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关刘小枫名言
日期:2018-11-29 18:44:01 作者:刘小枫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关刘小枫名言

  1、身体有在世欲望,但没有选择价值偏好能力,身体的影子——灵魂有能力选择价值偏好但没有在世的欲望,只有当影子的价值偏好被身体的欲望感觉充满,才会形成一种生命热情。灵魂就是价值偏好,它必须通过身体来自己的偏好,没有身体,灵魂只是嘘气,所以说灵魂是身体的影子。 ----《沉重肉身

  2、我要是懂得把初恋伤感留在记忆想象中,就不会错失自己的幸福。人往往只是为了一丝细小情感而抛出了整个生命,在情感的某一个尖锐点上牺牲一生的幸福。 ----《沉重的肉身》

  3、在幸福与不幸之间,有相当宽阔的中间地带,我就站在这个地带吧。 ----《沉重的肉身》

  4、所谓老子教诲的侯王无为,不是不施治,而是让民被治时感觉不到自己在被治:潜移默化民众于不知不觉之中,让“下品极恶凶顽刁诈猾贼之风”自然而息——这才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治(“化天下”)。 ----《拣尽寒枝》

  5、一个民族之成为政治的民族,必靠诗而后生;一个民族生长出政治的自觉,也必体现为形成诗说……诗言志者曷?维系民族国体的政制命脉之志。从而诗学自古是一个政治民族自觉地教育本民族中虽为数不多但总有的抱负者的根底所在。经学四教,以《诗》为宗。孔子先作《诗》,故《诗》统群经。 ----《拣尽寒枝》

  6、叙事伦理学从个体独特命运例外情形去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紧紧搂抱着个人的命运,关注人生活的深渊。 ----《沉重的肉身》

  7、学者并不带有神圣光环,仍是常人而非圣人学术研究亦非历史壮举或左右乾坤之业,不过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学术作为常人之不寻常之处仅在于,他为那种被称为学术的生存方式所吸引,这种生存方式不是陶然于立言,而是陶然于圣言之中。学术的,当归于学术,非学术的当归于非学术的。巴特的那双冷眼似乎是对一切侵犯神学的学术自律领域之举的蔑视。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8、人在道德根本就是一个瞎子,怎么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道德指引? 那句在妓女面前“谁可以扔石头?”的质问,就是对人间的道德法庭否定。 ----《沉重的肉身》

  9、古今学问制度实质没有不同,都是国家权力组成部分,与国家意识形态(文教秩序一体化。从制度层面上讲,西学入华,并没有改变传统中学的制度性质,而只是改变了具体知识学科。 ----《拣尽寒枝》

  10、个体命运是身体的偶在差异带来的。从来没有重复的命运,亘古至今飘落的每一片花瓣,都有自己不同的飘法和落处,因为每一个体的身体都是偶然的亲在。每一个体身体的偶在命运,都是亘古无双的唯一一次发生 ----《沉重的肉身》

  11、每个人都是自己欲望的囚徒。 ----《沉重的肉身》

  12、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 ----《拯救逍遥

  13、妻子构成一种生活的情调、一种生命的空气:共同生活中相互逗趣、相亲、缠绵搀扶的空气,与孤独的喃喃叙事的空气不同的空气。 ----《沉重的肉身》

  14、据说,人类开始讲第一个故事时,与我们院子停电时的处境差不多原始穴居人在夜色降临后,感到时间支离破碎空间的若有若无,有一天——故事总是从这暧昧的有一天开始,一个年长的穴居人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听过故事以后,穴居人心暖和起来,明天的艰辛困苦变得可以承受了。 ----《沉重的肉身》

  15、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走出误会才能转入生命的自在境地。人只能在谅解和赦免中走出误会编织的生命之网。 ----《沉重的肉身》

  16、如今大学文科研究生教学时兴所谓民主化方式,比如,在研读课上读一部古代经典,由学生们轮流讲,谈读后感。虽然美名其曰让大家发言,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其实在这样的研读课上,学生并学不到什么东西。过去,研读课主要是老师讲解,这意味着读古典的大书得跟一个自己曾经有过深入阅读且已经深入思考过一番的先行读者一起读,在这位有经验的读者带领下,学生们(尚没有阅读经验的人)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按照民主化的读法,大家都是二百五,没有什么经验和积累能读出什么名堂? ----《拣尽寒枝》

  17、爱情不是找到的,它并不在人生中的某个地点可以让人去找。 人们可能在生活中偶然撞见爱情——相反的情形也极有可能:终身撞不见爱情。婚姻就不是这样,它不断地作为一种人性的、社会要求出现在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地点,如果要找婚姻,是可以找到的。 ----《沉重的肉身》

  18、自我欺骗的说谎与与对另一个人说谎有很大差别。对别人说谎,不涉及对自己的诚实问题。在自我拯救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自己诚实,不然的话,拯救自己就是不可能的。 ----《沉重的肉身》

  19、既然如此,尼采怎么会同意鞭子女人,而且同意摆那种姿式照相
这问题我想了好久,不得其解。目前只有一个临时的答案:尼采聪明绝顶,而且预感极准,他感觉到男人把鞭子给女人是自由民主现代性的必然结果同时深刻的尼采也晓得,无论生活多么不幸、残酷,人除了爱生活──当然包括爱其中的不幸和残酷,没有别的出路,这就叫“热爱命运”。于是,尼采同意照让萨乐美拿鞭子的相,以身示法,让现代性的残酷本相尽早成为审美的反讽。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20、要从麻木的生活感受中摆脱出来,瞥见那体验过的内在时间的神明之光,使飘逝的醉梦能化为永恒的静境,就得有一个必要前提经过回忆基础反思。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21、既不发疯或自杀,也不标榜绝望是一种新美德,就只有沉溺:沉溺于自己的清醒精明、看得透彻,沉溺于生欲的狂热——时间狂、享受狂、知识狂,过度的感性欲求无止境的冒险…… ----《拯救与逍遥》

  22、“古之道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而是救济天下的政教之术:“先秦诸子,无不欲以其道济天下”。在梵澄看来,即便倡言逍遥物外的庄子也不例外。 ----《拣尽寒枝》

  23、黑塞笔下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争辩表明,黑塞累了,所以要求进入东方的世界。 黑塞用以解决不可避免的恶的造作的设想是:让狼心与良心、神与魔、父亲的血与母亲的血、享乐与受苦这些敌对混乱地在人身上相互共存的因素统统回到自然母体中去。 ----《拯救与逍遥》

  24、问题意识是学术思想关键,这是一个过于私人化的事情:我想究明某种东西,澄清某种疑虑,与我的纯属个人性的在世体验相关。但是,个人性的问题意识只有在与历史中的诸多个人的问题意识的交流碰撞中,才会变得日益明朗。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25、一个人自己遭遇的不幸或自己无意中造成的不幸,远远超出了人的情感定义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人们期待生命中幸福的相遇,而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是误会。生活是由无数偶然的、千差万别的欲望聚合起来的,幸福的相遇——相契的欲望个体的相遇是这种聚合中的例外,误会倒是常态。误会就是不该相遇却相遇了,本来想要遇到你一个,却遇到了一个他,该归罪与谁呢? ----《沉重的肉身》

  26、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反过来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伦理学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 ----《沉重的肉身》

  27、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吗?我回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人吗?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其余的都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28、应该问:“人民”是谁?可是从没人问“人民”是谁,似乎谁都知道它是谁。每一个个体的“我”自以为是“人民”,但随时可能被人称为“人民的敌人”。“人民”听起来自然的拥有肯定价值的道义正当性,因而,个体不得不认同它;又由于“人民”一词带有总体性,每一个体都自以为属于其中(其实又都不属于其中)。在“人民”这一称谓中,人本身——每一个体的肉身存在并未在场。正是这种情形,使个体存在悄悄的失去了生存的正当性和处身性。流亡就意味着脱离人民,自绝于人民,成为个体之存在。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29、苦难记忆相信历史的终极时间的意义,因此它敢于透视历史的深渊,敢于记
毁灭灾难,不认可所谓社会进步能解除无辜死者所蒙受的不幸和不义。
苦难记忆指明历史永远负疚的、有罪的。
作为主体精神的价值质素,苦难记忆不容将历史中的苦难置入一个与主体无关的客观
序之中,拒绝认可所谓历史的必然进程能赋予历史中的苦难。
以某种客观意义,拒绝认可所谓历史发展之二律背反具有其合法性。
苦难记忆要求每一个体的存在把历史的苦难主体意识化,不把过去的苦难视为与自己的
个体存在无关的历史,在个人的生存中不听任过去无辜者的苦难之无意义和无谓。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30、沉沦于麻木,麻木于沉沦,多少众生在此麻木的沉沦中埋葬了青春血肉。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关刘小枫名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