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太太,晴天难过,雨天也难过。邻居问她为什么呢?老太太说:我大女儿是卖布鞋的,二女儿是卖伞的。晴天时,二女儿的伞卖不出去,所以我为二女儿伤心;雨天时,大女儿的布鞋卖不出去,所以我为大女儿伤心。邻居就跟老太太讲:“晴天的时候,你大女儿的鞋子可以卖出去;雨天的时候,你二女儿的伞可以卖出去。不论晴天还是雨天,反正你总有女儿能把东西卖出去,你应该高兴才是啊。“老太太一听很有道理,从今以后老太太每天都眉开眼笑的。
老太太女儿的情况一点都没变,可老太太思维一转换,就由原来的愁眉苦脸变得开心快乐了。为此,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A是事情的因,C是事情的果,B是个人认知和信念。同样的因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果,同样的因同一个人转换一下思维也会产生不同的果。比如上面老太太的例子。
当老太太的个人认知和信念比较消极的时候,看到的是事情不好的一面,自己就是悲观的。当老太太的个人认知和信念比较积极的时候,看到的是事情好的一面,自己就是开心快乐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面对结果C时,总是认为是A因导致了C果,疲于奔命地处理与A相关的人和事,但引发C果的,很大程度上不是A因,而是B,也即人们的认知和信念导致了C,而人们能够掌控和改变的也只有B,B改变了C也随之变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内心投射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物随心转,境由心生。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我们受苦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思维。我们应该掌控自己的思维,让自己过的更快乐。
心灵地图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说,我们对现实的种种看法,交织成一张心灵地图,我们每个人都是根据童年时的经历,形成这张心灵地图,并靠这张地图活在这个世界上。
人类潜能的导师斯蒂芬◆柯维也用思维定势地图来阐述类似的说法。斯蒂芬◆柯维认为,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一个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这个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
罗杰斯说: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用我们的心灵地图或思维定式地图诠释所有的事情,从来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地图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态度与行为皆源自这种假定,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是管中窥豹,因此,要安然走完人生中美好而又艰辛的长路,就需要动用我们的元认知能力,不断修正这张地图。
失去的当下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是过去的经历以及继承的集体文化思维模式的结果。在我们的集体文化思维模式里,是没有当下的。一方面,思维认同让我们失去了当下;另一方面,永远在等待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忘记了当下。
——思维认同让我们失去了当下
我们经常不由自主地用我们的心灵地图或思维定势地图,并通过ABC理论,给周围的人、事、物创造一些列的概念、标签、判断等,这就是思维认同。因为我们的思维和想法都在我们自己的脑袋里,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些思维就是我的,但真相并非如此,我们以为的---我们自己的想法,很可能只是别人的想法或别人思考的结果。
思维认同分为一般无意识思维认同和深层无意识的思维认同,在深层无意识思维认同中,当痛苦之身被激活,一点点小事都能引起情绪上的轩然大波。
因为思维认同,我们每个人都是强迫性思考者,都是思维上瘾症者,我们很少能真正专注于当下。不信你仔细想想,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是不是很难专注于这件事情本身?你的身体在当下,但你的思绪总是处于游离之中,不是为过去的事情懊恼,就是为未来的事情担忧,独独很难安住在当下,享受当下。
你能不能试试,在吃饭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地享受饭在唇齿之间移动;在洗手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只是享受水流滑过肌肤的感觉。大多时候,我们很难做到,我们一刻不停地思考,永不停息的思考为我们制造了大量的思维噪音,它不断为我们折射出恐惧和苦难的阴影。而且我们80%-90%的思维都是重复性的,这就是我们消极的本质和思维运作的障碍,它导致了我们生命能量的严重损耗,造就了我们的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是我们受困的生命能量,它是我们过去未被合理表达或者适当释放而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能量场。痛苦之身寄生在我们体内多年,以负面能量为食。思维层面以批判的形式存在,情绪层面表现为负面情绪。痛苦之身认同过去,并强迫性地把过去的一切投射到未来,不断为我们制造痛苦和焦虑,我们的身体在当下,思维却总是跑到过去和将来,切断了身体与当下的连接,失去了当下的力量。痛苦之身认为,他人对你所做的事需要对你的今天负责,需要对你的痛苦和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负责。其实,该为我们负责的是我们自己,而且我们不能因为过去而阻挡了当下的力量。
——永远等待让我们忘记了当下
后来说,等孩子上大学她就享福了;
后来又说,等孩子娶媳妇她就享福了;
再后来说,等孩子有了孩子她就享福了;
再再后来,等孩子的孩子长大了,她就享福了;
……
这个女人一生都在等待,等待可以放下生活重担享福的时刻。等待意味着她将未来视作救赎,等待意味着她需要的是未来,而不是现在;她要的不是现在拥有的,而是现在没有的。可是人只要活着,就没有放下重担的一天,所以那是一个永远都等不到的时刻。而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可能就是你、我、他/她,或者是我们身边的至亲好友。我们的口头禅就是:“等我们有了钱……,等孩子长大了……,我们未来有无数的日子,却独独没了现在。最后,我们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了现在,也失去了未来。我们想要的不会在原地等我们,即使它们依然呆在原地,时过境迁后,我们也早已没了当初的心境。
我曾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个能够活在当下,从不等待的人。女孩花很少的钱用心将租来的房子打扮出了家的感觉,朋友笑她,租来的房子,用得着吗?女孩掷地有声地说:“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在租来的房子里,我仍然有资格拥有每一天的生活。”是的,我们有资格拥有每一天的生活,而不是等待一个遥遥无期的未来,这才是我们对当下的态度,。
用当下的力量化解你的痛苦之身
每一刻,我们的意识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栖身之地。当我们陷入思维认同的陷阱里,很容易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你会不由自主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以及未来的期待之中,你被自己的思维所控制,成为思维的奴隶,心思完全被过去和未来占据,容不得当下;2.思维认同导致未来只是过去的复制品,人们看起来好像是有选择的,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因为你已经被你的思维控制,表面的变化有可能,但真正的变化很少发生;3.你很难真正在当下采取行动,依靠当下的力量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们应努力摆脱思维认同,因为你不是你的思维,思维只是你意识的一部分。你可以成为你思维和行为的观察者。当你学会观察你的思维,思维就会逐渐放弃它的强迫性,临在意识就会瓦解你的痛苦之身。
过去是我们记忆的痕迹,未来是幻象的当下,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能够真正瓦解过去的也是当下,当你真正沉浸于当下,就会感觉到自然平和;能够决定未来的也是我们当下意识的质量,只要我们臣服于当下,仅仅关注行动本身,不再担心行动的后果,行动的结果自然而然产生。
臣服是一种顺随生命流动的深刻智慧。我们唯一能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就是当下的时刻,所以臣服就是无条件、无保留地接受当下的时刻。
首先,倾听大脑的声音,观察你自己重复性的思维模式,观察你如何为你的生活状况、为你自己和他人贴标签。不批判、不指责、不认同,因为你不等于你的思维,你是你思维的观察者。别让你的思维控制你,别让过去和未来影响你的现在。
其次,从你的思维认同中解放出来,内心毫无保留地接纳事实;消极心态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阻碍,它不会消除不利条件,反而让不利条件持续不散。臣服于当下,或者你接受当下的现实状况;或者你接受自己的内心状况。
再次,积极行动,保持对当下的觉知,尽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要做的事情上,让过去消失吧,只有在过去与现在绝对关联时才引用它,尽最大努力从泥沼中摆脱出来,用当下的力量去处理,化解过去,筹划未来。
更好地利用生命能量
当思维占据你的注意力,当强迫性思维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的思维上瘾症,我们就失去了对当下的感知,我们需要从思维中收回意识。将原来陷入多余无用思维中的大量意识释放出来。有两个常用的办法。
1.冥想:坐在椅子上,脊柱挺直。闭上眼睛,深呼吸,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下腹部轻微的收缩或扩张,如果注意力被各种思绪打扰,不批评,不指责,把注意力拉回来就可以了。感受你的内在身体,感受你内心深处的和平与宁静。
2. 扫描式感受身体的内在能量场:每天临睡时或起床前,平躺着,闭上眼睛,均匀地呼吸,将注意力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逐个扫描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受身体的每个细胞,感受这些部位的内在生命能量,最开始的时候,注意力总是被各种思绪打断,没关系,只要把注意力拉回来就可以,不批评,不指责。
当我们能通过冥想或扫描式感受身体将注意力安住在当下,我们就能更好地利用生命的能量,将注意力集中在正在要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外部世界和思维,。我们的思维、情绪、恐惧和欲望或多或少还在,但是我们再也不会在思维中迷失,思维再也无法控制你了。
美国作家弗格森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做自己思维的主人还是奴隶,全在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