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医生知道!3》是一本由张羽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有医生知道!3》读后感(一):妇产知识不能仅让医生知道
因为女性生育的特殊生理构造,决定了女性的生殖器官的各种疾病不再单单是女性一个人的责任。比如说流产,没有双方的不小心,哪里来的小生命?比如说疤痕子宫,没有生育挨的这一刀,哪里来的母亲里程碑的勋章?指望男人主动关怀女人的身体,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带来破坏就谢天谢地了,拿我先生来说,这么多年了,劝说袜子和内裤分开清洗就磨破了嘴皮,不拿出正式的医疗鉴定结果,不见黄河不掉泪的姿态就无法解决。所以说,女人要主动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方可能够有力的保护自己,保护这个家庭,保护自己的婚姻和孩子。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新时代,女性的地位逐渐上升,这年代女性有充分的发言权,在生育、节育方面,有相当多的女性可以自行做主了。怀孕了,不想要,自己签字去医院流产;结婚了,要丁克,自己签字去医院放环。我很是钦佩这样的女子,正所谓新时代自己当家做主的女性,不把生育的决定权交给男人,而是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而这一部分的女性则更应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科学的保护自己,靠着计算安全期来的避孕方法,总有一天会湿鞋的
女人必须要自己爱自己,男人的心疼是可以期待但是不可以仰仗的。我们当然期待自己的先生能够体贴入微,不但在孕期生产期,更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心里装着自己,如果有这样的一位先生,自是烧香拜服,心里甜甜蜜蜜,期待这样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以天长地久,这基本上是每个女人的愿望,但幸福是要自己争取的,不管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出击,女人都要爱自己,为了婚姻丧失了自己是婚姻中最不划算的买卖。
生命就是这么的神奇,很多事情谁也说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只留给科研工作者去研究。为什么会宫外孕?为什么会不孕不育?当然医学可以去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仍有那么一部分问题,无人知晓,医学也无法解决。
非常欣慰能够有医生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将某一个学科的基本方面给某一特定人群介绍清楚,在北京,医疗资源的紧缺,医生流水线的作业,科学知识普及及人文关怀做的的确差很多,非三甲私人医院坑钱事小,就担心坑人坏了身体耽误了治疗。期待不仅仅是妇科有张羽,肿瘤、皮肤、儿科等等科室可以有王羽、李羽,详细又耐心的给大众普及解答,再次打开我们生活中那一扇未知的窗户。
《只有医生知道!3》读后感(二):值得信赖
冲着《只有医生知道》1和2,也要看这一本,更别说是给孕妇看的啦!
协和妇产科医生,多年的科学临床经验,挑选出来的内容值得信服。
现在市面上,有关怀孕期间健康方面的专业指导太少了,多的是鱼龙混杂的总讲一些老一套的裹脚布或者 百度一下就能百度出来的东西,实在让人不放心。张羽的经验摆在那里,确实让人放心。
分娩时到底是剖腹产还是顺产,很大部分情况下,是由妈妈骨盆情况和宝宝大小、胎位情况等决定的,最专业的建议应该由医生给出。而不能由自己一味坚持。
原来宝宝出生后,还要把胎盘也分娩出才算结束整个产程,O(∩_∩)O哈哈~,以为生完宝宝就算结束了。
尽管是剖腹产,一见到孩子还是可以喂奶的,并且4-6个月之前根本不用补充奶粉,母乳完全足够孩子吃。讲述了母乳哺育的好处。
《只有医生知道!3》读后感(三):让自己更有效的关爱自己和家人
最近看了好几本协和大夫的书,感觉都很不错,虽说我是个大龄单身女青年,并打算吊死在“不婚主义”这个大树上,但单身越久越觉得自己要多关注一些有关女性健康的知识,出于好奇,我开始阅读这本书。 《只有医生知道3》从来协和交流学习的老窦大夫开始说起,老窦大夫在遇到一个让他棘手的产妇,在帮助产妇生完孩子之后,因无法解决这位产妇之前流产的后遗症,通过很多办法也没有解决这个产妇的问题,借到协和的机会把这个产妇和她的爱人带到了协和,历经曲折把这位产妇治好了,而这对年轻人没有在老窦回家的时候和老窦一起回家,而是在北京做起了小买卖,还打算等孩子大些让孩子到北京读书,我想老窦一定是个好大夫,起码他是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大夫,而他也遇到了好的病人家属,能够听他的劝说,从一个小山村到北京看病,这是对医生多么大的信任啊! 这本书不仅仅是讲医生看病的事儿,还通过作者本人的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产妇从产 前准备对产后哺乳的全过程,当医生成为病人,且在自己工作的医院,受到照顾自不必说,但作者在产后依旧遇到了很多问题,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作者在遇到问题时尚且有些不知所措,更何况对医学知之甚少的我们呢?而要孩子这件事上,产前相关知识的学习是夫妻双方都要共同努力的:女方不要觉得自己怀孕了很辛苦就指着老公学,毕竟无论如何,身体是自己的,没人能你遭罪;而男方,老婆为你生孩子,是因为爱你,才会冒着生命危险为你生孩子,你要做的并不是在老婆怀孕期间领老婆吃几顿好吃的,在老婆怀孕期间尽量忍让就万事大吉了,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儿,如果爱人在怀孕或是产后留下什么毛病,对你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并没有看过张羽医生的前两本书,《只有医生知道3》是我看的除郎景和大夫的《一个医生的故事》外的第二本妇产科医生的书,这本书用很直白、幽默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女性产前、产后会遇见的问题、病症,以及我们要怎么解决和处理,自己对对自己的身体多一些了解,可能会让我们自己和身边的家人少受一些痛苦和折磨。 如果您觉得这本书只是一位妇产科大夫介绍了自己专业方面的一些知识,那您可能就错了,这本书既表达了一位医生对医疗资源紧张、医托导致医疗资源不能为公众公平享用的无奈,更有对患者隐私保护相关制度建立的热切期许,我想这不仅是一位医生的职业操守,也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情怀。
《只有医生知道!3》读后感(四):健康误区太多,三本书都写不完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羽写的《只有医生知道》一共写了三本,每一本书里都写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健康误区。这三本书我都买了,也都看了,看完最后一本书感觉:怎么我们有这么多健康误区,写了三本书还能信手拈来。幸好,买了《只有医生知道》的三本书,一本还真是不够。感谢张羽医生写的这些书,有些内容真的和书名一样——只有医生知道。
误区一:补血吃菠菜
正确方法:补血吃红肉。红肉:生肉的时候是红色的肉(一般是四条腿动物的肉,四条腿这个是我总结的,括号外是张羽医生在这本书里说的)
分析:铁是人体造血的原材料,缺血时,需要大量补充铁元素。但是通过食物补充时,不只要看食物中铁的含量,还要看人体对这种食物中这种元素的吸收率。菠菜中铁的吸收率只有1%。
食物中铁元素分为两种:血红蛋白铁;非血红蛋白铁
非血红蛋白铁:蔬菜、谷物、蛋、奶酪、贝类——吸收率低
从这个角度来说,希望补铁,还是要吃红肉和动物血液。
误区二:喝汤大补
正确做法:吃肉,不痛风的人喝汤,痛风的不要喝汤
分析:鸡肉汤、骨头汤、鱼汤经过烹调之后,汤中含有大量嘌呤,如果痛风病人喝了汤,大量嘌呤进入体内反而会加重痛风症状。而汤中除了有大量嘌呤之外,还有脂肪、盐等物质,炖汤的肉中只有不到10%的蛋白质溶解到汤中,而进补的时候所需的蛋白质还是要通过吃肉才能获得。
误区三:剖腹产使用麻醉药、抗生素后,母乳中有抗生素,最好不喂给新生儿
张羽给出的正确做法:可以母乳喂养。
分析:
抗生素——剖宫产使用的都是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而且使用次数和剂量都尽可能少,这些药物对新生儿影响小。
麻醉药——进入血液循环的少,进入母乳的更少。而且麻醉药的半衰期为3-6小时。忘了半衰期的具体意思了,查了一下发现,经过7次半衰期后,麻醉药物的剩余量已经非常少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按照麻醉药最长的半衰期为6小时计算,7次半衰期的时间是42小时。而根据3小时的半衰期来计算,21个小时之后,麻醉药的剩余量就很少了。(不知道我这么推断的对不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半衰期解释的页面但是,前一段时间看的《消失的微生物》这本书中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出生后6个月内,使用过低剂量抗生素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肥胖。所以,剖宫产的产妇使用的青霉素和头孢类,是否会经过母乳对胎儿产生影响,或许还可以再进一步验证。
误区四:胸大=母乳多;胸小=没奶
正确:产生乳汁的是乳腺,乳腺大小和胸大胸小没关系。胸大胸小和乳房脂肪有关。
误区五:新生儿吸吮不到乳汁就是母乳分泌不够
正确:除非外科手术破坏了母亲的乳腺组织,否则母乳都是能正常分泌,而且母乳分泌量能满足婴儿成长需要的。
分析:不同时间母乳分泌的量不同, 母乳分泌的多少也和孩子吃奶的量有关。新生儿出生7天内母亲分泌的乳汁叫:初乳。特点:量少、色黄。但是新生儿此时胃也小,正好能满足新生儿的需要。7天后,新生儿的胃一点点长大,此时母乳的分泌量也会一点点增多。如果害怕婴儿吃不饱,不让孩子吮吸乳汁,母亲的脑部缺少新生儿吸吮的信息,会认为母乳不需要分泌,可能会影响本来正常的母乳分泌。所以,不是母乳分泌的不够,而是婴儿吸吮乳汁不够,造成乳汁分泌不够。
书中还有很多作者不经意的一句话都能破除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误区。《只有医生知道》这一套三本书每一本都值得认真阅读。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写类似的书。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有正确的医疗观念和养生观念,少一些“我听说”、“我们那从小就这样”式的口传耳受得来的伪科学,或许这样医疗环境才能改善。当真正医生讲授的正确的医疗观念越来越多时,很多无良医生也就无法用伪科学蒙骗病人了。不过出书谈何容易,医生已经忙的四脚朝天了,哎╮(╯▽╰)╭
《只有医生知道!3》读后感(五):看着故事就把知识涨了
几乎是一气呵成看完了这本《只有医生知道!3》,本来只是抱着涨知识的目的,却意外地通俗易懂。年纪越大生活越忙,好像读一本书就越吃力,张羽医生把枯燥的妇产科知识巧妙地揉进一个个故事里,深入浅出,让难以沉下心来看一本书(尤其还是科普书)的人都能很愉快地读下去,同时收获知识和道理,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
医院是一个充满悲欢离合故事的地方,妇产科也更不例外。我自己有次夜里十点多挂产科急诊的时候就撞见个在民营医院大出血转院过来的19岁产妇,不时喊句“妈我疼”听得我都牙打战。她身边跑来跑去的是急得无措的产妇爸妈,却始终没有孩子准爸爸的身影。这件事给我的教训就是:一坚决不能去那种百度推广打广告的莆田系民营医院,二是晚婚晚育好,别年纪轻轻就给不定性的男人生孩子。我一个普通妇女的眼界也就是这样了。
到了张羽大夫的故事里, 医生老窦给一个差点大出血的产妇接生。首先故事写得很好看,然后我们还能了解到的确是只有医生知道的专业知识:产后出血(全世界贫困落后地区那么多女性为了做母亲却失去生命就是因为它)是怎么回事,造成产后出血的原因,医生怎样处理,以及医患关系、医疗事故都有涉及,最后还让我们顺带了解了避孕如何选择上环还是吃药还是带套、产后吃肉有用吃菠菜和喝汤没用这样的重要常识。这部分我觉得重点注意人工流产的伤害,我说年轻小姑娘别以为广告里宣传的无痛人流是什么好东西,我光看这几页书都觉得看得我浑身子宫疼。等真生不了了或者生的时候产后出血有得哭的。
除了生产和子宫,《只有医生知道!3》里还主要涉及了私处整型、生前预嘱、医托儿、澳门医院的先进经验等内容。生前预嘱这一章也挺触动我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年纪尚轻总想到死,但我的确是想到老死的时候是不要痛苦的苟活的,我妈也说过类似的话。虽然于作为亲人不可能见死不救,但的确对于老人在临终前给与关怀和陪伴,是互相之间最好的礼物,否则对生者和亡者,都是永远的遗憾。
作为一个狭隘的普通妇女,我觉得张羽医生有几点我挺服气的:一是她教你相信女人身体自身的力量;二是对待病人尊重、关怀;三是作为一名医生,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她的自信、豁达和对自己专业水平的进取。怀孕了之后我也经常逛孕妈论坛看哪位医生的风评好,也先后接触了好几位不同医院的不同医生,有冷漠的,也有狐臭的,但更多的是温柔、耐心的医生,感谢他们。
总之,无知很可怕,女性缺乏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更可怕。爱自己,从爱自己的身体开始。所以我推荐这本书,爱自己、三观正、涨知识。
《只有医生知道!3》读后感(六):如果你是一个妇产科医生
如果你是一个妇产科医生,你就会知道如何合理安排饮食,控制自身和婴儿体重,如何进行孕期锻炼,保证自己在体力、耐力和精神上胜任这场分娩的马拉松大赛,如何进行会阴按摩,增加会阴弹性,保证产程顺利。
如果你是一个妇产科医生,你就会知道剖宫产时那点抗生素不会影响婴儿,也就不会放弃最自然、对孩子最好的母乳喂养。你也不会被婆婆的老说法吓到,把珍贵的初乳当“灰奶子”挤掉,就会知道婴儿无需在一个彻底无菌的环境中珍藏,事实上,一些细菌反而是十分重要的帮手。
但就算你是一个妇产科医生,你也仍然无法避免这些:因为看过太多鲜血淋漓而自己吓自己不敢自然分娩到最后,还是实行剖腹。而就算你知道谁是最好的麻醉医生,也无法避免她在你身上出现失误,打穿,造成低颅压性头疼。
不过幸好,终究你还是一个医生。
作为一个医生,学到的最多的就是:错误是必须的,无法避免的,遇到错误最好的态度不是怨天尤人、追究责任,不是担忧害怕、迅速再次动刀解决问题。
人,要相信自己的身体,相信原始本能的生命力。
等一等,也许就能等到自然好转的那一天。
这也是一个妇产科医生最想传递的智慧和知识吧。
最最重要的是,就算你不是一个妇产科医生,只要你读了这本书,也可以收获这么多惊心动魄的经历和一个历经百态沧桑的医生的智慧。
书中不但有这个医生自己剖腹产的真实经历,还有如同《三言两拍》一般的医托传奇,以及,医生不带家属反而带着病人上京的奇葩故事。
享受这些如小说一样精彩的故事同时,又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奇迹多了一些了解和感悟。
《只有医生知道!3》读后感(七):生命之路鲜血淋漓,尽显生命伟大
我才知道,不生孩子的女性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吓得我一颗丁克的心微微颤抖;
我才知道,医生这种人类比我想象中更加内心强大、身体强大、双商强大,是时候承认我当初从护理学院转到文法学院有50%的原因是因为对自己的智商和勤奋都认怂了;
我才知道,知道养生谣言的存在是不够的,有必要对接收到的所有健康养生知识以批判性思维去查阅权威医学及营养学资料,反正查到最后的结果大概是不骗人的养生知识只有一条——按时吃饭,早睡早起,加强锻炼。
《只有医生知道》作者位妇产科医生,协和博士。本书作为其多年临床工作的记录提炼,内容里充满了怀孕避孕宫外孕、人流肿瘤大出血、剖宫开腹缝伤口等对普通人而言显得重口恐怖的东东,但是整个表达已经极尽通俗客观,对非专业人士阅读理解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照顾。
医生都是被吓大的,但还是经不起动不动医闹、官司、故意伤害这样子吓的。这样的结果是医生在面对病人时拼命去免责,而不是拼命去救命。在学校的时候,医学生的智商和勤奋已经初显,而从医学生到医生这个过程更是堪称十年磨一剑。即使如此,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现代医学如此无奈,治不好的病,失败了的手术……总是会出现。说到底,病人生病了最好的选择就是:相信医生或者换个医生并相信医生。跟医生耍脾气闹争斗都是一损俱损,对自己百害无一利。
女性健康指明灯,了解自己的身体很重要
懵懵懂懂活到25岁,我表示非常遗憾。如果18岁之前能知道书里的这些知识,我想现在的健康状况会比实际要好一倍。12岁第一次来大姨妈的时候,不喝冷水不吃冰棒这种事情都没人告诉我的,大冬天带着大姨妈去结冰的河里洗衣服也一并懵逼过去,当然这还这是小事。这书里讲的都是大事,多属于18岁以后范畴的。
两性关系重点警醒,女人只能自己保护自己
以前看到一些充满哀怨的文章,大概是说避孕这种事情最终还是落到女人自己身上,比如吃药比如事后药比如上环,主动自觉地使用TT是男人们始终做不到的事情,作者的意思是男人得做到这一点才算负责。书里并没有对此进行专门的叙述,然而就是一些不起眼的旁枝末节一棒子打醒我这个有女权倾向的女神经:男性号称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这句话不仅是心理学意义上,更是生物医学意义上的。尊重科学,女人请认清这个现实,好好担起保护自己的重任。
生命如此伟大,女性如此强大
一个孩子如何来到这个世界,关于生命的种种残酷奥秘……
真抱歉,这不是我想要讨论的话题,但这确实是书中非常核心的价值点。
《只有医生知道!3》读后感(八):疾病面前没有你我他,人生一世需珍惜
两年前,当读到《只有医生知道1》的时候,我的同事借走了这本书,平时较少读书的她读完了全书,并表示非常庆幸读了这书,触目惊心的案例,也明白了许多事。----可以说,非常的相见恨晚。
在这一系列《只有医生知道》1到3里,作者张羽揭示了许多我们平常人想不到,触不到的医患与医务真相,身体的秘密以及医患背后的人情世故。“哪怕你是一个知识女性,对自己身体的了解程度也可能不到5%。”这句话是真的所言不虚:原来除了“法肓”,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医肓”。作为女性,不了解自我的身体,也枉作女性啊。
虽然有人会说,张羽的故事里多是孕产知识,甚至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别不是假的,编的,危言耸听的吧。其实不然,世界这么大,无奇不有,没有进过医院的门,真的不知道这世界很“残酷”。尽管多是讲孕产知识,但从我们读书时就一直缺失的女性保健知识,我们除了偶尔从网络媒体电视广告里旁听一二,又有什么渠道可以直观了解呢。作为妇产科医师的张教授很显然从工作生活中取材,记录真实的产房故事,针对外阴整形,剖宫产,肿瘤,卵巢囊肿等等问题细加解析说明,极具科普性和实用性,非常值得一读。
人这一生最大的压力来自三件事:住房,教育和医疗。住可以住小一点,挤挤住下了;教育现在有了九年义务制教育,也可以接受基本的初等教育;唯有医疗,贵,烦,难。就怕生病,一旦生病,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透支了未来的潜力。一旦生病,代表健康开始的“1”没有了,后面有多少个0都没有用。所以,知道健康很重要还不行,还需要从知到懂再到保持自我健康。张教授予在这一系列“揭秘”医务界小秘密的丛书里,以生动有趣又富含人文关怀的语言平白晓畅地告诉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多关注自己,趁还来得及照顾好自己。
除了身体健康,在目前就医难、医患关系有些紧张的当下,作者也毫不隐晦地直言医务界的“潜规则”,那些丛林法则。成为一个有经验有学识的医生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五年以上正规的学习,再经过一年年的历练,方才慢慢成长成熟起来。包括医生在内的医务工作者都是在这个大环境下谋生存,也是在医德,利益与业绩之间做出各方的选择。文中的作者将这些非常沉重人性话题用风趣的小故事勾勒,拉近了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比如,“好大夫怎么挑?活好品端名头高”,一句顺口溜。回想当年我帮人查询好大夫的情形,也差不多是这么选。“在澳门做医生”,则是跳出大陆的医务圈,放眼借鉴他人的医务环境和医疗制度,这里有许多可以参考的细节。
总之,疾病面前没有你我他,人生一世需珍惜,能提前多一些了解,早一点发现,也多一点安心。
《只有医生知道!3》读后感(九):多一些知识,多一点保护
《只有医生知道》这系列书籍我从第一册便开始追读,那时候我刚准备怀孕,看到第一册时正是需要至极,中国的女性其实还是相对缺乏健康知识的,或许是体制的关系,明明学生时期有健康教育课,而老师却常常疏于教育,闭口不谈,以至于很多女性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身体,连认识都谈不上又谈何保护?我想,既然社会的教育让我们对女性的健康缺乏认识,为何自己不通过各种方式更来关爱自己呢?
《只有医生知道3》依旧延续了上两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各种病例的处理方式、危险性等等。另外,也会讲解一些我们一直以来的误区。例如,“多年来,中国人的食谱中长期存在一个补贴误区,那就是认为多吃菠菜补铁。”而事实上,补铁需要多吃肉,各种各样的肉。这让我想起发生在我生上的一件事情。那时候刚生好孩子,乳腺还没通,老人觉得需要通过喝汤来催奶,而事实上,喝汤这种方法是有个前提的那便是乳腺全通,若是没有通,又催奶,那奶堵死起来,可能会导致乳腺炎。因而,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误区,有时候更需要我们自己通过学习去发现,去改变陈旧的错误的思想。
此外,书上还讲述了张羽医生自己生孩子的经历,她当时因为不适宜顺产,而选择了剖宫产,却不了有了后遗症,好在医生更懂医生,通过积极的治疗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我自己也是剖宫产,其实,自己那时候并不是很懂剖宫产,并不了解剖宫产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现在再想想,自己当时的确也是从鬼门关走了一回。手术中麻醉是最重要的,张羽医生也是因为麻醉打穿才会导致头疼。记得那时候,自己做手术,麻醉打完,四肢还是有知觉的,还没等自己反应过来,就发现医生已经开始动刀了,那时候自己也挺怕,想着我明明有知觉,这一刀下去,岂不是生剖,要痛死啊,结果,麻醉的效力倒是挺快,尽管双脚有知觉,可是肚子上完全没有感觉,也算是虚惊一场。就如张羽医生所说,只要动手术都会有风险。
当然,对于实在没法生孩子,想要出绝招做试管婴儿的人来说,这本书在这部分内容上也介绍的相当详细。其实,女性生孩子真是不容易,既是磨练又是重生。试管婴儿原来跟生孩子一样也是有最优时间的,超过了最佳年龄,可能并不可以一次成功。周边也有做试管婴儿的例子,从取卵子开始一道一道的关便开始了。所以,女性朋友需要明白生孩子是自己的选择,但必须知道生孩子的最佳年龄。
这本书中的知识很多,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其中,也会有许多让人大开眼界的知识,例如会阴手术。听过在脸上、胸上做整容手术,没想到会阴也需要整容,而且前来做这类手术的人还络绎不绝。当然,书中写这段内容并不是为了让女性朋友去做手术,而是劝解女性朋友没有必要为了男性而做这类手术,除非会阴肿大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毕竟,还是上面说得那句话:只要动手术都会有风险。
我觉得《只有医生知道3》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多一点知识,早一点发现,对自己终究是有益的。
《只有医生知道!3》读后感(十):有信心 有患心 ——《只有医生知道3》,临床入门前的最佳“肘后方”
有信心 有患心
——《只有医生知道3》,临床入门前的最佳“肘后方”
距离拜读《只有医生知道》系列的第一本已经小三年了,从一个毕业实习的医学生,到今年通过执医考试,伴随着张羽教授的临床“玉女心经”,选择了普通基层妇科医生岗位的我,还是很茫然的。实践出真知,对于像我们这样二流院校毕业的学生,本身就并没有怀有像是顶尖院校出来的本硕连读甚至博士博士后们的自信,但是我们这样的学生,就四散到各个地方的临床一线,开始了我们懵懂而充满了未知的职业生涯。
伴随着微博的兴起和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更加贴近并且更加容易知道比我们优秀的多的医生、前辈们在做些什么,而像是张羽医生一样的各个顶尖医院的大牛们,通过自己浅显易懂的话,把他们临床遇到的那些生动的案例和临床常见而我们通常实用万分的问答都变成了一篇篇体现特色而不失严谨的科普文,不仅我们这样的基层新鲜人看得懂,而且产妇、备孕青年、女性甚至是只要是与女性有接触的任何人,都能够从中获益匪浅。
《只有医生知道3》的新鲜出炉无疑是充实了我们这些战斗准备不足的“小兵”的弹药库。在这本书里面,你能够见到直接、坦白的关于医患关系现状的充满了感情的故事,它们能够给初出茅庐的小医生们信心和惊醒,让你在明白严峻的生存现状的同时,能够让你更多地去放感情在病人的身上,让这些病人能够“将心比心”。
在这本书里面,你能够见到协和人的骄傲,我们在他们身上见到了西医医生的自信,他们敢于用实力说话,让病人信服,他们保证自己的学识的准确性的同时,不断在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保有谦虚的心;这也是给我们这些“中医人”的一种激励——如何让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更能够让在今天极度弱化的传统文化的形势下能够被患者理解,而与“江湖郎中”“神棍”一流加以区别,如何让自己有这样的底气讲清楚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想要做一个纯粹的中医人的我们,可以深受启发。
在这本书里面,你可以见到一个阿姨、姐姐、知心好友,她将她身为一个女性的故事分享给你,这比任何男医生告诉你的数据和出诊经历都来得贴近你的内心,就像是闺蜜给你发的一封可以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暖心的私信,她告诉你她的故事,你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我们在这本书当中可以见到一个仍旧有热血、有灵气、有仁心、有细心的好医生,我们从她的故事当中,看到了滋养她信心的土壤——她醉心于临床,勇于担当,敢于实践,懂得理解;这便使她有了患心——一则能够懂得患者的需要,另则让患者能够交心于她。
这本书也可以作为我们藏在办公桌下的“肘后备急方”,一旦有一天我们忘记了如何能够和我们的患者好好沟通,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获得更多的东西,让我们收获知识和传递知识的方法,鱼与渔兼得之,善哉!
y 林怿
2016-1-3 21:57:04
写于御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