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22 03:31: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没有我们的世界》是一本由[美]艾伦•韦斯曼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后感(一):如果世界没有萤火虫

  《没有我们的世界》,名列《时代》杂志年度非虚构图书榜首,在这部经典科普作品的开篇,美国作家艾伦•韦斯曼展现了这样的图景:人类消失后没几天,纽约曼哈顿地铁系统洪水泛滥,逐渐开始腐蚀城市的根基。现代化大都市迅速分崩离析。

  这段描述唤起了我的记忆。我所居住的小城曾经在近年两度遭遇大水围城。豪雨倾盆而下,水泥覆盖的路基已经没有多少土壤可以渗透雨水,也没有足够的植物树根以吸收水分,下水道被漂流的垃圾塑料袋堵塞,地面的水位迅速抬高,肮脏的积水在街道上肆意漫流。行走在水灾之后的小城,满目疮痍,一片狼藉,沿街的商铺狼狈地晾晒货物家具,昂贵的轿车沾满了污泥、横七竖八地歪在街头,腐臭的水腥气弥漫全城。

  现实和想象交错综合。未来的人类都市会不会变成好莱坞灾难影片《后天》?我为此担心忧虑。韦斯曼笔锋一转,开始讲述纽约地铁工人舒伯和布里法在降雨期的严格监护和积极工作。这是不是说,人类维护了世界的正常秩序?且慢。若干年之后,在废弃的纽约城里,杂草种子在人行道上生根发芽,铁钉生锈、墙面剥落、建筑物坍塌,水泥道路被绿色植被覆盖,湖泊和溪流零散分布,树木和草地喝饱水之后,又把多余的水分吐到大气之中。当初让舒伯和布里法旦夕警惕的地下铁排水问题,其实不过是人类把自然界赶出都市空间之后付出的代价。如果气候持续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终有一天,即便舒伯和布里法再努力,也不可能完成他们的工作。

  韦斯曼假设未来,但他立足的是人类的现在和过去。地球演化有其自身规律。但在17世纪进入工业化之后,人类对地球施加的影响迅速增大,这一时期被称为“人类世”。人类开山辟地、伐木填海,沾沾自喜于“人定胜天”,企图以自己的力量改变整个地球。大自然的报复姗姗来迟,却一而再地给人类沉重的打击,人类方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阅读本书,仿佛乘坐“韦斯曼号”时光列车,重返远古的冰河期,一窥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原貌。通过科学家的地质考察和考古发现,我们细细体会自然演化、生态平衡的奇妙,当自然生态平衡被人为打破,在这个失衡的世界里,人类的处境变得微妙。

  假如没有人类,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或许有人认为,关于未来世界的这类假设毫无意义。为什么要去关心那些尚未发生的事情呢?也许它们压根儿就不会发生呢!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曾说:“人是希望的动物。”我们总是梦想,有太多理由让我们如此。发现人类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找出人类活动的环境、区域、潜力及结果;区别可预见的与不可预见的,以及各种先见之明。人类的希望在于向着光亮的方向前行,在“诸神的黄昏”之后,我们曾经重建诗意的栖居之地。

  韦斯曼的笔触既有科学的理性,也有文学的优雅,他以一种缓缓推进而又跌宕起伏的叙事方式,引起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由未来回溯到从前和现在,让我们用新颖的视角观察人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世界重新被各种自然生物占据,化学物质被分解、稀释,农场退回原始野生状态,不计其数的鸟类获得新生、兴旺繁盛,体虱、衣虱、蟑螂等随同人类消亡。人类能够留给未来的,可能是一些风化后的废墟、被掩埋的核电站、海底电缆、陶罐陶瓮、青铜雕塑以及其它一些人造的物品,那将是可以表明人类曾经存在过的证明。

  小时候,我爱听母亲哼唱:“萤火虫,打灯笼。飞到东,飞到西……”据说,每一只萤火虫都是一个人的灵魂。城市的灯光如今越来越亮,萤火虫找不到爱人的所在,渐渐迷失在城市的“丛林”里。如果世界没有萤火虫,不见了的,会不会也是人类的一些美好梦想?在“人类世”的这几百年时间里,数以百万计的生物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如果人类仍然肆意妄为,未来的世界会不会成为“萤火虫的坟墓”,到那时,我们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后感(二):没有我们,没有音乐和诗歌

  美国科学记者艾伦•韦斯曼在《没有我们的世界》中畅想了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无独有偶,就在本书出版的同时,一组名为“被大自然占领的无人村”的照片走红网络。那是浙江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人类离开后,植物占领了人造的墙壁、屋顶,人类生存的痕迹消失在苍茫的绿色中,大自然的力量振憾人心。

  经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人类不仅用双手和智慧开垦农田、建造水坝、立起高楼和工厂,还破解了物质元素,拥有上帝般创造物质的能力。人类上可登天揽月,下可海底寻珠,人类无所不在。可是,“离开自然和环境,我们还能是谁?我们可以造出各种人工产品,可是我们能造出空气、水和其他资源吗?”,正是这句话启发韦斯曼设想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人类出现前,或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地球诞生于45.5亿年前,但直到700万年前才有智人。在人类出现以前的漫长时间里,世界是什么样子?是撒满珍珠玛瑙、遍布奇花异果,无知的亚当、夏娃和飞鸟走兽亲密相处的伊甸园?还是洪水任流、火山频发、动物自生自灭史前景像?伊甸园的所在无迹可寻,史前的生命却被大自然保存在身体中。科学家可以从岩层、土壤和化石中追溯地球的历史,推算物种从单细胞到哺乳类的演化,甚至猿类第一次直立行走的契机。

  猿变成人后,只用短短数百万年就,就主宰了地球。随着对人类过去和未来的认知不断增加,我们开始幻想,如果人类被外星人掳走或者像恐龙一样灭绝会怎样?与电影《2012》、《末日危途》的逼真演示不同,韦斯曼用文艺的语言、科学的逻辑,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会被大自然占领的无人世界。

  城市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所在,可是,一旦没有人维护,坚不可摧的钢筯水泥却可能经不住一场暴雨的侵袭。雨水会从地铁开始吞噬城市,种子会顶开街道的石板长成参天大树。跟着,鸟儿在树上安巢落户,蛇马牛羊纷至沓来。在农村,人类辛勤耕耘的农田,依赖人工繁殖的作物,很快就会被杂草灌木侵蚀。韦斯曼告诉我们的是,除了地球难以消化的人造塑料会存在很久,人类消失后,大自然会用时种子、土地和时间的力量,在沉默中还原。

  韦斯曼曾获美国“最佳科学写作奖”,他的两本著作《没有我们的世界》和《倒计时》提出的都是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时代命题。我们处在一个欣欣向荣却又充满危机的矛盾时代。从《寂静的春天》在1962年第一次发出 “无声”的呼喊,到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的普利策奖分别颁给环保主题的《汤姆斯河》和《大灭绝时代》,人类对自然与自身命运的思考日益深切。就连2012年的《人类简史》也在末尾对贪得无厌的人类将把自己带往何处表示担忧。难道,没有人类的世界才会更好吗?

  当然不是!2015年6月,韦斯曼到中国宣传时说,“我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音乐、没有诗歌、没有艺术的世界里,正如我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树的世界里一样。我写这本书,不想说明悲观的论点。相反,人类要作为当前生态系统的一分子继续留下来。”韦斯曼发出的,不仅仅是控制人口、保护资源的生态标语,更深层的,是对人类存在价值的人文关怀。我们活不到末日的那天,但是,我们不能创造一个没有人类,没有音乐、诗歌和艺术的黑白世界,为此,我们必须做些什么,这才是本书的旨意所在。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出版社和媒体编辑约写人文社科类书评。qq:175108258(请注明约书评)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后感(三):没有你我的伊甸园

  没有你我的伊甸园

  “如果论落到吃自己的祖先,我们还剩下些什么?”

  在读到序曲部分时,安娜•玛利亚的自我问询仿佛当头棒喝,振聋发聩。这不仅仅是安娜•玛利亚对厄瓜多尔的查帕拉族未来的探寻,更是她对全人类的问责。

  我觉得这本书的立意很好,没有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看到书题后,想了想,问了这个问题给弟弟——一个小学刚刚毕业的小孩子。他说,天会更蓝,水会更清。我心里掠过一丝悲凉。作为这个世界统治者的我们,作为进化终端的我们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以至于让一个孩子去想象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的时候最先联想到的竟然会是天更蓝水更清。

  作为获奖无数的科学作家、新闻记者,艾伦•韦斯曼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全部报导都与自然有关,他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又担忧自然。他说“我们谈经济会谈到自然,因为所有经济活动全部依靠自然提供的资源;谈文化也会说到自然,离开自然和环境我们还能是谁?我们可以造出各种人工产品,可是我们能造出空气、水和其他资源么?”

  艾伦•韦斯曼认为,人类对环境恒定压力的缓解就可以治愈地球,毕竟地球生态系统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得不承认,他的思想实验是深刻的,并且是超前的。他带着人们一起去想象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城市土崩瓦解,文明烟消云散。换言之,他带着我们站在废墟之上忏悔、自责、并且经由沉思而幡然醒悟,如果我们真的醒悟了,那么废墟便不复存在了。

  艾伦•韦斯曼以严肃写实的风格来描绘幻想,他对于环境问题有着深深的忧虑和思索,但他是理智的,是冷静的。他没有一味地强调,也没有一味地描述,他试着用严密可靠的推理向人类展示未来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没有人类,也没有人类的文明。他在让我们看到环境问题严峻性的同时也没有让我们感到绝望,于是读者能够在忧虑、在思索的同时满怀希望地畅想,因为生命一定会继续。

  艾伦•韦斯曼的这本书无疑是讲未来的,但他也在讲史前、在讲不久的过去、在讲现在。不难看出,他假设的未来是立足于人类的过去和现在的,是立足于地球自身演化规律的。这是他科学的理性,除此之外,书中还体现了文学的优雅,他以时间缓慢推进的顺序不紧不慢却又跌宕起伏地叙事,引领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由现在展望未来,再由未来回溯过去。

  其实人类离开后,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只有一种可能性,坦白说,较这世界如释重担地松了一口气我更希望这世界会怀念我们。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后感(四):一代人和一个星球的和解

  ————从《没有我们的世界》到《 倒计时》 边江/文 The gods envy us. They envy us because we're mortal. 诸神嫉妒我们,他们嫉妒我们,因为我们是凡人。 ————题记 一、没有我们的世界 试想这样的场景: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突然从这个地球上消失,是的,全人类都消失了,我们抽离了这个蓝色的星球,来到外太空的浮云间,在天际之外俯瞰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自太古以来就在磨合适应并接纳我们的蓝色星球会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我们的突然离去? 我在了解了《没有我们的世界》所想表达的大致内容后之后就开始肆意脑补可能会发生的诸多场景,从山呼海啸到地震频发,从洪水猛兽到乱石林立,核电泄露,群山回唱,海水漫摊,鸟兽奔走,黑岛在颤动,威尼斯消失殆尽,宏伟的双子塔爬满常青藤,狮身人面像腐琢侵蚀,容颜不再…… 在连外星人入侵都已想象完毕,自以为已经深刻全面的脑补了人类消失后地球可能做出的些许改变后,我镇静的翻开《没有我们的世界》,企图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找到佐证自己猜想的事实依据。遗憾的是,文科生的脑容量终究有限,想象力贫乏的后果就是当纸面将尽之际,书中会告诉你,当人类真的以某种合理的情形抽离了这个纷繁世界,地球将会以怎样快速和坦然的方式抹去人类一切存在的印记,回归那个几十亿年前自然原始的蓝色星球。 残酷,严峻,仿佛一切都未存在过,你和我,周遭的人和事,属于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和价值,都可以在自然界瞬息万变的演替中化为一抔黄土,长埋泥沙俱下的层层地壳中,抹去你存在的一切印记。艾伦.韦斯曼在书中构想了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场景,将自然界一步步的侵蚀精确到了时间的维度中残忍展现。 如果人类消失,地球将是这样回应的: 第一天,雨天过后,管道堵塞,河水纵横,美丽城市变成渗水泽国; 第一周,冷却系统瘫痪崩溃,核电站崩坍,核反应堆和周围的一切毁于高温和大火; 第一年, 城市的街道将纷纷开裂,地缝中渗透着杂草和藤蔓,高楼大厦被常青藤所 环绕; 第三年, 朔方城市的暖气供应系统因常年停运,将令供暖系统管道爆裂,地平线伫 立的建筑物将土崩瓦解; 第十年,室内家具腐烂破败,木质结构已是朽木不可雕,强弩之末,摇摇欲坠; 第二十年,雨水和河道的反复冲刷,会让锈迹斑斑的钢铁消融殆尽,野草大肆抬头抢 占农作物的生存空间,铁轨作为一种特定名词,将在地球上找不到参照物; 第一百年,非洲长毛象的数量将是现在的20倍,北方原始森林的牦牛将冲破重重阻隔成群南下,占据欧亚大陆主要的农场; 第二百年,城市的大多数房屋屋顶开始塌陷,高楼倾倒,山崩地裂; 第三百年,河道上的桥梁开始纷纷断裂,巨大的钢筋水泥砸入深深的河水中,成为河床的垫脚石; 第五百年,森林遍地,城市消亡,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将如石沉大海,不复存在; 第五千年,核弹头的外壳终于被腐蚀,放射性元素将令环境遭遇短暂的侵蚀; 第十万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终于降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来临之前,地球终于回归到那个农耕文明的自然时代; 第一百万年,微生物繁衍分裂,终于可以进化到可以分解塑料制品; 第一千万年,青铜器的外形依然清晰可见,这似乎是人类存在唯一的印记; 第五千万年,第一亿年,第五亿年…… 直到第五十亿年,太阳膨胀吞噬安宁的地球,将地球的历史画下句点。 在田间考查数十年得出这样的结论,然后将其汇编成书呈现在全人类知识水平相异的世人面前,艾伦的心中将是怎样的翻云覆雨?在他的痛苦理论中,现代都市这般坚实的庞然大物,有朝一日会湮没在大自然的万物废墟中,而在这片废墟中孕育着希望的种子,变幻,生长,树木变成森林,积水汇成江海,诞生出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 无数代人类曾以地球的造物主自居,因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而洋洋得意。殊不知,抛开人类,地球仍然存活着,以来源于人类又高于人类的姿态俯瞰这个星球的芸芸众生。 记得前些年看过的小众科幻剧《史前新纪元》,斯皮尔伯格构建了一个因为资源耗尽,过分污染,濒临灭亡而将人类穿越回史前时代的拯救故事,乍一看来,也不过吐槽几句老美玩穿越终于不再去未来了云云,而今细细想来,这其中的春秋也是值得玩味。在环境建设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类行为被视为是向自然界挑战的慢性自杀。工业文明,战争机器,在千百年的社会演替中时隐时现,他们破坏和重建着人类文明,也在破坏和重现架构着我们相濡以沫的自然星球。亦如911事件,是人类深重的灾难之一,而剖去种族利益与国家机器的争斗都,也凸显了我们传统基建的脆弱本质。而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这样的脆弱只存在于人为的爆裂中,尚未在大自然的血雨腥风中验证过。试想,当自然的一切开始肆意讨伐人类的盲目自大,你会怎样面对这即将到来的变革?你所在的一切会在第一个三月来临之前就开始败坏。建筑物在热胀冷缩间痛苦呻吟,一道闪电,点燃了星球各地的草场莺飞,世界在倒塌,以一种你前所未见的方式倒塌。你不知道身边的人们何时会离你远去,更不知道我们存在的倒计时究竟是下一个黎明还是其后未知的暗夜。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因其中的未知而更让人恐惧。 人,永远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 回到前文开始的时候,当大自然的一切最终回到了习惯于没有我们的完美世界,如果世界因为我们的离开而变得更加美好,你会释怀,放手,并安然离开吗? 二、倒计时 一部需要谷歌的文字大于其本身字数的著作。 看完《倒计时》,坐在咖啡馆半透明的包厢内,空白的文档上,我随意敲下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说心里话,严谨的科普类田间调查报告实在不是我这样标准的文科生所钟情的,手边《所罗门的伪证》摊开了许久,终究抑制住了翻开的冲动。但《倒计时》其中新颖的观点,真实行践的实地探寻,和对未知世界学术的大胆构想,促使我甘愿一边谷歌其中生僻的学术论断和专有名词,一面细心品读其中的字字句句。《没有我们的世界》假想了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后地球将以怎样的速度和耐力一步步回到原始的美丽星球,而《倒计时》则将人类的生存嵌入了未来几十个世纪的探讨命题中,将人口作为未来发展的规划所在,让人口的警钟长鸣于这个世界的蔚蓝上空。 又一部与环境和生态问题息息相关的著作,只是在《倒计时》中,艾伦没有选择环境治理,新能源开发等热点话题,而是将问题的焦点投向了更加伦理和敏感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又一个敏感而真实发生在我们国人身边的命题。尚未看完之初我便一直在纠结,倘若真的谈及计划生育,我应该怎样将这个敏感的国家政策安然锲入我稚嫩尚不丰满的书评观点中。幸而在书中,艾伦早已用亲身实践且游历中国实地的方式,将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模式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和思考。 我看过艾伦.韦斯曼的访谈实录,谈及《没有我们的世界》,他坦言这本书给了他一个巨大的动力就是,如果人类想作为地球的一部分持续长久的存在,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改变从而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回归地球的万物生灵中?带着这个问题,艾伦开始了他的又一次环球旅行,在游历的20多个国家中寻找人类未来的出路,并以科学记者的责任与态度,将事实一一报道,将结果一一展现。 在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宗教和种族信仰的冲突背后,水资源争夺是他关注的焦点; 在“绿色革命”蓬勃开展的墨西哥和菲律宾,人口的急剧增长得益于本国内粮食产量的快速提高; 在梵蒂冈和意大利,天主教的信徒们倾尽毕生反对节育和避孕,而在同样教义深刻的穆斯林国家,伊朗却实施了自发的计划生育; 而在中国,开放二胎政策的今天,他将人口增长放缓与老龄化问题凸显做了更加充分的剖析与区分。 于是,《倒计时》应运而生。 地球上可以承载多少的人口基数?我们必须保留多少自然物种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如果计划生育政策真的无法接受,那么有没有其他替换的方法可以让该文化体系内的人接受?如果我们的地球人数太多而必须减少,我们该如何以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面对未知的困境? 现实的窘境摆在每一个愿意探讨人类未来出路的人面前:每隔4.5天,地球上就要增加100万的人口,而这个蓝色星球的体积却恒定不变。依照现在的增长速度,在本世纪结束之际,地球的人口就将超过110亿,而科学家精确的计算告诉我们,不等第110亿个婴儿降生,我们的生态系统就会开始崩塌。当人类正在利用所开发土地的60倍的产能养活我们自己时,自然的承载力将如何应对我们的无节制索取? 这一切,都在《倒计时》一书中,有了艾伦自己的答案。 马尔萨斯式的战栗乐谱,又一次在人类上空奏响。马尔萨斯在人口指数爆炸中的论断中,带有内在的悲观色彩,与自古以来人类想要孕育更多生命的自然冲动完全对立。而今,在马尔萨斯论断被绝大多数否定的今天,我们正在同两种对立的力量做斗争,即粮食生产的科学之力,和人类生育的生物学之力。在未来50年,我们生产的粮食,将和人类历史上所消耗的粮食总量一样多。作为高级生物,人类用怎样的方式才不会让地球的承受力走到极限? 何去何从? “60亿人的意义,按理应被置于被屠杀的百万人之后。”犹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永远不能以一群人狂欢的方式,去无端剥夺另一群人的生命。 “如果你展望明天,你就会心碎。鸟类,蜜蜂和花朵都遵循自然的法则,我甚至觉得,倘若没有我们,世界也许会更美好。”苏加沙库玛利如是说,这位受人尊敬的印度诗人,在她快80岁的时候,依然对人类自身感到很不满意。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不会试图去控制世界。”阿育王寺前,虔诚的佛教信徒,声音像树叶沙沙作响。 在《倒计时》的最后,在人类生存本能和生命不被扼杀的基本权力面前,艾伦用通俗的语言给出了我们对未来的选择:要么等待自然开出的解聘条,一起消亡;要么控制自己,用人道的方式降低人口,繁衍更少的人类新成员来接替我们的位置。诚然,我们无法控制几十亿人群在未来千百年的所有举动,更无权对一个星球和一代人类的出路指手画脚,但正如艾伦所说的:为了继续前行,我们只需要为同胞们留出空间,而他们也将沿此前行。如此简单,也如此合理,未来和远方,仍旧会,如此美丽。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和解, 一群人和一片雨林的和解, 一代人和一个星球的和解。 为人类的未来做出深刻思考的人,都值得被这个美好世界所铭记。 感谢有你,历经21个国家的深刻游历, 感谢有你,从《没有我们的世界》到《倒计时》的分分秒秒; 感谢有你,艾伦.韦斯曼! (完)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后感(五):失控

  失控

  评《没有我们的世界》

  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之后,已经考虑到了未来自我消失的一天。《没有我们的世界》就是一次畅想。没有人类的世界,不再有国界疆域的限制,不再会有越来越剧烈的纷争,不再会有对自然的掠夺和对生态的破坏。没有人类的世界,大自然会重新占领地球,绿色将成为主色调,自由无拘无束地扩展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控制将成为远古的声音消失在野蛮生长的动植物之间。

  如果会有人类灭亡,那么是渐进式的,还是突发式的?如果人类知道自己明天会灭亡,那么他会在自我灭亡之前销毁一切,还是静坐在舒服的躺椅,等待死亡的宣判?人类消失之后,地球会变好还是变得更差?没有人能给出这些答案。我们知道的是人类的贪婪与欲望正在为人类挖掘着坟墓,人类的内耗与自大正在把自己推向深渊。灭亡看来是必然的,但未来的世界我们无从可知,没有人类的世界更无法探及。我们知道的是人类的文明会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上,被植物缠绕,被动物触碰,但毫无疑问的是,没有一种生物能像人一样掌控现有的这些机械和工具,那些遗留下来的核原料、化工品、制成品,都将成为未来生物的梦魇,也许不会。

  在人类进化完成之前,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各种生物种类繁多,世界精彩纷呈。人类出现之后,文明的进程把世界的精彩从大自然搬到了城市,把普罗大众的辛劳搬进了上层人士的住宅和坟墓。人类建造了社会,便与自然隔离开来,过上了自己的生活,只是需要的时候,伸出手到自然的口袋里掏一把,又走了。我们一直在检讨人类的过失,我们也一直在歌唱人类的卓越。因为我们在饕餮盛宴的过程中,也在让自己变得强大,让我们对于世界的控制力变得更加有效。

  的确是这样么?所有的问题从起点出发,回到了起点。人类从地球上诞生,有一天也要从地球上消失。这是对于生存的悲观,还是对于发展的不自信?这也是只是丧钟敲响之前,人类对于自己的一次严重警告。如果我们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会有另一种生灵占据这个地球的制高点么?ta能控制这个地球的所有一切么?如果没有这个毁灭呢?人类会珍惜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发展么?人类会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和地球上的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么?

  我也在猜想,也许,在没有人类的世界上,世界更美好,失控更糟糕。

  2015-7-9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后感(六):生生不息

  人类可能经常在头脑中想象,如果没有鱼、没有鸟儿,这个世界会是怎样,但是是否曾经有一秒钟,你会想象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类会怎么样?

  艾伦•韦斯曼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新奇的视角,而这样的一个视角才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与贡献吧。看《三体》第三部结尾的时候,阅读充满了不适感,现在回想也许是头脑中实在无法适应人类真的可能灭亡这一情况吧。在人类创造的政治、文化与宗教中,人类都是绝对的主宰者与统治者,而看完本书之后,也许你会发现,原来人的生命真的不是那么宝贵,起码是与其他物种其他生物同样宝贵的。如果人类真的能够接受一点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那么也许世界就会完全是另一种模样。而作者用自己作为一名记者深度探究的热情、细致入微的角度,以及作为科学作家的以事实为依据缜密推断的过程,将人类消失之后的世界完全展现于读者面前,从环境到生物,从人类创造的一切到人与自然的互动,让我们看到了如现实般逼真,如在眼前的情境。

  而这样奇特的视角也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在地球上究竟做了什么?作者所做的假设可说得上奇突的,如果人类真的就此缺席地球之后的岁月,那么地球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合成的塑料制品在海洋中被研磨冲刷依然以微小的颗粒存在,可以被生物一口吞下;我们生产的单一分子的橡胶轮胎,历经风雨永不变形;我们创造的无数武器散落在地球的不同角落;即使是为了发电用途的核电站在荒废之后,那些放射性元素依然需要几十万年的等待才能重新回归正常。我想即使再冷漠的人类看到这些描述也会不禁动容,即使再崇尚人类科技的人看到这些描述也会感到羞愧。因为我们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中不断索取而不知感恩,需索无度却感觉理所应当。却不知道我们每一次对于自我的选择都是对于自然规律的背离,而我们珍爱的玫瑰花却需要自然付出血的代价。

  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宽广,大自然自有其独特顽强的柔性生态环境,在每个物种出现以来,自然都以其极具适应性的方式做出改变,以容纳新物种带来的巨大变迁,即使人类在其中做出了太多的毁天灭地的行为,对,书中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应该就是“毁天灭地”,但是自然依然在顽强的做出回应。即使在无法承受的情况下,地球环境也并没有发生所谓的报复行为,那只是自然规律做出的必然反映。将那些事件看做报复,其实还是人类高估了自身,自然环境对于一切生命一视同仁,如果真有一位无上的神灵,那么得以站在他脚下的必然不是超卓的智慧与文化,而是代表每个物种的鲜活生命。

  看到这本书,读者会真正明了什么叫做生生不息。地球每时每刻在发生变化,有生存有死亡,即使有一天,人类或许任何其他物种灭绝,都是可以想象的,唯有生命永不平息,这才是宇宙中最恒常的规律。

  :我是有多喜欢生生不息这个词啊!

  :本书的翻译真的超级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没有我们的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