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和父亲季羡林》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21 03:32: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和父亲季羡林》读后感10篇

  《我和父亲季羡林》是一本由季承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父亲季羡林》读后感(一):大师也如常人--辉煌背后的伤痕

  一,

  书名为《我和父亲季羡林》,我们应该注意一下,作者季承用的是一个“和”字,而非“的”字,那么由此我们便知此书所谈的多为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而凡是对季家父子之事有些许了解的话,我们便知道这故事完全可以用“恩怨”来形容。

  其实何止是季家父子,要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细究起来,几乎所有的父母子女之间都可用“恩怨”二字来形容的。只不过一些人家“恩”多些,一些人家“怨”多些。

  在读这本书前,我对季家父子恩怨并不是很了解,只是抱着读读看的心情去阅读,然只读了三分之一便按捺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又去网络上寻一些或客观或旁观的论调来多方面了解一下。怕季承做为儿子的一家之言有所偏颇,倒看看社会舆论又是如何评价的。由此再通读此书,方算是对季字父子的恩怨有了大概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那么从心眼儿里来说,我会更愿意站在谁的立场替他们多说两句呢?一个是享誉天下的大作家大文学家,一向有着光辉正面的积极形象,一个却是有着满腹委屈虽已年老仍不能释怀的孩子。这两个人,我们会更愿意相信谁的话?

  文学家用文字建立自己的形象,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人或许是一部分真实的自己,但并不一定完全给世人看到了全面的自己。而做为孩子的季承,又通过文字来将父亲的另一面展现给世人,这似乎有违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亲者讳”这样的纲常的。似乎一上来,人们就有可能将季承钉在耻辱柱上。

  《我和父亲季羡林》读后感(二):残忍镂刻背后的父子情

  残忍镂刻背后的父子情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虽已辞世多年,但他的生前身后的种种是是非非似乎并未因其远去而落定。作为季羡林的独子,季承自然无法容忍各种传言纷嚣肆扬。《我的父亲季羡林》一书从一个普通儿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有国无家”的人。在季承的笔下,父亲是一个具有悲剧情怀与叛逆思想的人,他感情丰富,天生具有文人气质,对爱情、家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然而根植于心底的责任感让他选择了一条委曲求全、与家庭妥协的道路,他的这种态度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最后。有论者称,季承“还原了一幕幕诗意后面的血泪,真实得近乎残忍”。

  对于父子决裂,有传言说是儿子季承拒绝出钱安葬母亲,且与季羡林的保姆结婚,季羡林无法忍受。而季承并不接受这一说法。按照他的解释,决裂源于当初父子间爆发出来的意气之争,亲情始终存在父子心中。从护工小岳征询季老的意见,“儿子要来看你,你让他看不?”到季老回应,“儿子真的要来,我欢迎,让他来!”,季老盼望儿子季承久矣。而对父亲的召唤,季承也很激动,“原来父亲正期盼着自己,或许已经期盼很久了……”父子相见,更是感人涕下,“只见父亲端坐在一张小桌后的沙发上,神情肃穆,略显紧张。我立即走上前去,在小桌前向父亲磕了三个头。然后我走进小桌旁的椅子,未敢就座,说道:‘爸爸,我给您请罪来了。’接着我听到了十三年来父亲的第一句话:‘你何罪之有啊,这些年,我何尝不是天天想念啊!’。”

  “父亲也是个凡人。”在季承的笔下,父亲是一个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早年的心结——过继给叔父、无爱的婚姻、母亲的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垂垂老矣,又陷入“秘书虐待”,“父子决裂”,“财产之争”的纷争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最后的岁月里,父子一笑泯恩怨。“在随后八个多月的时间里,父亲和我谈了很多,很多。”季承说:“回望父亲生前,我们父子相聚的时间很短,然天意难违,亲情难断,再见时,一切误解顿时烟消云散……”寥寥几笔,既勾勒出季羡林悲情的一面,又以“残忍”的笔触“镂刻”出对父亲的挚爱,“他(父亲季羡林)外表平淡随和,少卿寡欲,内里情思丰富,多愁善感。”

  “欣赏高山,自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海,自会在大海的澎湃中领略气度和胸襟;欣赏大树,自会在大树的伟岸中收获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同样会在小草的葳蕤中汲取执著与希望。”人不是神,苛求完人是最愚蠢的。即便像季老这样的大师,他也是有瑕疵的。作为大师,季老是无可挑剔的。但是,作为子女的父亲或者妻子的丈夫,季老是有欠缺的。正如季承说的,父亲没有留给自己很深刻的背影,父亲在自己脑海里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是刻苦、努力的学者,在姐姐和自己的眼里,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教授。我们都很尊敬父亲,但尊敬有余,亲切不足。所以,尽管《我和父亲季羡林》在一定程度市“颠覆”了人们对大师的传统认知,但这却是最真实的季羡林和他的一家子。

  季老说过,“对时势的推移来说,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我的心当然也不会例外。我自认为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能说纤毫毕现,然确实并不迟钝。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二十世纪长达九十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季羡林《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季承公开了几十幅幅珍稀的照片,二十万字真情记述虽稍感苦涩和悲怆,但却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其中,固有“大逆不道”之处,也是“还原父亲”的诚意之举。作为儿子,季承完全可以像同类题材一样把父亲“拔高”、“粉饰”成“完人”,使季老更“脸谱化”、“符号化”,乃至被奉为“圣人”。季承认为,他的父亲是人,不是神。为尊者避讳,不是正确的做法。基于此,季承表面上是以白描的手法残忍地呈现了老季老的“不完美”,客观上却是对父亲的敬重。这是因为,“一个人所取得的社会公认的显著成就,并不会因其有性格缺陷而贬值。(秦锦屏)”

  ------------------------------------------------------------------------------------------------------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

  《我和父亲季羡林》读后感(三):走下神坛的季羡林 ——读《我和父亲季羡林》

  文/岸晓风

  一直非常喜欢季羡林先生,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他的人格,还因为他本身的文字魅力。尤其是读他的散文,有一种非常朴实又回味无穷的感觉,大巧若拙,可能就是这样的感觉。

  这是我原来心中的季羡林,我也可以大胆的预测,这也是多数人心目中的季羡林,一代中国的国学大师。

  但是,当我们读了季先生之子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之后,我们可能会有其他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这本书颠覆了被社会和媒体塑造的大师完美形象,让读者了解了一个走下神坛的季羡林,甚至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季羡林:压抑、封闭、吝啬、无情,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书中很多细节充满了苦涩,甚至是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比如出国留学一去就是十一年,当时其子只有三个月、其女两岁,正如作者所说,后来作者一直不习惯叫“爸爸”,试想,这是多大的心理阴影。同时,季老先生甚至有十三年时间宁可一个人在北京过着冷清寂寞的生活,也不把老家的夫人接过来;宁可给外孙女买一套新的《安徒生童话》,也不把自己的书出借;对猫、乌龟比对妻子儿女还要好,对保姆所说的感人肺腑的话却从不曾对家人说过……

  所有的这些都让人感动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也感到一丝苦涩。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正如作者所说,那是要大家了解真实的季羡林和季家。一方面,季羡林先生是有成就的学者,人格高尚,一生勤奋,受人敬仰,但他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也有普通人的三长两短。他是人,不是神。作者不避讳去世父亲和自己的某些真情,但这样做绝不会对大家造成损害,相反会得到大家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同情。

  也许,有不少读者并不认同作者的做法或者作者的一些观点,甚至认为作者出书是“沽名钓誉”,是为了赚钱,等等,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持一种赞赏和包容的态度。毕竟,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需要我们对其有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如果认为揭示了大师的一些缺点和短处,就弱化的季老的地位,那就更是缺乏胸怀和杞人忧天。

  季老是一代国学大师,文学大家,同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缺点,甚至是冷酷无情的一面,但是这正体现了生活的复杂和人性的复杂,因此,在人性的这个“场”里,我们每个人都慨莫能外。

  《我和父亲季羡林》读后感(四):有缺陷的大师才是真的大师

  季羡林,在我的心中,一直就像一个传奇,他的学识,他的文笔,他的人品,都深深的吸引着我,甚至是顶礼膜拜,他这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散文,非常淳朴非常真实,大智若愚,叙事真实,平淡的唯美,行云流水,回味无穷,值得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一读再读。

  看到书快结束的时候,季承写的一篇文章《最后的散文》,文中写到一张便签,上面有一行潦草的字,他依稀能分辨出是他父亲的笔迹,标题是“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这是一篇遗作,一篇季羡林大师未能完成的最后一篇散文,直到将近去世,他依旧笔耕不辍。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就涌上了眼眶,在我的意识里,我总希望这些真正做学问有学问的人能够永远不离开,那一刻,我似乎能够感同身受,感受到他的儿子一定是哭了,很想念他的父亲。

  季羡林的儿子季承,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走上文学之路,但是他也一样是做学问的人,他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他没有活在父亲这个大师称谓的阴影下,而是自己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在他的“高能物理”领域做出了一番成就。我想季承在以父亲为骄傲的同时他的父亲也为他感到骄傲。

  这本书是从一个儿子的角度,讲述了他的父亲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国家和社会的家庭生活,他从一个农村家庭来到了一个城市家庭,但是他发现自己与城市这个家庭格格不入,但是,却也离曾经的那个农村家庭越来越远了,表现了他纷乱复杂的家庭情结。

  季羡林在儿子季承的笔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儿子的眼中,他的父亲季羡林骨子里就是一个具有悲剧情怀与叛逆思想的人,感情丰富、文思泉涌、善于学习,天生具有文人气质,对女人、爱情、家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在看书的过程中,其实,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季羡林大师,他也有自己的脾气,有自己的无奈,但是最终他心里的责任感让他选择了一条委曲求全、与家庭妥协的道路,他的这种态度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最后。

  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真实的人生,有自己的成就,也有自己的无奈,季承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大师,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楷模。

  《我和父亲季羡林》读后感(五):多面,造就大师

  我和父亲季羡林

  说说季羡林大师吧!

  说到季羡林这个名字,读者们大都会说久仰大名,他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大师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其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等。

  温总理对季羡林评价极高,说他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国家,给了文学,给了翻译。季大师,就像神一样的存在。

  说说季承吧!

  季承,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高级工程师,曾任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与李政道有着长达三十年的紧密合作。现在位于中关村的李政道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兼职。

  没有在相关领域工作或研究的可能还不大清楚,但最为大家熟识的是,他是季羡林之子。当看到他出版的《我和父亲季羡林》,季大师的粉丝相信都会阅读,一来更了解心中的大师,二来怀念他。

  说说这本书吧!

  季羡林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为人慈和的,才华横溢,是个非常有学问的学者。从而,推断到他的家庭,是幸福的,和谐的,对待家人更是宽容理解,神一样的大师有着神样的幸福家庭。

  然而,季承描述,和我们所想的,完全相违背,季承笔下的大师,是非常平凡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恨的再普通不过的常人。幼年过继给叔父到城市生活,虽然脱离农村生活,有相对好的生活和教育背景,但内心一直没有走入叔父家,尴尬陌生的处境,不自在,也回不去的农村家里。在这样环境成长下的季羡林,是不幸福的,是脆弱而敏感的。加上不如意的婚姻,当有机会出国学习,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选择逃避。家庭的不幸福,让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做学问,为国家,为社会。

  于家人,他是冷酷无情的,他是自私自利的,他善妒,爱计较。家人之间的矛盾,亲情淡漠,季羡林把所有的时间和心思投在能带来成就感的工作上。努力的人都是孤独,的确,他的一生,功成名就。

  说说感受吧!

  对于现在很多争论的,对于如此级别的大师,要不要还原他最真实的生活和面目。我想说,何妨?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多面性的。大师的成就和作品,是众人皆知的,这并不会影响对大师的尊敬和崇拜。感谢季承的这本书,让读者对大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他笔下的大师,是有着不圆满,不幸福的家庭,是悲伤的,是痛苦的。读来,真叫人心疼不已。虽然有时也会不理解大师的冷漠无情,有时会提出疑问,为何不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生活。这些都是后话了。

  读完本书,我想说

  家庭影响真的很大

  每个人都是平凡的

  人生苦短,该放手就果断放手

  学会怎么幸福怎么过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和父亲季羡林》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