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信·中国》影评10篇
日期:2018-03-24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信·中国》影评10篇

  《信·中国》是一部由朱军执导,朱军 / 杨烁 / 杨洋主演的一部真人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中国》影评(一):从“元帅士兵”,杨烁与杨洋在《信中国》“深情穿越”战争年代

  书信,是正式、高级有趣情感输送形式,即便当下是火红的互联网时代,但书信的魅力却是互联网时代永远都无法取代的。那么,书信的魅力究竟是什么?是维系,是纪念,更是真挚的情感,不然书信不会有“见字如晤”这样自信的“流行语”……

  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书信往来不只是“新鲜事”,更像是“不可能存在事情”。即便有,想必也是把书信当做“玩具”,作为追求某人或给人惊喜的一种特殊手段。当然,书信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存在形式,那就是重读旧信。

  在没有互联网、手机、传呼机,只有电话、电报的“珍贵年代”,很多人都用过书信来沟通交流,维系情感,自然也会留有旧信,甚至是现在看起来“很傻,很天真”的旧信。但重读旧信依然让人思绪万千,并且愉悦,甚至是感动,这是现代通讯工具无法给予我们的。很奇怪,为什么?用语言解答这件事并不恰当,也不够深刻,最近有一档叫《信中国》的“读旧信节目”很生动地气地为我们揭开了书信的魅力……

  这个叫《信中国》的节目一点儿不复杂视角锁定那些“有故事的人”的旧信,让眼熟有热度演员来重读旧信,并且带领现场观众一起重新走进“那年、那事、那人”。听起来的确很简单,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重读一封封旧信竟然把人的情绪带动了起来,还跟随那些真挚的文字一起穿越回了旧时光同时走心的感动无处不在……

  拿杨烁读朱德元帅的旧信来说,信中所托之事并非惊天动地,但如果结合年代、旧中国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朱德元帅的位置,让人很难想象他对于一件“寻常事”是如此细腻,对家人,对朋友,对事业是如此真挚,让人感受到了极具人性温度却又很朴素亲情友情爱情梦想。杨烁读的这两封朱德元帅旧信,让大家对这个“熟悉的元帅”有了新的认识,而《信中国》对于旧信的解读方式非常有力量感,并且全程感情充沛,令人心怀敬仰、心生敬佩。

  除了朱德元帅旧信,青年演员杨洋重读战斗英雄黄继光旧信同样get到了很多人的情感爆发点,这也是此前没想到的。如果忽略年代的话,杨洋与黄继光年龄相仿,而且杨洋有过军人经历,所以他与战斗英雄黄继光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黄继光写给母亲的旧信可以说并无出奇之处,就是一封普通的家书,但越是平淡的基调就越显得不凡……这封信中提到了黄继光童年因为狗而遭到封建地主欺凌的往事,以及旧社会诸多被压迫的心酸,让观众通过“旧信”这样一个多角度,看到也了解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黄继光。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如今黄继光所在部队黄继光连,仍保留着黄继光的床铺,每天集合点名点到黄继光时,黄继光班的战士会异口同声地答应,仿佛战斗英雄黄继光从来没有离去。而杨洋最后提议与黄继光班战士一同向黄继光敬军礼的一幕,更是打动了所有人。

  真的没想到《信中国》第一期的几个旧信故事传递出的现实意义会如此之强,感人至深的朴素情感对我们如今所处的现实是极佳的映照。这档节目情感真挚不做作,既回顾了前辈平凡光辉,也让大家看到了他们以往看不到的一面。《信中国》真的非常有深度和现实意义,这是值得肯定,也极具价值地方

  《信·中国》影评(二):《信中国》:书信穿越时空,带来感动

  当下信息时代,“书信”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只残留在很多人的箱底和记忆中了。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新的信息沟通手段的使用使得“书信”成为了他们面对的一个非常陌生词语。但是,这种曾经在历史上沿用了几千的信息传播手段在不同的时代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那些在特定时代的很多书信,更是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深刻记录了很多人的内心和情感。

  央视最新推出的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就是一档以过去年代的书信为载体的节目。这档节目主要是将过去一个世纪里的很多中国人的亲笔信件拿出来给观众展示、阅读,再通过对于写信人身份和写信时背景的了解让观众认知这封书信里所表达出的内涵以小见大,通过这封书信来反映个人的内心和时代的变迁。在第一期节目,观众们看到和听到的,是朱德、黄继光、江姐等等耳熟能详名字,这些只在过去书籍上见到过的形象,在节目里的一封封书信背后却都真切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朱德对于“当官发财”的认识,黄继光对于战场立功的渴望,以及江姐对于新中国的向往等等,全都在他们的书信中得以真切展现。重要的是,这些书信还原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更是为我们了解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朱德对于母亲的爱、黄继光对于祖国热爱,以及江姐对于孩子的嘱托等等,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的光辉形象,在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些历史人物伟大而又平凡的一面。而黄继光信中所提及的童年时代因狗而遭封建地主欺凌的往事,更是将过去时代的真实现实展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理解黄继光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中国》是一档有着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的综艺节目,而这,也恰恰反映了当下主流综艺节目应该要有的一个趋势——那就是要负担一定的社会功能。近些年来,各大卫视各种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几乎每年都有几十档不同的综艺在播出。但是,在这些节目中,很多都是宣扬着一种“娱乐至死”的理念,以无底线的追求曝光明隐私和无脑游戏,只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效果,全然不顾忌视听传媒的社会责任感。而《信中国》这样的一档节目,主要就是以宣传特定时代的精神信念为主,把观众带回到特定的历史岁月,感受写信人的真情实感,以及隐藏在书信背后的对于国家人民深切的感情。

  毫无疑问,《信中国》是一档宣扬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节目,但是,这并不代表节目不好看,不够出色。恰恰相反,这一档节目在制作上可以说是别具匠心精彩纷呈。整档节目在技术上采用的潘多拉魔盒立体投影技术为每一封信都设计独特空间主持人和信使站在其间,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整个舞台打造出 360度环形视觉,每一个视屏都是由 19台激光投影拼接完成,为观众营造了裸眼立体 3D的视觉效果,让观众能够完全沉浸在书信的时空里。而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节目采用了邀请“信使”的方法,被邀请的“信使”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比较喜欢知名演员。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就请到了杨烁、杨洋、蒋勤勤等为观众熟悉的青年演员来朗读书信,在吸引观众注意力基础上,也使得节目内在的潜移默化教育能力大大增强。

  《信·中国》影评(三):顷诵华笺,具悉一是

  2018年,央视推出的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由朱军做主持人和制作人,第一期选取了革命先辈朱德、黄继光、江姐的家书。

  明星读信的节目的最初版,是一档英国的综艺,名为《Letter Live》(译为:见信如晤),规则很简单,就是让实力演员朗读旧信。这种将真实存在的,有着真实情感的旧信,由实力演员深情朗读的节目,在目前的屏幕文化下是很是动人。一个麦克风,一封信,一个人,就构成了这种节目的主要元素

  和之前的节目不同,《信中国》节目的设计,增加了读信的可看性。比如读信舞台的高科技的3D感觉,第一期节目里读黄继光战斗中所写的信件时舞台背景中的熊熊战火让人身临其境。读信人是目前当红、在年轻人中很有号召力的明星杨洋。黄继光的信件和黄继光母亲的信件一起读,增加了我们对英雄背景的了解,演员有张力的话语,制造出的冲突,也更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我有一个表姐夫,是四川中江县人,每次他介绍自己时候,大家会一脸茫然,这时他就会说,就是英雄黄继光的故乡。老演员张少华读着黄继光妈妈的信,和英雄黄继光的信遥相呼应。她读的信里第一句话说,我们是四川中江县人,让我对信里活生生的这个人有了一种真实存在的感觉。后面信里提到黄继光童年遭封建地主欺凌,被逼给狗买棺材做道场,所以他才能珍惜解放后来之不易好日子。这些真实的历史信件,给观众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理解英雄行为的机会。

  将存在历史长河里快被淹没的信件,在电视综艺里播出,是一种历史人物的真人秀。在各大卫视真人秀节目泛滥的时候,央视推出的《信中国》,以信为载体,集中地、艺术地展现近百年的书信,让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英雄们。江姐为国捐躯死而后已,却在信件里为被人收养的儿子学费在考虑,信里说,孩子由幺姐来带,就省下一笔费用;朱老总率领千军万马两袖清风,为了两位母亲的生活好友借贷;更加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大公无私,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舍小家,顾大家。

  《信中国》用书信打开了历史,带领观众走进当年的场景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人生故事和精神情怀。在中年危机、佛系成为网络热词的今天,我们能感受到他们人到中年的窘境,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人民群众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义无反顾选择了自己要走的道路。这些事迹在今天对我们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央视的号召力,选到了很多当红明星读信,在前期的宣传中,看到很多小鲜肉身影。而播出的节目中,《信中国》里信件的选择,偏向先烈的书信,在“娱乐至上”的氛围中,参加《信中国》录制的明星们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弘扬先辈的精神,让《信中国》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

  在各种综艺节目充斥的荧屏上,央视的文化类综艺口碑一直很好,《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等,都有不俗的口碑。相信《信中国》可以保持央视文化类节目的水准,开启书信的时光隧道,把观众带回到历史时空,体味当年写信人的真心真情

  《信·中国》影评(四):《信中国》:穿越时空来懂你

  21年前,朱军登上主持舞台,在近乎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观众来信,一笔一划的真诚,让他感受到了书信的力量,《信中国》则应运而生。作为朱军首次担当制片人的一档节目,《信中国》通过选取伟人名人、到重要历史时期的平凡人的信件,以读信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进入历史,走入写信人的内心,感受到那段时期的峥嵘与喜乐。

  现在社会节奏变快了,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开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及时与高效,习惯写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再过几年,大概写信这件事也该进历史博物馆了,但是只有真正写过信的人才知道,当你在写信时候,你最深的感觉是在揣测对方心境,仿佛你在写的时候对方就已经收到,因此下笔之时蕴含的浓郁情感,是现在的邮件和即时通讯所不能具备的。纸上的字只是冰山一角,字里的情却如高山大海,找到一个正确的角度切入进去,放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波澜壮阔——而这正是《信中国》所要让观众感受到的东西

  考虑到上面一点,在读信人的选择上,首次担纲制作人的朱军也是抱着一个十分严谨态度,力求根据每封信写信年龄、写信人性格、背景等找到最适合读信的演员,真实还原场景来实现对信件最好的演绎,“不亚于电影选角”。作为一档充满情怀的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充分挖掘了每一封信的人物、历史背景,并在读信的过程中穿插介绍。收信人与写信人之间的故事是什么?他们当时面临的境遇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封信,这封信寄出之后造成的结果是什么?一切的一切在主持人朱军的讲述下都向着观众徐徐展开,亲情、爱情、友情乃至家国情怀无一不深深打动人心。而这一切在合适的读信人的演绎上,使得观众对历史中的那个人的认知更加立体丰满,也更容易理解当时写信人的心理

  《信中国》第一期中,择取了开国元勋朱德、聂荣臻,上甘岭战役英雄黄继光、革命先烈江竹筠等人,分别由杨烁、唐国强、杨洋、蒋勤勤倾情演绎,又有张少华客串加盟,无论是写信人还是读信人,观众都是耳熟能详。一代爱国前辈的忠诚与爱国情操在信件交流中一览无遗,而关于信仰和时代的抉择也弥足打动人心。一封借钱信,是元帅一心为国的全孝;一封托孤信,是战士怀揣希冀的抉择;一封“母上大人”,慷慨出年轻子女的心泪;而母亲在黄继光牺牲后的致主席信,无不透露出对孩子的拳拳之爱和对祖国未来的憧憬之情。先辈们的志愿,在当下人的朗诵当中铺开,现场观众无不深感拳拳,字字锥心,句句抓人,这就是信件的力量!

  《信中国》以信为载体,用一颗发现与寻找的眼睛,去探求信件背后的故事,追求的是真情实感,立足的是英雄儿女,描绘的是时代风云,着眼的是世道人心。以字表情以情动人,每行每字中展现出来的,是中国人一路风雨兼程,成就美好未来的光荣愿景。斯人已去,音容犹在,今人更当继承前人的遗志,继续发愤图强,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当下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重温过去的书信,正是为了更为美好的现实生活,努力永远在路上。

  《信中国》已于2018年3月9日周五在 CCTV-1晚间黄金档20:00播出。这档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信·中国》影评(五):这颗四星,送给正在蓬勃生长的文化类综艺

  关键字:《信中国》《朗读者》《见字如面》《Letters Live》

  央视一套在2018新年后推出的第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信中国》总算是让观众看到了真容。节目以“信中国,中国信”为宣传点,邀请60余位明星,朗读中国革命历史中60封“值得被更多人知道”的信件。第一集看下来,主旋律色彩浓厚,形式感仍然明显。但作为中央电视台,借着两会推出,弘扬之意也不言而喻。但一直以来,我自己对于文化类综艺的态度,就是无论形式与色彩,只要是能客观重启历史、传递正能量,以及触动观众内心真情感的节目,我都给点赞。因为打动人的,不是形式、色彩与意识形态,而是真实历史里无论大小人物背后,那些能与我们现代人以及未来时代始终相连接的底层情感。

  这一次,我又热泪盈眶的看完了第一集,甚至在张少华老师坐在轮椅上读黄继光母亲邓芳芝的信时,泪流满面。第一集读了四封信,第一封是由演员杨烁朗读的朱德写给发小戴与龄的一封信,托他给自己两个在故乡的老母亲寄去200元中币救急;第二封信是由年轻演员杨洋与表演艺术家张少华老师共同演绎的黄继光与母亲的信件;第三封是由蒋勤勤朗读的江姐的一封信;最后是唐国强演绎的聂荣臻写给日军军官的信,让观众看到中日战争残酷背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好羡慕能在这个时候读小学的孩子们,他们有机会通过这样的节目,走近历史,了解历史课本上离他们遥远的一个个陌生名字。

  这档节目由朱军出品,不禁让观众与去年董卿制作的另一档央视的文化类综艺《朗读者》相提并论。《朗读者》选取的朗读内容不仅局限于信件,它们也可以是书中的片段。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耄耋之年的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对于翻译那种如痴如醉的纯粹享受,那种从一而终孩子般的赤子之心,还有严谨治学背后闪着光的可爱率性,让这样一位值得被所有人认识的老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也许,这也是此类文化节目的意义之一,哪怕每一位观众只记得其中的一个人、一封信、一段文字,也能与另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连接,得到内心的力量。

  再往前推,腾讯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见字如面》,现在第二季已经完结,正在筹备第三季的节目。与《信中国》的主旋律相较,网络平台的开放,给了节目更大的自由,选取的信件也更加百花齐放。历史的长度拉的更远,人物的选择放的更宽,主题的讨论也更加多远。这也是我在此类节目中最喜欢的一个。尤其是第二季,十几个不同主题的编排选取,讨论了包括“生死”、“爱情”、“思念”、“成长”等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体验。这里的“每个人”,从1949年太平轮幸存者的家书,到三毛的父亲写给女儿的思念;从明代才女徐妙锦拒婚皇帝的书信,再到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情书......可以说,每一封,都能戳到我的泪点。

  如果再追综溯源,所有这些节目的灵感都来自于一个英国的慈善活动——Letters Live。这个活动起源于2013年十二月在伦敦浸信会教堂都城会幕中的一场朗读,后来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品牌。包括抖森、莫娘和卷福在内的很多明星都参与过这个活动。通过他们的演绎,很多西方历史中的人物也变得鲜活与灵动,相信朗读选段也成为好多小朋友学习标准伦敦音的绝佳教材。

  Anyways, 说了这么多,《信中国》,我给打四星,不仅仅打给这个节目本身,也送给所有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及以后将会出现的更优秀的五星作品。

  《信·中国》影评(六):《信中国》:“信”是最真诚、最长情的告白

  有学者曾指出,“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的确,在现代浮躁的社会,专心做一档文化类节目,将文化传送给受众,实属难得。2018央视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就专注于电视文化,它通过“一个人,一段信”,讲述中国故事;通过朗读时代经典信件,回味历史,走进每一个如胶如漆式的情感,让温情润物无声地进入到受众的心灵,成功地撩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换而言之,“信”的朗读只是一个外在呈现的形式,而重点强调“信”本身,关于“人”与“情感”,以及背后的精神品格。

  《信中国》以“信”为载体,是一种艺术的有声式表演性文化活动,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信中国》邀请的嘉宾与支持人朱军形成了一个舞台“三重”身份的戏剧核,既是展现信本身的故事,又是通过嘉宾的朗读重温“信”的故事,还是通过解读的方式较为真实地还原“信”的背景。如此,“信”不再是单一的“信”,而是具有了文化、情感的“信”。在节目中,讲述人朱军为了现场观众的一个问题:“现在还有谁保留着写信的习惯?”然而,现场举手之人寥寥数人。这种现状,是“互联网+”时代语境下的“信”文化的缺失,也是情感的缺失,更是文化的缺失。

  翻开一封封信,关于“人”的故事一一浮现。在节目中,当杨烁拿到信时,直言“很贵重”,因为他担心无法表露“信”中之情。这封信,是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写给家乡好友的信,关于借钱。随着朱军的讲解,杨烁的朗读,让观众进入到了1937年代,开始去体悟朱德的情感。在信中,朱德写到:“唯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来实无一钱,即使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两百元,是朱德对于母亲的恩情,是母子情,有些无奈,有些担心。与此同时,也宣示了他的坚守,对革命道路的信仰与追求。这种追求,在当下具有榜样的 作用,是情感的传承。

  《信中国》在影像与声音上也充满了人文情怀。在节目中,全息屏幕的画面一一定格,就是揭露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故事,仿佛“信”活跃于眼前。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呈现历史资料,是一个绚丽的场景,符合观众的欣赏趣味。从深层次看,它是伴随着“信”相伴相生的,是一种资料,或者是“人”的故事补充。当杨洋朗读黄继光写给母亲的信,伴随着电影《上甘岭》片段的呈现,完成了历史的再现。而“信”中的内容,与朱军的解读,黄继光“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的鲜活内心与事迹活灵活现。特别是同台之中,张少华朗读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写给毛主席的信,又形成了互补,让黄继光不再是“信”中的黄继光,也不再是我们单一脑海中的黄继光,而是一位有着真情,有着信仰,有着追求,有着奉献的黄继光。黄继光童年因狗而遭封建地主欺凌的往事,是众多观众并不熟悉的历史,正是这些细节,让他的成长过程有明了的逻辑。

  《信中国》的“信”与“中国”的组合,就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源”的继承,变成了信仰、信念与亲情的表达。从历史到现实,每一封信都对现实产生了影响,每一次被重新读起,就是历史的信息再一次鲜活起来。正如江姐“在烈火中永生”,凸显的是爱,对于子女,对于事业。当然,这些逐渐被掩盖了生活真情的故事再现,完成了人类共同情感的倾诉,唤起了人的情感共鸣,从而建构了一个当代之人缺乏的爱。

  《信·中国》影评(七):信是一条纽带,回眸历史映照当今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信?甚至有多久没有读过信?

  曾几何时,通信是我们的社会最主流的联络方式,在这个世界还没有被现代化的通讯与网络所攻陷的时候。一封封书信,一个个文字,饱含着深情,在交互中成为了隽永。写信,收信,读信,世界虽然慢,但一切值得等待,不像如今,即时的通信虽然快,我们在享受便捷的沟通的同时,所体验到的,不过是速食般的快餐,再也寻不回可以反复回味的情感。于是,“读信”类节目应运而生。而今,由郎昆任总策划,朱军倾力打造的《信中国》已经和广大观众见面。《信中国》所精心挑选出来的,是从伟人、名人到重要历史时期的平凡人的信件,通过这些信件,让观众感受到这些人的真实存在。

  《信中国》并非单纯的读信,而是更注重信件在历史时期中的交互作用,并以此来呈现出时代的特征和相关人物的品性。比如首期节目中,就分别为大家展示了朱德、黄继光、江姐等国家功勋与英雄的信件。在朱德与友人的信件中,相当明晰的阐述了他为何放弃了年薪六千银元的高饷,而投身到清苦的革命。虽然为了生计还要借钱,但他的高风亮节,却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与其说这是一封信件,不如说这是一段气宇轩昂的告白与宣誓。青年演员杨烁在接到读信的任务后,反复诵读,时常泪流满面,那是发自内心的被这封信所打动。

  黄继光的家信,则让人在呢喃中,感受到他对母亲对家乡深沉的爱,包括他对自己童年成长与苦难的描述,其中有提到黄继光童年去河边,因封建地主家的狗正好溺毙在哪里,就被地主不问青红皂白而栽赃的欺凌,不仅形象生动的道出了旧社会的黑暗,以及旧社会百姓的民不聊生,而且也通过最朴实却真切的文字,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理解黄继光的机会,这样的方式与角度,是既往我们所未曾接触过的,而黄继光的形象,也由此在观众心目中,变得更加饱满而真实。

  同时,剧组也选取了黄继光母亲写给儿子,以及在黄继光牺牲后,写给毛主席的信件。演员杨洋和老戏骨张少华,用历史对话的方式,为我们带来这个英雄家庭的普通与崇高。一边是血气方刚的共和国战士,一边是在压迫中反抗,连续送三个儿子上战场的母亲,即便在儿子英勇牺牲后,悲痛欲绝的老娘虽然字字泣血,却又坚毅而顽强的向往着未来的胜利,这种对信仰的坚持,感人至深。

  读信环节,《信中国》不仅邀请了一批与历史人物形神兼备的演员,而且也充分调动了舞台的视听功能,将历史照片、视频资料,通过舞美特效展现在观众面前,无论是革命的峥嵘岁月,还是惨烈的冲锋战场,以及优美的田园风光……让信若一根纽带,连接起《信中国》的舞台与历史的过往,带领我们走近写信人,走进每封信的历史时代,那种真实感,仿若身临其境。

  一封封或情真意切或浩气昂扬的信件,连通了过去与当今,不仅是历史的回眸,更是对现实的映照。信是流动的情感,读是深沉的思念,《信中国》所朗读的,不仅仅是一封封信件,也是一个个真挚的生命最鲜活的瞬间。信,不仅仅是一篇篇文字,更是信念、信仰、信任在闪光,而一档可以冠以“中国”的节目,更是以其大气、深沉、磅礴、热烈的气质,见证着中国的历史先辈,见证着中国的历史征程,为我们带来2018年最感动人心的曾经。

  《信·中国》影评(八):感动

  看完节目想起在网易云回复下面抄录的评论――“很少有人冲印照片了。没几个人会把心爱姑娘的照片放进钱包里面了。现在都是移动支付,出门都不用带钱包了。大家都电子档,一言不合互删。记录说没就没了,找不到一点点痕迹。撩人太随便了。社交软件表情包普及,荤段子的见怪不怪。张嘴闭嘴么么哒 三言两语就开房。讲真 挺讨厌这个年代的。”

  忽然就很想写一封信寄给喜欢的人。

  虽然第一期只有半个多小时,节目的内核却很深刻,不同于普遍的娱乐综艺,传达给观众更多的是一种温情的呼唤。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却能通过信件的形式得以感受,何其有幸。

  《信·中国》影评(九):信是温暖人心的力量

  唐朝诗人王驾在《古意》中写到:“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意思是说,“信”里包含了无尽的情感,无尽的恩爱,无尽的哀怨。但是,抛开诗中之“信”,或者从“信”的本质来看,它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所在,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也是一个人心灵的寄托之所在。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类节目,《信中国》中的“信”,是“泪”,是情怀,是人文。换而言之,这“信”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情,而这情是文字的魅力,是人的思想,饱含了温暖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以及朗读的力量。归根结底,信则是个人史的重要部分。

  随着2018年的到来,90后都已经年满十八周岁,相信他们如今都不再需要写信,微信和微博等自媒体生活方式,让他们到了即时通信的自如之境。然而,回忆起我等在1990年代时,网络、手机只是好莱坞电影中的时髦,我等最主要的远程沟通方式自有是书信。和远方的亲人、朋友通信,曾经是传统时代具有仪式感的重要精神生活。大约我写的最早一封信是在1987年,收信人是在黑龙江的小姨一家人,后来更多是给台湾的亲人。1994年到城里读师范之后,收获了小小的乡愁,小到尘埃里的那种,于是乎就有诸多的书信往来,信中极少有时事,更多是漫无边际的阅读感悟,正是那几年打开了图书的窗户,破窗而入的激奋,令我回望1990年代,最多的场景便是阅读和写信。有所看,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说,从阅读到倾诉,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获取知识和表达自我的过程。我们正在通过面对面的沟通、长信的交流,从而最终塑造了人格。写信人的情绪和读信人的感触,都可能带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法国学者福柯说,“知识”、“权力”和“快乐”是影响社会力量的三驾马车。而笔者认为,“信”就是这三者的集大成者,因为“信”包含了所有的一切。朱德元帅曾经是中华民国的将军,他选择了自我放逐,到欧洲寻找中国革命的密钥,最终在与周恩来和毛泽东的终生合作中,成为新中国和解放军的缔造者,他当年为母亲写过文章,也写过委托挚友照顾的信件,《信中国》中就有这封信的阅读,信中描写了自己作为八路军总司令也并没有钱财照顾老人,只能恳请故人扶持。在杨洋阅读的黄继光之信,是黄继光牺牲前六个月时写给母亲的信——不仅有有关黄继光童年因狗而遭封建地主欺凌的往事,“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而张少华同台朗诵的诗则是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写给毛主席的信。两封信,仿佛穿越了时光,触碰在一起,完成了一个母子的对话。特别是,随着电影《上甘岭》片段的重现,黄继光的事迹再一次生动地浮现在眼前。当然,这种影片与信件的重现,暗示着一个人的精气神,而背后是“小家”之情,又是“大国”之情。通过对信件的阅读和呈现往事,让新时代的观众更为理解黄继光如何成为黄继光。此外,在蒋勤勤朗读的“江姐”之信时,一段“烈火中永生”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江姐坚守信仰,托付儿女之情。

  《信中国》中的“信”,不再是关注“信使”本人,而是关注“信”背后的故事,背后的人。这个人,是有了情感,有了生活的原貌。或许,对于《信中国》而言,信不再是信,而是文化,是情感,是现代之人寄托的心灵空间,也是开启智慧与文化并容的大门。这便是《信中国》的现实意义,通过朗读信件、重现旧时光的倾诉与倾听,多重的情感情境便叠加在一起,观照现实才是我们读信的价值。

  《信·中国》影评(十):很有意义的节目

  “信中国”,通过朗读书信来再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各位革命烈士、各个名人、伟人的状态,表现他们的情感,将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他们在我们的心里不仅仅是保家卫国的烈士,不仅仅是一个只有名字的模糊象征,也是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 节目以“信”为载体,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之前,有一首诗叫做从前慢很火“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的节奏变快了,书信被邮件所代替,手写文字被规矩的五号宋体所代替,书信——这个情感的载体也变了味。可是,我还记得收到信的时候的感受,去邮局取回来,拆开信封,见字如晤。不同的心情写下的字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字迹去感受写信人的心情,或宁静,或安逸,或焦躁,或疲惫。可是,大概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会使用书信去沟通了,这一古老的通讯方式渐渐被人遗忘。这个节目通过朗读书信,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后想要去试试用书信联络,反正我想试一试。 节目的舞美效果很棒了,表达的主题也非常好,读信的演员表现的可圈可点,张少华老师真的是非常的有感情,杨洋全程脱稿,对母亲讲述自己的现状时候语气轻松,真的是一个孩子的状态,而表达自己的决心“不立功不下战场”的时候,又铿锵有力,这是一名军人对国家的承诺,对自己决心的表态。整个过程,将黄继光的感情表现的非常到位,两人合作交叉着读信,看的非常的感动,潸然泪下。唐国强老师作为一名老戏骨,台词功底是真好,读信的时候情感非常到位,特别能让人引起共鸣。 总之,看完第一期觉得是一档不错的节目,推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信·中国》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