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关林文月经典语录
日期:2018-12-23 18:10:01 作者:林文月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关林文月经典语录

  1、在我个人涉猎我们的古典文学时,经常发现文字沟通古今的一种喜悦。譬如以我们最古老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吧:它除了给我们以“兴观群怨”的潜移默化力量信念外,突破文字语言障碍差距之后,我们竟发现在那三百篇之中,活跃超越时空人类感情思想。我们所看到的不仅只是一堆古朴的诗歌而已,而是人类活生生喜怒哀乐纪录我们看到先祖们如何克勤克俭战战兢兢生活,看到他们如何欢庆丰收,悲歌流浪,哀叹行役,愤怒压迫,甚至还看到那时候少男少女匹夫匹妇也同样为着爱情痴迷焦虑雀跃兴奋,这实借研读古籍而一旦豁然消除“代沟”,感到与古人神交,还有比这更奇妙经验吗? ----《三月曝书》

  2、人生入戏,而生命则恒如一程旅行。从诞生到死亡,每个人走自己的一段旅程,尽管在这人生的舞台上,各扮演自己的悲欢哀乐的角色,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生命的过程总是相同的。平安时代帝王贵族们却在这虚幻生命中,用种种地仪式典礼点缀,其实,也不过只表现了人类的徒然而无可奈何努力罢了。 ----《读中文系的人》

  3、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读中文系的人》

  4、"我们来看老树,我们走了;还会有不同的人来看它。在这里,台湾大学永远不乏知识学术的新血。这一点是无疑的。" ----《饮膳札记

  5、这样浸泡出来的卤蛋,要对半剖开,才能显现其特色。但因为蛋心未凝固(与溏心皮蛋类似),所以剖切之际宜取棉线而不宜用刀,否则蛋黄容易沾黏于刀背上,致形体损坏。用棉线剖分水晶卤蛋的方法,颇饶原始趣味。 ----《饮膳札记》

  6、我于烹饪,从未正式学习过,往往是道听途说,或与人交换心得,甚而自我摸索,从未正式的琢磨之中活得经验与乐趣。有时,一道用心调制的菜肴能够赢得家人或友辈赞赏,便觉得欣然安慰。我们喜欢在家宴请朋友小聚叙谈,而为了避免重复以同样的菜式款待同样的客人,不记得是何时起始,我有卡片记录每回宴请的日期菜单、以及客人的名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避免让客人吃到相同的菜肴,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旧菜单中得到新灵感。 ----《饮膳札记》

  7、因此,美食固然重要,宴饮的氛围以及客人的感受,更值得主人关心。 ----《饮膳札记》

  8、火车站里里外外都是人,日本人是出名游山玩水的,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假期…… ----《京都一年》

  9、很多年以前,台大的后辈同事黄启方特在他的新屋宴请台先生和孔先生二位老师邀约我们前期后期的学生辈作陪。那晚女主人美和挥汗在厨房中忙进忙出,做了许多佳肴,但因酒兴浓,一座客人竟饮食谈笑至九时半都未离席,而主人又添酒留客。美和终于有些羞赧地端出一碗红烧蹄髈来,一面忙着解释:“这一道菜本来是不想拿出来的,因为不小心烧糊了。真是不好意思。”那个蹄髈,盛放在一个蓝白瓷碗内,油亮鲜香,只是底下靠锅的部分焦糊脱皮,却另有一种焦香诱人。于是,以那软腻的蹄髈佐酒,十箸齐下,酒兴与谈兴更浓,不一会儿,竟也碗底朝天。 ----《饮膳札记》

  10、最前面所展览的是佛教念珠类,有水晶玉、杂色琉璃琥珀等数种。虽然比起我们外双溪故宫博物馆所展的古玉,不见得更具有历史价值,但是我们的古玉是出土之宝,而这些念珠则是一千二百年来相传二刻意保存下来的古物,这一点正是日本人所引以为荣骄傲的。我们有优美的文字,赖以保存古代诗文可惜在古器物保留方面却远逊日本人。 ----《京都一年》

  11、六十年来文酒深交吊影今为后死者
八千里外山川故国伤怀同是不归人 ----《三月曝书》

  12、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理由珍惜传统古典,因为传统古典是民族血脉之所禀承,也是民族自尊之所依托。故每一个国家的大学里都有他们的“国文系”或“国学科”,以维护其传统古典于不坠不灭。尽管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想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但希腊人决不会让荷马死去,意大利人绝不会让但丁死去,英国人决不会让莎士比亚死去,德国人绝不会让哥德死去。我们中国人当然也热切希望产生足以令后代崇敬骄傲的伟大作家;不过,我们同时也有必要让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古代的伟大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永远活在我们,以及我们子孙的心中。而这一份文化的薪火传递工作,中文系的人应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才对。 ----《三月曝书》

  13、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太多可贵的文学遗产等待我们去消化享受吸收为我们的精神血肉。钻研我们的古典文学,使我的生活变得忙碌充实。这一条路是漫长遥远的,一个人穷其一生可能也达不到理想终极,然而,每跨出一步便是一种新鲜的享受与收获的喜悦。 ----《三月曝书》

  14、有些甜美记忆却是永不褪色,舌上美味之内,实藏有可以回味的许多往事。 ----《三月曝书》

  15、很多年以前,我遇到一双赤手空拳的手。那双手大概与我有前世的盟约,于是,再也没有任何一双手能够吸引我一顾。 ----《手的故事

  16、日本人常常自诩:上帝创造自然的美,日本人却创造了庭园的美。 ----《京都一年》

  17、有时我不免想,味觉往往也可能引发一些乡愁或深藏于心底的记忆的。 ----《三月曝书》

  18、传说中乞儿烩煮富家残羹冷炙的故事虽未必可信,但佛跳墙的烹制特色在于各位分制,最后汇聚而隔水蒸煮;同样的素材同锅烹煮,却效果全异。 ----《三月曝书》

  19、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读中文系的人》

  20、那时候,两位教师都还健壮,常参与我们的宴会,他们智慧隽永言谈,有如今版《世说新语》,令人百闻不餍。而今,台先生离去已经五载余,孔先生深居不甚参与饮宴之事。美和那一晚到底做了多少佳肴呢?我反而只记得她那一道不小心烧糊了的蹄髈的美味,以及那一晚师生不醉无归的情谊兴致。 ----《饮膳札记》

  21、当年三月,姹紫嫣红轻易别。纵使春归,金缕华年事已非。 月圆花好,可惜愁中都过了。不道芳时,真个无花空折枝。 ----《写我的书》

  22、情怀只合自家知,说与旁人枉费辞。惆怅归来清漏水,自研残墨写新诗。 ----《写我的书》

  23、和歌的适时出现,可以重复强调,或凝练美化散文的写景状物部分,造成文章更繁富典丽之目的。 ----《读中文系的人》

  24、及近代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出《源氏物语》一书中所引用的汉文书籍有:《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晋书》《庄子》《管子》《昭明文选》《白氏文集》《元稹诗集》《刘禹锡诗集》《西京杂记》《述异记》《游仙窟》等多种。 ----《读中文系的人》

  25、日本人平时很少吃兽肉,据说吃牛肉风气是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的,有些保守的京都人至今不能习惯肉腥。不过,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改善民间的食生活,促进国民健康,已提倡面食和多食鸟兽肉,而一般年轻人也逐渐有重视肉食倾向了。 ----《京都一年》

  26、我们现在引用陶诗这一句的时候,都说“悠然见南山”,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在较早期的传本里,“见”字却有作“望”的,例如《昭明文选》卷三十(题作《杂诗》),及《艺文类聚》卷六十五所收录的,都作“悠然见南山”。宋代的苏东坡大概也看到有作“望”字的传本,所以他比较“见”、“望”二字的优劣,曾说过: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景与意会,故可喜也。
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
这是说“见”的好处在自然,没有刻意用力痕迹。 ----《读中文系的人》

  27、那么,大学中文系的人到底在做什么呢?

我想中文系的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传递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立场,小心翼翼地承担我们的古典文学的保护者,甚至于发扬者。人类的生活虽然要求前瞻,但是也应该回顾;何况在前瞻与回顾之间,还有必然的联属关系。虽说“文化复兴”是全民众事情, 但在这一方面,中文系的人理当更责无旁贷。 ----《三月曝书》

  28、茶会原定九点四十分开始,但客人三三两两来迟,先到的人不得不闲谈等候着,据说这就是所谓“京时间”,充分表现出日本古都人民悠闲生活。茶道老师悄悄告诉我,对于茶会你不能期待它何时开始,或何时终了,因为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享受,应该顺其自然。 ----《京都一年》

  29、他认为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所谓今日的中国文学,只是作为战争武器以及社会政治改革宣传,它是一种优越说教,却不是美的本质的表现。他又说白话文学推动以来,多数中国作家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致使其作品困于西方的模型中,失去了原有的中国精神,他盼望我们从速建设新的中国文学精神,这一段话是颇值得我们反省参考的。 ----《读中文系的人》

  30、又譬如说读屈原的《离骚》,在那个绚烂象征性的文字背后,我们认识了一位独立特行狷狷自守之士,看到他如何徘徊犹豫正义与邪曲现实与理想的十字街头孤寂果敢决心取舍。透过婉转缠绵的辞句,我们为那兀傲而茫茫的心智流浪感觉心酸,却又肃然起敬于不肯从流时俗的楷模典范。而当我们读《天问》时,则又惊讶于那里面所提出的种种疑问,有些竟是二十世纪今日的科学仍无法解答难题究竟人类的智慧进步了多少呢? ----《三月曝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关林文月经典语录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