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波动》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1 12:27: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波动》读后感精选10篇

  《波动》是一本由北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7.00元,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动》读后感(一):谈谈《波动》

  每次读完一本书,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要与人分享点什么,但,无奈的是,找不到分享者,不懂的人,总会觉得你装逼。

  我很喜欢书中的人物萧凌,名字有种凄婉的美感,从一开始认识她,你会不自觉的在心中说“呵,好奇怪,好尖锐的女子”,但越是靠近她就越会被她的气质所吸引,她向往自由,对于感情敏感,对于生活多疑又近乎偏执,对于权贵勇敢而执着,当林东平向她抛出给予工作的橄榄枝时,她却对着他“你还年轻”的劝解说“所以这个世界显得太老了。再见,林伯伯”,如果说我之前仅仅是喜欢上了她,那么这句话无疑让我死心塌地的爱上了她。我喜欢有思想的人,而萧凌的固执,正是我所最欣赏的思考,她忠于自己,忠于内心,面对生活中的诱惑,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她一样,否定世界,坚持自我。如果用一种动物形容她,我觉得“刺猬”最合适,用满身的刺试图来保护自己,包裹下的身体又无比柔软和敏感。

  书中的五个人物,杨旭,萧凌,林东平,林媛媛,白华,性格各异,但却有共同点,极富理想主义,都在与当时的生活作斗争,无论是否成功,但都不甘现状,企图反抗。读小说时,弄清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小说放到当时的背景下,你才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可爱之处。书中极富魅力的男性,在我看来不是杨旭而是白华,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以偷盗为生,却深深的爱着萧凌,他为人仗义正直(一个以偷盗为生的人,却奇怪的让人感到正直),在林媛媛试图逃离生活去流浪时,他在最后关头赶她离开,只因为他知道她不过一时兴起,小女孩尤其这种养尊处优的大小姐,根本受不了流浪之苦。白华,总给我一种绅士和侠义的感觉,哪怕他说着脏话,做这些不入流的事情,也还是让我佩服和欣赏。

  不愿多说书中的其他人物,有感触,但并不如这两个深切。接下来我想谈的是萧凌和杨旭的爱情,那个时代,爱情总是落地无声,如同雪花落在大地,哪怕你用尽全身力气,也不能在地上砸出一个坑,甚至会一点痕迹也不留,那是的爱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其中的苦涩和无奈,爱而不能,恋而无果。

  读之前,看网页的评价,总说北岛还是写诗好,这篇小说成型与他二十六七的年龄,正直年少,加之社会背景,青涩粗糙十分正常,但书中所想要表达的,所给人的感受却是十分清晰和深刻的。能让人有思考的空间的书都是好书。我不同意网友对于这本小说的过度不认可,对于他的小说,只能说他的诗歌成就掩盖了小说的成就。

  《波动》读后感(二):关于《波动》叙述视角转换的问题

  如同一首诗。

  语多新奇,优美浪漫、含蓄深刻,描景状物生动细致、层次丰富。但也偶有隐晦、跳跃之处,让人不能一眼领会,因此读来不够酣畅。

  另外,由李陀所写前言可知:叙事速度的经营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1.强调对话功能,把对话要素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段。2.叙事视角的转换,剧情就在五个叙述角度的不断切换中展开。

  这里想谈一谈叙述视角转换的问题。

  首先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手法,其优点之一是从不同的人物进入故事,多角度多方面推进情节发展;其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语言、意识活动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塑造了人物形象(萧凌的形象比较丰满,杨讯和林东平次之)

  问题是,除了人物语言之外,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作为小说精彩手笔之一的写景语言,其前后具有相当一致的风格。这放在其他小说里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在本篇小说中,其风格并没有随着叙述视角的转换而变化。

  若说林东平也曾是一个敏感多情的文艺青年我信,但是以他如今的面目,是绝对说不出这番话的。更何况伴随着小混混白华、官二代媛媛叙述视角的出现(他们的所见之景都是同一种色调)——就更加使我确信,作者在这一点上考虑欠周。可以说,在五个叙述视角中,除了萧凌和杨讯,其他人在环境中的感觉描绘都是不合适的。

  有人说《波动》的人物塑造不够丰满,我想这写景语调的一贯性,也会淡化他们各自的特征,甚至让读者产生“他们是同一个人”的错觉。当然作者只有一个,他站在每个角色的身后,却有必要让他们各自不同。

  《波动》读后感(三):我也爱上了萧凌

  是的,我也随着杨迅、白华、谢黎明,爱上了萧凌。

  萧凌命运凄清。她作为高知分子的子女,曾经有一段幸福的时光,那里面有爱着她的父母亲、有月光奏鸣曲、有阳光与沙滩、有诗歌。可是无情的时代之轮碾碎了这一切,家被卫兵小将们无情的查抄,父亲不堪屈辱自杀,身上被贴上了无情的阶级标签,离京辗转自我放逐人生凋零,甚至在有身孕的情况下被谢黎明抛弃。“她似乎没听见,依旧抱双臂向窗外眺望。她能看见什么呢?夜空、田野、树木……或许只有黑暗,漫无边际的黑暗。”陈迅初见她时的心中一念可以说构成了萧凌命运的隐喻:她所见到的人性、世事都是黑暗的,哪怕只求别人的爱与帮助,只求几句体贴的话,都是不可求的虚妄,她活在星光照耀不到的地方。

  这使她成了一个几近绝望的虚无主义者。在她眼里,人生下来就是不幸的,活着不过是作为一个事实在苟延残喘。在她自己眼里,她已经老了,如同街上的拾荒老人,只剩一个躯壳活着;她否定着意义这个词汇,“没有意义的东西不是更长久一些吗?比如:石头,她的意义又在哪儿?”她甚至以向陈迅宣告的形式否定祖国的意义:“谢谢,这个祖国不是我的!我没有祖国。没有……”

  而陈迅却是一个年轻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属于“高贵阶级”的干部子弟。二人之间,有着无需赘言的巨大鸿沟。换言之,他们不过是在一个不知名的地点短暂擦肩的过路人和拾荒者。于是,从始至终,萧凌都在强调着‘你们’与‘我们’之别,更出于极大的心理劣势和不安中,她和爱人陈迅相处时感受到的美好事物,如“落日、晚风、莫名其妙的微笑,还有幸福”都是她以一个贼的身份偷来的。这彰示着他们终究不会相濡以沫,同归于尽,而是分离,许下虚幻的后会有期的承诺,最后相忘于江湖。

  萧凌像是戴望舒在《雨巷》中描写的那位姑娘,偶遇在风雨中,结着愁怨,身上伴着许多不可知的秘密,冷漠凄清又惆怅,承载着作者心中的苦闷彷徨。

  我爱上了她。

  她伸出来一只手,“我叫萧凌”

  《波动》读后感(四):还有明天

  放弃过长的序,直接阅读诗一般的小说。

  迎向自由的死亡太美好了,希望中的绝望,眼含泪水向往明天。

  事实上,一般来说,也只有门当户对的爱情才能得以长久,否则你只能追求那星光飞过的一瞬,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一个人的家庭是影响这个人品行的第步,也是塑造他性格最主要的一部分。萧凌的不自信、懦弱,不断自我否定,还有她过于自尊的必然,使得这成为一段注定会夭折的爱情。弱者总会值得怜悯和同情的,生活中的虚无与理想还是要有的。飞蛾扑火般的幻灭,与无意义的长久,构建一个足以和谐平静的未来。

  昨天和明天,生与死,善与恶。前面就是深渊了,总该留下一点东西,留下点温情,留下点希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波动》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