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 佛陀圆满的教法,为众生远离贪、瞋、痴烦恼,成就圣者证量而宣讲。
然而,对于崇高的佛法,迷惑烦恼的凡夫并无法完全领纳。
更由于历史上不同地域、时空、种族、宗教信仰与政治干预,法的内容起了极大的变化。
佛法在人间流传的过程中,依着众生的烦恼与需要,逐渐朝向与法悖离的四个方向发展。
无限的福佑
虔诚信仰的情感,加上无知与迷惑,自然令信众心目中崇高的 佛陀神格化了。
如此像神一样完美的 佛陀,不断应和着众生需要,给予无尽的庇佑,而成为“无限福佑的圣者”。
虽然明知修行必须付出代价,也会有所功德,却期待自身的努力可以减至极小化,相对的收获却要极大化。
这造成佛弟子们不再努力修行,而代之以持咒或祈福仪式来满足所求所愿。
这种完全依据自我需求作为主导的认知,逐渐造成“修行方法的功利化”。
常乐我净的期待
希望只要稍加努力就能获得永生、富足安康、无灾无殃……这种希求造成佛教的发展朝向天堂化、理想化,逐渐脱节于实际的现实。
不离欲乐而妄想得圣果
欲乐为因,必会引发系缚、失落的苦,不离欲乐必然无法朝向离欲、解脱的圣果。
但迷惑、烦恼的众生,多么希望既能不离开种种欲乐的受用,又可以证得诸苦灭尽的圣道。
于是,众生的佛教逐渐朝着世俗化、在家化。
即所谓的——烦恼即菩提,火焰即红莲;欲乐不思离,圣果也想要;不需出家戒,方便有智慧……
佛教为了走入众生的世界,而有凡此种种方便的说法,也造就了急功近利的修行法门,使整个佛教世俗化。
而现实中,凡因缘所生法,皆会受到因缘的限制,不可能永远富足,也不可能从心所欲。
但迷惑的众生不愿努力修行来断除烦恼,达到苦的灭尽,反将修行的功德寄望于天堂或万能的 佛陀。
佛法在人间流传,改变是必然的,不需要谴责是谁的过错,应以平常心来看待,因为这个时代不这么做,另一个时代也会将之改变。
众生界的佛教,本就随着众生的烦恼不停地在变化,历史与人性的种种影响与牵动,是不会停止的。
佛陀是见“因缘法、缘生法”而成就正觉,但因缘法并非 佛陀开创的教义,而是“发现”一直在世间运作的事实——眼前的一切无非皆在因缘的关联中。
生命发生的过程终究只是缘生,人生所有的一切既不会“天长地久”,也不曾“曾经拥有”。
青春、美丽、名声、聪慧、学问……都只能经验到历程而已,但无明众生却因不知而生贪爱,一旦所求无法实现,就误以为自己能力不足,或他人障碍阻挠,致生瞋怨,产生对立……。
如能明见因缘现起的机转,就会明白:所有一切的发生,皆是在影响中形成的过程,既无法拒绝,也无法掌控与期待。
身处如是的现实,“想拥有”是一种无知,而这种无知的想法与努力,则会导致痛苦的牵缠;因此才能生起正见——知贪爱是苦,离贪才是离苦的正道。
而 佛陀所说的苦,并非仅指感情上的痛苦,而是现实上不得不如此,让有情众生面对时,感到压迫与无力的那种——无法主宰也无法决定的苦。
人们因为幻想而快乐,经由想象而自以为拥有,当状况转变,则又误认为是失去而痛苦不堪。
若能正念、正智住,将无谓的幻想去除,世间仍然照常运作,改变的是你的迷惑以及因迷惑而造成的追逐。这就是 佛陀真实的离苦之道。
本文选自《正法之光》第17期第37页的部分内容,并参考《正法之光》第21期 8-9页《佛陀的佛法与众生的佛教》的部分内容,文字有所调整、润色。
分享 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点击进入禅师简介
佛陀正觉后2450年(C.E.2018)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忏悔的两个盲区 ‖ 如何不活在仇恨中 ‖ 佛陀是靠打坐悟道吗? ‖ 阿育王如何变造佛教分裂僧团? ‖ 安居对僧团的意义 ‖ 对佛法极端错误的几种认识 ‖ 好好回应爱你的人 ‖ 选择让生命更成熟 ‖ 有两种人可以过得好 ‖ 活着就是做好这三件事 ‖ 痛苦来自于比较吗? ‖ 从哪里能学习到原始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