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人间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装扮出来的,真正的美要从我们的内心表达出来,而真正的「朴素纯净」即可表达内心的美。
要得到真正的美,必先要厘出清净、智慧的心,从内心真、善发出的美才是世间的「真美」。 无私的爱是最美的礼物。
2、原谅别人,有时不是因为他们应该得到宽恕,
而是你应该得到平静。
我们常常纠结在一些过往的情绪上,嘴里有时还喋喋不休,
总是认为所有的事情以及状况都来自于那些让我们受挫的人事物。
但是往往让自己陷入混乱的也是因为自己。
宽恕有时候是一种转念后的慈悲。
那慈悲看似原谅别人,其实是放过自己。
3、智慧,是运用已拥有的知识,去应对目前的生活,去创造更完美的自己。
4、一个善良的人,就象一盏明灯,
既照亮了周围的人,
也温暖了自己,善良无须灌输和强迫,
只会相互感染和传播。
所以,做人不一定要顶天立地,
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善良真诚。
5、你应该遗忘或宽容别人让你生气的缺点,而选择去看他的优点,学著去看事物的光明面,就样就足以令你心境清新了。
6、是故瞋怒,犹如毒蛇,如刀、如火,以忍灭之,能令皆尽。能忍瞋恚,是名为忍。
忍者如宝,应善护之。如是忍者,能破瞋恚;正法忍光,犹如炬火,能灭瞋闇,如盲者眼;贫正法者之财贿,除邪见之贫穷;犹如父母,利益其子。
瞋恚没溺,忍为大船。
堕恶道者,忍为救拔;忍如大水,灭地狱火。
忍力能断饿鬼悭嫉饥渴之恼;若堕畜生,互相残害,忍力则能施其身命。
应乐行忍,常习不舍。若畏恶道,当勤精进,思惟忍力。
忍辱相应行,悲心亦不怖;一切人所爱,身坏得生天。
8、佛陀要我们多救护生命,就是要找回自性,
找回人性的悲心。我想,如果有慈悲心,
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所以有一句话:
地震、火灾、水灾都不可怕,
最可怕是人类失去了悲心。
什么叫悲心,感受到任何生命的苦跟乐,
而想要去帮助它离苦得乐。
离苦就是悲,得乐就是慈,
简单来讲,学佛就是学慈悲。
9、人世间最大的困境,不是个人身分地位、财富或健康的失去,而是当人与人之间的慈爱、关怀及付出减少时,人们将逐步陷入冷漠与无情的万丈深渊。
10、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
隐恶扬善的意思就是:人家的缺点――我们尽量不说;人家的优点――我们尽量去说。
人生最大的福气就是没有遇到灾祸,而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强求福气。
占别人的便宜,就是我们惹祸的开始。
古人云:“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乐观的人只顾着笑,而忘了怨;悲观的人只顾着怨,而忘了笑。
含蓄是一种美,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11、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不是没有智能,而是因为还存有贪、瞋、痴的种种情绪起伏和执着。
悲愿大的人智能也会比较大。因为当你关心一个人、体谅一个人、帮助一个人时,你就能从中增长许多智能。
我们可以从孤独、寂寞中淬炼出智能和解脱之道。
没有对事物有透彻的观察,就会引出人性内心种种的不安与自卑。唯有通达事理的人,才能对治人心的脆弱面。
当我们一无所有时,便没有什么好失去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是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但却设计成有许多东西可以失去。这种感觉乃根植于我们的恐惧——恐惧孤独、恐惧改变、恐惧事情无法解决、恐惧自己不存在。
人们一生大都是与世浮沉在追逐感官享受当中度过,即使为此付出严重代价,也在所不惜。
12、我们要"放下"的是自己的烦恼、自私,但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众生,再坏的人他都有佛性。就像小孩子在哭闹,不是打他要他停止哭闹,而是双手拥抱他。
13、多分享我们的快乐和喜悦,任何时候,只要他人有一丝丝的快乐,我们都应该欢喜、讚歎。 至少内心有一线喜悦的光束涌出,这都是驱散蒙蔽我们心灵灰暗迷雾的良药。
14、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有智慧才能分辨是非善恶,用安忍才能建造幸福人生。
15、我们一定要以有限的时间,赶快精进累积心地光明,展延我们的爱,把我们这种不净的生命都化成无量的功德,能够利益众生。当你的名字一被提起的时候,都有加持力。就像噶玛巴千诺,这个名字一被念的时候,都可以帮助众生。
16、「环境何曾困志士,艰难到底助英雄」——能承受种种的挫折、压力,才能够让我们真正的成熟。
「山不转,路转。」如果无法改变他人、无法改变环境,何不训练自己以适应、包容外缘呢?
遇见不如意的事已经受到伤害了,何苦再发怒、记恨来让自己受到二度伤害呢?时时保持心情愉快,才是有智慧的人。
将简单的生活视为一种享受,并对生活中的种种障碍、压力泰然处之,就能得到心灵的平静。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好的朋友能与我们共同成长,也会给予我们各种改善行为、思想的意见。只说我们的优点而不说缺点的,是损友。
失败,能让我们面对真正的现实和自我。
17、把别人的秘密讲出去,就是辜负人家的信任,你再也不会有亲密的朋友。要尊重你的朋友就是与人家讲信用。
过份谴责微小的过失,无异是用利斧去杀一只落在朋友额头上的苍蝇。
没有能力爱人比没有人爱更可怜。
爱是学习付出,也是学习接受。
要爱,但不要执着。单纯地去爱,让爱为我们带来的是喜乐而不是痛苦。
如果你对任何事物都懂得尊重及感恩,甚至包括一杯水、一碗饭,你的生命将充满尊重的能量,届时,你一定会受到尊重,因为所有你尊重的东西,将会回给你同样的尊重。
18、死亡,并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死亡教会我们时间的可贵,帮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亲情和友爱。
19、如果你懂得宽恕,学会体谅,你就可以把那股克制自己去生气发愁的精力,转移来用在自我成长及充实自己。
20、布施不是一定要花钱。布施水、布施烟供、布施微笑......但是越穷的时候更要布施钱,哪怕一块钱也没关係。
你要修福报,基本要孝顺父母、
持戒;不要抱怨,抱怨也会损福报,嘴巴很重要。
21、学著以爱来看世界的过程中,
我们也同时在清除心中的愤怒与仇恨。
22、善因缘让我们生起对无常的惊怖,同时认知三宝带给我们的庇护。虽然你福报大,很好命,很快乐;但是看到众生受苦,我们要觉得害怕,一生起这种恐怖心,便能精进,不起骄慢。因为害怕贫穷,所以要懂得布施;因为害怕生病,所以要多放生,多吃素。痛苦的原因来自于不善业的累积;若想得到快乐,必定要断除恶业,而且要下定决心。
23、对已经改过、忏悔的人,我们不能再给予第二次责难。
恐龙早就在地球上绝迹了,而蟑螂却还在地上爬。我们遇到艰困的环境,要有蟑螂的精神。
不知道自己缺点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想要改善。
在外面与朋友嬉游的时候,不要忘记家中孤独的老人。
试着放松身心,尝试不受不相干的事情烦扰,让它们随来随去。
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从现在起如何自新,才真正要紧。
24、放弃瞋恶念,一个人就会洋溢著慈爱与悲悯,就会为众生谋福利,因而淨化了瞋恨与敌意。
25、万般皆由心,祸福由心造。人的心地就像一亩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
26、「决定你是痛苦或平静的唯一因素,就是动机。智慧与悲心是同步进展的。当你愈专注,愈深入检视对境,会更容易生起悲心。当你为别人更敞开自心,你所有的行持就会更有智慧和更专注。」.
27、有时候,当我们为了一点小事,或对方的不圆满而生气时,
这个时候,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多想想对方的优点,
只看到、想到好的那一面,烦恼自然就会很快的消除。
一旦熟练了之后,你的福报和种种善缘,都会迅速增加。
28、如果遇到问题时,想办法解决,如果没办法解决,烦恼是多余的。这其中的差别,在于自己内心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