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趋势》是一本由乔•史塔威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洲大趋势》读后感(一):后发国家三板斧(To update)
我一直对亚洲国家尤其四小龙为什么可以迅速崛起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帮我解决了很多疑惑,至少是从他的角度。 作为80后出生一代,大环境对我熏陶更多的是哈耶克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学派,却不知我们长大成人的经济发展黄金三十年是政府主导的政策下产生的。
我的见识和思考不能够对这本书的理论和逻辑提出反驳,在我看来本书的体系是完善的。但是我总觉得希望会有另外一本书,他肯定是哈耶克的支持者,会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对亚洲国家的情况做出解释。
很奇怪这本书各大网站已经不卖了,我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然后淘宝买的影印版,可以直接做笔记了。几年以后再看看这本书,也算是验证我的思维水平是否有提高了。
《亚洲大趋势》读后感(二):经济学是一门玄学
经济学是一门玄学
经济学是一门玄学,公说公有礼,婆说婆有礼,有一个说法比较好,说经济学是一门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学问,不存在先验性,每一个地方实施同样的政策结果都不一样,哪怕是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实施得到的结果也可能千差万别。
至今,都在争论是自由贸易好,还是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贸易好,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肯定是绝对的自由贸易对消费者最有利,但对国家而言,很多人似乎就得打一个问号,为什么对所有人所有消费者最有利的贸易对国家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贸易保护政策,先山寨再改进(包括宪法在内的任何事物),不让外资进入(国家经济命脉行业),这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时最喜欢使用的三大法宝。
从这里可以得出一点对程序员的启示,抄袭模仿山寨都不要紧,不管是技术的层面还是好看的界面,能把对方干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对方这么轻易的被干死了,说明竞争力并不强死有余辜,像原子弹氢弹火箭飞机导弹这些国防战争武器从来就没有听说有知识产权保护这件事情,一个国家从来也不怕偷窃这些武器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就怕做不出来,所以看别人的代码、问别人问题、了解别人的想法,这些并不可耻,只有交流和分享才能使人更快地进步,也更容易再次超越自己和超过别人,这就是通往胜利之路。
有的朝代的存在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三国里的吴国、蜀国没有创造任何的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新内容,只是军事上是一个军阀,可以与魏国抗衡,这也是为什么吴国和蜀国会被魏国打败的根本原因,因为即使不打败他们,他们自己也把自己熬死了。
所谓的改革开放也只是没管那么多事,让人有人身自由、选择自由、做生意的自由,人们的日子就好起来了,开放之后也没有被外国和外国的企业占领,改革开放之前担心的问题并没有发生,像清朝政府担心的事情,国家被占领了,经济被占领了,文化也被占领,可最终发现不但没有被占领,而且这是一个互相融入的过程,也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至于谁得的好处多谁得的好处少,这是另外一个利益平衡的问题,不重要,因为可以商量可以谈判,如果不商量不谈判,或商量谈判的晚了,倒掉的便是清政府。
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市场主义者,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也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生意,政府永远不懂民间,政府也是一门玄学,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政策方针和人际关系充斥其中,让人难辨真伪和识别善恶,政府和政策应该跟着经济和市场的后面走,起一个事后总结和记录描述的作用,即便是犯了什么大错,也只能轻微的小心翼翼地纠偏,而不应该干涉过多,因为企业和企业家永远领先于国家和政府的官员,美国的很多政府机构比如美国中央人民银行一开始并不存在,在民营银行、证券市场、证券交易、运行了一两百年之后才出现,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用以前的历史错误来规范市场,而不是指导市场。
发展中国家,最早是纺织业,因为需求大,资本密集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然后是原材料加工、制造业,即所谓的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最后,才是向金融业、服务业、高科技转型,转不好前面的努力就前功尽弃准备挂掉。
《亚洲大趋势》读后感(三):中国的未来真的会好吗
上一次看到这么有水准的作品是《城市发展史》,虽然这本书的历史跨度和格局没有那么宏大,但对亚洲发展的历史作出了相当专业的总结。
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家庭农业改革、制造业出口竞争、资本管制与引导都非常准确。回顾一下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台湾、泰国等等亚洲国家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作者特别的强调了出口纪律,特别重视制造业的“全球”竞争能力,因为垄断国内市场对于亚洲国家的国企来说太简单了。
我不知道对中国的未来应该乐观还是悲观,这些存在的问题足够中国花上几十年消化,中间如果遭遇几次系统性危机,情况可能更糟。中国最苦的那一批人以后可能还会继续苦下去吧。
少年强则国强! ——梁启超
《亚洲大趋势》读后感(四):一本戴明式的伟大著作
一本戴明式的伟大著作,这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戴明是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20世纪五十年代,他在考察日本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受到日本人的推崇并广泛加以应用,为战后日本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日本的质量管理最高奖仍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然而,他在自己的祖国美国却长期受冷落,几乎无人理会。直到八十年代日本崛起的时候,他的名字才被反馈到本国,并因而得到广泛承认。
英国人史塔威尔的这本书,我看也很有可能遭到这样的命运,他在自己所出身的英语世界恐怕难以避免被冷落的命运。尽管他这本书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2013年最佳图书,但是它绝不会得到主流学界的认可的,因为它与主流的思想太格格不入了。说得更直白一点,要是承认了你史塔威尔是对的,那么多的学者教授的饭碗岂不是要被砸。学界一样也有既得利益集团,我们千万别把他们想得太高尚。但是他很有针对性的意见,很有可能得到东亚社会的认可,也许将来有一天,当东亚世界的成就得到西方再次正视的时候,史塔威尔的伟大著作有望出口转内销,在西方社会也得到应有的承认。
史塔威尔之前作为《经济学人》驻东亚的记者多年,后来又参与创立了《中国经济季刊》,在本地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与企业及经济界人士有广泛的交往,他的书是建立在对东亚社会深入骨髓的了解的经历之上的,绝非那些学了几天量化模型的半吊子经济学家可比。他之前的另一本书《亚洲教父》就曾广受好评,于中也可见他对东亚社会的透彻理解,也正是在那一本书里,他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东北亚模式和东南亚模式的区分。
在史塔威尔看来,亚洲经济成功的经验从正反两面向我们揭示出三个基本点:第一、如果一个国家的农业模式被大规模地转变成以农业推广服务为支撑的家庭农业模式,它就能够以最快速度开发出该国农业的潜力;第二、国家要引导企业家实现国家制定的工业化目标,推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升级,这是迅速实现经济质变的必由之路,而且也唯此才能吸收来自农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三、必须让金融服务于上述两个目标,为了在技术学习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有时候可以暂时不考虑短期效率问题。(页233)
这些观点相对于冷战之后占据主导地位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简直是大逆不道。不仅如此,史塔威尔还在书中公开推崇德国国民经济学派的李斯特关税与贸易保护的观点,这让那些在美国名校洗脑的专家们情何以堪?更让人无地自容的是,不论是德国,还是当年遵循德国模式的日本,以及战后受日本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韩国、台湾,确实都表现出类似特征,中国大陆的情况也较多与此类似,尽管具体到每一个国家地区又各有各的特点。这些国家当初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经济政策大多由富于实际经验的经济官员制定,而不是由那些留洋的专家学者主宰。正因为这样,他们当初的选择也都被普遍认为是错的,可是最后事实却证明他们才是对的。
相反,凡是听从了世界银行、IMF以及从美国留学归国回来的那些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盲目搬照外国理论,食洋不化,最后经济发展大多是一塌糊涂。停滞不前其实都算好的,像菲律宾这个前美国殖民地那样每况愈下的,更是惨不忍睹。这与东北亚及中国这些不听话的学生,形成鲜明对照。这不仅仅是史塔威尔独有的看法,曾经担任过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林毅夫先生也有同样的观点。因此,仅仅从经验事实而已,也实在让人无法再迷信那些西方专家们的水准——我们过去是不是太神话了他们。林毅夫就曾把他们戏称为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武器,破坏他国的能力比核弹还要大。
但是,如果你要认为史塔威尔是想把过去的亚洲模式、还有德国国民经济学派当作真理来向你推销,那你就大错特错。史塔威尔明确地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的过程,为了应对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需要不断地做出政策调整,没有任何良方妙策可以一劳永逸地推动经济发展。(页230)所以,即使是赞扬了日本经济发展过去的伟大成就,史塔威尔仍对日本经济官僚八十年代后的僵化及反应迟钝予以严厉批评;即便是肯定了日本土地改革的成就,但却对如今日本农业的保护与补贴政策持否定态度。一句话,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学会调整轨道,适时进入适合下一阶段的发展模式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主义与华盛顿模式也不能说是全错,对于已经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说,它们确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历史的眼光远比计量经济学的眼光重要得多。该书的第二部分的标题就是“制造业:历史学家的胜利”,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日本、韩国、台湾等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职业的经济学家几乎没有起大多作用,决策者基本上都是通晓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人,他们更多是通才而非专才。相反,当留美归国、脱离实际的镀金学者逐渐把控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时,却反而让这些地区损失惨重。
资本天然是有逐利性的,如果能通过投资房地产和包装金融衍生品就轻松赚到大钱,那谁还会再辛辛苦苦参与实体经济的激烈竞争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资本家们并没有错,错的是制定错误政策、祸国殃民的政府。如果施加适当的管控和引导,让资本家把聪明才智投入到技术升级和发明创造上去,岂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也是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体起起伏伏几十年所得到的深刻教训。
对于这本伟大的著作,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中国官员和决策者们看到,不至于让他们完全被西方的学院派理论洗脑。不过我也同样担心,中国的经济官僚们会只把眼睛盯着国家管控的部分不放,并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化论证,甚至压制不同意见;反而对书中那些主张与时俱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推动更多自由的主张视而不见。但愿我是在杞人忧天。
《亚洲大趋势》读后感(五):亚洲经济发展得与失
整本书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字,也举了很多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作者的核心观点,即农业发展靠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以此来提高土地的单位亩产,进而农产品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结余后,来辅助工业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在满足本国农产品的基础上,通过贸易产生足够的外汇储备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政府通过保护政策扶持和培育本国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家发展制造业。同时,在企业间引入竞争,政府通过强制手段逼迫企业出口到海外参与全球贸易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金融的手段来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政府人为的扭曲利率,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可见,这个过程的背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才能完成上述的发展和改造。东北亚经济的崛起与其强权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强权政府就一定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合理的政策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只是如果政府无法推进其改革的进程,那么再好的政策也是无济于事的。
这就解释了东北亚的崛起和东南亚的困境,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完成了土地分配,其后建立通产省来规划经济的发展;韩国朴正熙的铁腕,逼迫企业家服从其经济发展的规划;台湾,蒋氏父子先后实现土地分配,支持大型国企的发展,使台湾的经济迅速的发展。而东南亚的问题,则体现土地分配不公,农民得不到土地,资源被地主、庄园主和财阀所控制。商人只顾及自己企业的盈利,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未能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本土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