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一):汉武帝功过
2017.9 尊儒是假的,功臣要杀的(如李广),汉武帝的功绩来自哪里?垄断盐铁和金融(国企发源),强征暴敛,诸侯黑社会一锅端。然而,历史对其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也自然有其原因。 政府机构为三公九卿,而后变为一国两府(中朝,外朝),东汉为三公府和尚书台。 张汤是酷吏,却也不畏强权,对百姓也网开一面,实为职业官僚。然文吏不同于文官,文官满腹经纶且有政治抱负,文吏则只是技术官僚(文书,财务等)。中央,郡,县,三个层级就可以简洁的管理国家,方便而政令畅通。汉武帝为了管理众多地方官,增加了“洲”一级。同时,在官和吏之间增加“郎”官,作为官员的储备处。大将军的设立却为后世之乱留下隐患。
在楚文明的基础上,将周秦文明融为一体,就是汉文明。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世界性文明。汉武帝完成了汉文明的最后定型并造就了汉帝国的辉煌,这才是汉武帝的功绩。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二):小贺读书时间--汉武的帝国
如果让我穿越,我还是颇喜欢春秋的,感觉易老师应该也是蛮中意哪个时期的,因为《青春志》很有诚意,作为读者也是热血沸腾,拍手称赞。只可惜,嬴政同志一个焚书坑儒,武帝刘彻一个独尊儒术,我大中华逐渐走向了今天这条外儒内法的窄路。我之前可能是错怪孔老夫子了,今天让人厌恶的这套儒家思想其实在西汉被公孙弘翻新过了,应该叫新儒家。这么看来希腊真是蛮让人羡慕的。上一篇说嬴政失败了而汉武帝却成功了,为什么?秦,表里如一,法治,民不聊生,群起而攻之。而汉武,挂儒家的羊肉,卖法家的狗肉,舒缓了民众情绪。其实是结合了周的德治与礼治(王道)和秦的法治(霸道),所以易教授说,秦并未亡。刘彻并不是儒家的粉丝,而是政治需要,所以才有了公孙弘、张汤这种职业经理人,董事长说怎么干,我就怎么干。强国最速见成效的手段就是国进民退,如商鞅变法,如桑弘羊的盐铁专卖、平准、均输。也正因为源头走成了这样造成我大中华目前的经济难题:国进与民争利,滋生权贵经济;民进促进繁荣,政府不易掌控。这大概是所有集权的弊病。而巩固了中央集权大业的,正是汉武帝。你又会如何评价他?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三):“易”式读史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帝,可惜秦历二世而亡,前后不过十五年,而汉武帝刘彻于16岁登基后在位达54年,是清朝之前在位最长的中国皇帝,加上他的文治武功,对内不拘一格举人才,削弱诸侯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汉武盛世的统治基础;对外强势对抗匈奴,开辟丝绸之路,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一段辉煌的历史,都在《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跃然纸上。
对易中天教授的熟悉起源于《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节目,他以“接地气”的幽默口吻、独辟蹊径的观察视角、有理有据的推理过程重新解构了我们自以为熟悉的历史事件,因此,当我听说易中天教授要出版跨越三千七百年的《易中天中华史》时,就摩拳擦掌的翘首企盼。机缘巧合,让我有幸在这套系列丛书尚未出版完整的情况下,先翻阅了最新的一册《汉武的帝国》,果然又一次陷入熟悉的“易”式读史中。
众所周知,历史往往是“有选择的铭记和遗忘”。要想在有限的资料中还原客观的真相,敢于对史书质疑,就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易中天教授则精于此道。本书最令我着迷的则是他对于“独尊儒术”的解读,指出独尊其实是挂儒家的羊头,以此稳固政权,卖法家的狗肉,采用法术及刑名巩固政府的权威,实则是““霸王道杂之”,形成后世两千年的中国主流统治思想。在本书中,对于大多数资料来源都做了确切的注释,考证精神可见一斑。
易中天教授改变编年体的线性叙史方式,以历史、思想、政治、制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块状描述,有利于将相应的史料集中于其陈述的观点之中,值得当代历史教学参考一二。我建议本书最后的大事年表应该位列本书故事的开头,这样有利于不熟悉汉朝历史的读者先有宏观印象,再沿着作者的思路,去领略那帝国的风骚。
文/卢育涛 2014.08.01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读后感(四):罢戳百家,独尊儒术
一提到汉武帝,什么金屋藏娇、征战匈奴、独尊儒术等等这些就都出来了。汉初的故事就更精彩了,什么楚汉之争、垓下之围、成也萧和败也萧和、七王之乱、无为而治等等吧。四个字,眼花缭乱。
眼花缭乱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那段历史掌握的不够透彻,另一方面是因为那段时间是大变革时期,各色人物粉墨登场,社会充满了活力。第一个原因不去说了,第二个原因则需要注意,如果按照我以前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全盘接受,也就难免泥沙据下,看不清底下的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白马之盟、高祖遗言、安刘必勃等等这些,如果全盘接受的话那么感觉也挺有道理的,会被高祖的智慧而感动不已。但是真的会有这么巧么,吕后是知道白马之盟的也是知道高祖遗言的,然后吕后乖乖的按照高祖遗言去任命陈平周勃王陵,然后全族被杀。反过头一想,这也太戏剧性了吧,凭借吕后的才能,连韩信都敢杀,为什么不直接砍死这几个人或者至少不任命他们,想不通。而更奇怪的是,陈平周勃干掉诸吕之后,也干掉了惠帝的儿子,这是“安刘”?还有,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吕后怎么残忍对待薄妓,吕后可是连韩信都敢杀的人,为什么还需要通过折磨薄妓来取得报复感,又为什么让她的儿子惠帝在一旁看着。
可见,历史是需要推敲的,全盘接受则什么也看不清。
根据易中天的解释,汉初的这些事情都是有章可循的。在没有进一步资料的情况下,我觉得比我之前的理解要好得多,所以我也接受这种说法。
就不剧透了吧,喜欢的自己看去。
而第二点呢,则在于说表面的独尊儒术和实际的外儒内法。汉武帝搞半天,其实更多的时候还是依靠法家和各色人等,儒家只是用来维护礼教和粉饰太平的。所以我看到了一个实事求是的君主,什么好用用什么。
不多写了,感兴趣的自己看吧。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五):一口气读完,精彩!
花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此书,意犹未尽,下面用手机渣打字简单说下自己的所想所得。
尽管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汉武的帝国》,但显然,作者易中天先生并不拘泥于汉武帝,全书从刘邦开始写起,甚至涉及到东汉,而这种安排的妙用待写汉武帝时便显现了出来:汉武帝时期许多的人事安排与政治安排,其实早在汉高祖时期就已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了。
比如困扰了横跨整个西汉与东汉的外戚干政难题,正是当年刘邦夫人吕后一手埋下的种子,甚至到后来因此而两次断送了汉朝江山;再比如由于分封而造成的吴楚七国之乱,在得以平定之后就开始杜绝了这种安排,而人事组织的大改组,也由汉武帝时期完成。
当然,书中对汉武帝对后代影响最深远的独尊儒术也描写得很深刻。在作者易中天先生看来,仅在汉朝时期,这种影响还并不明显。首先其时还有很多贵族后裔,比如书中提到的汲黯,其天然的惩恶扬善及表里如一的气质,在其身上显露无疑;其次当时还没有程朱理学这样的深入化理论出现,导致当时的独尊儒术还仅仅是粗线条,还没有系统化、理论化;另外从汉武帝的用人便可看出,他更重用的,其实是技术官僚,无论是可以横刀立马的卫青霍去病,还是酷吏张汤,敛财有术的桑弘羊乃至滑稽列传中的东方朔,都更多地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而普通儒生,则更多地像是在表达汉武帝的态度。而人们常说的中国“千百年来皆行秦制也”,说的正是此事。
尽管汉武帝的所作所为被人褒贬不一,甚至更多地被人批评,比如司马迁就显然在笔下对其从未流露出好感,但作者通过很多细致入理的分析,发现其实一些批评理由并不十分充分。但在我自己看来,汉武帝最大的恶有三:一个便是实行了“告缗”,人人当特务,人人不信任的恐怖气息一旦散发开,后果影响实在太恶劣,而千百年来这种方式在中国一再还魂,甚至可以说是汉武帝开了首恶;其次便是实行了全面的经济国有化,国家收回铸币开矿采盐的权力,尽管这让国库迅速充裕,但却让中国的全面极权化更深入了一步;最后一个便是独尊儒术了,可以说这个决定让后来的中国人的灵魂得到了重新改造,直至明清时那种孔乙己似的怪胎匍匐满地,甚至让中国长久地徘徊在世界文明之外。
书中有一部分写得并不详细,就是关于桑弘羊和诸多儒生的辩论,其实这部分是值得反复研究的。当我们今日翻看《盐铁论》时,不仅可以得现当日情景,书中许多儒生的动作语言写得活灵活现,而且也是研究中国经济制度的重要文件,中国经济的集中化由管仲滑向商鞅再向桑弘羊,其内在逻辑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此处推荐看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和《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两本书(多看书城里皆有),尤其是后一本,梳理的非常透彻。
最后在我读了易中天先生这一套书几册之后,发现这套书越往后越精彩,作者开始渐入佳境,我自己也如饮醇醪。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读后感(六):关于帝制的小感慨
统治阶级永远都是以自己阶级利益为出发点,而中国的封建帝制更是以皇帝以人为中心,尽管历史上汉武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一人掌管天下的制度,就会导致自我膨胀、自我保护及暴政的出现。。。发展中必有曲折。深受马克西主义辩证法的影响,社会的发展总是会有各种各样不公平的制度改革安排出现。希望总体是朝前的,可是,前面又是什么呢?当政者或许也谱写了属于自己及整个国家的美好未来吧?作为小民的我们只能在当下的社会实现自我的解脱以及自我的小追求已然是幸运的了吧?---有感而发,很喜欢看易中天讲史,感觉行云流水在听故事,且有趣。然而最终没能记住几个史实,只有读后的观后感。。。读完的一些小想法残存于脑海。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七):永远的“汉武帝国”
每一次翻开尘封的“中华古史”,总会被夏的质朴、商的绚丽、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繁华、宋的纤细、元的空灵、明的世俗、清的官腔深深地吸引着;有时也忍不住会思索起我们中华民族昨日的辉煌与成就。
今日拜读易中天老师的《易中天中华史》中的第八卷《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第一次感受到用诗一般的文字书写的历史是怎样。中国的历史渊源悠长;虽然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是极其短暂的一瞬间,但是他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华这片大地的未来。汉武帝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汉朝的强悍不是以强凌弱,不是蛮横霸道;而是为了久被压制的中华民族长出一口气。你或许会认为汉武帝是一位穷兵黩武的君主,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帝王;但是他的帝国却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中最光辉璀璨的一笔。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内法外儒”的治国体制,对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怀柔,对大臣施以酷刑进行约束。他对人才不拘一格,纳良任贤,委以重任。对于整个“汉武的帝国”来说,最让我感到欣喜和震撼的还是那攻不可战无不胜的大汉军队;强大的军队不仅为“汉武帝国”赢得了尊严,而且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大汉成为了真正的帝国。历史总是有喜有悲;在“汉武的帝国”中,有让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也有让人愤然发指的事情;司马迁因言语而治罪,汉武帝亦受蛊惑的影响和小人之言造成父子相残的惨剧······。
历史不是一个人在演绎,只靠汉武帝一人也是不能谱写“汉武帝国”这段历史。曾几何时像卫青、霍去病、李广、主父偃、霍光、桑弘羊、东方朔这些名臣、名将也为这个帝国燃烧了自己与汉武帝一起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美的华章。在易中天老师的笔下,他们仿佛穿越了千年在这敲冰玉屑中继续着他们的传奇。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读后感(八):天生帝王
汉武的故事看过不少,包括易老师的汉代风云人物里也有。果然这本并没有按传统把汉武的生平再次一一叙述,而是详解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分析了刘彻的用心良苦,评价了其中的是非功过与背后的历史意义,让我们从现世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这位天之骄子。
十六岁登基,二十一岁置五经博士(尊儒,变秦政为汉政),二十二岁亲政,二十三岁推行察举(考察选举,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举贤,变贵族为官僚),二十四岁始征匈奴(变夷狄为华夏),三十岁用推恩法削弱王国势力(变分权为集权),三十三岁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卫青为大将军,并为博士设弟子,三十七岁,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卫青霍去病兵至漠北,并以大将军和骠骑将军身份出任大司马,此时帝业基础已奠定。四十六岁灭南越和西南夷,四十七岁实行平推法和均输法,在泰山行封禅大典。四十八岁降滇王,四十九岁降朝鲜,五十一岁分天下为十三州部。
步伐如此坚定,是因为目标明确——天下一统,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只要能实现这一目的,他是不在意手段的。这就是他的政治天赋和帝王直觉。
所以他建太学,兴儒术,开言路,荐人才,却又留心俗务,重用酷吏,奖励军功。他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是不拘一格的,因为他并不独尊儒术,只独尊自己。
罢黜百家,是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独尊儒术,始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提倡王道、仁政、礼制、德治,是人民易接受,有利政权稳固的。独尊儒术的方法,就是垄断仕途。然而尽管帝国承诺要按儒家思想来治国,在事实上,行王道还是行霸道,却由不得儒生。大臣汲黯就当着刘彻和百官的面直言“陛下内心世界充满欲望,又何必装模作样讲什么仁义呢”。
刘彻假尊儒的表现之一就是重用酷吏(执法严苛的官吏),代表人物是司法官张汤。以及其它文吏。文吏是相对文官而言的。文官,不但有满腹经纶,还要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至少要有政治主张,是政治家或政治工作者。文吏,则是技术官僚,重专业技术能力,包括财会(桑弘羊)、法律(张汤)、公文写作,都是法家式的功利主义者。
集权的重要一步是削番。王国和郡县不能并立。然高祖建国时为笼络人心,不得不封王封地。吕后死后,非刘姓王已被全部消除。景帝时七王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削弱。刘彻实施主父偃的政策,施推恩法,加找茬治罪巧取豪夺,诸侯王被一削再削。
在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倚靠桑弘羊,不断在铸钱、炼铁、煮盐等产业上实施政府垄断,出台均输法(政府平价收购各地特产,卖到异地)、平准法(政府掌握和控制全国物资低买高卖)。
刘彻还开创了一国两府,在原有的三公九卿之外,设置了大司马一职,大司马表面上是兼职的秘书长,实际上逐步变成了一个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都有自己的相府,是外朝之臣,大司马则设在皇宫,是中朝之臣,且首任大司马卫青霍去病都是外戚,从而为武帝分掉了原有大臣们的一部分权力。
所有的这些政策手段,后世几乎都是褒贬不一。禁锢思想,限制自由,从来不是人性的做法(虽然在天朝也从来就没断过);垄断商业,与民争利,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苛捐杂税;穷兵黩武,追打流寇,是建立在多少生命与金钱上的;外戚干政,制衡朝臣,为后世的灭亡留下了隐患。
然,站在当时的角度,难道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最佳治国之道,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九):读完了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读完了易中天《汉武的帝国》
1.这是汉代乃至中国历史中波澜壮阔的一段,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正是这段历史使得中华威名远播,恐怕汉族也得名于此吧。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样的气魄和胸襟开场,为大汉王朝奠定了底蕴!
2.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会有一个女人,吕后就是刘邦背后的女人,没有吕后及其家族,刘邦难成其大业。不过,刘邦死后,吕后的强势导致是外戚势力膨胀,使得政府陷于外戚篡权的死循环怪圈中,甚至被斩断为东西两段。
3.马致远《汉宫秋》:千金易得,一将难求。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么到底是千里马更难找,还是伯乐更难遇?卫子夫的出现引发了后边一连串故事,真可谓“一个女人引发的故事”。虽然卫子夫嫁给刘彻后,才有了郑家(卫子夫、卫青)和霍家(霍去病、霍光)的平步青云,但他们并不是酒囊饭袋,卫青、霍去病一代名将,霍光位极人臣。难道是上天专门为汉武帝准备好了这些人才,以助其成就大业吗?
4.夏侯胜批评了汉武帝,最终却得到了汉宣帝的礼遇,让我想起X姥爷。现在的科技和文明比汉朝先进很多,在胸襟和气度上并没有先进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