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篇

  《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由[日] 原研哉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一):这是一个综合问题

  我听说,海尔在日本卖的洗衣机会和国内的不同,首先就是外观设计上,会比国内的雅致许多,虽然海尔是一家如假包换的本土企业

  我曾经也因为东方树叶的饮料瓶的设计买过很多次,虽然我觉得它的饮料本身并不怎么合我的口味,但听说厂商高价请了设计师,但销量却根本不能望“那种毫无设计感的某师傅绿茶”项背。

  这大概也验证了书中所说的:【这是一个综合问题——可以说是品味或者品格的问题。当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时,人们的消费欲望可能轻易被改变】,大众消费欲望没有提升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光靠设计师的推动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这对于寻找物品实用功能(更何况有些实用的功能用起来也是那么的别扭,或许应该叫做“能凑合用功能”)背后还有更多追求的人来说是很悲哀的事情,因为你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让你感动的商品,物的一味膨胀堆积,却不会有触动心的东西。但反过来说,其实也是有好处的,也许处于一个像日本这样到处都有设计师思想闪现的商品社会,或许看多了会不会也会产生怠惰?正是贫瘠,才会让闪光的东西更为闪亮,这背后最重要的当然是训练自我的鉴赏能力,保持一种敏感感受能力。

  另外书中的两点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是无印良品那一段,对这个品牌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情愫,估计以后会更多买了

  一个是作者把快速发展中国比喻成青少年(青少年这个比喻很棒符合我眼中的青少年荷尔蒙乱喷一团焦虑不可调和的感觉),并说幸福感并不能仅仅靠经济的高速增长来获得。而日本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更为清楚的看到这一点。从而采取静观,内观的态度

  跟国内思潮两极分化严重的各个方面一致,对某岛国的认识,也是一样个人当然会认为某岛国在很多方面有我们根本尚不能企及的地方,现在两国似乎关系相当紧张,只能祈祷世界和平,阿弥陀佛~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二):设计的本质是信息的传达

  信息建筑:所谓的印象是借由人的器官(感受器)来接受信息形成感受刺激,并把这些刺激和大脑中原有的记忆组合、联系而成的结果。设计则是以这种组合而成的印象为前提,并且有意识的干预这一组合过程行为

  信息的构筑: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干预组合印象生成的过程。

  明确设计目的,然后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去表达

  人一个积极的接受感觉刺激的容器,针对这种容器,寻找出“让人感受到设计目标”的方法

  在运用这一方法去传达信息。

  明确要传达给用户的信息,然后清洗易懂的方式传达。

  有时可以反向设计,通过空无一物的容器取代信息本身,为用户留出想象的空间,他们所给出的意义填充和容器共同完成信息传达。

  MUJI给消费者"这样就好"的满足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三):与自然相处方式其实就是等待

  首先归零,抛弃所有。一无所有中蕴含所有。

  一直很喜欢无印良品的东西,逛街的时候即使不买东西,也总会去里面转转,整个店内给人的舒适感觉是无法与语言形容的,不突兀,不浮华,仿佛接近现实,但是没有现实的残酷与真实。读了《设计中的设计》,我才知道背后的居然是原研哉。

  之所以会关注这本书,实在是设计部的那帮人把我逼到无法应对的窘境。明明出来的作品有那么一些不对劲,但是总是高喊,我们才是专业的。好,你专业,我就要比你还专业,我就看了《设计中的设计》。挑选这本书的原因,也是因为书本封面的设计让我舒服,就是连腰封也让我不讨厌。

  本着这样猥琐的初衷,可以想象拿到手中的时候,自己有多么失落。但是如同封面一样,看了这本书的我,内心的收获是满满的。

  首先,原研哉的整体个性,沉默内敛,不事张扬;追求自然,寻找自我都是我所欣赏的。

  其次,文中虽然与我要的设计无关,但是道出了设计最本质的东西,这些反而是那些所谓称自己是设计师的人所不知的,比起这些,这些设计师是不幸的。

  最后,就是原研哉看待日本以及日本文化的眼光,我觉得真是一语中的。简短,但是很有分量。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四):还挺好的给了我一些思考

  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原研哉在做一些设计的时候详细的思考过程和设计步骤,同时也分析了日本的设计风格,和社会审美风格的成因。给我的感觉是呢,对于日本设计文化的分析还挺详尽的,说日本是因为之前闭关锁国了几百年,突然一下明治维新,美国的,西方的,全世界的审美都涌进来了,十分杂乱,所以日本人在这种设计风格的冲突和杂乱之后,还是选择了回归简单。看了之后不禁让我反思了一下中国的设计环境,感觉中国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西方文化包括亚洲邻国的文化进入之后,一下子受到的刺激太大,就想要一下子现代化了反而抛弃了原来的中国特色。包括可能之间有段时间共产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十分强烈,所奉行的审美就是实用主义,中国很多传统的美学在那个时候就没落了,甚至现在虽然有重振旗鼓的苗头,但是势头还是太小,还是需要过几年,等在物质充足的年代长大的一代代真正成为了社会主力,可能才会有更大的文化底蕴积累,更愿意,也更自然地去融合西方设计文化和中国传统精髓。产生真正的现代中国设计风格。感觉目前挺多设计师,就还是懒,别人现成的美好的东西就拿来模仿,但是又不愿正视自己的文化底蕴,觉得土了什么的,其实都是没用心,没花精力去再设计。突然觉得任重而道远。共勉共勉哈哈哈哈。同时呢,虽然这本书里面的案例比较老了,但是我觉得回过头去,总体地看看这些案例,还是很有启发的。特别是对于平面设计风格上的启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日本人做设计真的很精致了,考虑顾客的体验和感受时也都特别细致,而且能尽力将模糊的人的感觉,融入到实体的设计当中,感觉日本的设计,在这方面是很花心思,很认真的。包括原研哉提到无印良品一开始的定位,到后来在市场改变的冲击之下定位的调整,也给我了一些启示

  但不得不说这个书的排版有时怪怪的,很突兀,突然一张图把文字就打断了,你说我是看图好呢,还是先迅速地翻几页跳过图去把文字读完好呢?哈哈哈哈哈。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五):概念时代来了

  这还是本人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读一本与设计有关的书,之前完全是体验或者鉴赏海报、包装、产品宣传等设计产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论好与不好喜欢不喜欢

  看这本书是因为喜欢无印良品,其服装并不适合我,但每每路过,每每进去享受一番,纯粹就是逛逛,感觉很放松

  可能他们的设计引导了我的消费欲望,体会到了“这样就好”的感觉,所以会觉得轻松吗?

  好的设计理念总是能把脉到当下的社会环境,人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然后再恰到好处的呈现出一个作品。让消费者不知不觉而欣然接受了,爱上了。

  我们真的要从信息时代步入概念时代了,在物质泛滥的今天,精神的荒芜,更需要东西来填充。而一件产品,一个品牌,即能实现产品本身的使用功能,又能给我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或者唤醒我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它是不是就赢了呢?

  高概念时代来了,或者说它一直存在,只是我们不需求就未曾觉察到.....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六):设计中其实没有设计

  到底设计是什么?如何能更好的设计?也许打开任意一本设计类的书都会这么问自己,然而没有一本书能给出答案。也许本来就没有答案,也许设计中其实并没有设计。因为设计只是一个标签,什么都是设计也什么都不是。其实这本原研哉的经典之作《设计中的设计》也没有给你什么答案,但又或许答案就在开篇的第一句话,“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神奇的词,无处不在又那么的神秘高深莫测。往往设计会即感性也理性,即创新又那么的传统。但凡摸不透道不明的都可以归结为一种设计感。试问谁又能否定我们这个世界也是被设计出来的。而具体到单个词语“设计”来说,似乎我们一直尝试去具象化,在周围朋友间说到设计大多都多多少少会联想到日本,也许因为离我们很近,也许是他们人口不多,也许......不管怎么说来自于日本的诸多设计作品,个人还是蛮喜欢的。也许这就是感染的力量,环境的感染和作品本身的感染。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在人们还没注意到其存在时,成熟、隐秘、精密、有力的传达已经悄然完成了”。也许这就是设计,感觉不到且有力的设计。

  似乎感觉一直在描述一种矛盾状态。其实本身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混沌的矛盾体,之所以看上去平衡了,只是你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罢了。其实所有的无中生有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并没有真正的无,更没有真正的有。就想书里主题部分介绍的那个生活用品展的诸多设计产品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一样,都是很普通的生活用品罢了,但他打破了原来的平衡,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释,于是就变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品,也许这就是设计。参照书前一部分介绍的设计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人类一直在探索者这种设计感,或者说是变革。哪怕是找不到变革的共性特点,也在继续摸索,美其名曰“后现代主义”。只要是不断发现对世界新的解释,设计就会不断的发展下去。也许这就是“如何能更好的设计”的答案。

  看完一本书,并不会改变什么,我相信完整版的《设计中的设计》也许只是多介绍了几十个作品而已。也许你还是不知道设计是什么。但曾经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但凡真理都是说不清楚的。也许在下一本书,或者下一个思考的瞬间,你会知道答案。

  2016-11-16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七):设计中的设计_读书笔记

  设计中的设计_读书笔记

  http://www.alex999.com/design_of_design.html

  作者原研哉:

  1.清晰

  2.独创

  3.幽默

  1.清晰

  “清晰”是信息的基本品质。如果信息的内容很重要,但形式很难被人理解,其品质也不能算好。设计师的工作要领之一就是要对信息进行整理,通过冷静的构建让信息明了易懂。

  2.独创

  “独创”就是没人用过的崭新方法表现信息。清晰固然是必要的,但仅仅是清晰并无法保证信息被人接受。只有具有独创的表现形式,才能引发人们的兴趣,为之感动,进而接受信息本身。

  这并不是很难理解的问题。通常人们就认为设计师的工作意义就在于独创。

  3.幽默

  幽默代表的是层次极高的理解。人们如果不理解内容,是笑不出来的。只有在理解内容之外,还能够从其他角度进行欣赏,人们才能笑出来。不光是把握内容,并且还能从其他角度对其进行欣赏,幽默才能够实现。请各位想象一下讽刺艺术吧。讽刺艺术是对某种事物或者人物的批评,人们发笑这一事实就是他们深刻理解了这种批评本身的证明。滑稽故事和讽刺漫画也是一样。

  那些能够理解信息的“幽默”品质的人,自然就是信息传达的高手。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八):笔记

  设计是什么

  下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表达

  设计的方法

  了解事物

  如果能够先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人了解它

  设计师的工作,

  设计实践。设计领域重新配置

  设计实践

  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设计领域重新配置

  信息(感官)建筑

  设计的矛盾

  潮流 vs 传统

  手工 vs 工业

  实用 vs 媚俗

  教授 vs 工匠

  设计的概念解构

  色彩、形态、质地、素材、节奏、空间、运动、点、线、面

  设计概念的重构

  包豪斯

  现代主义至今也没有走到尽头

  越来越多的触感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九):真正的设计大师从哲学层面的解读

  做设计的实质就是将这无限多样的思考和感知方式,有意识的运用在普通的物体、现象和传播上。

  1、再设计

  艺术说到底是个人意愿对社会的一种表达,非艺术家通过对艺术的有趣阐释与艺术互动,欣赏之,评价之,在展览中对艺术进行再创作,或把艺术当做一种智识资源使用。

  设计的实质在于发现一个很多人都遇到的问题然后试着去解决的过程。

  设计就是感染,因为其过程所创造的启发,是基于人类在普遍价值和精神上的共鸣。

  设计思维和认知从一开始就是批判性的。

  2、五感的觉醒

  与形状、颜色、材料和质地打交道是设计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触觉展:设计不是基于形状、颜色而主要是受“触觉”激发的物体的展览。当我们构思设计,不先去想颜色和形状就开始设计是很难的。我要所有参展者在得出关于其形式或任何东西的图像之前,先从思考咖啡杯如何刺激和唤醒感觉这一点开始。

  3、引人兴趣的媒介

  “感件”指的是任何能激发我们感觉认知的、熟悉的东西,今天纸张就属于感件,犹如石器时代的石头是感件一样。纸是感件,它不只是一种书写和印刷材料,更是激发人类感觉智力的永久媒介。

  人大脑中生成的图像是通过多个感觉刺激和重生的记忆复合的景象。设计师意图在受众头脑中创作出的图像是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和味觉以及由这些感觉的各种集合带来的刺激,同时还有被这些输入所重新唤醒的记忆(有人称之为相关的联想),即图像=感官刺激+记忆联想

  4、白:作为设计理念的“白”

  无论是高科技还是自然材料,我总是去看材料本身的颜色。

  “白”因我们基于对任何短暂之物的同情感受而让我们觉得它越发的美。让白得以诞生的是一种感受白的容纳性。它还含有“无”和“绝对零”这种抽象概念。白是生命的原始形式。

  人对颜色的感受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会在意颜色,还有材料性的质感,味道与气味皆深隐其间。

  5、无印良品-无,亦所有

  无印良品的简化绝对不是廉价化。它导向的是美学的具体表现。无印良品的清新纯粹是在质量、功能以及简易包装和非漂白纸的使用等方面实践产品开发的结果。无印良品的基础在于合理的、足够的质量形成的终极合理性。

  “无设计”曾是无印良品的口号。当设计师意识到要有高水平的设计时,他们提出“这样就好”的理念。在充斥着特殊昂贵的和普通便宜的二元世界中亮起第三面大旗——以自然的低成本的富足与好选择但非昂贵的范围。

  原研哉为无印良品的广告建议的理念是“空”。这是因为他认为传播并非将信息从一个实体或个人分派给另一个,而是启动信息的互相交换,传播因为受众自己提供了意义而发生,解读依赖于解读者。广告的核心在于包容很多解读的向心力,只有当一则广告被当做一具空的容器,观众能够自由将其想法和愿望置入其中时,传播才是有效的。

  无印良品建议的居住风格的指导原则是“编辑”,我们生活空间的第二理念是“注入”

  无印良品产品简单,却不仅是形式上最小,而是被有意识的设计成能在任何环境下使用。通过尽可能简单的设计,我们创作出一款适于各种生活环境及任何人群的桌子。这就是无印良品眼中的“质量”

  欲望的教育

  酷而准确的设计应用能大规模改进产品竞争力和企业传播的有效性。

  如果我们想要好果实,我们必须培育土壤。同理我们要想要好的产品,就得了解市场的“欲望”。市场上的欲望质量决定了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当今世界四大市场: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当产品是车时,你可以感受到它充满了制造商的意愿,但日本车不是这样。它们的制造是为了满足日本人的欲望,而不是设计师的欲望。在全球贸易的今天,好的产品会流入其他国家,并教育其消费者。如烹饪会对其他市场的消费者胃口进行再教育。

  欲望教育竞争的是全球影响力。我觉得无印良品可发展成一个带有这种激发性的欲望教育项目。全球化不代表着丧失个性化,而是考虑个性化的本土商品如何征服全球。

  无印良品的产品并不通过其外形做个性宣言,简单做出来的东西首先往往显得单调。无印良品的设计源泉与时尚和当下的潮流无关。无印良品的精神气质是对人的兴趣。冷静观察人与人、人与生活;整合最优的材料与技术;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考虑低成本;考虑自然和环境;倾听顾客的声音。

  6、从亚洲的顶端看世界

  外国会是你的灵感来源

  与自然联接也是很好的想法。让事物设计融入自然中。

  8、一种新的信息形式(创造力)

  将世界未知化:创造性就是发现一个从来没被问过的问题。如果有人找到一个奇特的问题,那他能给的答案必然也是独特的。

  知识获得不是终点,而是想像的起点。交谈,思考,将知识的断片与对话和推断进行巧妙的混合。

  让事物未知化:重新思考事物,找到事物的本质,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事物

  9、设计到底是什么

  人类智慧的起始也许是设计的起始。

  新奇事物的创造不是唯一的创意。使人重新发现熟悉中的未知的感觉同样有创意。我们自己手中握有文化的大量积累,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其价值。

  唤醒、激活那些认知事物的新方式是对我们认识官能的丰富,这关系着物与人类关系的丰富。

  原研哉兴趣在于将人类共有的情感,也就是潜意识里起作用的那些东西视觉化。他是一个能以最大限度以直觉感知事情和现象的设计师,即使有一百块石头,他在纸上构成的石头组合也是精确合理的。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十):普通人与设计者

  等拍照和修片的过程漫长又漫长,于是从店里的书架上拿了唯一能看的一本。在成套的地摊版四书五经和十年前的青春疼痛文学里,这本书简直是股清流。

  作者原研哉希望普通人也能够通过阅读来了解设计而写了这本书。(很好,不就是我这样的么)前半本书对设计中的许多概念进行了阐释,而后半本加入了自己和许多同行的设计案例,并且解释了这些设计中体现的理念。(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确实很友好了)包括原研哉作为无印良品的设计师进行的一系列设计。翻了下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零三年,无印良品倒是许多年都保持了这种风格。

  但是读下来印象最深的还是作者后记里写的几句话:虽然本身从事设计工作,但是总觉得自己和设计者还有差距。因为我认为设计者是依靠设计这一概念而生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有设计才能的人。于是我将“设计者”中的“者”解读为:并不是在设计方面拥有资质,而是替“设计”概念效劳的人。”

  嗯……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悟了,像是武侠片里的主角还没有学过硬桥硬马的功夫突然就捡到了武林秘籍。但是作为大师原研哉在这本书里可以不谈方法论只谈世界观,作为普通读者还是得记得功夫在别处,资质和努力是成为设计者的“者”的第一横吧。再者,下次想看看设计入门之类的书,等积累一定认知后再来看这本书可能会有新的感受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