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长地久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
5、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
6、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 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
8、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道德经》
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道德经》
10、为而不争 ----《老子》
11、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道德经第八章》
1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德经》
1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5、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道德经》
16、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17、慎始如终,则无败事。 ----《道德经》
1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道德经》
19、福兮祸所依,
祸兮福所伏。
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
20、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隐无名。大直若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大美若臭,大善若恶,大真若假,大忠若奸,大贤若痴 ----《道德经》
21、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经》
22、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
2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
24、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
26、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老子》
27、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
2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和光同尘 ----《老子 第四章》
2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故为人处谦为下而能以下为上,统万人之心。) ----《道德经》
30、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条畅之,故因即大,作即小。
古之渎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之宜也;征伐者,因民之欲也。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物必有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 ----《通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