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贾樟柯《江湖儿女》野心大:真的江湖,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日期:2018-09-22 09:18:18 作者:猫仔 来源:书单 阅读:

贾樟柯《江湖儿女》野心大:真的江湖,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我们都是时间炮灰

  很多场合,贾樟柯不掩饰他偏爱“连名字都留不下来的人”。

  昨天,电影江湖儿女》上映,贾樟柯又说:“我爱这样的人。”

  《江湖儿女》的英文名是 Ash Is Purest White。

  翻译成中文是:灰烬是最纯的白。

  贾樟柯说,我所拍的不也都是炮灰嘛,就是时间过去之后,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谓江湖,就是在社会秩序之外,有着自己的天与地。

  贾樟柯就长期混迹在那里。他用电影的方式,把目击到的真实说了出来。

  今天的文章,来自书单团队的猫仔。

  要理解《江湖儿女》,理解贾樟柯,还得从那个荒败的小县城汾阳说起。

  ——书单君

  “有个‘贾柯樟’,你要吗?”

  2000年9月,刚满而立之年的贾樟柯,带着自己的第二部长作品站台》,在釜山影展做亚洲首映。

  那次影展,闭幕电影是后来火遍中国大江南北的《花样年华》。

  在酒店,贾樟柯碰到了王家卫,墨镜后带着一脸得意的坏笑,还说回头去北京要一起喝酒。

  一番交谈过后,贾樟柯才知道,《花样年华》已经获准在内地公映,王家卫是发自内心喜悦

  18年过去后,贾樟柯也戴上了墨镜,还爱上了抽雪茄,乍一看像极了黑道大哥

  贾樟柯戴墨镜的原因和王家卫如出一辙——都是剪片子造成的光灼伤。他和王家卫最近的见面,聊的竟全是眼睛的事。

  虽然《站台》得到了国际影坛认可,但贾樟柯回到北京,依旧籍籍无名。

  一天,他去小西天一家盗版碟店闲逛,在纸箱子里扒拉半天也没有什么收获,这时老板主动问他:“有个‘贾柯樟’的《站台》,你要吗?”

  “正版的”贾樟柯一下子愣住了,紧接着他故作冷漠样子,兴味索然地问道:“在哪?”老板答:“明天到货。”

  出了店门,贾樟柯心脏狂跳,一晚上睡不着觉,出奇兴奋,又深刻郁闷,一会儿得意地盘算有多少人能看到自己的电影,一会儿又对盗版恨之入骨

  第二天一早醒来,他就打车去了小西天,真的买到了自己的《站台》。

  贾樟柯在随笔记录下了这段趣事,于是,喜欢他的人都开始叫他“贾科长(贾柯樟)”。

  此后,贾科长又拍摄了多部故事片和纪录片恒久不变的是对大时代小人物命运关注

  有人批评他,为什么只关注底层社会?为什么总是把镜头对准社会的阴暗面

  贾樟柯回答:中国不是1亿人的中国,而是13亿人的中国。

  贾樟柯并不是在刻意寻找底层和阴暗,而只是真实反映普通人生活状态希望自己的电影可以具有文献性,记录下这个时代和身处其中的人们

  在中国,这样的电影太少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贾樟柯对普通生活的关注,让他几乎每一部作品都透出浓浓的江湖感。

  从《小武》《站台》,到《天注定》《山河故人》,人们在自己所处的江湖中打拼、生存,为的是保持尊严,保持活下去的主动能力

  用贾樟柯的话来说,直到今天,谁又不是生活在江湖里面。

  散养的、街上的“野孩子

  贾樟柯身上的江湖气是从小种下的。

  1970年5月,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烟酒公司售货员

  回忆童年,他最深的印象就是饿。

  粮食需要依靠有限的配额购买,正在长身体少年,经常在上午第二节课就饿得肚子咕咕叫。

  就连水也是稀缺的,每四五条街道才有一个自来水点。

  小学年级时,贾樟柯认为自己已经是个男子汉了,逞强去挑水,还一定要找特别大的桶。

  后来他妈妈经常说:“你这么矮,就是小时候挑水压的。”

  比起物质的稀缺,文化匮乏会对人产生更加深远影响

  从六七岁开始,贾樟柯和他的小伙伴们就成了散养的街上的“野孩子”。

  那时候大人们都很忙,街上到处是闲散年轻人,有像他这样没人管的小孩,也有二十来岁的待业青年

  闲极无聊的少年,一天能把县城的街道逛五六遍,对每个角落了如指掌,和每个人都是朋友。当时如果有个小摊空了,贾樟柯都知道这个人去哪了。

  荷尔蒙涌动的街头,自然少不了各种打斗。

  那个时候汾阳街头的斗殴,也都不是因为什么大事,往往只是关乎年轻人不可侵犯的尊严,和青春年少冲动

  大孩子在前边打架,贾樟柯和一帮“小兄弟”就在后边帮着递“子弹”——石子、土块。

  小学还没毕业,贾樟柯就有了十几个“拜把子”兄弟。

  如果不是父亲拦着,贾樟柯可能就变成一个彻底的混混了。

  小学毕业,他的很多朋友辍学去当学徒,到了初中毕业,不上学的就更多了。

  那时候,贾樟柯觉得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太大差别,整天打麻将的生活就挺好的。但父亲坚持要让他读书,于是他那些江湖朋友就每天在学校门口等他放学

  也正是在中学时期,贾樟柯开启了他的文艺启蒙

  第一步,是大量的阅读,这让他开始具备思考怀疑的能力,也开始对人产生兴趣,这为他日后拍片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到了1987年,17岁的贾樟柯爱上了写诗。

  他和同学一起成立了诗社,先后印制了三本诗集,只有关系很好的朋友才能得到一本。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几个诗歌青年鬼使神差地爬上了县教育局楼顶,高声朗读: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转年到了18岁,贾樟柯竟然迷上了霹雳舞。

  他在夏天跟上了一队四处走穴的人,给自己起艺名“阿伟”,穿过黄河去陕西榆林演出

  直到今天,贾樟柯还能回忆起那个组织的名字——东北虎霹雳舞太空柔姿舞团。

  县城生活的精神匮乏,让成年后的贾樟柯心生倦怠渴望逃离。

  那时候能够去大城市途径只有两个:当兵或者考大学

  当兵是不可能了,考大学自己成绩又很差,于是他决定画画,只因为美术学院对文化课要求比较低。

  1990年,贾樟柯离开县城前往太原学习美术。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转折点

  被电影“震住”的日子

  刚到太原的贾樟柯,拼命地学画,努力地生活,经常出去搞*,给人家画影壁和招牌

  那时他的梦想是开一家自己的广告公司。

  直到1990年的一天,他看到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一下子就被电影这种方式震住了。

  电影比贾樟柯知道的任何一种表达方式,都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可能性,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和时间性,传达出非常丰富生命体验

  尽管后来,贾樟柯对陈凯歌后期的商业片颇有微词,但他从不否认,是《黄土地》让他决定要搞电影。

  于是,20岁的贾樟柯下决心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这一考就花了三年的时间。

  1993年,贾樟柯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正式开启了他的电影生涯

  尽管来自偏远地区的县城,但贾樟柯从没有过自卑感,相反,他惊讶于身边很多同学的缺乏教养

  学生们相互攻击的时候,总喜欢骂对方是“农民”。

  每当有人说北京电影学院是贵族学校时,贾樟柯就暗自发笑:贵族哪会这么没家教,连虚伪尊重都没有半点儿。

  事实上,那个时候的城里人没有几个能脱离农村背景,往上追两三代,基本都是农村出来的。

  然而人们总喜欢忽视自己的来处。

  电影界也是如此,好像所有的中国导演都不愿意面对自己过往经历,电影行业也不鼓励导演寻找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

  贾樟柯在看过无数部国产电影后发现,没有一部能够契合他过往的内心经验。于是他想,还是自己拍吧。

  拍电影的第一步是写剧本

  贾樟柯从十六七岁就开始写小说,离开山西的时候,已经在《山西文学》上发表了小说。

  当时还被作协找去谈话,说让他过去上班,给开工资的那种。这样的写作能力让他写起剧本来游刃有余

  在北影上学的四年,贾樟柯有三年的时间都花在写剧本上。

  一方面囤积了大量剧本,打算以后自己拍电影用;另一方面为了赚生活费,他经常给别人当“枪手”。

  那段时间,贾樟柯成为相当抢手的电视剧编剧,写了超过150集电视剧,其中不乏后来家喻户晓的作品,只不过都没有署名罢了。

  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请他写一部20集的剧本,当他交稿后索要稿费时,那人居然只给了他一箱杯子,还奚落他:“谁让你不跟我签合同的?!”

  见过“风浪”的贾樟柯先是一惊,然后把那箱杯子抱回了自己的阳台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故事,他说“将军走路不赶兔”,这是太小的一件事了,没必要为此改变自己,改变对人的信任和对行业的热情

  大学期间,贾樟柯成立了一个青年实验电影小组核心成员都是文学系的同学,也有部分校外人士

  这个“组织”的成员,很多后来都和他保持了长久合作

  实验小组的第一部作品是《小山回家》,很快获得了1996年香港独立短片录像比赛的最佳故事片奖。

  之后他们又拍摄了第一部长篇作品《小武》,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

  只是那时候贾樟柯还不知道,《小武》的成功会给他带来日后的“江湖风波”。

  (文末有一个视频,盘点了贾樟柯鲜为人知的获奖记录。)

  崇拜黄金年代,谁还关心好人

  《小武》获奖后,贾樟柯着实风光一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人约见面。

  江湖上都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像他这种拎一只箱子到北京找活路的人,自然对别人的抬爱不敢怠慢,还心生感激

  但见面的地点是个难题。那时,贾樟柯还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家里又小又乱,不宜待客。

  无奈之下,他索性就定在电影学院附近的黄亭子酒吧

  每天下午,贾樟柯出现在黄亭子:约朋友叙旧,找仇家翻脸拍桌子接受采访,说服制片,恳求帮助

  时间长了,有人戏称,黄亭子是贾樟柯的办公室。

  然而,麻烦也随着成功一起到来。

  1999年1月13日,贾樟柯被有关部门喊去谈话。

  接待他的是一位有书卷气官员谈笑风生间“宣判”:从今天起,停止贾樟柯拍摄影视剧权利

  随后递给一份文件,竟然是“告密信”!

  上面复印着一篇台湾媒体关于《小武》的报道,旁边有人手写几行小报告:请局领导关注此事,不能让这样的电影,影响我国正常的对外文化交流

  那名官员叹道:我们也不想处理你,可是你的同行、你的前辈,人家告你啊。

  贾樟柯像梦游一般地离开,手里拿着处理他的文件,一个人在胡同里游荡。

  他暗自感慨人心如此玄妙复杂得让人难懂

  此后数年,贾樟柯并没有真正停止创作,只是始终与大银幕无缘。

  中国电影在各方面的资源都很有限,资金市场和评奖都是如此,这个人有了机会,就意味着其他许多人会失去机会。

  所以电影圈是一个人际关系颇为紧张和复杂的圈子,身处其中的很多人都会变得心理平衡

  有人问贾樟柯,面对这种情况,要如何调整心态。他说:

  “我的方法根本介入那个所谓的圈子之中,对其中的恩怨不*。

  我不太在意创作以外的事情,包括影展得失票房好坏。因为这两者都不是我的终极目标

  让我焦灼永远艺术上的问题,而艺术问题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圈子无关,与他人无关。”

  时间很快来到2006年,这是对贾樟柯来说非常不平凡的一年,悲喜交加

  这年春天,他的父亲因病去世。这年秋天,他第一次拿到三大国电影节之一的最高奖项——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与此同时,《三峡好人》通过审核,登陆内地银幕,可票房仅有几百万元。

  令人意外的是,也是在这一年,贾樟柯主动向电影江湖的大佬们开炮。

  在《三峡好人》的档期选择上,贾樟柯玩了一次“行为艺术”——故意选择和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时上映。

  在北大的首映式上,贾樟柯直呼:其实这不是理性的选择,因为我想看看在这个崇拜“黄金”的年代,谁还关心“好人”。

  说完,场内响起了长时间热烈掌声

  现在看来,“黄金”的豆瓣评分只有可怜的5.3分,而“好人”获得赞誉无数。

  但这并没有扭转贾樟柯在票房上的完败。

  此后,贾樟柯又多次公开炮轰张艺谋、张伟平,目的是为年轻导演说话。

  商业大片过分挤占资源,年轻导演的机会越来越少。贾樟柯认为这极不公平,也不利于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他几乎把整个第五代导演都得罪遍了。

  而对方给出的回应令他更为失望。张伟平说,贾樟柯这么做,是因为有“仇富”心态。

  贾樟柯不想再回应,因为和一个富人谈电影是没有意义的。

  后来,贾樟柯在一篇随笔中写道:当导演后,酒量越来越大,胆量越来越小。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每天睡不着觉,昏天黑地,稀里糊涂

  江湖儿女,情深义重

  北京的生活和工作有时候会让贾樟柯感到困顿迷茫,这时候他往往会回山西找老友相聚

  三五杯后,酒气驱散了经年不见的陌生感。

  那些人呼喊他的小名,聊一些外人不知道的陈年往事,告诉他应该要个孩子,要不等老了怎么办?

  贾樟柯有些想哭,因为只有在老友面前他才可以是一个弱者。

  他们不关心电影的好坏,只担心他的生活。这样的温暖让他激动不已,喝多了之后说出一句话:我爱江湖。

  2015年底,出于对北京雾霾的厌恶,也是对家乡的惦念,贾樟柯搬回了汾阳贾家庄。

  这是距离他23岁离开山西后,第一次真正的回家。

  由此,贾樟柯不仅回到了他熟悉且热爱的汾阳江湖,也一脚踏入了更为复杂的商业江湖。

  2016年,贾樟柯成立了自己商业电影公司“暖流文化”,并很快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2017年,他在山西发起平遥国际电影节。除此之外,他还建艺术中心、开饭馆,甚至为家乡的土特产枣夹核桃“带盐”。

  有人质疑:当年那个艺术片先锋,怎么也沦落得商业化了?

  事实上,贾樟柯从未反对过商业。

  就连早年炮轰电影大佬时,他都一再强调,自己非常呼唤中国出现真正优秀的商业电影。

  在2011年的《杨澜访谈录》中,他直言自己具备拍商业片的才华,因为他很幽默。

  在贾樟柯看来,商业是人类社会仅有的几个连结方式,他对商业无情,但也从不排斥。

  他利用资本做了新媒体平台“柯首映”,花了很多钱,实现的效果是让上百部全球优秀的短片和国内观众见面。

  贾樟柯自己算了个帐,平均每周有80万人观看这些艺术短片,每部影片的点击量都在10万+。

  以150人一场的电影院计算,相当于连续播映了66场,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商业化操作可以做到,为什么不用呢?这是当前传播艺术最有效的方式。

  今年7月,贾樟柯筹建的汾阳种子影院开始招募人才。

  这是一个开在村庄里的艺术影院,除了放映院线电影,还会定期进行艺术电影的主题放映活动。

  目光回到2006年,那时候36岁的贾樟柯向“大片”开炮,给出的药方是,拆除各种障碍,建立一个年轻人容易进入到电影工业里的管道。

  多年后,贾樟柯亲力亲为的艺术电影院实现了这一目标,让更多年轻导演的影片有机会放映。

  同时,他自己的商业电影公司也不断投入电影教育。因为当贾樟柯还是个年轻人时,曾经非常渴望获得这样的帮助。

  原来,有钱后的贾科长还是当初那个贾科长。

  继《山河故人》之后,时隔三年,贾樟柯的电影终于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新片《江湖儿女》被视为贾樟柯二十余年导演经历的集大成之作,是他对自己创作生涯的一次总结。

  地点还是在故乡山西,女主依旧是妻子赵涛,人物设置和故事起因源自早年的作品,就连拍摄素材都横跨了17年。

  (文末有一段《江湖儿女》的拍摄花絮,你将看到贾樟柯在拍摄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控。)

  9月3日,贾樟柯在微博发布了一篇文章,解释他为什么要拍《江湖儿女》。

  文中讲述了他年少时与汾阳大哥小东交往的故事,以及多年后重逢的唏嘘。

  贾樟柯说:我想拍一部电影,写写我们的江湖。不单写街头的热血,也要写时间对我们的雕塑。

  “江湖”意味着动荡、激烈、危机四伏的社会,也意味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儿女”意味着有情有义的男男女女。

  又一次,贾樟柯把他的生活经验拍成了电影,电影里的江湖,正是贾樟柯自己的精神世界。

  曾经渴望逃离的青年,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反而对那里的人和事越来越眷恋,甚至生发出了强烈的叙事欲望。

  如果不努力离开汾阳,贾樟柯就没机会走上电影路。

  但如果忘记了汾阳,贾樟柯就没有机会成就自我。

  正是不忘本,才让他比其他人走得更远。

  曾有人总结过第五代导演的特点,那就是缺乏对个人成长和自省的表达,就算你看过张艺谋所有的电影,你依旧不知道他的价值观。

  但是贾樟柯不一样,他始终都在坚持自我表达。

  看过《江湖儿女》,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贾樟柯是个江湖人士。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贾樟柯著,台海出版社,2018年

  [2]《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贾樟柯著,台海出版社,2017年

  [3]《许知远对话贾樟柯》,十三邀第11期,2017年

  [4]《电影交织两个人生》,鲁豫有约,2015年10月28日

  [5]《贾樟柯回应文艺片票房尴尬》,杨澜访谈录,2013年10月3日

  [6]《第六代导演访谈(上)》,杨澜访谈录,2012年7月13日

  这里有一段贾樟柯跳霹雳舞的视频

  还有一段《江湖儿女》的花絮

  你将看到贾樟柯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好物推荐

  头发干枯、毛躁、泛黄、甚至掉发…换了很多洗发水,效果依然差强人意?这可能和你的吹风机有关系。

  头发长时间被高温烘烤,很容易流失水分,损伤毛鳞片。我给大家推荐一款不伤发的吹风机,它刚拿下德国IF设计大奖,价格亲民,品质媲美千元以上的吹风机。

  小仙女亲测有效,吹完后头发变得更加柔顺有光泽。(优惠仅剩最后一天,不要错过咯)

  点击下图 即可查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贾樟柯《江湖儿女》野心大:真的江湖,离我们到底有多远?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