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老子第八章》
3、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道德经》
4、美之为美,皆恶已;善之为善,皆不善已。 ----《老子的智慧》
5、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6、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7、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
8、明道若悖;
夷道若颣;
进道若退;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免成;
大音希声;
天象无形;
道褒[隐]无名
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
10、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
1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12、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
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
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
13、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道德经》
14、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
1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经》
1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1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德经》
19、天长地久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 ----《道德经》
21、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条畅之,故因即大,作即小。
古之渎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之宜也;征伐者,因民之欲也。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物必有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 ----《通玄真经》
2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道德经》
23、清净为天下正。 ----《道德经》
2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
2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道德经》
26、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 ----《道德经》
2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
2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
29、美之为美斯恶矣, 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道德经》
30、道隐无名
上德若谷,上善若水
大象无形,大器晚成
大成若缺,大知若愚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