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全解道德经》是一本由张其成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读后感(一):虚其心
《道德经》又称呼《老子》,所以全解道德经也可以说全解老子,但老子又有三个,所以全解的是道德经的老子,也可以说全解“道”。老子的“道。”
书中先解说了老子的起源,由来和孔子的的关系,老子暗解周易 。
后面的八十一章,解说了《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内容,一章一章的讲解,更让人对道德经理解,也去了解老子的道。
有过想去看了解老子思想,特别越大对古言,对古人的思想想起了解思考,但无奈多年来,古言理解不足,很多通假字都不足,更别说理解,能全部字都懂都感觉不错,这是古言给的挑战,所以对这些思想认识更多只是层面上,总体思想,历史课涉及浅淡知识和语文课上背诵的文言文,所以很佩服对古学研究学说的,能把这些都一一讲述出来,让人能浅显易懂的看出,不用去纠结字意,而无法续看。
每一章都有相对应一章《道德经》的内容,再来语译,最后内容是张其成先生的解读,有些还搭配图案,看的更加形象乐趣。
看了张其成先生解读老子,可以更多了解老子,而不会只是单层面记得老子是“道”。而是更了解老子的道,道之所在,这思想影响了多少伟人,道的核心。
解读每一章还有些添加了小故事,古代的现代的,更加能有故事代入感,更能理解所说的意思。
但也是因为道德经太深奥,看解读内容如果没有细细品读也是不理解,这个需要慢工出细活 ,慢慢理解,要不难以把握其道,道之大。
图源百度,若侵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图源百度,若侵删老子把“道”比做两个,其中一个就是水。用了实物来解说道,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利万物而不争。通篇的道解析了很多,更加喜欢老子的道,可以多学习老子的道。
看张其成先生的解读的,能了解张先生解读道德经,对老子的认识更多,更想去看道德经,老子的道想学习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读后感(二):道德经有感
前段时间和一朋友聊天,他跟我说他的老板跟他推荐了曾仕强《易经的奥妙》系列视频讲座,说突然在看这个讲座的时候开悟了,明白了很多道理,受益匪浅,于是他也推荐给我看,这些年我一直想要做出改变,无奈始终没有太大的突破,于是我也想要看看易经“开悟”,然而在看易经的时候,多次听到曾仕强教授提到老子的《道德经》,而我们总监之前也跟我提过道德经这本书很不错,于是,我决定在易经之后开始看《道德经》。
此书真是和传言中一样晦涩难懂。刚开始看很困难,好在这本张其成教授版本的翻译得非常的细致,不仅有常规的语意,更重要的是解读非常好、非常细致。举例说明一下,在第一章中,作者解读“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他认为“始”是“女之初”表示童女、少女,而“母”是女字的基础上加两点,这两点就是女人两个乳房,表示成熟的女人,所以“道”是由“无”和“有”组成,而“无”是第一阶段,少女、童女。“有”是表示第二阶段,少妇、母亲。少女和少妇是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只是一个人两个时期的不同形态,这说明了“无”和“有”也是同一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的两种不同阶段。从无到有,就是从少女到少妇的过程,从童女到母亲。“无”中生“有”,“无”不能直接生产万物,只有到了“有”这个阶段才能产生万物。
绝!!!!真是解读得妙不可言啊,这段解读我反复看了多遍,确实佩服得五体投地。之前怎么也想不通“无”和“有”的关系,这么一比喻就非常清楚了,不禁感叹古人用字的巧妙和今人解读的智慧。佩服。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段只是开篇中的一段解读,整个全文作者都是在用这种技巧来解读。
在看了两遍之后稍稍有些小的感悟,“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人们用来口述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把握事物的内在运行规律。而不要拘泥于对一事一物的看法。我也有这种感觉,通常有很多事情人们真正的想法是无法表达出来的,表达出来的通常不是自己的内心话,比如前段时间我舅舅家二表妹高考完刚过二本线,预计可能无法上好点的二本,可能只能上三本,三本学费较高,她家庭条件不好,她父母的想法是让她上专科,但尊重她的想法,她自己的想法是要么上三本要么复读,而我大表妹是坚持不同意她上三本或者复读,认为这样会给家里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我大表妹一直是家里人的骄傲,表现很好,所以我舅舅一直都很尊重她的意见,现在在这个事情上问题来了,我舅舅心里是想支持小女儿上三本的,但又顾及大女儿的感受,让他左右为难,他只能口头上答应大女儿不让小女儿上三本,私底下却请我帮忙说服大女儿放弃她的想法。
一点小小的感受,还在拜读中……………….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读后感(三):名与身孰轻
如今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的选择越来越多。可是人心却变得越来越浮躁和焦虑,成功学和狼性学说大行其道,每个人都渴望出人头地。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文化的源头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等文化瑰宝是不是失去了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其一的《道德经》恰恰就好似一扇大门,它能帮我们打开心智,教我们怎么修心,为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
这本《张其成全解道德经》作者是张其成老师,我网上查了下张其成,他是北京大学的特邀教授,三十余年来对道学的研究,作者于2008年 曾经出版过一本讲解道德经的书籍,这次这本不仅保留原有精华,还增加了近一倍的内容。
这本《全解道德经》共计八十一章,每章以原文、语译 、解读和插图四部分组成。解读部份非常详细对原文进行了解释,有的引用古代的例子,有的使用的现在的例子来旁征博引,使我们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作者又不时地引用《论语》和《周易》等内容相结合,相互对比,将这些国学融为一体,相互印证,让古代的思想更贴近现代的生活。
《道德经》虽是写给君王的,但是通过张老师的讲解,我发现其中很多的东西其实很适合我们普通人的。虽然它的诞生离我们有两千多年,但是它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很多观点还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它完全值得我们反复诵读,反复体会和领悟。只有你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妙处时,你所想不明白的事情便会豁然开朗。
《 道德经》五千个字,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显然就是道,其中的名与身的孰轻那篇文字,我记忆犹新。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对现在我们的生活很有意义。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把人生的目标定在功名和钱财上,为了功名和钱财,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直到身体亮起了红灯,才悔之晚矣。现在很多年轻人过劳死,连续上班几十小时,不正是这种表现么。老子却告诉我们要知足,不要受金钱和名利的蛊惑,认清自己的情况,经常审视自己,找回本真。因为知道满足的人才不会遭受屈辱。知道知足和知止的人才可以得到长久平安的生活。
这本《张其成全解道德经》就像一盏明灯,将晦涩难懂的古文,讲的浅显易懂很容易理解,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智慧和幸福的大门。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没有一种能量?可以无条件的支持我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没有一个真正的核心的能源?跟我们在一起。
如果有这种能量存在。我们的心,就不会被那么多那么多的问题。所困扰。纠结。焦虑。
距离我们,2500多年前。有一部经典。名叫《老子》,又称《道德经》。早已经揭开了这个谜底!
历史上有很多很多名人、皇帝。都十分推崇《老子》这本书。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中就收录了《老子》。历史上先后有五位皇帝,给老子做过注释。第一位是梁武帝,第二位是唐玄宗,第三位是宋徽宗,第四位是明太祖,第五位是顺治皇帝。各朝各代,还有很多名人注释过他。那些版本,距离我们现代人阅读都有些困难。而《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这部书。用我们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清晰明了的为我们一层一层揭开道德经的,奥秘。
本书的作者,张其成,是著名的国学专家,养生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是目前全国唯一系统讲授,国学五金的,国学导师。
这本书把我们现代人不易理解的古文用我们当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细致的讲解。领着我们去看,一个看破红尘,洞见世界的智者,一个心地清净,心态平和,心灵纯净的哲人教我们怎么修心,教我们怎么开智。
读了《老子》。我们的心可以沉静下来。不会有那么多复杂,那么多焦虑。本书的作者说,读老子,至少有三个最小的作用。就是三个”不会”。第一,不会自杀。第二,不会郁闷。第三,不会痴呆。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一部关于世界观的伟大智慧学!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这个道,既是人生之道,又是天地之道。明天道以推人事,明人道以应天地。
道,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之道”包括:宇宙本原之道,变化规律之道,认知方法之道。“人生之道”包括,为人之道,养生之道,管理之道。
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为万物之宗,“道”为天下之母的思想。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有四种东西,是最重要的,即道,天,地,人。人的行为以地为法则,地的行为以天为法则,天的行为以道为法则,道的行为以自然为法则。
运用到我们的人生。老子告诉我们。第一是有为,第二是无为,第三是无不为。无不为是什么意思?就是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无不为,就没有什么事做不成。老子,看上去用消极的方法,实际上,他是一个最大的积极主义者,他的消极里面蕴含着最大的积极。这个“无为”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妄为,不要强为,顺其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的做。老子讲无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无不为,最后的目的,就是什么?都成为了,什么都成功了。
道的本质是“无”,“无”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里面孕育着”有”。”无”和”有”是相生的,缺一不可。
“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生命中有两种状态,一个叫无,一个叫有。无,代表着一种回到源头的状态。什么都还没发生,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当你回到起点,重新开始,请放下过去,所有的明白,认知,所有的理解,通通都放下。只有当你放下的时候。就能回到那个起点。一旦放下,你才有办法进入那个重新启动,重新开始的可能。老子教导我们说要常常进入无的状态。当我们进入这样状态的时候。会看到许多过去当你抓得很紧的时候看不到的东西。例如说,一片空地,当那上面是空的时候,你可以在上面种树,你也可以在上面盖漂亮的房子。或者,种花也可以。但是,当这片土地已经种满树的时候,你就不能再在上面盖房子。我们的心只有常常归零,才能常常看见无限的可能性。不要害怕,不要担心,你愿意做什么,直接去做就好了。只要你启动了,就会看到很多很多的细节。那些操作的细节会为你一一展现出来。
看了这本书,你会明白,原来,这一切,真正核心的能源。跟我们一直连接在一起的,就是大道。当我们得到大道的能量,作为支持,作为后盾,我们的人生就能从外在不确定的生活里重新回到自在,安定,舒服的状态。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读后感(五):道家之始
高中历史中,有一节专门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那时候百家争鸣,儒家和法家还有道家脱颖而出,成为影响中国道德思想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相对来说,大家对儒家的思想更加熟悉,语文课本上的大部分的文言文文章都是受到了儒家的影响,而道家,则是很少。正是因为这样,老子的《道德经》便被披上了一层薄纱,让许多人都看不透,摸不着。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这本书。
开篇讲的并不是《道德经》的主要文字,而是在说:老子是谁?《道德经》由谁写的?看了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的老子也有三位,影响力也各有不同。在张其成先生的眼中,留下《道德经》的是长于孔子的那位李聃。《论语》中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询问礼,当时已是仙风道骨的老子对这位中青年学者给予了毫无保留的指点,因为思想境界上的差距,孔子是这样评价老子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你看,连身为圣人的孔子都已经被老子的言论深深折服,身为现代人的我,瞬间明白,自己原来真的只是一个拿了大学文凭的文盲罢了。犹记得自己以前曾经看过一篇修仙的小说:里面就曾提到了男主在修仙后,看到了老子曾留下的足迹。在老子西出函谷关后,便不知所踪。若不是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那么是否老子的存在也会被世人所不知呢?
在历史课本上,我们学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但是看了这本书我又有了新的认识:老子在看到周室王朝的衰败之后,选择脱身而出,才有了后人所说的“紫气东来”。最开始,一直以为“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看了以后才知道:有时候无为便是有为,你需要放下心中的欲望,去体验一次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生活。
这本书的好处在于不仅有原文,还有市面上平常释译,更加有张其成先生个人的看法,曾经的国学经典,已被国人遗忘,但是里面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却不容我们遗忘。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应该更需要沉下心来学习一下这些包含了古人智慧的知识。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读后感(六):浅谈《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看完了《张其成全解论语》,再来看这本《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在感情上的变化。对于孔子和《论语》,作者推崇之余,更多的是敬意。而对于老子和《道德经》,作者在崇敬之外,多了一些亲近。 这本书序的开始就是“我们李家”。看到这里,我也是一纳闷,作者不是姓张,叫张其成吗?怎么就“我们李家”了?第二段,看到作者解释了:作者父亲姓李,母亲姓张。那确实是说是李家也可,说是张家也行了。更不可思议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道教创始人叫张道陵。 这种姓名上的巧合,或许不足以说明作者对道家、道教的感情。那作者道士亲戚给作者带来的熏陶,就可以佐证了,作者与道家、道教,确然有一种“天然的、不寻常的缘分”。真是让人啧啧称奇。而这份感情,在后面的全解中,也有体现。 我是欣然于作者这种天然的亲近的。因为相对于《论语》,《道德经》更加晦涩难懂又深奥。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去写一本全解。 按照惯例,作者先给我们介绍了老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主张。对《道德经》的形成和流传也有介绍。有趣的是,作者在介绍部分,对于一个事件的评语,我认为,正好和道家的思想相应。作者认为没有必要在没有可信证据和新的考古发现的情况下,去争名人故里。“为利益而争,过于较真,甚至于意气用事,那就对不起古人了!”作者本来是想说明“老子是哪里人?”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去争一个答案,等待新的证据就是。但这不正和道家“无为”的思想相契合吗?所以,可以说是非常yby了有意思了。 曾和朋友讨论事情讨论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朋友说,这里蕴含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对于这句话,作者归纳了两类解释。第一类, “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名,如果可以叫得出来,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了。”第二类,“道是可以说出来的,是一种不平常的道。”从语文角度来看,这两种翻译都对。没有哪个语文老师敢打叉。 但是哪一种解释更贴切老子的原意呢?这就需要“同情之理解”了。结合《老子》全文来看,第一种明显更符合老子原意。有多少人在这点上都没搞清楚,噫乎哀哉!接下来,作者又阐述了“有无之道”,和人生三境界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是玄妙啊。 依个人之见,这本书在一些细节上,还是可以处理得更好的。比如,“变化规律之道”一节,作者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翻译为“当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为美就有了丑”。然而,翻译为“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就有了丑”,是不是更好呢?一来,更贴合原文,二来,更通顺了。接下来,作者又说老子要求人们以“委曲求全”的态度对待生活。我想作者是想说像水一样包容万物。但是“委曲求全”这个词,确实让人感觉很憋屈,换成心怀若谷等词汇,或许更合适。
读书笔记《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读后感(七):读不尽、读不透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相信大部分人和我一样,停留在“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的认识上,并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老子的思想貌似与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格格不入。但读完本书后,对老子及道德经乃至《周易》以及更多的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书由张其成教授所著,为国学经典全解从书之一,其他系列分别为周易、论语、六祖坛经、黄帝内经、太乙金华宗旨。总体来看,行文流畅,通俗易懂,而且提供了古今中外不少例子,可读性较强。前29页为导语,介绍了有关老子的种种背景,后面分八十一章将道德经逐一解读,格式为原文、语译和解读。
对老子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如老子与孔子的关系、道德经与周易的关系,以及韩非子与老子的密切关系等等。
该书作者极力想联系企业管理方面的内容,大概是因为经常给企业老板讲课的缘故,但是总是感觉很多地方有些牵强,也许是因为作者没有参与过企业的经营吧。此外,像引用的一些案例如P176的七喜案例,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不过也有一些惊喜支出,如诠释建设银行“善建者行”的出处等。
最后,感觉这本书近300页的篇幅,其实可以压缩到200页以内,因为重复的内容太多了。
总之,是一本不错的了解老子的入门书籍。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读后感(八):老子今说
说起老子,中国人估计没有不知道的。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不仅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后来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着实令人望其项背。
《道德经》包括两点∶《道经》以及《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生活、文化、军事、国事,在思想上、意识上进行哲学解例分析。
大家都看过《倩女幽魂》吧?对于燕赤霞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小时候不懂什么意思反而更显深度,感觉很厉害的样子。这句话是《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整本书解读下来就像高中政治,比如“道”为世界的本质,从无到有;就比如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文言文的《道德经》确实枯燥难懂,直接翻译又毫无趣味可言。张其成,作为习儒研医、易医并进、佛道双休、章黄一脉的的哲学博士,对《道德经》进行了佛易道全面的解说,甚至是每一个字每一个的延伸解析,再解析的时候又加以事件举例更凸显哲学,比之其他版本更为详尽。
《道德经》虽然是古学,其内容明理清思,还是应该推广。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读后感(九):闻道 悟道 行道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由华夏出版社于2017年6月首次出品。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承人。目前是全国少有的系统讲授“国学五经”的国学导师,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我用整整一周时间,跟随张其成老师学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的将《道德经》通读一遍。
张老并未开卷就对《道德经》进行讲解,而是从老子姓氏名谁说起,《道德经》的版本划分(竹简本、帛书本和通行本,这本书所讲解的是通条版本。)等各方面来引人入胜。有了这些背景知识做前题,就很自然的把我引到“道”上。如果上来就开始讲经说道,我想自己未必会真的能读下去。
《道德经》共计81章,每章以原文、语译 、解读和插图四部分组成。解读部份非常详细,穿插说明的故事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可见咱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适用于任何时代。书中很多篇幅都会与《论语》和《周易》等内容相结合,将这些国学融为一体,相互印证,不废一法,让古代的思想大放异彩。
书中的播图有张其成老师亲笔写的书法,还有各种名家字画。在吸收《道德经》知识的同时,把古文字画也一并欣赏。如《清明上河图》、《孟母断机教子图轴》、《秋江渔隐图》等等美哉美哉。
《道德经》虽是写给君王的,但是通过张老的讲解,我们这些普通百姓也可以将这些智慧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需要把它当作枕边书,多读、多悟方可知其道。《道德经》思想滋养着我们,你会觉得痛苦减少,纠结减少,你想不明白的事情会豁然开朗。
张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伟大的思想传播开来。通过张老的讲解,让老子的思想大行于天下。国学就是我们中国的思想体系,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很多外国企业家都在研究我们的国学思想,将其应用到自己企业中去,并取得很好的发展。
行道,大道于天下。聆听老子的教诲,在每件事上用道的思想去思考。在世事上磨练自己,让良知和天道用在行动上。身为中国人,更应参道悟道行道,将这伟大的思想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让我们的人生走上无我、利他的正途上去。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读后感(十):道可,道非,常道也
道可,道非,常道也
有些时候,看着电视节目里的专家来讲解一些历史上名篇,对史实人物的剖析和解读,结合时下背景以及后人对其的追捧程度和解析,将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文化加以传诵,使上千年前的圣人们所著的名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们。当然,我们在选择解读的专家们也要慎重,毕竟有许多所谓的在某一领域研究了几十年的权威“砖家”,其发表的理论都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逻辑。
《道德经》是老子对人文、社会、伦理纲常、世界万物、生死轮回,处世之道,行事之礼,军事政法等等,在各个领域无所不尽其极的对其道的讲论,研读道德经,不仅治理、尚德、增善、明智,更完善其身,展其胸怀,阔其眼光,长其莫略,安其民意,得其民心,大行其道,天下为公。道德经,是以人为本,修己修人,修德修礼,修贤修仪,修政修法,修军修国,专修大道,对一个人的个人境界提升是极为高效的圣书。我也将道德经作为人生启蒙的老师,一直伴我左右,也正是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人生感悟时再回首看道德经,就能对其悟出不同的东西来,更加独善其身。
张其成对道德经的解读,可以说完全不负其几十年间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学的研读,首先其习儒研医,佛道双修,延续着古典世家的传承,章黄一脉,引经据典,对古经古文极有研究,对各种儒道思想有细纳的归类,是在经文思想上称之为典范的哲人大师。在此书中,我们看到了张其成在开篇即对老子有着详细的介绍,涵盖了老子的身世,道德经的背景,道德经的概念,道德经涉及到的领域,道德经的学习方法等等,让我们对初学道德经的时候更加容易,这在普通的解读道德经的书中是见不到的,这也在真正意义上完全解读了道德经,没有比面面俱到为读者解答更周密贴心的诚意了。
于我而谈,我对“道可道,非常道。”一句中,道,如果被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更偏向的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可去遵循的大道和不可执行的大道才是人世间最熟悉的正道是也。
道德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