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意识光谱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12 03:3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意识光谱读后感10篇

  《意识光谱》是一本由【美】肯•威尔伯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意识光谱》读后感(一):意识光谱--对于受限的生活

  这是本不错的书,上溯空性,下及万有。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可以先看第七章的整合阴影、第八章的伟大的过滤器,第九章的人马座也可以看看,这三章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毕竟总以为在生活中受限,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洞见外在,觉察的内在,对自己诚实,是一条通往神性的道路

  《意识光谱》读后感(二):翻译不足

  总体来说,国内翻译肯威尔伯的书,较之台湾译本质量有很大差距。 此书很多词汇的翻译值得商榷。譬如,Avidya “无明”乃佛法入门词汇,被 翻译成“无知”。“抱元守一”乃 《道德经》名句,被翻译成,“紧扣元一” 等等,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希望再版时能有所修证。 不过很欣赏译者对文中出现的佛教经论,采用意译的方式

  《意识光谱》读后感(三):集大成

  几句零散评语

  看了这本书,让我不再想看其他人写灵修书籍了。

  肯·威尔伯在这一领域可谓是集大成者。

  西方各种看似对立的心理疗法东西方疗法强烈差异完美的在意识光谱中找到各自的位置。他们不知对立,而是相互补充

  作为这本书的读者,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这两年看过不少灵修类的书籍,但这本是我看过的讲得最透彻的。

  《意识光谱》读后感(四):威尔伯的读书笔记

  从《一味》和《超越死亡》开始,我终于走进威尔伯的学术作品了呀~~读了让我有震撼的光谱之说,也是让我有怀疑地方个人原因,天生对人为的分类抱有不信任。。。从这本书里,我们都能感觉到威尔伯年轻时候就已经读了很多书,所以这本书我始终有种在读他的读书笔记的感觉原创想法并不丰满,大量旁征博引。。。我最怕的就是这点,唯恐断章取义。。。如果去掉这些引述,威尔伯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也许读起来能更顺畅,而非像现在这样不停切换思路应对不同作者。。。

  《意识光谱》读后感(五):不建议威尔伯的读者看这本书当启蒙

  这本书是威尔伯二十多岁时候写的第一本书,学术气息太浓,而且旁征博引太多。当时他还是处于个人理论体系的建构初期,虽然有很强大的对他人材料的整合能力,可文字写得太佶屈聱牙了,初学者看这本书会很费力,就像在贫矿里头提取铁。

  建议读他的《没有疆界》《性生态生灵》,非常成熟期的作品,文字清晰,理论完整,那个是富矿。

  另,一般而言大师的第一本书有原创性思想,但是文字真的太难懂了。斯密的国富论,还有米赛斯的那本,都特难读。后期会有杰出后辈,用清晰易懂的文字,系统阐述开山宗师的思想,比如奥地利学派的罗斯巴德。

  《意识光谱》读后感(六):看不懂

  在看《一味》时跳出来先看这本,因为《一味》里常提到这本书里的“象限”。然后,看不懂。

  我一开始很纠结,觉得是自己悟性太低。但心中又有点疑惑:用科学的方式讨论宗教或神性,听起来似乎正确,但真有操作性吗?直到我看见老子和《道德经》。先不论能不能论证的问题,只我们现在和老子直接千年的间隔,就算中国文化延绵不绝,同样的字词也可能完全相反的意思。在《道德经》本身就存疑的情况下证实《道德经》真有意义?所以我放弃了。我是这么想的:如果这书真这么深,那么它的理论在它出版20年后应该已经普世了,那我总会遇见的,如果没普世,那么应该也没什么看的必要了。

  最后,虽然这本书我没看懂,但作者的另2本书——《一味》和《死亡与恩宠》仍给了我想当的震撼。

  《意识光谱》读后感(七):所有宗教最终殊途同归

  我不是研究宗教的专业人士,也不是哲学狂热爱好者。我只是好奇信仰好奇心灵的安宁,好奇那股神秘力量

  13岁时曾有一次跟死亡濒临接近的经验,而自那以后,我相信世间有股神秘的力量存在

  很久以前跟朋友讨论宗教时,我曾说过。我相信世间有种神秘的力量或是境界,这种力量,也许在西方是耶稣,在东方就成了佛。他们的本质是同样的。

  而很久之后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真是种久违的熟悉感。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便是将我们直觉察觉的东西以令人信服的理论作比或加以阐示。他将几乎所有的哲学或灵修理论都概括了进去。你看你属于哪个阶段,便知道你这个阶段该解决的问题。

  或者,反过来,你现在正执着于解决哪些问题,便可知道你现在正处于哪个阶段。

  所有宗教终究殊途同归,很好很强大。

  《意识光谱》读后感(八):所有宗教最终殊途同归

  我不是研究宗教的专业人士,也不是哲学的狂热爱好者。我只是好奇信仰,好奇心灵的安宁,好奇那股神秘的力量。

  13岁时曾有一次跟死亡濒临接近的经验,而自那以后,我相信世间有股神秘的力量存在。

  很久以前跟朋友讨论宗教时,我曾说过。我相信世间有种神秘的力量或是境界,这种力量,也许在西方是耶稣,在东方就成了佛。他们的本质是同样的。

  而很久之后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真是种久违的熟悉感。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便是将我们直觉察觉的东西以令人信服的理论作比或加以阐示。他将几乎所有的哲学或灵修理论都概括了进去。你看你属于哪个阶段,便知道你这个阶段该解决的问题。

  或者,反过来,你现在正执着于解决哪些问题,便可知道你现在正处于哪个阶段。

  所有宗教终究殊途同归,很好很强大。

  《意识光谱》读后感(九):所有宗教最终殊途同归

  我不是研究宗教的专业人士,也不是哲学的狂热爱好者。我只是好奇信仰,好奇心灵的安宁,好奇那股神秘的力量。

  13岁时曾有一次跟死亡濒临接近的经验,而自那以后,我相信世间有股神秘的力量存在。

  很久以前跟朋友讨论宗教时,我曾说过。我相信世间有种神秘的力量或是境界,这种力量,也许在西方是耶稣,在东方就成了佛。他们的本质是同样的。

  而很久之后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真是种久违的熟悉感。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便是将我们直觉察觉的东西以令人信服的理论作比或加以阐示。他将几乎所有的哲学或灵修理论都概括了进去。你看你属于哪个阶段,便知道你这个阶段该解决的问题。

  或者,反过来,你现在正执着于解决哪些问题,便可知道你现在正处于哪个阶段。

  所有宗教终究殊途同归,很好很强大。

  《意识光谱》读后感(十):没有“不二法门

  不是一切都可以传授的,抱着灵修或者整合的路径来看这本书你可能会一无所得

  “道可道非常道”,作者给出了一种路径。还依稀记得,有些东西是指示性的,不要问什么,做了你就懂了。

  验证、深究这本书意义也许不大:摆出一种东西,看看它是不是对的,然后我接受对的,似乎不是很可行。有些东西无法证伪,但我可以选择不去拒绝它。

  如何整合?佩服作者信手拈来的能力。整合不是求同存异,存异如何存?是埋着、压抑着然后伺机发作,还是妥协?一切都是正确的,只是思考角度不同?争执来源于何处,是否可以化解争执呢?

  兼容并蓄不是一种妥协,而是找到适当容器,“我在听”地接受。

  存在即是合理,试着这样认为矛盾就少了,妥善保存你自己的,每一个人的视角世界,孰对孰错关系很大吗?

  分层,针对那个层解决问题,一定不要扩大化,不要满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意识光谱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