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孩子的音乐》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6 21: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孩子的音乐》的读后感10篇

  《给孩子音乐》是一本由刘雪枫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音乐》读后感(一):在音乐中享受快乐

  音乐是一种神奇艺术语言,它能够跨越国界,每个人聆听音符都会毫无障碍的感知到美妙音符传递的丰富情感;音乐也能够走进人们内心,开启心灵之窗,让每个人更深刻了解自己感受多彩缤纷大千世界;音乐也是良师益友,它能够陪伴孩子快乐成长,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很多人觉得古典音乐似乎高深玄妙,便敬而远之,而另一方面有些人让孩子从小学各种乐器。其实,这源于家长的从众焦虑,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马上给自己孩子报钢琴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适不适合学,强摁着孩子坐下来,这是一种可怕目的爱,孩子会变得渐渐讨厌音乐,世界的一扇窗向孩子关闭。

  那么应该送怎样的音乐给孩子,怎么送孩子音乐呢?刘雪枫老师在《给孩子的音乐》中作了回答,那就是“享受音乐”。刘老师出身在音乐之家,父亲是小提琴家,他从小就听琴练琴,这也导致他听伤练伤,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再碰音乐。他的女儿是老师眼中的“好材料”,但最终也未能成为音乐家,他作为一名父亲尊重孩子的选择,要排除音乐的功利性,还原它的艺术本性,像刘老师说的:“不能辜负音乐的美意”,即使不从事音乐专业同样也可以享受音乐,音乐可以唤醒每个人沉睡的眼睛灵魂

  刘雪枫老师一方面是以乐评家的身份编《给孩子的音乐》这本书,他在浩瀚曲海中精挑细选;另一方面他则以一名父亲的身份给更多的孩子们编这本书,毕竟书名就是给“孩子”的音乐,在刘老师娓娓道来文字内,在每一首古典乐曲旋律中,在这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刘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够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全书分十六个专题,精选了三百二十首古典乐作品,涉及到一百多位作曲家,书里附有二维码,轻松一扫就可以进入“音乐之友”公众号,按照专题聆听这些名曲。这些作品有玩具动物自然童话,可以融入到孩子们的童年世界中,也有一些并不是“儿童题材”的作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生长出来的情感,如故土梦幻、哀悼、神圣

  刘老师对每一首曲目都做了言简意赅介绍引人入胜的解说,读来可以对这首曲目有一定的了解,但音乐更多地是要靠耳朵听,用心聆听,在听的过程中,调动身体,展开想象力,去体会音符的情感世界。在舒曼的钢琴曲《捉迷藏》中,体会那种紧张心理游戏的快乐;在德彪西的《大象的催眠曲》中,沉重的低音感觉大象正缓缓走来,悄无声息地睡下,这时孩子也进入了梦乡。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钢琴曲《猫》的创作背景十分有趣正当他愁眉未展,苦苦希冀灵感降临的时刻,自己养的小猫被一只小狗追逐跳到钢琴上,钢琴发出的声响把小猫吓了一跳,小猫踩着琴键弹奏出有趣的旋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故事》则用优美的旋律展现斑斓的色彩,描绘出美丽的森林风光和人们郊游欢声笑语场景

  一页页读过去,一首首听过来,每个字、每个音符都从眼睛和耳朵中流进心里,认识音乐的过程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当音乐在内心充盈,它会陪伴孩子快乐成长,带领孩子感受世界,享受人生的美妙时光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1549/)讲的就是音乐家克莱门特用音乐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非常感人,在听《给孩子的音乐》书中介绍的乐曲时,脑海经常会浮现起这部电影。

  《给孩子的音乐》读后感(二):我愿世界美好 音乐陪你到老

  (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豆邮联系本人)

  刘学枫先生从小跟着父亲拉小提琴,大学学的是历史毕业后却做了几年字典编撰及其他责编的工作,还从事过一段时间文学创作,这些告诉我们,他在文学艺术领域能肆意驰骋。

  当然,他最爱的还是音乐,创造了自己的音乐品牌“音乐之友”,长期从事着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的推广工作。《给孩子的音乐》这本书就是给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古典音乐的启蒙

  从结构上来讲,正如前面提到刘先生曾从事字典及其他文化类丛书的责编工作,这本书有着“编年体”般的清晰结构,全书十六章,分类明晰细致,每一章选择二十个不同国家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进行简单而准确的介绍,比如第七章《英雄》里,介绍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作曲家在其中表达了对自由平等与博爱的向往超越时代”。

  这种结构方式,非常适用于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喜好年龄、节气、乐器学习情况客观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孩子能够理解的针对性乐曲。也就是说,这本书的确就像一本字典,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需要的不同,寻找到我们所需要的曲子,同时为了让孩子在演奏乐曲时能明白作曲家的思想行为方式,我们也可将书中文字介绍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曲子背后的故事,也利于孩子们更好理解并掌握曲子。

  是的,虽然说是给孩子们的音乐,其实却是写给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看的。对父母来说,不仅多了一本音乐指南,更重要的是在书的序言中,作者明确地告诉各位父母,绝大多数琴童并没有因为学琴而喜欢上音乐,甚至有些人拒绝音、憎恶音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责任,因为他们让孩子学音乐的起心动念并不单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音乐的美,更不会教孩子去欣赏其中的美,他们眼中只有等级证书。所以,我们父母得先上一课,我们自己得知道一些音乐的基本常识,知道一些乐理。

  而这本书对孩子的意义在于,音乐不仅仅是一些音符的组合,它们是有情感的,或者是有情绪的,它们带着作曲家的阶段性的烙印,而这些烙印也正是刘先生所重点告诉大家的。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不管在学校琴房还是在家里,《给孩子的音乐》都是一本非常实用工具书,指导我们如何找到合适的音乐并欣赏它们,而与其他工具书不一样的是,除了常规严谨外,这本书还自带体温,是一本温暖的书,希望它能陪着您和您的家人,每天都有一个温馨幸福的音乐时间。

  《给孩子的音乐》读后感(三):一本会唱歌的书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语言,当我们开心时会听着欢乐的音乐,当我们悲伤时会听悲伤的音乐。我们在音乐中寻找情绪的共鸣

  当我的孩子未出生时,为了胎教,我就找许多音乐给他听。我对音乐一窍不通,那时候找音乐的唯一标准就是名家名曲,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见到这两个人的名字就统统被我下载下来。

  我认为孩子们天生就懂音乐,小不点小时候一听到音乐,小身体就会随着欢快的韵律扭动起来。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些音乐听得少了,他现在嘴里哼唱得都是我听不清唱得是啥的流行音乐。

  《给孩子的音乐》作者刘雪枫是古典音乐推广者、音乐评论家、文化学者。看到这样的介绍,我先给自己普及了一下什么是古典音乐。因为这书咱不能白读啊,听了半天不能啥叫古典音乐都不知道。

  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狭义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刘雪枫出席过上千场的国内外音乐会,发表专业乐评近200万字,收藏音乐唱片余10万张。这本书不仅是给孩子读的,对我这种对音乐一无所知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这本书分了十六个主题共计320首歌曲。这些音乐曲目是以也洛克时代为开端,一直到现代主义的一百余位知名作曲家中精选编缉而成。

  这本书还有一个可圈可点地方是对每位作曲家都有简介和主要的代表作品,同时对每首音乐的创作背景作了介绍。就像我们读书一样,一定要懂得书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才可以真正的读懂书中的语言。音乐也是如此,只有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去理解音乐。因为艺术都是相通。

  当我们在给孩子播放书中介绍中的音乐时,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他们听。比如,在第一篇莫扎特玩具交响曲中,作者就提出个问题,“仔细听听,音乐里都出现了哪些玩具元素?”这不是单方面去听音乐,同时还可以亲子互动,讲故事,做游戏,让听音乐也变得有趣起来。当孩子们听完故事再去听音乐时,会和音乐产生共鸣。

  读这本书让我知道,世间万物都可以用音乐形象生动表现出来。我最初选了一首海顿的《熊》来听,音乐未响起之前,我认为应该有激昂的熊叫。当我听完后,关于熊的一丝痕迹也没找到。我又翻看书中的讲解,用迟缓、颤动的旋律令人联想到熊行走的姿态,音乐通过低音声部体现熊的主题,对比声部则是高音弦乐,仿佛还有别的动物在引逗憨态可掬的熊一起玩耍。看完这文字介绍,我又去听了一遍,确实和刚才一无所知所听到的音乐有着不一样的效果

  我播了一首《天鹅》给小孩儿听,问他里面演奏的是什么小动物,他说是天鹅,我问为什么是天鹅,他说只有天鹅这么优雅。而后我又选了一首《大象》,问他这是什么,他让我给他提示,我说身躯庞大,他迅速回答是大象。小孩子对动物的喜爱和对音乐的敏感度,是大人不能理解的。

  刘雪枫老师编排这本书不仅是孩子们的福音,更是一本古典音乐的入门书。

  他曾说,古典音乐的未来要和阅读挂钩,阅读群体比欣赏音乐的群体大得多,而且喜欢阅读的人一定喜欢古典音乐,要真正深入心灵,古典音乐才有生命力

  作为一位致力于古典音乐的推行者,这本书的意义也是让古典音乐走进孩子的身边,走进孩子的心里。就像他所说,音乐,是可以给人带来伊甸园般幸福体验魔法。希望每一个孩子爱上音乐的过程是完全发自内心、不受外在干扰的。

  这本书的内页上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能进入“音乐之友”公众号,聆听全书320首古典音乐名曲。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听一场盛大的古典音乐会,方便又快捷,如果配套此书讲解的内容再去听,相信你会对每首音乐有更深的体会。

  这是一本会唱歌的书。

  《给孩子的音乐》读后感(四):叫醒耳朵,唤醒灵魂的音乐之魅

  文/林染書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它以流动的、有组织声音来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或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俗话说,“音乐是人类精神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叫醒耳朵,唤醒灵魂的最好慰藉

  音乐的种类及其繁多,但是说到古典音乐,许多人难免会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总觉得这类型的音乐太过高雅,太过高深,难懂且晦涩。然而,著名音乐评论家、古典音乐推广者、文化学者刘雪枫先生的《给孩子的音乐》一书,则为热爱古典音乐的人们(孩子)打开了一扇认知古典音乐的大门,让他们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书中,所选曲目以巴洛克时代为开端,从古典主义、浪漫乐派、民族乐派进入印象派和现代主义,涉及一百余位作曲家,三百余首作品。刘雪枫先生以层层递进、分解的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音乐世界。

  稍微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孩子们常常听赏的音乐大概包括歌曲和乐曲两大部分。歌曲一般都配有歌词,经过老师或者家长的讲解,孩子基本都能懂得其意;然而对于没有歌词来具体说明内容和乐曲细节的的曲子(包括古典音乐),孩子在理解上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给孩子的音乐》一书中,分门别类的对古典音乐作品极其作曲家进行了详细诠释,再加上扫码就能进入“音乐之友”聆听全书320首音乐名曲,让孩子边听曲子边从文字中来获取全方位的乐曲信息,从此,听懂古典音乐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再是一件难事

  犹记得儿时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听过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当时老师用录音机为我们一遍遍播放过曲子,却未进行过深刻的讲解。因此,我只能随着乐音的起伏,轻重,进行幻想,听着听着便思想神游,一曲下来,终不知其味。也许正是没有得到更好的启蒙,所以,也让我对古典音乐有了一定的距离感。然而,如今看了书中的介绍后,再来听曲子,居然也能从中听出乐趣味道。比如,从文中,我知道了不同乐器所代表的角色。当双簧管的扁哨发出“嘎、嘎”声时,我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一只扁嘴巴鸭子像喝醉酒一样,一摇一摆地向池塘边走去;再比如,三支圆号奏出浓重的和声效果,则让我感受到了狼的阴森可怕,让人不由地为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暗暗地捏了一把汗……这些浮现在脑海里的画面和丰富幻想,则是随着《彼得与狼》乐曲中的节奏和变调而带来的美妙感受。可见,对曲子的深入理解,能帮助我们更多的挖掘出深藏在乐曲背后的“宝藏”,从而提升我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对美的享受。

  一页页翻阅下来,书中,可见刘雪枫先生对古典音乐推广的热忱和用心,既然是写给孩子的书,他在介绍每首曲子时,力求简洁,浅显易懂,有趣形象。他在寥寥数语间,直击乐曲中的精髓及重点,他将古典音乐本身的音乐形象、节奏、器乐、曲调等方面细致地介绍给孩子,让他们可以从中感受、想象,并学会积累一些心得体会,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想象力、感受力、记忆力和理解力。如若,孩子们从小就能接受古典音乐的熏陶,那么通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的对音乐、对美的鉴赏能力将会逐步提升。

  刘雪枫先生在书中序言写道,“音乐会唤醒沉睡的灵魂,犹如春风拂过,天地温馨如梦。音乐,是可以给人带来伊甸园般幸福体验的魔法。”诚然,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音乐中找到自己的感受,找到共鸣,这便是音乐的魅力!

  《给孩子的音乐》读后感(五):乘着音乐的翅膀

作者:刘雪枫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页数:352 时间:2017-10-30

  音乐无处不在。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希望有那么一些音乐来熏陶孩子,也同时提升自己,可是,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呢?即便从网上搜到很多自认为合适的,但我们对乐曲的背景及其背后的故事又知道多少呢?我们即便是听了,也是零散的。现在有这样一本书解决了这样的难题,《给孩子的音乐》,刘雪枫老师专门为孩子编辑而成的,这里有我们曾经熟悉或陌生的曲子,真的慨叹,想要什么就来什么。 或许在嘻戏时,或许在接送孩子的途中,我们就可以先扫码聆听全书的320首古典音乐名曲,和爱孩子爱音乐的刘雪枫老师一起,开启“陪孩子一起听音乐”的模式。这哪里是书,就是给孩子的音乐宝藏。当孩子请你解答关于某个曲子的问题时,这本书就是金钥匙,能听能看能了解:一是免费聆听的320首名家名曲,二是深入讲解的经典名曲,三是书中详细介绍的那些背景资料。 正如作者刘雪枫强调的,是要让孩子在身体和意识的成长期接触到具有一定内容指向的经典音乐。全书共分16章,书中所选曲目以巴洛克时代为开端,从古典主义、浪漫乐派,民族乐派进入印象派和现代主义,涉及一百余位作曲家,三百余首作品,包括选自大型作品的精彩片段。以乐曲的主题关键词作为篇章标题,刘雪枫老师对选入的曲目进行了必要的背景介绍和言简意赅、引人入胜的导赏解说,书中同时附有320首西方古典音乐经典名曲的名家名版免费聆听链接。 童真—铿锵结实的节拍,简单又纯粹。在L.莫扎特的玩具交响曲里,在舒曼的捉迷藏和木马游戏里,在比才的进行曲喇叭和小鼓里在布娃娃摇篮曲中,在陀螺即兴曲里,在弗雷的洋娃娃的花园里……跟随德彪西,罗西尼/雷斯庇基,耶赛尔,利亚多夫,克莱斯勒,在音乐中重温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游戏—孩子的世界总有游戏相伴,从亨德尔的《快乐的铁匠》开始,到伊贝尔听来令人捧腹的《嬉游曲》,再到巴齐尼的《小精灵之舞》,作曲大师乐谱上的“游戏”不仅仅属于孩子,莫扎特的玩笑可以高深到不知何人才能领会其妙,埃尔加的谜语大概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真正的谜底!作曲大师在音乐中展现了人们交游的雅趣,当配乐大师把所有管弦乐队的乐器都拿来当道具,变着匪夷所思所的魔术,不仅孩子,就连大人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领略这些游戏作品了? 动物—无论在现实还是想象中,动物都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但你知道小猫小狗,云雀大象甚至野驴在音乐中是怎么表现的吗?音乐是如何表现动物的?是通过描摹它们的形状,神态声音,还是书写它们的故事?在音乐的世界中,动物不仅得到了形象生动的表现,其中还有一些被音乐家作了拟人化的描绘,在肖邦的《小狗》《小猫》中,在普朗克的《小象巴巴》中,小朋友不仅可以尝试弹奏,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些富有诗意的游戏; 自然—音乐起源于自然的声响,伟大的音乐家都是用音符描摹自然的高手,让我们在音乐的陪伴下回到自然吧,在维瓦尔第《冬天上的冰上游戏》中,孩子们要出去堆雪人,打雪仗,溜冰,这是属于冬天的快乐;随亨德尔领略《绿叶青葱》的满园春色,随贝多芬领略《溪畔景色》,……随小约翰.施特劳斯聆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欣赏格罗菲《被涂上色彩的沙漠》; 童话—以童话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因为作曲家们童心未泯,吹响莫扎特的《魔笛》,随门德尔松做一场《仲夏夜之梦》,随柴科夫斯基到《天鹅湖》看《睡美人》,随《德沃夏克》一起捉《水妖》,打开一个魔幻美妙的童话世界; 神话—神话是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甚至哲学的灵感源泉,当我们给孩子们讲那些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和阿拉伯神话时,我们想过,随着这些神话而来的音乐吗?希腊神话,甚至可以称之为音乐的起源,可以跟随里姆斯基—科萨克夫开始《一千零一夜》的旅程,也可以聆听瓦格纳众神的进行曲——《众神步入瓦尔哈拉天宫》,感受着气势磅礴中隐藏着命运的诅咒和潜在的危机; 除此之外,还有英雄—音乐家们通过生花妙笔,对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进行各不相同的解读;风景—作曲家的心中的风景都经过想象的处理,只在音乐中才能听到;故土 —故土的声音是作曲家至死不敢忘怀的声音;凯旋—音乐中的战士们,则无一不是刚毅勇猛、百折不挠;节日—被作曲家记录下来的节日场景,都已成为民族的记忆、永恒的经典;情感 —人类用语言无法诠释的情感,能够通过音乐表达;夜曲—夜晚是情的港湾,是爱的秘境,也是梦的发源地;梦幻 —音乐中的“梦幻”无关黑夜或白昼;哀悼 —哀悼之情、哀悼之景,是每个人生命中无法回避的际遇;神圣—神圣感不独属于宗教,本质上它是一种虔诚、一种敬畏、一种心灵的升华。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希望走进西方古典音乐世界的成年人而言,这都是一本裨益匪浅的书。 在《恰空舞曲》中,我们独自面对这世界的内里乾坤,在音乐的河流上,我们任其包围而乐此不疲。 这是通向音乐殿堂的阶梯。扫描扉页背后的二维码,进入“音乐之友”公众号,不仅可以免费聆听为孩子们精心挑选的书中所选音乐的名家名版,而且还有一个订阅的专栏,刘雪枫老师将进一步深入解读书中的经典音乐,扫描书签上的二维码,能听到每日更新的语音讲解。音乐会唤醒沉睡的灵魂,犹如清风吹过,天地温馨如梦。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艺术语言,具有超凡的感召力。我们不是音乐家,但是音乐的熏陶必不可少,不要辜负了音乐的美意!

  《给孩子的音乐》读后感(六):音乐不只用耳听

  友人做了一个朴素却需要魄力的决定:她不打算让女儿参加钢琴考级了,盖因考级需要闭关好几个月、反复练习同一支曲子,未免枯燥。既然女儿学乐器本就不为做音乐家,还是呵护小朋友的兴趣更要紧。出身音乐世家的刘雪枫也做了类似的决定:小时候,他是囿于手不够大,放弃了小提琴的职业梦想;到他女儿做琴童了,则纯粹是不想逼迫,由着她随兴趣玩票。放弃这么好的天赋和有助益的资源可惜吗?刘雪枫倒认为,女儿收获了音乐的乐趣也不赖——没有应试的压力,小提琴成为她终身的朋友。

  中国的琴童越来越多了,也意味着想要脱颖而出越来越难了。当然,父母们的初衷或许也只是希望孩子能享受音乐,如得一益友。倘是如此,走近古典音乐未必要学乐器,重要的是对音乐的理解。若只是有“手”无心地熟背技法,缺乏对作品的解读和感情,演奏必无法动人;反之,若能调动感官,全身心投入乐曲中,不通乐理亦非享受音乐的障碍。刘雪枫创作《给孩子的音乐》一书,即是为了引我们进门,大朋友、小朋友都可领略古典音乐平易近人的美。

  书中辑录了三百余首有特点的乐曲,作者逐一点拨,或是介绍乐曲内容,或是讲述作曲家的创作机缘。读者切勿囫囵读过便罢,扫描二维码和着乐曲欣赏,方能体会其中妙处。本书不是音乐史,也不是教科书,全书的章节划分,连孩子都能理解——它依循的是能唤起共鸣又不无深意的主题:童真、自然、凯旋、梦幻、哀悼……书中提到的乐理也有限,只为解释旋律的构成。譬如说到我们耳熟能详的帕赫贝尔的《卡农》,顺带解释“卡农”原意指的是一种复调类型。不同声部依次奏出同样的旋律,循环出现,既不令人生厌,又过耳难忘。

  光用耳朵还不够,美好的音乐可以调动起所有感官。书中第一章“童真”是最好的例子,刘雪枫的讲述简直跟我们小时候看的木偶片无异。让我们用眼睛看一看,玩具们都是有生命的,待我们入睡,世界就属于他们。口哨、喇叭、铜鼓、发条、齿轮,活动活动筋骨,玩具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神童莫扎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被囚禁的琴童,他随意打翻玩具箱,都能谱成曲子。还有舒曼、比才、德彪西、克莱斯曼,顽童音乐家还真不少。以大自然为灵感,更该敞开怀抱身临其境,跟随作曲家呼吸林间的空气,闻着青草和花香,感受水流和泥土的变化。音乐中流淌的,是广阔的天地。我们甚至可以跳起来,像斯卡拉蒂的小猫一样——相传,斯卡拉蒂的小猫被狗追逐时,窜上钢琴乱弹一通,却成为作曲家的灵感。或者听着炫技神曲《野蜂飞舞》,跟着节奏想象自己长出了翅膀,也是别样的体验。

  音乐世界不掺假,却让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多了几许柔情。刘雪枫举了一例。在德沃夏克的《野鸽》中,恶毒的女主角被丈夫的亡魂夜夜纠缠,因恐惧而悲伤,乐曲却表现得悄怆动人,只因小提琴的几个下滑音显得有点滑稽。但有时,音乐中的抒怀亦可作为面对现实阴暗面的借鉴。譬如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王子眼看不敌恶魔,竟给它来了个摇篮曲;听起来很自然,细想却有点怪诞的还有马勒的《小动物为猎人送葬》等等。其实,这种正面的表达并非对他人的纵容妥协,真正释然的是自己的心。

  就书的结构和内容,不难窥见刘雪枫的用意。相比于记忆乐理和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享受音乐始终贯穿全书。换言之,读(听)完这本书,你可能无法凭一段陌生的旋律猜出作曲家的信息,却一定不惮于说出自己的理解:这首曲子是欢快还是悲伤、大概讲述了怎样的故事、适合哪些场合播放、或在何种心情下聆听。古典音乐虽然鲜有唱词,但我们能看到作曲家呈现给我们的画面、感受到场景中的气息,甚或让一段旋律代表我们的感情、融入我们的生命。

  向时无法想象,贝多芬如何在失聪之后,还能谱出诗意的“田园”惊艳我们?如果我们也像作曲家一样,用身体的每个部分去体味音乐,便不难理解,彼时的作曲家耳中无曲,但心中有曲。与音乐交融的生命又是何等丰沛美好。

  ——丁酉年读刘雪枫《给孩子的音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孩子的音乐》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