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是一本由[德] 埃克哈特·托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一):超越思维,感受存在,欣赏与追求,但别再留恋与执着
当下的力量,就是因为贯注于当下而感受存在的力量,有了源自内心的宁静和喜悦,才足够坚强地去顺应世间的无常。
我们的思维习惯于通过时间幻像找到自我的认同,过去的我,未来的我,预设许多条件的虚幻的我,却常常忘记现在的“我”。过去的已经过去,失去了意义,为何要后悔呢?未来还没有真的来临,为何要忧虑呢?当下才是全部的关键,享受当下吧(及时行乐?),臣服于当下吧(宽恕一切?),采取关键的行动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活在当下是道的智慧,而不是消极的生活态度。
如何才能体验到当下的力量呢?那就是超越思维,观察思维,进入临在的状态,建立与身体和万物的连接,书中介绍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一试,尽管本人还未掌握,但我想应该是有效的。
作者的许多思想,可以追溯到佛家、道家和西方各宗教,与肯·威尔伯的“长青哲学”有很多共性。值得推荐,但需细读,因为翻译的原因吗?或原文不够逻辑?但依然是本好书!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二):我们总是需要被提醒
我们总是需要被提醒
当紧缩在苞芽中,终究比绽放更痛苦时,时机就成熟了。”我们都希望生命是平稳顺遂的,然而,就正是在人生的风浪颠簸中,我们才能重新定义自己,并且选择是要紧缩在花苞中,用安全模式运作我们的人生,还是愿意破茧而出,享受绽放之后的美丽。
你快乐与否真的是你自己的事情,一本书可以让你变得很快乐,别人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让你不快乐,这样,我们就把自己快乐与否的权利交给别人了。
生活是我们自己在过,我们必须体会到这一点,为自己的生活和快乐负起责任。
《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就说过,我们要分清楚“生活”(life)和“生活情境”(life-situation)两者之间的不同。生活应该永远都是美好的,只是生活当中的一些情境让我们失望、痛苦。为什么生活是美好的?因为它就是“如是”,如实地存在着,不会因为你的批判、论断而有所改变。
我们想要快乐,第一步就是要和我们的生活和睦相处,不去抗拒它。生活就像大海,而生活情境就像大海的波浪,也许我们不喜欢太大的浪花,但大海始终都在那里,一直都是宁静的。
受害者是没有谦卑的心的。他们不愿意承担生活以及生活中各种情况给他们带来的麻烦、痛苦、羞辱和不堪,不能以柔软的心来接纳生活的安排。
有一种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但一定要有一颗足够谦卑的心,去相信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有一种最高的力量,或是智慧的存在,然后去寻求它的帮助,把你的不快乐、厌烦都向它倾吐。当你和它建立了一个沟通的管道之后,你也就找到了一条通往真我的捷径。
碰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我们要“接纳它,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
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能是一次灾难,也可能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儿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涵着的丰盛美好,而且是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因为当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种情绪时,你会聚焦在那情绪或事件上,这样就赋予了它更多的能量,它就变得更强大了。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不走它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人类最大的痛苦是我们认同内在小我的头脑,也就是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以为这些念头就是我们自己,或是认为这些念头都是正确的,因而盲目地听命于它们。
其实,情绪是来来去去的,它来的时候是我们召唤来的,比如痛苦是你召唤来的,来了之后,它为什么不走了?因为它被你的故事“勾”住,走不了了。如果你能停止对这些事物、想法和故事的认同,真正感知到自己是谁的话,那你就是有灵性的,不是属于物质世界的。所谓认同,就是投注自我感。举个例子,你会认同你的车,因为你今天开了一辆宝马,你就自我感觉好了一点儿。如果你的车丢了,你的内心就像被挖走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认同,把自我感投注到我们之外的事物上的一种表现。
人类最大的悲哀,就是我们从无形无相的世界,来到这个有形有相的二元对立世界当中,而在其中失落了自己。我们在这个物质的形象世界当中寻找自我,然后又在其中迷失了自我。
什么叫“在其中迷失自我”?就是你以为在这个有形有相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最后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过,值得高兴的是,当你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你就离“你是谁”的真相更近了一步。
在生活当中不断地在外面寻求不同来源的认同,永远没有安定下来的时刻。
有些信念和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一时间,我们很难丢弃,即使它们让我们受苦,即使我们知道它们未必是正确的。但是,当你能够拉开距离检视它们的时候,就说明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起步了。
心态二.因为心态××才有这个问题产生,虽然给我造成了不便,但我必须为它善后。
心态三.这个问题的产生,我也有责任,可我就是这样,我也没办法。
心态四.生命中这种事情很常见,我就是需要忍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混过去。
心态六.这个问题不是谁的错,我内在有力量,能够用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方式来面对它。
心态七.这是我的潜意识吸引来(或选择来)的问题,我其实可以为自己选择更好的东西。
心态八. 我创造了这个问题,我可以赋予它任何一种意义。现在,我选择将它作个转化,并且从中获取我的力量。
在修炼我们内在的时候,把光明带到黑暗中是一种方法,但将黑暗带到光明中是真正有效的作为。
当你的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触动了你情绪的那个人身上,这就是累积内在力量的开始。
虽然我们是如此地身不由己,主要还是因为惯性的情绪在操控。深沉的行为和情绪模式,就像计算机里的程序一样在操控我们。我们之所以会让情绪操控,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情绪后面代表的痛苦。
1.当你不舒服时,试着接受自己的不舒服与对方无关的这个事实,而试着去体会,这是你一个内在多年的旧伤被触动了。
2.与自我对话:告诉自己,不舒服的经历是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对错,不需要你去抗拒或是否认。它出现的目的是要帮助你成长,不是来找碴儿的。
3.慈悲地观照自己:去觉察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有紧绷或是不舒服的感觉,将呼吸轻柔而慈悲地带到那里,轻轻地安抚它。
4.与不舒服的感觉和平共处:通过你的自我安抚,把不舒服的感受全部包容在自己的身体里,不去批判或是压制。这时,你可以寻求更高的力量来帮助你。“更高的力量”可以是一种神.,或是你内在的至善力量,你的“高我”、宇宙等。
让更高的力量把光带进来,拥抱不舒服的那个部位,像抱着一个受伤的脆弱小孩一样,温柔而慈悲地上面的第四个步骤,是借由高频率的正面能量来中和你低频率的负面能量。在它们整合之后,你就穿越了自己一直不敢也不想面对的负面情绪和痛苦,进而看到真正的自己。
“每当我们执著于自己的身体、心智、信念、角色以及人生处境时,我们便会创造某种自我感。这种认同在我们把自己的情绪、念头及看法紧抓不放,当成自己的时候,就会无意识地一再发生。”
“你每天都会检查自己的物资是否充分——会去看冰箱的食物够不够。那你何不检查自己看待事情的心态?要知道,审视自己的心灵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
“我们认同自己某部分的经验,将那些感觉、信念、内在的对话与经历都当成‘我’以及‘我的’。一旦产生这种认同感,便会产生狭隘的自我观念,造成我与他人分离的幻象。” 康菲尔德的著作《智慧的心》
“假装自我不存在,把所有的经验都当成一场电影或是梦境。别做电影中的主角,假装你是个观众。观看所有角色的演出,包括你自己在内。让身心放松,抛弃执著的自我感,心灵安住于觉知中。仔细观察当你放掉紧抓不放的心情后,生命自身会如何呈现。”
首先,我们要放弃受害者的角色。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承认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共同创造者。 同时,我们可以看见,在创造“阴影信念”继而衍生出各种故事的同时,我们其实是有一份礼物要带给这个世界的。其次,我们要做观察者,聆听自己内在的那个喋喋不休地说故事的“声音”。或者,你可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重复自己的故事,我们甚至可以访问当年的其他人,看看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你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你会发现,自己多年来信奉为真理的一些看法,在别人眼中竟然如此不值一提。另外,你还可以以一个乐观人士的身份重复写下你多年抱着不放的故事,看看会有什么不同。当然,如果这个故事是你在出生之前就写下来的,那你可以试着去理解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帮自己安排这样的故事,有什么课题和“礼物”在其中呢? 我这里还有一个狠招,就是站在镜子前重复地述说自己脑海中总是翻来覆去的故事,说到自己厌烦为止。你也可以给自己的故事写一封信,赞美它,因为它教导了你哪些课题,同时向它表明,你决定走出限制,改变你跟它之间的关系。 最终,我们还是要去面对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一直怀疑,我们的情绪是制造故事的“元凶”。至于如何面对情绪,那你就要学会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共处了。与情绪相处的方式和其他任何人、事、物相处的方式一样,就是去全然地接受它、体验它,不要想从它那里逃开。我们的遭遇是配合我们需要的某种情绪而产生的,这是我们的一种模式、习性。比方说,你常常有不被爱的感受的话,你就写:我看见我在寻求不被爱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我们拒绝生命中的阴影,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健全的人,每天耗费很多能量去掩盖、压制自己不喜欢的部分,进而时不时地投射在周围人的身上。
那些强迫、压制自己需求的人,那些把自己的阴影锁在“地下室”的人,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因为他们的生命是缺失一块的,有一部分是永远不见天日的。
如果你的灵修到了一个瓶颈,觉得自己怎么修了半天也没有进步,那我可以跟你说(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这是你该好好看看自己的阴影,好好拥抱它的时候了。
“不去寻求他人的爱、赞赏和认同”
在心灵的层面,这个空洞来自我们与源头的分裂,而这“分裂”其实是一个幻象,是我们人类最大的一个迷思。 我们太多次地以为那个让我们感到空虚的事物是外在的,因此一直在外徒劳无功地寻找。如果你愿意反观自身,回到自己的内在,陪伴自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你会发现,你的内在空间加大了,内在力量增强了,而你的外在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三):爱、喜悦、和平
摘录几段话:
1、
事实上,你透过接纳本然而停止批判的那一刻,你就摆脱了心智。你便挪出了爱、喜悦和和平的空间。首先你停止了对自己的批判;接着你对伴侣的批判也停止了。关系中最棒的一个转变的触媒就是完全地接纳你伴侣的本然,而不需要对他们做任何的批判或改变。这么做立刻让你超越了我执。所有的心智游戏和瘾症到此结束。没有了受害者和加害人;也没有了原告和被告。这也是互相依赖的结束。你也不会被拖进别人无意识的模式里,而无形中造成这个模式的变本加厉。你们或者是各自独立——在爱里——或者一起更深入当下。有这个简单吗?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爱就是一个本体的状态。你的爱不在外界;它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无法失去它,它也无法离开你。它不依赖另一个身体,一个外相。在你临在的寂静当中,你就可以感觉到你自己无形和无时的实相,那个赋予你形体生命的隐含生命。这时候的你才可以感觉到在每一个人和众生内在同样的生命。你的视线超越了形相和孤离的障幕。这就是合一的体现。这就是爱。
2、
我们时而听闻一些人因为钱财散尽,或身败名裂而自杀的事件。这些更是极端的例子。还有人每当发生重大的失落时,就会变得非常的不快乐,或者让自己生病。他们分辨不出生命和生命情境的差异何在。我最近读到一则八十高龄的名演员过世的报导。当她的美貌遭到岁月的摧折而退色时,她变得郁郁寡欢、深居简出。她也是认同了一个情状:她的外貌。这个情状先给了她一个快乐的自我感,接踵而来的便是一个不快乐的自找感。如果她能够与内在无形、无时的生命连系的话,她就会站在一个澄静、和平的地方,观察并容许外貌的消退。更重要的是,她的外在形式,会因为她没有年龄的真如本性的光照而逐渐清明。如此一来,她的美就不会消退,反而会转化成灵性之美。遗憾的是没有人告诉过她这么做是可能的。这个最根本的知识,仍未普获世人所接受。
佛陀的教导说,即使你的快乐也是 dukka——巴利文的意思是“受苦”或“贪想”。两极是一体不分的。意思就是,你的快乐和不快乐实际上是一个。只是时间的幻觉把它们分割了。
3、
你一旦认同了某一个负面情感形式之后,你就不想放下它。而在一个深层的无意识里,你并不想做正面的改变。改变无异威胁了那个沮丧、生气、或忿忿不平的你。然后你就会忽视、否定,或破坏你生命中的正面情感。这是个常见的现象。也是一种疯狂。
负面情感完全有违自然。它是心灵的污染源,人类对大自然的毒害和破坏,与集体人类心灵中所累积的负面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中,只有人类知道负面情感。正如没有其他生命形态会违害和毒化生养它们的地球一样。你可曾见过一朵不快乐的花、或一棵有压力的橡树?你曾经碰到过一只垂头丧气的海豚、一只自尊心有问题的青蛙、一条无法放松的鱼、或者一只怀恨在心的鸟吗?只有那些和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才会与人类的心智和疯狂声气相投,进而偶发类神经质和负面情感的经验。
------------
宽恕。
真爱没有对立。
因势利导,以柔克刚。
全然的接纳,臣服于当下,不随境而转的心灵平安,无条件的爱。
对生命不做抗拒,就是处于恩典、自在、和轻松的状态里。
切勿用负面情绪污染你美丽光明的内在本体和地球。
不要容许不快乐在你的内在有任何落脚之地。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四):当下的修行
这本书确实是我震撼,特别是前几章,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自己种的因,才使得有了某种果,没有好坏。
最最发人深省的是“思维空白”。我有太多的时间是活在过去的遗憾愧疚懊悔中,有太多的时间是活在未来的期盼向往焦虑中,当下的时间都被挤尽,成为品尝过去,幻想未来的工具。活在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不用后悔,不用焦虑,每一刻过去和未来都在当下展开。抛弃思维,感受空白。
你不用再害怕任何事,任何人,因为你拥有了最本质的东西:生命。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个的话,生活会轻松很多。
当下的修行是时刻关注当下,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件事上;当你在等车等人的时候,抛弃抑郁和焦虑,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一呼一吸间感受生命的能量。想象自己是一潭深邃的湖,湖底的平静就是你内心深处的宁静。
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灵性修行书之一,这是一个人类给全人类最好的礼物。
这本书得反复地去读去感悟,因为生活的嘈杂会一点点磨掉你慢慢积累起来的灵性。等疲惫和迷茫的时候再拿出来看看,将感悟刻进生命。
个人觉得本书也是一本很好地治疗抑郁症的书。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五):转的一篇书评~~
内质中有着一种悲观与喜悦抗衡,常常打搅了当下。
悲伤时放声哭,喜悦时唱首歌,作为心情的打点,却没有压抑情绪,反而压抑了性情。喜悦时我们总能挂起简单的笑容,对一切满怀信心,踌躇满志,以至于忽略一些情致,唐突了当下,又落到悲伤的境地,殊不知那一些或平常或悲观的心才该得以重视;悲伤时放声哭也许不是最好的方式,有限的生命为何挥洒那么多珍贵的泪水,我们为何而悲伤,我们对过去的追忆与未来的畅想只能徒增忧郁,我们活在当下,过去和未来只是时间的假象,所以,重要的并不是喜悦时会歌唱,而是悲伤时唱首歌...
做过的事有时记不得,说过的话有时忘记了,往往不是忘记了,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说什么,往往也不是记不得,而是曾经的“当下”处在于过去和未来的对话中,而遗失了自我,丧失了自我,自己的所说所做等于吃醉人的谵妄,等到意识苏醒,等到一切事毕,感觉上很累,精神上很虚,那虚伪的忙碌最能让人丧失信心,继而对生活以轻视,对生命已无望,便也纵容了自己,悲伤了自己。
有着太多相似的记忆,有着太多相像的经历,又有着让我始终应接不好的“当下”,让我更深的确信,人有着双重意识:一重就是对待事理时直观的反应与应答,常常是一种惯性思维模式,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另一重意识便是最本质的自我,是思考着,寻觅着,感知着当前的事物,对当下深深的触摸与作为…
有了惯性我们不能没有准备,入世并不代表丧失了本质,我们沉沦也好,迷失也罢,总不能丧失一些内在,我们注定不能完美,我们可以失去,我们可以存有瑕疵,但我们不能不接近完美,不能不获得,不能不对失去有着一种愧疚,否则便成为了真正的沦落。
人不可能处处机警、时时机警,让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师出有名”,过于充实过于饱满会把人变成不断充气的气球,最终膨胀的爆炸。然而太过做作的行为只能充作悲伤的筹码,那伪饰的信心如诬陷他人的谮言般终究会被现实所戳穿,不是误导了大众,而是蒙蔽了自己...
肯定的说,蒙蔽了自己的人也并不是毫不可取之人,最起码是一个肯思考、有头脑的人,只不过他们在思考的同时却没有停止当下的形为,以致于用弥补过去的方法、对于过错的补救用在了具有创造性意义的现在,使得过去,以及未来的“过去”始终处在一个“恶性”连锁中。
一个不羁的灵魂需要一颗安静的心。
要学会独立思考,要自私的学会只顾“当下”。
生活在别处------思考
生活在当下------作为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六):看不下去了....小我是你的左右手,它不是你的敌人!
我也是看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进来的,从虚心到烦躁,看不下去了这书。看不懂,疑问很多。再来,给自己对灵修的兴趣灭灭火。
前两章讲到心智喂养了小我所以才导致痛苦,或者最终必然导致痛苦。可是作者并没有对“心智”“小我”“临在”“真我“下严格详细准确的定义。作者提出人们为了认识并获得真我灵魂的喜悦,应该审视“心智”,让本体“临在”,破除“小我”。首先他否定了小我,似乎把小我看成了妖魔鬼怪,“你不是你的工作,社会地位,外貌,认可,成就,金钱,亲密关系等等” 人在俗世中不拿这些标签来衡量别人或者自己谈何容易。更让我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些东西就一定是坏的,与内心的喜悦相冲突的呢?我觉得人是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能的,这些也许不足以是幸福本身,但应该是实现幸福的手段和途径,这种价值作者如何断定它是属于“小我”的? 也许有没有可能它是属于“所谓那个喜悦的真我本体”的呢?再者,作者否定了“心智”,为什么“心智”就一定是坏的对心灵的喜悦和自由没有好处?行读着读着行文间作者似乎在说不要相信你的逻辑,你的思维,他们只是在为小我服务,要相信你的感受,你的身体,你的情绪才是正确的。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危险”。如果遵照本书,那估计我接下来会分裂。这种与自己的大脑对抗的状态,就是所谓本我的临在吗?让人质疑。关于“临在”作者一直说要让你的真我“临在”,何谓临在,何谓不临在。私以为其实无论什么状态,“真我”都是“临在”的,任何时刻,你都是有身体感受,情绪感受,心灵反应,心智思维的。只是看你怎么去处理这些心理而已。最后,对于“真我”提出一点怀疑,“真我”为什么永恒而不灭,为什么全然是充满爱和喜悦的?这会不会是作者的一厢情愿?
其实我觉得这类的书只要有些说法能够给人一些安慰鼓励,就算是一本好书了。可是我总是隐约地担心书中附带的伪科学或者谬论,哪怕它能提供希望和向上的力量。比如书中讲到的“冥想”能够治愈初期病情。不喜欢这种说法有自欺欺人的味道。诚然当疾病或者困难来临的时候,人乐观的心态平衡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不能否认疾病和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我想我提出了这些异议,也必定是因为书中一些内容牵动了我敏感的一些神经一些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吧。这本书仅仅是作者的一些假象观点或者信仰一家之言。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救世主。小心不要让灵修类的书变为你的救世主,即便感动即便触动内心,保持理性,不要被他剥夺你自己的思想。
不喜欢作者观点中把“小我”和“真我”比喻成光明和黑暗那样绝对对立。否定心智是危险的一步,我觉得应该是提升心智,接受自己的情绪同时保有分析情绪背后真相的理性。如果说有永恒和不灭的灵魂的话,我相信它是存在于任何事物概念里头的,它必然存在于“小我”“真我”中,也存在于“光明”和“黑暗”中,它是应该是无法切割的,因为它不是一种组成部分而是一种本质。也许它从来没有喜悦也无所谓痛苦。
与其幻想人的灵魂有“真我”而且它是神级别的绝对完整喜悦,否定自己的心智,思考和大脑,推翻”小我”来寻求真我的开悟喜悦。不如把这个命题改成如何获得幸福,我认为,是接纳自己的需要并且接纳别人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尊重别人的价值。因为这个世界不只有你自己一个人。再者,相信善良相信爱,提升自己的理性去分辨真正的爱还有假爱之名的层层布局,学会正确爱的方式是真心的无条件的自由的。这恰恰需要建立小我通过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尊自爱的人才有爱的能力。小我是你的左右手,它不是你的敌人。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七):修炼你的心灵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感觉幸福的人越来越少。每天我们在熙熙融融的人群大潮中不停奔波,为着房子、车子、孩子以及种种而不停奋斗。一辈子的生活是否就是为了这些?读读《当下的力量》,也许会有些感悟。
严格来说,《当下的力量》属于心灵修炼书,最佳阅读方式是在晚上睡觉前,喝上一小杯牛奶,身体保持放松的时候再来阅读。让你的心保持柔软,才可能真正体会这本书的精髓。这本书不是用来读,而是用来体会和融入。让我们从分享书中的一个小故事开始: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
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
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
“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
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
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我们是乞丐么?那些没有找到他们真正财富,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物质上的财富,他们依然在四处寻找欢乐、成就、安全或爱情的残余,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存在。
现代的人为啥会活得很累?因为我们总是在为未来在不停地打算。什么时候能买有一个更大的房子?什么时候能有一辆更好的车子?小孩什么时候才能上更好的学校?未来,永不停息的对未来的追逐,让我们自己掉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追逐——达到——不满足——再追逐。
当下是什么?当下就是我们现在在读书评、在说话、在工作、在生活。在当下,把自己的心放在现在做的事情中,沉浸在其中,安心地做,不要去想有意义还是有意义,不要去想对未来有什么作用和帮助。只是纯粹地做,用心地做,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一片空明,你会发现自己也同样能享受当下的宁静和快乐。
我观察过很多幸福的人。有的是接近夕阳的老年人,他们在阳光下开心地聊着天;有的是心态稳定的中年人,他们在稳定的生活中体验着生活的每一个快乐;有的是专心致志的小朋友,他们在快乐地奔跑着、呐喊着。其实所有这些幸福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忘记未来,享受当下。
当下应该是被享受,少抱有功利的思想来看待当下。当下不只是赚钱、往上爬,当下更多应该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看看书,喝杯茶,聊聊天,写写文章,享受当下带给你的快乐,这才是人生。
不要让你的大脑来主宰你。一心一意地做事情,大脑里自然不会发出那些奇怪的噪声,不会有个声音大声在呼喊:“你应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又想起某位开悟的大师说过:“开悟以后,吃饭就是吃饭,砍柴就是砍柴,吃饭的时候不会想砍柴,砍柴的时候不会想吃饭。”
不喜欢成功学。很早以前也曾经为成功学兴奋过,看着某位大师在台上大喊着“我为什么不能赚一个亿”,人性里的那些浮躁、虚荣一下子就被煽动了起来;而今天更看重的事情,是我现在实实在在在做什么事情,自己得到了那些修炼和提高,自己是否真正享受这个过程。
重视当下不是要没有梦想。当下和未来是硬币的两个面,两者本来就是一个总体。重视当下是要欣赏当下的这个瞬间,而心怀梦想则是期望着未来会更加美好。心怀梦想更要重视当下,从当下做起;心怀梦想重视的不仅仅是那个结果,而是由一个个当下连接而成的过程。心怀梦想,重视当下。
多做一个旁观者。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现在做的事情,未来要做的事情,多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那个人真的去做了那些事情么?用有趣的眼光来审视那个远处的自己,也许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更可爱。
把握当下的力量,让自己的内心更宁静、生活更幸福。
好的知识需要传播。动两下手指,即可将今天的好书评价分享给更多朋友,让更多人都能轻轻松松读点好书。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看到本书的更多试读内容。
本文撰稿:波波羊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八):NOW!当下!
在tumblr看到有人建了一个关于”地下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博客( http://undergroundnewyorkpubliclibrary.com),乘客等车的过程里不是看手机,不是发呆,而是捧起厚厚的书卷,读书。因为这个博客,我买了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安吉拉·卡特的《爱》、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先读的是《当下的力量》,恰好在2012传说的“世界末日”前,因为一个故事(原链接: http://undergroundnewyorkpubliclibrary.com/post/38154967469/the-power-of-now-by-eckhart-tolle-borrow-i ):
一个男子拖着个箱子,箱子上的字就是书的名字以及作者的姓名。他想用这样的行动告诉周围的人,他从这本书里得到的力量,所获得的改变,他想告诉别人既然他可以,那么你也可以。
是的,我也想。于是,我打开这本书。此时此刻,我只想改变自己,把这些文字作为一个标杆。我想看看将来回头看是不是有所改变。目前,我所拥有的只有这个了:当下。
书读完,我大概能讲出,它告诉我(有点像小学里写中心思想):
gt;>当下时刻是你所拥有的一切,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当下这一刻;P27
gt;>把对当下时刻的意识作为一种习惯;P49
gt;>不要被过去制约,不要去想未来,当下的时刻最珍贵;P43
gt;>如果一味等待,意味着你需要未来,而你不要现在;P84
gt;>去观察去感受(内在、外在),不要去判断或分析你所观察到的内容;P50
gt;>“小我”会让你恐惧和消极,内心抗拒让你变孤立;
gt;>放下内心的去抗拒,完全接受你的“此地”和“此时”(学会宽恕),改变你做事的方式;P81
gt;>当无法忍受时,你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离开、第二改变它,当前两者都不能,那你就选择第三种,完全接受,放下抗拒,臣服于它;P80
gt;>提升你的内在。
“天亮了 / 我们就要指给你们看 / 贫穷且破烂 / 烟雾迷蒙的时代 / 希望这一次 / 不要害怕继续” —— 夏宇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九):解决心中疑惑
过去已经发生,未来还未发生,专注于“临在”即当下。
如何进入临在?通过对周围事物的倾听,对呼吸的仔细感受,对身体内能量流淌的感知,摆脱对思维的依赖,所谓寂静,不过是种相对,所以在你倾听某种声音的同时,也是对寂静的聆听。
思维有时候是抗拒,是对已有事物的固有判断,学会对临在事物本身的臣服,臣服不是对一个人、一件事简单的说“是”,也不是逃避,而是通过对本体的判断,通过积极的方式,达到的一种状态。
对于恐惧,要么远离他,要么改变它,要么接受他,所有人皆会死亡,或者对于当下的技术来说是这样的,所以大家的归宿最终都是一样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感受当下。
生命旅行的内在目的,外在的可能失败,内在却获得成功,想到了锤子手机这几天正在传播的故事,一群智商情商很高的人,做出的手机却未能获得大卖,在这里或许是同样的道理,表面上商业的失败,却获得了工匠般的精神尊重。
此书本来读起来很累,读着读着节奏加快,竟然有种酣畅淋漓之感,在看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思维和当下状态的碰撞,会怀疑观点,但是看着看着发现后面的问题解答就是对前面质疑最好的回答,so,第一次读的朋友们,不要被因为部分观点不一致而停滞,读完后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十):和身体相处
如果没有接触过任何灵修方面内容
直接读这本书可能有些艰深
建议先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
以故事的方式 写得很浅显易懂
先接受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
再读起来就要容易些
但即使这样
我还是花了几天的时间阅读 反刍
做了超过1W字的摘抄
之前小病了一场
书上说 疾病是情绪的体现
再之前 是持续了一个月的不开心
尚未找到什么原因引起
表现为不想笑 不想说话 不想与人接触
买了一堆灵修的书
看了之后
外加好好休息
心情要好很多
现在我会有意识地观照自己的身体
睡觉之前深呼吸
静下心来看身体在干什么
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有时候突然哪儿疼一下 哪儿痒一下
但这个时候大脑是没有思维流的
会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这几天都是在飞机的轰鸣声中醒来的
大概在7点半多的样子
感觉飞机从南边飞过来
经过我家上空 再向北方飞去
在轰鸣声逐渐远去后
留下一片寂静
很好的一本书
但我仍然不得不承认
这本书以唯心主义为基石
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一种类似上帝的未显化状态的体现
与我用来认识世界的唯物论有差别
所以在这一点上
让我比较难接受
但也许如小鸡所说
科学只是用来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