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是一本由【美】约翰•桑特洛克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为一个学院派系统学习心理学6年,并以发展教育心理学为方向的学生,我自己在选择一本专业书籍时,有一个小窍门:如果这本书是第“大于等于2”版的话,选择它应该没什么大错。所以在我看到这本书赫然“第11版”的时候,可想它当时在我心中的宏伟形象。
拿到了热腾腾的新鲜书,翻开后:优美的装帧和高档有质感的纸质,让我好感徒增,加上最重要的:丰富的内容与内涵,最新研究成果的更新与分享,生动活泼的语言,开放全面的视角等等等。这一切都让我想说:如果推荐一本书作为青少年心理或发展心理学入门书籍的话,它绝对是您不二的首选~!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二):青少年心理学
卢梭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情绪特点是情绪、情感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或是激动、振奋,显得十分热情;或是动怒,感到泄气,变得消沉起来。另外,青少年的情绪明显不稳定,有波动性的特点。他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遇到顺利的情境时,就显得格外兴致勃勃,充满各种幻想,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力量倍增;但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对信念就产生动摇,出现沮丧、灰心的情绪。这种情绪多变不稳定是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的,也与经验不足有关。因此,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我意识危机、社会适应危机、情绪发展危机、个性发展的危机等。青少年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些危机,顺利成长。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三):研究发展心理不可不谈文化
以前的发展心理学或青少年心理学书籍,基本着眼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侧重于个体纵向时间轴上的研究,比如皮亚杰、弗洛伊德等所做的研究。这本《青少年心理学》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除了纵向的个体发展研究之外,该书还纳入了大量跨文化的横向比较研究。
我们知道,美国是个多种族融合的移民国家,存在着各种亚文化圈子,在本书的第十三章,专门详细解读了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比如不同肤色、不同经济地位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长,以及互联网等新文化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比如在美国社会应起很大反响的“虎妈”,实际上就是欧裔美国家庭和亚裔美国家庭不同文化下家庭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育儿方式的差别,而这种文化特异性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与成熟。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族各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在逐渐趋同,相信在该书第12版或第13版的时候,可能会更多研究“e一代”或“net一代”的青少年心理发展。
除了单独成章之外,该书在各章节中都融入了“文化”的概念。比如第一章之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球化”的观点;第四章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也有跨文化的比较,如中国台湾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智力”的概念强调人际相处的能力,也就是“会做人”被认为是智力高的一种表现;第五章同一性中提到了族群认同,这可能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将骆家辉一直误认为是“自己人”的原因;第六章第七章涉及性和性别的时候,也比较了不同文化下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差异;在后几章涉及家庭、学校、同伴工作与职业的领域中,无不谈到了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文化是我着重研究的领域之一,因此我特别欣喜地发现,原来我一直想了解不同文化下人们的知、情、意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差异,在这本书中告诉了我很多答案,那就是文化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在此我着重推荐John W. Santrock著,寇彧老师翻译的《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值得心理学工作者们常备。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四):萌芽
非常抱歉等到现在才发书评,希望不会被列入豆瓣的送书黑名单~~~~(>_<)~~~~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中学心理老师工作,感慨万千。在这所完全中学里,我看到了重点培养的初中部,孩子们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叛逆、对自我的迷茫;而以放羊式教育为主旋律的高中部,我看到了孩子们思想的奔放、对未来的憧憬、对性和爱的纠结……开学前看到这本书,我想,我是极其需要它的。
1、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
3、爸妈只疼家里的小弟弟不疼我这个姐姐,还让我干很多家务活,我好难过……
4、遇见喜欢的男/女生,却不知要怎么跟他/她搭讪,觉得好糗。
5、上了高二,终于发现自己是时候努力读书了。可是落下的功课实在太多,我快要学疯了。能放弃吗?不能。可是我该怎么办?
…………
这本书我也想推荐给某些抓狂的班主任。他们可以以此看清学生的乖巧抑或叛逆的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想法:
1、我们班有一个JP女生,下课总是去跟老师假装很熟,在办公室里蹭来蹭去,说了也不听,这是什么心理?
2、现在的孩子真是玻璃心!批评两句就眼泪决堤。他一哭我就想算了吧让他回去下次再说他。结果他似乎摸透了我的命脉,以后我一批评他就哭得更凶了。办公室的其他老师还以为我把他怎么了呢。老师真难做。
3、新班主任最怕班里有“熊孩子”了。经常被其他科任老师投诉,自己找他谈了好几次也不奏效。想着要不去家访一下,这学生一副打死都不让我去的架势,仿佛背后有难言之隐。
…………
虽然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是学生。但长大后为人师,却似乎忘了当初的我们是如何匍匐过这段坎坷的青春路,忘了当初的我们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师怎样的对待。这本《青少年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暂时退行到花季雨季,让我们弯下腰,听到孩子们花开的声音。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五):关于成长的一切
我们曾为三角函数、二次方程、椭圆、双曲线犯头疼,皮亚杰认为那是从具体运算转换到形式运算;我们曾为某个人心动、为爱不顾一切,斯滕伯格认为那是浪漫的爱,只有亲密和激情没有承诺;我们曾做过很多梦,毕业时不知何去何从,埃里克森认为那是处在同一性危机中,尝试着体验不同的角色。原来那些忧伤、痛苦和喜悦事出有因,并非只有你一人承受。从学术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多一些理性的认识,不亦乐乎!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理、认知、社会情绪。生理是心理的基础;认知即加工信息,包括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智力;社会情绪包括情绪、人格、社会关系。本书第一部分介绍经典发展理论后,阐述了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基础,第二部分介绍认知和社会情绪的发展,第三部分介绍影响青少年发展的环境,第四部分介绍青少年发展的问题,逻辑相当清楚。人的一生主要分为胎儿、婴儿、童年、青少年、成年,本书只在青少年阶段做文章,面面俱到,事例丰富,译笔晓畅明白,十分难得。由于文化差异,本书在性、学校教育、青少年问题方面援引的数据恐怕与国内相去甚远,需深思慎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