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暗店街》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27 02:0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暗店街》读后感10篇

  《暗店街》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店街》读后感(一):不是太快 而是太模糊

  这个故事不长,所以结束的很快,就像是故事结尾形容的泪眼朦胧的小女孩被妈妈牵着很快过了转角,甚至会是永远地就这么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故事里的神秘主人公一直在探寻自己真实身份,其实从开始我就非常疑惑,一个人到底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彻底忘了过去呢?从他意识到自己再也找不回原来的时候,那种空虚、慌张、孤寂,就像是陷入了茫茫宇宙吧,甚至在这样一种失重的状态下都不敢去承认自己突然地失忆……但是在他渐渐老去的时候,他还是更加奋力地去各个地方寻找哪怕是一点点记忆的残渣。

  当他还不记得自己是谁的时候,他的每一次对“新”地点、“新”人物的访问,都不得不在倾听的时候,带着疑惑,带着伪装。虽然很多时候他完全记不起对方口中的某某某或是某个经历,但他仍然只是沉默的保持思考,生怕由于自己的不知道给对方的热情带来一丝失望。我们多少人在生活中都是这样,每当要去从别人口中获得什么有用的消息,都需要加上十倍的小心翼翼……而表面的迎合背后只剩下自己坚强的思索和猜测……

  他在探寻自己身份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让人感觉到的淡定,但是又痒痒的,让读者感觉到似乎还是痒痒的假象。其实他应该是非常急切地想知道自己是谁的。迷失的感觉比死亡更让人痛苦,因为死亡可以销毁所有的记忆,连一个点都不会留在尘世间;而迷失确是刚好因为有了那个点而不痛不痒地压制着我们的生活……直到后来他将所有的片段慢慢串联起来,将点连成线,将线编织成活生生的画面,他才真正地醒过来……

  每个人不会都失忆到想不起过去,但是每个人会迷茫到无法进行未来……于是选择了伴随着模糊的停滞不前。时间会在迷失的时候变得很煎熬,也会在清醒的那一瞬呼啸着飞逝……所以,重要的终究是模糊的每一次过去,而未来的清醒只是一闪而过。

  《暗店街》读后感(二):潦草的笔记

  我“念”完了这本书。

  我们的生命与钢琴声、电影院以及孩子的笑声一样转瞬即逝,却饱含无数珍贵的瞬间。

  人们命运看似彼此相连,实则遥远孤独,人的一生就是来来回回走过那些街道,和并不熟悉的人社交,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一样的事情。

  只有和少数人一起渡过的时光回忆起来会分外珍贵,通常这是我们的爱人和朋友。

  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可以随意打乱时间和空间顺序,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从单一的视角审视过去,逐渐窥见它的全貌。可以说这是一本伤感的侦探小说,也可以说这是一篇精致的散文,文字中间让我看到烟云漫天、雾气弥漫的巴黎街头,还有穿着皮草提着公文包的焦虑害怕的人们,巴黎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小资天堂,而是一个充满紧张略带压抑的战争城市。

  一个完全失忆的人开始从一个姓名出发,寻找到了他的一生。一个姓名接着一个姓名,一张照片接着一张照片,一个地址接着一个地址,在我寻找我的过程中,我审视着我,为我的人生轨迹感到不可思议。这个时间上认识我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原来我的存在如此容易被人遗忘,我的历史是依靠别人的叙述、陈旧的照片组成起来的。除此之外呢?——我最终回忆起来关于我的片段,和德妮丝相处的种种瞬间,我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审视,这种一边经历,沉醉其中,一边观看,清醒于外的独特视角让读者好似观看纪录片一般。

  故事没有完结,是知道弗雷迪或者还是死了?谁知道德妮丝和佩德罗分开后又发生了些什么,谁知道盖和弗雷迪在他们走后怎么生活的。一切都想窗玻璃上难以擦去的水蒸气一样,或者像小女孩盖的哭泣一样,很快就会消逝在时间里。

  《暗店街》读后感(三):破碎人生

  之前没想到这本书写的如此破碎,回忆的编织也都只是在书中男主人公对曾经人和事的拼接,没有把握自己的回忆,大多从别人口中得知自己的过去!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过去完全掌握别人手中,可能说来比较轻松,可是这本书的气氛之诡异与破碎,让我不知怎的有些理解和走近主人公的回忆。

  书中男主角很少有心里描写,一切的情感全都由他访问追踪到的跟过去有关的人口中说出,没那么多的独自心里渲染,只是由别人来倾诉着自己破碎不堪的过去,他们口中的故事,其中夹杂着各种自己的生活终究也不是主人公的过去,他只能无力的挣扎的接受,甚至书中他曾经的好友都不曾记得他的模样,这本身就是痛苦的。

  作者有意把故事写的很迷离破碎,我们如同主人翁一样,能体会到那种无力感,没有自己的过去,试图去了解过去,终究还是别人口中的世界。自己如果行个方便,跳个楼,自个尽也就算了,可是面对自己内心渴求还是妥协了,他宁愿相信别人口中的自己,也不愿意失去自己。生为而人,为什么要对不起?

  书中最有深意的一段“我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掏出我原来想交给弗雷迪看的我们的那些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嘉·奥尔罗夫女孩时代的。直到这时,我才发观她在哭。我们从她颦眉的样子就可以猜测出来。有一会儿,我的思想把我从这个礁湖岛离开去,带到另一个遥远的世界,带到俄国南部的一个海水浴疗养地,这张照片就是好多年前在那里拍的。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着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来。她不过是还想再玩一会,委屈地哭起来了。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很快地消逝在暮色中吗?”串联整本书这一段写的很有意味,习惯性贴上来了

  书的结尾,主人公站在夜幕低垂的海滩,人影也隐没在夜色中,如同他的过去,他怅然若失,痛苦不堪,好像什么都结束了,又好像是什么都才刚刚开始。

  《暗店街》读后感(四):海滩人呓语

  在《暗店街》里,在最后时刻,居依终于回想起他还叫佩德罗时的时光。他觉得,弗雷德和奥尔洛夫结婚的那一天,一定是他们青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当时我就在想,现在的我,和我心爱的人窝在上海的这个小房子里,父母仍然健在,有一批能说话的好朋友,真好。如萧红所说的那样,现在,大约就是我的黄金时代了吧。

  美国电影和电视剧里面经常有这样一句台词:”I was young and stupid”。幸运的是,我很早就明白了青春的当下是多么的可贵。不幸的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就像我大三、大四时,时常站在中山大学东区宿舍137栋1楼的走廊,心想:“现在的生活真好,能求学求知,有好朋友,可以一起打实况。”

  然而时间从来不会因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而过的更慢一点。哪怕一点点。

  《暗店街》开篇处就摆出了贯穿全书的隐喻:我们都只是海滩人。不只是患上了失忆症的居依,是所有人。在高中时,我就时常想:一个生活在晚清的老农,或是娶了妻,或是没有娶妻;或是生下了孩子,或是没有生下孩子;或是曾经生存过,或是根本就是我臆想的。区别在哪里?就算他生下了孩子,有了后代,现在谁能记得他?即便是他能在吾国很不可靠的族谱中留下了一个名字,又如何?他仅仅是一个名字,没有任何实在的名字。没有人记得他,他活过,就像是没有活过。

  又或者,如书中所言,“所经之处只留下一团迅即消散的水汽。我和于特常常谈起这些丧失了踪迹的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即便在生前,也不比永不会凝结的蒸汽更有质感。”然后他提起于特时常提及的一个例子,一个海滩人。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泳池边读过,亲切地与避暑者聊天,出现在数千张度假的照片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哪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他从照片上消失了。”

  然后居依心想:“我不敢对于特说,但我相信这个海滩人就是我。几时我想他承认这件事,他也不会感到惊奇。于特一再说,其实我们大家都是海滩人。”

  “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

  有一个和海滩及沙子相关的比喻。止庵在讲他的新书《惜别》的时候,他说,孔子死后,子贡在服丧三年后,又服三年。止庵自己的母亲死后,朋友劝他快点搬离,他知道朋友自然是好意,但他没有。大概是不忍吧?在说一个漫长的再见。就像是坐在海边看退潮,不必急着起身离去,宁愿慢慢看着海水退却。

  在这个比喻中,止庵没有说海水是否洗平了沙滩。他大概也没有这个意思,只是我把他们联想了在一起。在止庵的比喻中,海水是思念,是记忆,会慢慢退去。在莫迪亚诺的比喻中,沙子才是记忆,会被海浪冲刷殆尽。

  相同的是,记忆如浪如沙,都留不住。

  这大概是我掩卷后不住恸哭的原因吧?巨大的虚无降临身上,因为发现不仅时间留不住,就连回忆也留不住。最后如一个海滩人,出现过,却和没有出现过一样。

  就在讲完海滩人的典故后,居依看着奥尔洛夫曾住过的公寓楼,“在草坪边坐下,仰面望着大楼,寻思着盖·奥尔洛夫的窗户是否朝这边开。”

  在这篇循环往复的追寻中,一切都会有响应,就像查封的房子响应佩德罗尘封的记忆,就像雪景响应居依空白的记忆。在居依的找寻行将结束时,作者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第四十三节,奥尔洛夫站在楼底层的窗前,看着人行道上玩耍的孩子,其中一人就叫佩德罗,然后她想起了和佩德罗一起的德妮丝。“她想德妮丝和佩德罗是十分般配的一对。”然后,名叫佩德罗的小孩抓起皮球,抱在胸前,跑上林荫道,消失在街角,不见了。

  在最后的最后,居依,或佩德罗,看着奥尔洛夫小时候的照片,心想,“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吗?”

  本来就是如此,只是我们仍时刻妄想永恒。又一个和海洋相关的故事:冰山的阴影。一个名为Oiva的男人,在姐姐与母亲去世后,身无牵挂,作为水手云游世界,用胶片记录下了他的踪迹,写下了明信片,无人可寄,于是只能寄给自己:“来自世界尽头的问候!——我”。然后他死去,留下这样一卷卷8毫米胶片,知道被一位芬兰导演发现,拍成电影。但Oiva生前不会知道他会成为一部电影。那么他为什么要记录?没有妻儿子孙可以说流浪的故事,为什么还要记录?他的流浪,又是在追逐些什么?

  我只能臆测。我想大约他追寻的和居依,或者说佩德罗一样。他们在追寻时间,在追寻过去,在追寻自己。居依每探访一个故人,他们都会交给他一些旧物。是为了让居依能够更完整吗?或许。也或许,他们是在努力遗忘,因为他们想摆脱过去,以为这样就能不用接收到来自过去的声波,不会遇见过去的灵魂。

  做得到吗?我不知道。“但一些声波穿过我的全身,时而遥远,时而强烈,所有这些在空气中飘荡的分散的回声凝结以后,便成了我。”我们是由我们记忆中的他人凝结而成的。努力遗忘别人,或许真的可以减却许多烦恼罢?

  或许。但我并不愿意。我希望像Oiva和佩德罗那样一直追寻,即便徒劳。我想拥抱每一个人,包括记忆中的他们。

  趁退潮以前的那几秒。

  《暗店街》读后感(五):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慢慢找回之前的记忆,令人兴奋也和令人恐惧。如果,之前的记忆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那找回记忆是不是自讨苦吃。从全书来看,主人公用着一种被动的心态找回线索。

  最后的答案好吗?一生漂泊,被人欺骗,痛失挚爱。回忆是残酷的,忘却本是一种恩赐。

  这篇小说真实的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欧洲大迁徙事件。战时欧洲人四处流浪,逃避战乱。战后国家的版图被随意分化,漂泊的平民无家可归,抑或物是人非,心中的家园被完全摧毁。

  最喜欢文末的一段话:

  ‘’黄昏时分,一个小姑娘和母亲从海滩回家。她无缘无故地哭着,她不过想再玩一会儿。她走远了,她已经拐过街角。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吗?‘’幸福时常短暂,没有人永远幸福,也没有人永远不幸福。当然,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获得幸福的机会会多得多。最后的成长,大家随遇而安,心无波澜。

  《暗店街》读后感(六):其实我们都是海滩人

  小说最后,居伊寻找自我的所有线索都已用尽,疲惫已极,但他仍然不打算放弃,准备去“我的旧地址”——暗店街2号(意大利罗马)——做最后一次尝试。天光渐暗,他不由自主地掏出随身携带的照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姑娘,那似乎是他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的妻子小时候,他这才注意到她在哭泣,“她无缘无故地哭着,她不过想再玩一会儿。她走远了,她已经拐过街角。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吗?”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情绪,反正是难过,或者只是累极了——一本薄薄的小说会把人读得这么累,简直累到骨头里去了!书都没合上,我泪就下来了,在地铁里,忍都忍不住。索性回到小说开头,“我什么也不是。这天晚上,我只是咖啡店露天座上的一个淡淡的身影。”虚无之气息原来从始至终。莫迪亚诺从落笔到收笔,就没打算让阳光穿透迷雾。

  好些天过去了,疲累感就是不散。我想,并非莫迪亚诺侦探小说的写法,却不以破案为目的,一大堆信息碎片最终没能拼出一幅完整的图画,令居伊的寻找自我失败告终。而是故事中无处不在的人们的惊惶和迷离、浓烈的人生要多虚无有多虚无的氛围、“维希法国”那个“古怪的时代”的压抑,还有外滩跨年夜几十个年轻生命的瞬间消失……是它们扭结在一起产生的确凿的重压让我累透了、难过坏了。

  居伊•罗朗十年前失忆,巴黎的私家侦探于特收留了他,他在于特的事务所一干八年。于特要退休了,回尼斯老家前将事务所全部的资源都留给了他,他决定用来寻找自己。在得知德妮丝曾经是他生命中的另一半时,居伊时不时将自己前置到那个他尚无法确认的过去,并假想他曾经这样想过:“她在楼上等我。她是唯一等我的人,是这座城市里唯一担心我失踪的人。” 连自己的名字都无法确认,不知道那晚他叫吉米还是佩德罗?斯特恩抑或麦克埃沃依?但不妨碍他想象他曾经有过这样的担心,“我担心德妮丝不来赴约,我第一次想到,在这座城市里,在这些急匆匆赶路的人影中间,我们俩有可能再也见不着面。”这样的句子,任谁读了心里不得一凛?

  若将《暗店街》当侦探小说读,会非常辛苦,因为莫迪亚诺不以水落石出为己任。在居伊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每个线索都会带出新的线索,一个或几个,但读者跟随居伊一番辛苦追踪后,会发现一切都真假难辨。线索越多,居伊的身世之迷就越大。其实一开始他对寻找自我的意义就颇为怀疑,“我已经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如今只是一个在周末夜晚的和暖空气中游荡的鬼魂。为何要再结已断的纽带,寻觅早已砌死的通道?”一旦付诸行动,他又非常专业和执着,再细碎的线索都不放过:一张照片,报上的一则启事,一本旧杂志,一个难以确定拼法的姓氏或名字,一个电话号码,某个地址,一个个隐匿着各种秘密,生活在惊惶、挫败、艰困中的相关人……他还坐拥于特留下的宝贵资源:最近五十年的各类社交人名录和电话号码簿。——“它们是逝去世界的唯一见证。”于特还有一位和各情报机构都有密切联系的朋友,随时接受居伊的调查请求,为他挖出某个相关人深藏的种种信息:出生、家庭、婚姻、职业、犯罪、出入境等等情况。居伊有时候会突然被某些细微的事物触动,一首曲子,一种气味,几个姓名的音节……内心会涌起某种异样,像是有什么东西被唤醒,但又总是稍纵即逝;有时某些情景会让他突然心慌意乱、不安和忧虑,比如从某个窗口看出去的街景,以及纽约大街……有时有些信息碎片会有两三片碴口吻合或者部分吻合,我以为终于可以拼接出一块大一点的可信信息了,但干扰,不,否定总会出现,刚刚形成的一点儿“确认”,瞬间瓦解。

  居伊借口在写一本关于流亡者的书,访问到一个老人,老人拿出一盒流亡人物的照片,居伊在其中的一张上发现了“自己”。“靠左边,一位身材十分高大的男子,穿一套浅色方格细呢西装,年纪三十上下,黑头发,细细的唇髭,一只手搭在金发年轻女子的肩头,右臂被照片的边缘切去了。我真的以为这就是我。”这也几乎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后来没有被明确推翻的线索。其余的,则多是这样演变的:

  我不敢向他暗示我就是弗雷迪•霍华德•德•吕兹。我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我心存希望。

  很清楚,我不叫弗雷迪•霍华德•德•吕兹。

  我在心里一遍遍重复着出生时人家给我起的名字,在我人生的一大段时期内人家用这个名字来称呼我,它会使一些人联想到我的面孔。佩德罗。

  告诉我,佩德罗……你的真名是什么?我对此一直很好奇。弗雷迪对我说你不叫佩德罗•麦克埃沃依……是鲁比给你提供了假证件……

  “暗店街2号”的地址,出现在名为“佩德罗·吉米·斯特恩”的资料上,是他入住旅馆时填写在旅客卡片上的。在那份资料中,佩德罗的国籍是“希腊”。可是在“佩德罗·麦克埃沃依”——两个认出他的人,都这样叫他——的资料上,他是多米尼加人,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公使馆工作。

  于特也是一个部分失去身世的人,居伊认为这是他收留他的重要原因,“我的病情感动了他”。他俩常常谈起那些丧失了踪迹的古怪人,觉得他们就像某一天突然从虚无中涌现,闪过几道光后又回到了虚无中去,所经之处只留下一团迅即消散的水汽。小说中最令我低回不已的是于特给居伊讲述的沙滩人的故事。说有一个人四十年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他亲切地与人聊天,把自己的影像留在了数千张别人的照片中,可是没人知道他是谁,也不清楚他为什么在那儿,当然也没人注意到他是哪一天从别人的照片上消失的。“其实我们大家都是海滩人。”居伊说于特的原话是“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有人认出了居伊,直呼他失忆前的名字,他请对方辩识和他和德妮丝合影的那对男女,对方却不认识。“人们的生活显然是互相隔绝的,各自的友人彼此不相识。”居伊遗憾地想。好的作品总是直抵哲学之境,不读到这样的故事和感叹,当然知道人生匆促和人类孤独的本质,但那些“知道”远没有这样的质感和印象深刻。不过同时,也对生命生发深长喟叹,除了时间之沙迅疾掩埋我们曾经于世的痕迹,还有人与人之间实质上的悬隔。

  小说一共47章,篇幅都不长,最短的仅一行字。居伊突然有了记忆。最早似乎出现在15章近末尾时。他站在窗前往下楼下看,心里一咯噔,“我确信,过去在同一时刻,我经常呆在这儿窥伺,纹丝不动,不做任何动作,甚至不敢开灯。”往后,记忆更多“恢复”,21章,二战期间和德妮斯生活的许多细节开始涌现。但那些情节读起来,完全不能确认它们是居伊的想象,还是确曾发生过的过去?这是《暗店街》非常显著的特征。

  除了虚虚实实,转换叙述视角也是《暗店街》的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篇幅过半以后。第26、32、34、43章突然就由内视角变成了全知视角,同时变化的还有叙述焦点。第34章还好,还围绕着居伊,虽然一头扎进了“过去”,写佩德罗(居伊)、德妮丝、鲁比(多米尼亚共和国驻巴黎公使,居伊二战时期在巴黎的身份似是他为其提供的。)逃亡至维希市——二战时被德国纳粹扶植的维希法国政权的实际首都——时的惶悚与狼狈。一笔一笔精晰而清准,迵异于记忆恢复中“我”的混乱。另外三章的叙述焦点则十分奇怪,26章是一位曾经帮助佩德罗倒卖首饰的人,当时他对佩德罗的感觉是“这人在这间旅馆的房间里遭到了围捕。”为了回应或者安慰,他笼而统之地说了句“这年头真古怪……”隔着好几章,这奇怪的一章有了回应。37章,二战期间的逃亡经历片片断断地重现在居伊记忆中,他记得那位帮他变卖手饰的“好心人”,也记得他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古怪的时代。”32章,地点突然腾挪到了智利中部的瓦尔帕莱索,叙述焦点则成了一位离开巴黎五年的前舞蹈演员,现舞蹈教师。她也是一位部分失忆者,对过去记忆混乱,但当有轨电车停在一条绿树成萌、坡度平缓的大街上时,总会想起儿时教母去接她的情境。但她对教母一无所知,只知道她叫德妮丝,还记得有位棕发男子陪着她。而早在21章,居伊刚刚“恢复”记忆时的记忆碎片中闪现过“一位金黄头发、穿灰裙的十来岁的小姑娘”。那章的末尾,他向自己的记忆发出追问:“她是谁呢?”接近尾声的第43章中,叙述的焦点是变成了德妮丝曾经的一位好友,她们曾同在阿莱克斯·马吉时装店当过模特。她记德德妮丝和佩德罗是十分般配的一对。可是她是谁呢?——我想她一定在哪里出现过,但我找不到。

  于上述“奇怪”的四章中那些星星点点的叙述来看,居伊(佩德罗)根本没有消失,他潜伏在一些曾经认识他的人的记忆中,不期而至的某种光影、声音、事物……会唤醒它们,它们的主人会猛地一下想起那个叫”佩德罗“的棕发男子来。

  言及叙述技巧,莫迪亚诺另一部同样令人伤感的作品《青春咖啡馆》围绕露姬的失踪,四个叙述者——包括露姬本人——交替登场 ,娓娓讲述露姬短暂的人生故事。但它一是叙述者的转换非常明显,二是四个人全都使用第一人称“我”,三是(最关键的)叙述焦点始终围绕着露姬,所以不仅不会给阅读造成困难,相较单一的叙述形式,还平添机巧,也使露姬的人生故事多方位呈现。《暗店街》却不同。它不仅转换了人称,也转换了叙述焦点,关键是新的叙述焦点的“名不见经传”和“边缘”,几乎只是“一瞥”而己的人物,却突然给他们来上一章。这种奇特的叙述方法,固然强化了作品神秘、虚无、伤感的氛围,但也着实给阅读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要论离奇或者玄幻,当属围绕着前摄影师芒苏儿展开的情节。循着德妮丝出生证上的地址,居伊找到了“海员咖啡馆”。咖啡馆老板给了他一本旧时装杂志,封面少女便是德妮丝。顺藤摸瓜,居伊找到摄影师让-米歇尔·芒苏尔。两人在去他家的路上,行至某条街时,芒苏尔惊恐得浑身发抖,他家上了三道门锁,又不时撩开窗帘察看,因为他老觉得那后面藏着人。他惊惊怍怍地想起了不少事,特别是关于杀手“蓝骑士”的。拨了一个号码后,他把话筒递给居伊,居伊听到里面传来男人女人的呼叫声,仿佛在对话、寻找、传递暗号……那是已死之人四处游荡的灵魂的声音。——莫迪亚诺借居伊的心理活动,将玄幻坐实,读来甚觉诡异。

  如果未读而又打算读《暗店街》,诚意地建议选个阳光明媚温暖的日子读,我在这个湿冷、脏污、悲伤的跨年时节里,读得心都碎了。

  在这样一本令人忧伤的小说中,仍然有着不动声色的幽默。比如小说开篇说一个目光惊愕、面部浮肿、棕发小个子的男人委托于特事务所跟踪他的妻子,他们跟踪发现,他妻子每天下午都跟另一个面部浮肿、棕发小个子男人幽会。当然,这孩子气似的幽默,兴许只是在调侃人们终究逃不出命运的掌心。

  瑞典文学院在给莫迪亚诺的诺奖颁奖词中说:“他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不可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占领时期的生命世界。”我想,《暗店街》一定是这句赞辞最重要的催生剂。

  (请勿转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的版本,在一本姓名的迷宫的小说中,有两处人名中点错了点,实在是要命的错误。第一处,85页,“弗雷迪•霍华德•德•吕兹”,误成“弗雷迪、霍华德•德•吕兹。”第二处,93页,“这么说,我和德妮丝、库德勒斯在这儿生活过。”应该是:“德妮丝•库德勒斯”

  我读《缓刑》——勇敢些,帕托施

  我读《夜半撞车》——警察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我读《地平线》——我们错过了多少命运

  《暗店街》读后感(七):关于“我”的遐思

  “我什么也不是。” 这是开篇首句原版的直译。 全书简单概括就是讲述了一个男人,“我”,通过各种线索试图寻找“我”是谁,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故事。书中,每一个人都基本正好有着单向性索引,指向着下一个人,每次都多一点进展,靠近真相的时候最终却又线索全断。 “我”是谁,这本身就是哲学三大问题之一,但切实的不从本原来考虑,通俗的说着的广义我是谁,包括职业,性格,经历等,就已经足够难以界定的了。你问问自己,“我”是谁,严肃点的话, 嗨,还真难回答。连“我”都不知道确切答案的问题,从别人口中片段性的了解结合,“我”依然只是一个破碎的形象。因为真正的“我”,本来就有一部分存在于我们混沌的意识中,“我”知道那就是,可也就是说不出。 人和人短暂相遇,又离别。开心点看呢,我们毕竟都在无限接近下一次新的相遇。《卓别林给乌娜》中,饰演了无数角色的卓别林曾这样描述:“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马戏团,它让你兴奋,却是让我惶恐,因为我知道散场后永远是——有限温存,无限心酸。”其实,人生吧,大概就是这样,很多辛酸不过是将生活中的真相不带诗意的直接抛向了你。种种累积,心痛吗,这就是了,因为有人这时会告诉你说,这就是生活,或者更常见一些的加上长者过来人的身份,诸如,孩子,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 人生来渺小,横向来看,较于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浩瀚无边的宇宙,又抑或纵观人类历史洪流,你不过就是这样呢。费什么劲去和世界与本来自己的属性较劲呢。既知无果,何必心痛。 “他称此人为海滩人: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闲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那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他从照片上消失了。我不敢对于特说,但我相信这个海滩人就是我。即使我向他承认这件事,他也不会感到惊奇。于特一再说,其实我们大家都是海滩人,我引述他的原话:“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 ” 我们都是“海滩人”,这不假,也假不了。混沌中悲伤收场,我们留下的都是片段性的回忆。“我”是什么呢,也别说什么都不是。顶多我现在可以这样直白的告诉你说,你存在着的,你还活着,你尚有希望。 爱你的,和你爱的。 想要的,和不要的。 至少,活着的我们,都有所依,有所盼。

  《暗店街》读后感(八):"我什么也不是"

  很多事物,注定被遗忘的命运。然而,我们又害怕遗忘。

  遗忘与死亡没有太多分别。可是,我们又确确实实不可能记住全部事物,总有一些事物会被我们掷于忘川。

  《暗店街》即是一本在记忆的汪洋大海里搜寻某一被遗忘事物的小说。

  “认识你自己”本身即非常本色化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写作的这本小说呈现出了多重意义的特点,这可能即是作者何以划归到“新寓言”派作者的原因吧。

  这本小说中,作者不但在认识自身为何,更在此过程中认识着他人为何,是在战后的虚无主义时代努力寻求意义。寻求的结果表现为伤逝,不过也做出了“我什么也不是”的回答。

  小说还体现了柏拉图所言的回忆即是知识。

  书名《暗店街》还表现出了时间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空间则不是。

  《暗店街》读后感(九):靠什么打捞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忆?

  《暗店街》讲得是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主人公叫居依·罗郎,是一位失忆的私人侦探,读者不知道他的具体年龄,也不知道他的真正名字,只知道他在二战后为于特的私人侦探所工作了八年,现在于特准备退休,他也决定开始寻找失去的记忆。

  小说以居依寻找逝去的记忆为线索展开,但是这里并没有任何侦探小说的元素,没有案件,没有谋杀,没有死亡,没有一个凶手是谁的疑问揪着读者的心。我们和主人公一样,模模糊糊地凭借这个人的只言片语,那个人的信件、照片等物件,一点点试图拼凑出往日的生活景象,找到失忆前的自己。

  然而小说最迷人的部分不在于故事的结尾,不在于主人公是否找到了真相,是否了解了“我是谁”,而在于追寻的过程,在拼凑记忆的途中。是的,拼凑记忆,这是主人公在整本书里努力去做的事情,因为没有人能告诉他他是谁,没有回忆录,没有日记,没有传记片,他必须把从这里听到的故事,和那里得来的线索拼在一起,然后推导出结论。当然,结论很有可能是错的,主人公就不止一次错认了自己。

  在第十五章,主人公把一张相片拿给过去认识的一位女士看,那上面有他,还有其他三个人,他希望从这里找到一些线索。对方的回答是,“你和德尼斯在一起,但我不认识另外两位……”,德尼斯,这是他过去的女友,他现在知道了她的名字。另外两位是他过去的朋友,他已经在前面的寻访中知道了他们的身份,但是眼前这位认识主人公与德尼斯的人,却不认识照片上的另外两个人,这让他很遗憾,“人们的生活显然是互相隔绝的,各自的友人彼此不相识。”

  这一番大海捞针的追寻之旅,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的过去并不是一条清晰的线,而是被撕碎的时间,它们被不同的人撷取,每个人只拥有片段,一个人的存在,是靠其他人的记忆支撑的,当这些记忆失散,这个人的过去也就消失了。张爱玲在《对照记》里回忆家族曾说“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也是这个意思。

  现在,我们知道张爱玲的一生传奇,她用文字写了下来,被其他人用文字写了下来。而我们的主人公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更多能够挣脱时间的人证物证,关于他的记忆,将很快消失。

  在第八章,主人公回忆起了于特给他讲的关于‘海滩人’故事。“这个人在海滩上和游泳池边度过了40个春秋。嘻嘻哈哈地同避暑者和无所事事的富翁们聊大天。在成千张假日照片的角落或背景上,总可以看到他穿着游泳衣,混杂在欢乐的人群中,但是没有人能说出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究竟为什么呆在那里。因而当他有一天从这些照片上消失了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我不敢对于特直言相合,但我认为这个‘海滩人’就是我。不过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即使向他承认实况也并不会使他感到惊奇的。于特就反复说过,我们实际上都是些‘海滩人’。”

  我们都是“海滩人”,像作者在全书的最后一句所说的,“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的消逝在夜色中吗?”我们终将消失,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留下的只能是一些记忆碎片,一些存留记忆温度的痕迹,然而这些痕迹是已消逝世界的见证,也是我们与记忆对话的魂器。

  《暗店街》读后感(十):乱写的

  哲学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当前两个问题没有答案,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到能找出前两个问题的答案的地方去。

  并不是没有现在的身份,为什么要追寻过去?也许是因为没有过去,就没有一个锚点。一半以上的人生悬浮在未知之中;灵魂的基底是陌生的。

  然而过去,或者历史,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这记忆多少是想象,多少是篡改?在追寻过去的记忆的旅程里,错以为自己是那个人,到下一站,又发现不是。过去一如未来一样,是不定型的;未来的发现,陈述并证明着过去。

  盒子。所有和回忆有关的物品都放在盒子里。在打开盒子之前,这些物品是否都处于量子叠加态?我在这个时候既是这个人,又是另一个人。打开盒子的一瞬间,未来确定了,过去也确定了。打开盒子之前,能够确定的只有现在。

  曾经有一个有趣的问题:灵魂(如果存在),记忆和肉体,到底哪一个是自我呢?肉体终究衰老,灵魂太过虚无,而记忆,现在看来也是不确定的。

  于是想起了这段偈语: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我,是谁?

  You are not your job, you're not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in the bank. You are not the car you drive. You're not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 You are not your fucking khakis. You are all singing, all 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不过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记忆。一切在那一刻水落石出,记忆如泉水一般涌现。当一切明了时,发现,过去终究是过去。过去的好时光,过去的坏事情,都如同手中的沙一样,随着夜风飘散了,唯有那阵触觉还能被感知到。

  已经丧失了。

  不过,虽然没有那些好事情,但是也不必再经历那些坏事,这样想想,也算是个安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暗店街》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