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关林文月座右铭
日期:2019-04-04 18:38:01 作者:林文月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关林文月座右铭

  1、"我们来看老树,我们走了;还会有不同的人来看它。在这里,台湾大学永远不乏知识学术的新血。这一点是无疑的。" ----《饮膳札记

  2、这样浸泡出来的卤蛋,要对半剖开,才能显现其特色。但因为蛋心未凝固(与溏心皮蛋类似),所以剖切之际宜取棉线而不宜用刀,否则蛋黄容易沾黏于刀背上,致形体损坏。用棉线剖分水晶卤蛋的方法,颇饶原始趣味。 ----《饮膳札记》

  3、在我个人涉猎我们的古典文学时,经常发现文字沟通古今的一种喜悦。譬如以我们最古老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吧:它除了给我们以“兴观群怨”的潜移默化力量信念外,突破文字语言障碍差距之后,我们竟发现在那三百篇之中,活跃超越时空人类感情思想。我们所看到的不仅只是一堆古朴的诗歌而已,而是人类活生生喜怒哀乐纪录我们看到先祖们如何克勤克俭战战兢兢生活,看到他们如何欢庆丰收,悲歌流浪,哀叹行役,愤怒压迫,甚至还看到那时候少男少女匹夫匹妇也同样为着爱情痴迷焦虑雀跃兴奋,这实借研读古籍而一旦豁然消除“代沟”,感到与古人神交,还有比这更奇妙经验吗? ----《三月曝书》

  4、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理由珍惜传统古典,因为传统古典是民族血脉之所禀承,也是民族自尊之所依托。故每一个国家的大学里都有他们的“国文系”或“国学科”,以维护其传统古典于不坠不灭。尽管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想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但希腊人决不会让荷马死去,意大利人绝不会让但丁死去,英国人决不会让莎士比亚死去,德国人绝不会让哥德死去。我们中国人当然也热切希望产生足以令后代崇敬骄傲的伟大作家;不过,我们同时也有必要让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古代的伟大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永远活在我们,以及我们子孙的心中。而这一份文化薪火传递工作中文系的人应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才对。 ----《三月曝书》

  5、我们现在引用陶诗这一句的时候,都说“悠然见南山”,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在较早期的传本里,“见”字却有作“望”的,例如《昭明文选》卷三十(题作《杂诗》),及《艺文类聚》卷六十五所收录的,都作“悠然见南山”。宋代的苏东坡大概也看到有作“望”字的传本,所以他比较“见”、“望”二字的优劣,曾说过: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景与意会,故可喜也。
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
这是说“见”的好处自然,没有刻意用力痕迹。 ----《读中文系的人》

  6、因此,美食固然重要,宴饮的氛围以及客人感受,更值得主人关心。 ----《饮膳札记》

  7、我喜欢少年人像个少年人,有梦、有理想、精力旺盛,而又充满好奇,有一些些多愁善感,甚至也不妨有些狂妄荒唐想法。 ----《读中文系的人》

  8、艺术最高境界并不在取悦于人。 ----《京都一年》

  9、这半年多来,我看到日本不少的罢工和罢课,这是民主社会争取新决策、新制度手段之一,虽然有时也有某种程度效果,但是为此所造成的公私双方损失也往往不小。 ----《京都一年》

  10、一个人要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关爱,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给予和接受,同样都是需要宽广胸襟的。 ----《读中文系的人》

  11、日本人常常自诩:上帝创造了自然的美,日本人却创造了庭园的美。 ----《京都一年》

  12、又譬如说读屈原的《离骚》,在那个绚烂象征性的文字背后,我们认识了一位独立特行狷狷自守之士,看到他如何徘徊犹豫正义与邪曲现实理想十字街头孤寂果敢决心取舍。透过婉转缠绵的辞句,我们为那兀傲而茫茫的心智流浪感觉心酸,却又肃然起敬于不肯从流时俗的楷模典范。而当我们读《天问》时,则又惊讶于那里面所提出的种种疑问,有些竟是二十世纪今日的科学仍无法解答难题究竟人类的智慧进步了多少呢? ----《三月曝书》

  13、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太多可贵的文学遗产等待我们去消化享受吸收为我们的精神血肉。钻研我们的古典文学,使我的生活变得忙碌充实。这一条路是漫长遥远的,一个人穷其一生可能也达不到理想的终极,然而,每跨出一步便是一种新鲜的享受与收获的喜悦。 ----《三月曝书》

  14、日本人习惯吃冷的饭,而佐以热汤,菜肴绝大部分为鱼,所以味道十分清淡,这和喜食油腻兽肉的中国人很不相同。 ----《京都一年》

  15、人,为什么要生呢?既然终究是会死去。 ----《三月曝书》

  16、像白居易的文字老妪能解,那么平凡有味道的作品,是经过努力琢磨换得的。好的散文要做到不无病呻吟,要有真思想、真感情,而且忠于自己

  17、和歌的适时出现,可以重复强调,或凝练美化散文的写景状物部分,造成文章更繁富典丽之目的。 ----《读中文系的人》

  18、死亡,其实未必浪漫,也并不哲学。 ----《林文月精选集》

  19、日本人平时很少吃兽肉,据说吃牛肉风气是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的,有些保守的京都人至今不能习惯肉腥。不过,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改善民间的食生活,促进国民健康,已提倡面食和多食鸟兽肉,而一般年轻人也逐渐有重视肉食倾向了。 ----《京都一年》

  20、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正是“悠然见南山”的最好解释。由于诗人心境超远,于采菊之际,无意望山,而适见庐山。那种悠然自得闲情逸致,一个“见”字,的确能表露无遗。这也说明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感经验往往是于无意之间遇得的。南山即是庐山,是陶渊明家乡附近的名山,应该是诗人日日所见,极为熟悉的。然而,我们可以设想,当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际,怕是无暇欣赏;而“采菊东篱下”,则为一种闲适行为,南山的安态适于此时映入诗人的严重,遂令诗人内心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喜悦。 ----《读中文系的人》

  21、他认为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所谓今日的中国文学,只是作为战争武器以及社会政治改革宣传,它是一种优越说教,却不是美的本质的表现。他又说白话文推动以来,多数中国作家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致使其作品困于西方的模型中,失去了原有的中国精神,他盼望我们从速建设新的中国文学精神,这一段话是颇值得我们反省参考的。 ----《读中文系的人》

  22、然而多年之后,我仍没有去过那个城隍庙。离开上海那一年我十一岁,我随着父母家人回到从未来过的故乡台湾。日月飞逝,我从年少成长而渐老,上海始终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也曾有过几多次可以回去的理由和机会,但我心中有一种担忧与惧怕,不敢贸然面对我童年许多珍贵的记忆所系的那个地方。韦庄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日本的一位近世诗人说:“故乡,合当于遥远处思之。”
城隍庙的“扣三丝汤”果真如我烹调出来的色香味吗?如是我闻,但我不敢去求证。 ----《饮膳札记》

  23、很多年以前,我遇到一双赤手空拳的手。那双手大概与我有前世的盟约,于是,再也没有任何一双手能够吸引我一顾。 ----《手的故事

  24、传说中乞儿烩煮富家残羹冷炙的故事虽未必可信,但佛跳墙的烹制特色在于各位分制,最后汇聚而隔水蒸煮;同样的素材同锅烹煮,却效果全异。 ----《三月曝书》

  25、歌舞伎在阿国创造时,原系由女子演出,后以乱风纪,德川幕府禁止妇女表演歌舞伎,一律改由男役者表演,后世相因,遂成定例。所以凡女角,都属男性反串,却能酷似乱真。 ----《京都一年》

  26、及近代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出《源氏物语》一书中所引用的汉文书籍有:《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晋书》《庄子》《管子》《昭明文选》《白氏文集》《元稹诗集》《刘禹锡诗集》《西京杂记》《述异记》《游仙窟》等多种。 ----《读中文系的人》

  27、人生入戏,而生命则恒如一程旅行。从诞生到死亡,每个人走自己的一段旅程,尽管在这人生的舞台上,各扮演自己的悲欢哀乐角色,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生命的过程总是相同的。平安时代帝王贵族们却在这虚幻生命中,用种种地仪式典礼点缀,其实,也不过只表现了人类的徒然而无可奈何的努力罢了。 ----《读中文系的人》

  28、火车站里里外外都是人,日本人是出名游山玩水的,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假期…… ----《京都一年》

  29、那么,大学中文系的人到底在做什么呢?

我想中文系的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传递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立场小心翼翼地承担我们的古典文学的保护者,甚至于发扬者。人类的生活虽然要求前瞻,但是也应该回顾;何况在前瞻与回顾之间,还有必然的联属关系。虽说“文化复兴”是全民众的事情, 但在这一方面,中文系的人理当更责无旁贷。 ----《三月曝书》

  30、当年三月,姹紫嫣红轻易别。纵使春归,金缕华年事已非。 月圆花好,可惜愁中都过了。不道芳时,真个无花空折枝。 ----《写我的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关林文月座右铭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