,基本上几集出来一回,也就几分钟,通过他的
视角展现社会
发展对农村
农民的
影响,包产到户、办乡镇企业、农产品滞销、农民收入增加……
这年的中国,股票和房
地产都疯了。一达把全部钱投在股票上了。
小欧工资100多元,饭店前台,这是当时比较高的工资水平了吧。
陈教授在小屋子里写论文。忽然觉得房子什么的都是外在的,思想是自己的,享受再好的物质不就是为了一个产出?
陈父的农村兄弟也富裕了,估计是在乡镇开企业了吧。是的。
焕焕终于穿了一件格子衬衫了啊,跟叔叔聊天,还要去农村做调研。接地气的知识分子啊。
第十六集
1993年
哎呀,焕焕会游泳了。
又出了一本学术书,送给林父。那个年代,出了6000本,自己要包销2000本。哎……
一达要高薪聘请陈焕,还给房子啥的,毕竟是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但是只是买焕焕头衔,骨子里也还是不认知识分子的一套。被我焕焕拒绝了。这样的知识分子被贴上的标签就是自甘清贫,耻于谈钱。但是陈焕还是喜欢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街头。
群英要再次结婚了,跟饭店的搭档。
当年那个
本科生要考焕焕的
研究生了。这是追教授的节奏啊。
股票狂跌,房地产低潮,上一集陈焕对经济形式的判断太准确了,可惜一达没有听,破产了,应该是很惨,陈焕叮嘱他不要行贿,避免了后来更重的惩罚。陈教授已经有隐约的白发了,学者款标志型白发,更有型了。以后也慢慢学点经济学的东西。
《北京人在纽约》热映。平平消失了好几集了,是不是该出现了?
陈焕很认真的再看这个电视剧。故意显现出字幕:导演郑晓龙和冯小刚之类的,哈哈,俩个剧是同一个制作人啊,细心的观众才能发现吧。
成功安利燕儿看此剧,打赌会喜欢。
第十七集
1994年
平平出现了,气场不一样了。终于也是美国的标准白领了。
原材料涨价,发不出工资……这一年工资水平下降……why?
这研究生,要借老师的炉子改善伙食,拿着书现学现做,应该是考上了陈老师的研究生,专门给老师做饭来了——大胆热烈。来打探老师的感情问题了?还要看照片,感慨比我想象中还漂亮。
俩人要怎么见面呢?
这年流行《大撒把》,要看看。也是描写妻子出国后跟丈夫离婚的故事,陈父推荐儿子去看看。北京人在纽约也是这个故事,那个年代出国拆散了多少个家庭?
平平来陈家看望陈父了。想了想,还是把东西放在门口就走了。
青儿41岁时候下岗了。合资后裁员。大势所趋。
陈父眼睛不好,看不成电影了,改成听电影了。
第十八集
1995年
平平来北师大了。在漫天飘雪的冬季。盼望下雪天气了。
来到筒子楼以前住的那间宿舍,要见面了么?
其实陈焕早知道她回北京了,只是只要知道她也在一个城市,就挺好。
直接推门就进来了,陈焕出去门也不锁。墙上挂的是自己的照片。
陈焕刚好从外面回来,又是他不小心吓了她一跳,真是太自然了。
聊天似乎很愉快。
平平好洋气,戴个墨镜,头发微卷,不算张扬,很有范儿。
赶紧复合吧,我都堵得慌。
碰上那个研究生,连平平都看出来你那研究生对你不错么……是个好姑娘,结婚的时候别忘了请我……
女主承认自己当年请律师算的那么清楚是故意气我的陈教授。
我觉得彼此心绪难平,都会失眠。
女研究生跟踪老师偷听谈话,恩,要等到毕业表白么,陈教授那么聪明不会不知道吧。
大姐自立自强,在社区给人送东西赚钱。
平平和母亲谈心事,这辈子不会再结婚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不会有比陈焕对自己更好的人了。
第十九集
1996年
北京房价,3800元一平方米。
平平说了,总觉得有一种漂泊感,在国外觉得融入不进去,在国内又整天说英语,压着牙坚持,生怕被别人比过去。这话《北京人在纽约人》里也有,郑晓龙对在国外奋斗的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解析很透彻。
陈教授的房间,烟雾缭绕。
研究生拿来毕业证书给导师看,挺漂亮的,对老师说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一直都有,工作不好找。于静是来告别的,但是想要老师请自己吃顿饭。坐在饭馆里,女主是这么说的,“我都25岁了,你是第一个请我吃饭的男人”,她要的是一个形式,她希望这个男人是自己崇拜并且喜欢的导师。眼眶湿润了。
陈老师其实明白,说,于静,我觉得很对不起你。点了一支烟,“你是一个好姑娘,会有男人请你吃饭的,但这个人不应该是我,都没有胃口,就走吧。”
为什么要等待?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结果,我希望这种情感能够陪伴我一声。
夜晚的天桥,分别的路口,陈老师伸出手说,如果我伤害了你,表示抱歉,于静终于抱了一下自己的老师,然后说声再见。心疼那位好姑娘,也心疼陈老师。眼眶湿润了。
那时候的师生关系这么纯洁透明。
96年的股市高峰,牛市,连大妈都来炒股了。
大姐给人送煤气。下岗职工的真实写照。
平平和小欧地道偶遇,两个情场失意的大龄女青年,必须去喝一杯啊。
第二十~二十一集
1997-1998年.
昨晚熬夜看完的,后来有点冷,直接把电脑搁在腿上看,所以一起记录吧。
已经要1998年了,印象深刻的是那首《相约98》,其实老疑心俩位天后是在酒吧喝酒时的时候想出来的歌曲,一语双关。
小欧问平平国外时候是不是经常去泡吧?可是哪有,一是忙,二是资金紧张,所以绝对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舒爽。平平这样的高干子弟,也需要边打工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那个年代有理想的人都得吃一番苦头,只不过国内农村的小县城的要到大城市吃苦,大城市出来的有追求的人去国外吃苦。
最后两集尘埃落定。对于大部分人而言。
亮子不太够得着小欧,于是找了一个地位匹配的人结婚,小欧不是没有失落,即使重来,也还是不会选择亮子。
群英还是坚决的和一达离婚了,然后再婚,这次找了一个老实巴交和自己地位相符的人结婚,一达经历人生大起大落,最后忘不了的还是群英。
要等着看的,还是陈焕和平平这一对。
俩人保持一种朋友的关系,林父生病的时候,陈焕在医院的时候,拦住叛逆少年,就那么几句话竟然把他劝服了,教授果然是教授,这一幕扫在平平的眼里,眼角里全是笑。
俩人都被重新催婚。但是一个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另一个是“看准了一个人就要喜欢一辈子”,除非复合,只怕都要单身下去。
那位女研究生倒是长情,继续读了博士,在结尾的时候直接问老师“现在跟你求婚,你会答应么”,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不会”。其实这位女生这么大胆反而毫无违和感,也许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那个年代大部分师生关系的写照,君子作风。
最后的离别,总算是留下来一些希望。第一次告别,他主动去她喝酒的地方找她,然后聊聊,她是一定要回美国的,即使要重新找份工作,但毕竟还好。下雪的夜晚,俩个人相互挽着——这不是情侣是什么,但是演的一定也不夸张,关系好的朋友真的可以这样,何况40岁的时候,真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吧。
第二次告别,他主动打电话找她到自己新分配的房子看看,然后继续说话,她那么倔强,不会承认跟他离婚已然后悔,这些年找对象的参照物就是他,可是还是不愿意留下吧。
他建议她好好创作一些东西,比如剧本之类的,毕竟是搞影视专业的,她听从了建议,重新回到美国后就花了半年时间写了一本《我们的故事》,是的,能够记录下来那一代人的经历本身就很精彩了。
也许她会再回来的,他在机场跟她留言说还会再见面。我希望这样。
零星观后感:
可能也跟演员演得好有关,我觉得这部剧中,男女主角的关系处的特别自然,无论是青梅竹马的朋友,还是后来结婚成为夫妻,还是离婚后再成为融洽的朋友。也跟俩人一直都在进步有关,尽管男主出身普通工人家庭,女主高干家庭,但是起初共同的
价值追求——成为老三届名牌大
学生弥合了家庭出身的差距,这是后来俩人能够结合的前提。那是那么多的青梅竹马都可以前进一步顺利成为夫妇的。
不过也只要在大城市才有可能发生,即使以前的家在北京的筒子楼,上海的弄堂也都没关系,一起继续考进本地大学,感情基础在,兜兜转转,我想,后来认识成为夫妻和青梅竹马成为夫妻,谈话和相处模式是不一样的。小农村和小县城的话,需要不那么反感的有男生/女生一起跟上前进的步伐。环顾周围发小,连大学毕业的都很少,一下子卡掉了……
真的是好喜欢许亚军这个演员,开始深度喜欢上是因为《李春天的春天》,两部剧角色都很讨喜。八卦什么得丝毫不影响我的喜爱度呢。马上看他的访谈……
其实那个年代大陆有不少好演员,女主演的也好,大眼睛会说话一样,但是不属于大红大紫那种,好吧,这样的剧本来就是给上年纪的人看的,大家顶多就是喜欢。一般也都出身大院或高干家庭,有一定的文化、生活背景熏陶,就像是在演自己经历的事情,手到擒来,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会觉得好新鲜,有此类生活经历的人会感觉好真实。
郑导应该是出国潮时期的一批人,剧中平平自述的双重身份认同模糊、漂泊感差不多是一代又一代努力融入国外主流社会的心路历程,这段在《北京人在纽约》中也有。这样的观感在近几十年内仍旧不会过时,只要发展中国家的人趋之若鹜去发达国家,并且面临从一种价值文化观念转型到另一位价值文化观念的时候。
陈教授应该很优秀,按剧中人物的设定,今年应该就是60岁左右,正是越老越吃香的专家,手握不少学术资源,成为一些人眼红的对象。但是反过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参加高考,跨过人生最重要的独木桥,八九十年代,在人心浮躁、纷纷趋利的时候,他们忍住出国的诱惑,忍住下海的诱惑,忍住学商勾结的诱惑,守住阵地,埋头苦读,终有所成,换句话说——这也是他们这代人坚持不懈辛辛苦苦换来的成果。怎么觉得就像是在了解我导经历的年代~……陈老师埋头苦读的场景应该会激励我好几天的吧。感谢郑导把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塑造的平实、光亮接地气,看来骨子里还是很尊重知识分子、尊重人才的。最近一些影视剧已经出现了不少个猥琐满嘴跑火车的“专家”,可怕的激烈的反智主义啊……
最后,极其羡慕平实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
《一年又一年》影评(二):改革开放全景图
很有时代感的一部片子,虽然我错过了这部片子所表达的大部分年代,但是对于改革开放这段时期的历史我还是很感兴趣的,恢复高考,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物资匮乏,价格双轨制下的倒买倒卖,港商外宾,价格上涨的抢购潮,知青,个体户,乡镇企业,股票和房地产开发带来的投机泡沫,股份制改造,国企改制,工人下岗,新三件旧三件,人民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慵懒撒,市场经济下的致富狂热,转轨期的官商勾结,干部借着国家的资源和权利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干部下海,知识分子出国,一些社会底层边缘人物倒买倒卖搞活商品流通
每年的电影,电视剧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面貌,还有流行歌曲,歌星,影星
对婚姻关系的理解,对爱情的讴歌,太多元素了,有时间再把上面的进行整理,这里只是列出一些要点
《一年又一年》影评(三):这才是现代女性该有的样子
吃了天涯的安利跑去看这部戏,没想到我一个八零后电视儿童居然从来没看过。真是沧海遗珠。
现代女性该是什么样,这部剧算是写透了。看完这部剧,再看看现在各种大V倡导的价值观,什么女人要男人宠爱,要男人给自己花钱买买买,要男人买房买车,真是只能用不堪入目来形容了。
非常非常喜欢林平平和陈焕的爱情观。林平平知道陈焕有多么优秀,也知道自己再也遇不到比陈焕更爱她的人,但是她更加清楚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对陈焕并不是爱情。所以哪怕在她事业受挫极度失意孤独的情况下,她也没有贪恋陈焕的温暖,转而与他复合,而是选择回到美国从头再来。而陈焕也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林平平,那么哪怕林平平不爱他,哪怕有比林平平更好更爱他的女人出现,他也不会退而求其次,放弃自己的追求。
我觉得这种爱情观真的很高贵,不将就,不妥协,对自己诚实,对对方诚实,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我真的喜欢这样纯粹的爱情故事,他们不能在一起真的非常非常可惜,但是你也知道,他们就是没法在一起,不是因为外界的阻挠,也不是因为肮脏的自尊心作祟,就是你爱我但是我不爱你,不管你有多好。
这里面的女性角色每一个都可圈可点,坚强上进,奋发拼搏,一点不输同剧的男性角色,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电视剧了?哪里还有塑造得这么好的女性角色了?上一个让我觉得很棒的女性角色还是TVB的九姑娘。
怀念九十年代,那时我还是一个
小学生,只要功课好就是风云人物的人生阶段,不需要长得好看,也不需要家里有钱。
《一年又一年》影评(四):一年又一年
电视剧从百姓生活的平凡小事入手,以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导演以一年一集的方式展开剧情,以陈、林两家二十年的风雨人生为脉络,以人物间的情感纠葛、思想变化为经纬,编织了一副生动的生活画,令我们穿梭时间隧道,再回首,感慨依旧!
剧本把故事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陈福生的老实憨厚、胡桂兰的令人捧腹、何大海的轻松自然、陈青的踏实善良、陈小欧的年轻智慧、林汉民的浩然正气、廖淑琴的守旧保守、朱群英的自卑勤劳;许亚军扮演的陈焕一改知识分子的木讷,他教学出书,对社会进步看得清楚,他知道自己所求、对自己的生活甚至情感追求执着;而原华也把出身高干家庭、性格高傲、争强好胜的林平平拿捏得十分到位。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物,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
21集,弹指一挥间的20年,是记录,又是回忆。这感人的故事,是所有经历过的中年人生命的再一次回眸,同时也能让现代人的年轻人更好地体会上辈人的情感。正像电视剧的主题曲所诉“暖暖的感觉让我告别从前,我是这样轻轻的走到你面前,是谁让这天空多云转晴天,让那飘飞的思绪亲近太阳的脸,打开心扉让我接受明天,已有一座里程碑立在天地间,是谁让这天空多云转晴天,让那绿色的风源成为你我的眷恋。一岁又一岁一年又一年,怎能不知这追寻有着怎样的航线,一岁又一岁一年又一年,你我的笑容又留下最美的语言”。
《一年又一年》影评(五):生活
《人民的名义》中被祁同伟圈粉,从颜的角度出发,有个祁同伟这样的公安厅厅长和沙瑞金那样的省委书记,想想看脸当公务员也不错,尤其是看祁同伟和梁璐吵架,海外追捕会议笑赵东来和丁义珍是老搭档,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人演的不要太自然和真实,那些小动作眼神,演活了一样的,而且对有些台词的读法(我不知道是不是配音,但愿不是),我觉得栩栩如生。
现在的我对于这些明星也好,演员也好,只看他们的剧,绯闻也好秘密也好,概不涉及,B站搜索,也只是看看一些粉丝脑洞,剪辑类似的,真人秀采访什么的尽量不看,因为喜欢的是他塑造的角色,不是他这个人,人心总是复杂的,他们呈现给你的,爱则愈爱,恨则极恨,所以看看电视就好了。
跟着呢豆瓣上搜搜许亚军,想看看都演过些什么电视,评分排名第一的就是这部一年又一年,看着简介貌似挺揪心,挺对我胃口的,于是就开始看了。然后我就惊叹,见多了最近浮夸纠结的剧情以及夸张的演法,一年又一年显得那么真实,可爱,而它涉及的时代变迁,距离我们是遥远的,但是想象,其实也就是三四十年的事情。
先是说说剧情吧,普通老百姓总是被时代的潮流推着走,从害怕冰箱费电到离不开冰箱,从觉着有了黑白电视机到大屏彩电,从过年过节的哄抢到现在的讲究吃食,总是怀疑着接受着,尤其是那些年,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新的科技新的事物只是好上加好,而不像以前,是变迁,是不可相信。那几年的中国,变了很多。
两家人的故事吧。陈焕一家,林平平一家。陈焕家看来似乎很普通,爸爸是电影放映员,慈父吧,沉稳、宽容,妈妈没什么文化,不过就是爱吐吐槽,说话好笑,忙里忙外。姐姐踏实肯干,陈焕本人很稳,静得下心,而小欧想法多。爸爸妈妈为子女提供了一个不是富裕却知足的环境,而又不过多干涉子女的选择,,这样的家庭就是平凡的快乐吧。林平平一家,高干家庭,爸爸是厅局级干部,妈妈有文化,好像在报社工作?哥哥只是因为文革问题,回来后照样是个处长,一家的知识分子,配置都很不错,但是他们家却没有给人幸福感,哥哥逐渐被金钱迷惑,总让亲人为他担心,哥哥的婚姻也不圆满,女儿老想着外面,去了也没有回来。
特别喜欢陈焕妈妈,朴实善良爱贫嘴的老妈妈,说话表情都很逗。也喜欢陈焕姐姐,踏实勤奋肯干。陈焕爸爸也爱,就是宽厚的爸爸。喜欢小时候的小欧,很可爱,老揶揄大海,大了的小欧,是心疼她吧,刚毕业,总以为自己了不得,事业换了一个又一个,爱情,她和丹丹说自己就是话梅吃多了,没有珍惜住,三十岁的人。陈焕,这样的人,斯文安静,似乎隐世超脱,其实对世事总比别人多了一份透彻,这样的教授,长得还好,学生应该都喜欢的,他这样的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研究着自己的学问,特别的难得。
一达大海洪运来他们在怎么投机倒把,但是可以看出,他们还是讲一份诚信。
大海和青儿,两人的感情不轰轰烈烈不纠结,但是很真。我是平平或许也难以在找到下一个了吧,陈焕那么好。是啊,或许是没经历过,但是想想曾经那么爱一个人,后面又怎么能就放弃然后重新爱另一个人,时间真能冲淡一切么。婚姻,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也不说什么爱情,但是双方愿意为对方忍让,相互陪伴,走过一生,因为父母也好,朋友也好,总会有空白,填补空虚的,只能是伴侣。人,总还是怕寂寞的。小欧和平平其实看来也并不好过。
其实,人最敌不过的还是岁月,还好,这里,陈焕爸妈健在,林平平爸妈健在,编剧没编一出老人离去的戏码,不然得多伤感啊,但是这也是肯定的,他们总会离去。
陈焕翻着平平写的书,1978年,一切又从头开始,年岁,总是那么奇妙,不管什么年代的人,总会说一句,我们当时的人怎么会知道这些,当时的我们,现在的孩子们。
一年又一年里,电影和电视的关系,也是很奇妙的。小时候的我们也是会每到点就等在电视旁追剧,当时和同学们聊了好多电视剧,看过很多电视剧,都很好看。现在呢,电视没开过几回,热剧不想追,老剧又得挑。看妈妈看的那些剧,翻来覆去就是你不是我女儿,我不是你亲妈,总是那么不接地气,当我看到一年又一年的时候,我反复的在感叹,为什么能拍得这么真实。就像是在经历一家人的生活,而不是在看一家人的生活。
特别喜欢剧里他们叫焕儿,特别好听,青儿也好听,小欧都好听,听称呼就能感觉出满满的爱。最终也看完了,明天还要上班。
《一年又一年》影评(六):感谢祁厅长让我看到这部好剧
本来为了花痴祁厅长追的这老剧,没想到当年国产剧还有这么好的剧,还是个献礼剧~一点没有谄媚的政治正确,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就能住大房子只知道谈恋爱婆媳大战的主角,特别生活,又有批判。
每个人有都很丰满,每个人都有变化和成长,政治动荡,经济改革对底层小百姓和机关干部的冲击都很真实,一辈子敬业的劳模也会下岗,偷奸耍滑的人能挣钱但是也会栽跟头,不止事业,爱情和婚姻也是这么真实,摩擦分歧一直都在,价值观、不同阶层的巨大差距,就是林家一对儿女的婚姻都存在的问题,爱情不是万能的,旧爱也不是十恶不赦的仇人,追求自己的价值和互相的尊重理解,让人感慨又叹息。能看到每个人的起起落落,就像你我一样,梦想总是美好的,但是自己没有自认为的那么聪明,小运气有点儿,但是命运的天平也不总是偏向自己,物质爆炸信息爆炸的时候谁能不头脑发热?前一秒还欣欣向荣呢一个大意一时贪心又摔的更狠了,上进,责任感,最深沉的爱护,大概是主角们一路成长一次次从头再来的动力吧。
许亚军真的太迷人了!
《一年又一年》影评(七):90后看《一年又一年》
我是90后,最近和家人看电视,无意间发现歌华134频道有个“京视剧场”,里面正好在播《一年又一年》(还有其他几部反映老北京的电视剧),家长都说那个时候没看过,仔细看了看,又上网查了查,发现讲的基本上是改革开放到千禧年之前的北京,作为北京人,看着真的倍儿过瘾!也听着家长讲了好多故事。
说到过瘾,主要的就是觉得那时候的片子才是片子,现代剧,通过歌曲、实事、话语反映着每一个年代的变化。真的看着过瘾啊!反观现在反应时代的电视剧以及更多题材的电视剧,简直辣眼睛!!特效和色彩、服饰什么的更丰富了,但是明星的演技、剧本的内容、反映的时代变化,以及内涵,真的和那个时候差远了。
还有一点觉得惊喜就是那时候的片子在现在看来,好多明星啊!前一段刚看过《人民的名义》,许亚军好帅啊年轻的时候!!然后发现里面的演员现在都很有名而且也是中流砥柱了,有演技的戏看的真的过瘾!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背景,然而作为90后,真的有些羡慕那个年代的人,什么都是那么的朝气蓬勃,做什么都很努力,势必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踏踏实实干着自己认定的事情;但现在可不是了,什么都浮躁,什么都追求经济效益而少了那应有的精神内涵。
感慨那么多有什么用,只有努力做到更好,才能被认可,然后尝试改变这个浮躁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