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受伤害的经验,一般都会在心里形成强大的自我挫折反应。
在自我认同的心理上,就好像缺了那么一块,无论如何都要找回来将它补上。
一方面想籍此让事件回返原点,来证明自己的无辜,以及合理化认知上自我正义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想要亲眼看见什么是报应,若非如此,似乎盘子就补不起来。
实际上,因缘已经改变,你气的那个人,在现前因缘已不存在,可是你却不甘心,坚持将破了一角的盘子带在身边,一直紧紧地抓住自己,不断假设那不存在的事,一定要重新还原才好。
等到那人得了报应,破片补上之后,自我认同的盘子才会完整。
其实,如果你愿意,盘子不需要补也没关系,用干净的纸板代替,可以用就行了!
务实一点,接受眼前的因缘,不要死板板地抓住过往因缘中固定的想法,这样,你就可以轻松地活在当前。
若是要你放下他、原谅他,慈悲地忘记他过去的行为,或者诵经、将功德回向给他……那一套都是用不上的,实际上你也做不到。
师父更不打算让你这么做,只要能调整你对这件事认识的深度就可以了。
人们对于不满的事,都强烈地希望尽快排除,在因不满而生起瞋怨与愤怒的互动里,又产生新的回应,并一再地引发另外的问题,就这样轮转不息。
你若执意如此,纵使 佛陀在世也救不了你。
此时,需要了解的是“煮沙不能成饭”,这不是放过他,而是放过你自己,唯有如此,你才有力气面对,并重新认识这件事,继而努力将因缘加以改变。
“君子无隔宿之仇”这句话说来容易,但若不具备因缘观及离贪、断爱的智见,是不容易做到的。
静静地想一想,原谅对方也好,放过自己也罢,不管如何回应,都应懂得在当前结上一段好缘,一点一滴地将为人处世导向正确的方向。
比如,你一天到晚希望先生改变,你赌气,他也和你呕气,就像两条犀牛对上了。
此时,要有一点智慧,与其赌气,不如先做一些好的因缘,释放出你的善意,让犀牛慢慢变成驯鹿。
“诸法因缘生”,要从因缘去看,而不是从那个人去看,则天下没有不能改变的因缘,有当时的因缘,却没有你想法中的那个人,改变因缘就好,度那个人做什么呢?
因缘一直都在转变,所以,每天都是有机会的。最后你就能明白:原来以为有你气的那个人,其实只是一段因缘而已,现在那因缘已改变,我气的那个人仅在记忆里。
这件事说来容易、做来难,人生有顺境与逆境,亦有悲欢离合,在所经验的历程当中,每个人都有许多故事。
世人不解真实,爱时,贪执得不得了,恨时,又恨得深切无比,两种极端犹如水与火。
不管你的爱或恨有多深,终有一日他会忘记你,而你也会忘记他,这就是现实。
那么,你觉得最可贵的是什么呢?自己好好想想。
本文节选自《正法之光》第21期第45页的部分内容,文字有所调整、润色。
分享 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点击进入禅师简介
佛陀正觉后2450年(C.E.2018)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忏悔的两个盲区 ‖ 如何不活在仇恨中 ‖ 佛陀是靠打坐悟道吗? ‖ 阿育王如何变造佛教分裂僧团? ‖ 安居对僧团的意义 ‖ 对佛法极端错误的几种认识 ‖ 好好回应爱你的人 ‖ 选择让生命更成熟 ‖ 有两种人可以过得好 ‖ 活着就是做好这三件事 ‖ 痛苦来自于比较吗? ‖ 从哪里能学习到原始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