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萨乐美手上高高扬起的鞭子令我恍然大悟,尼采那句格言的真正意思刚好相反:提醒男人去女人那里带上鞭子,不是为了抽打女人,而是为了让女人抽打自己。如今不再有人提起这句格言,恰恰因为那张照片纪录的情形已经成了现代之后的生活现实,成为了“政治正确”的现实本身:后现代文化的“政治正确”的含义是,男人把鞭子给女人,让女人抽打自己。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要从麻木的生活感受中摆脱出来,瞥见那体验过的内在时间的神明之光,使飘逝的醉梦能化为永恒的静境,就得有一个必要的前提:经过以回忆为基础的反思。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灵魂就是价值偏好。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生活世界中总得有某种思想要理解人的具体生活,小说就是这样的思想,它甘愿与一个人的生命厮守在一起,“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小说询问什么是个人的奇遇,探究心灵的内在事件,揭示隐秘而又说不清楚的情感,解除社会的历史禁锢,触摸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角落的泥土,捕捉无法捕捉的过去时刻或现在时刻缠绵于生活中的非理性情状,等等等等。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所谓老子教诲的侯王无为,不是不施治,而是让民被治时感觉不到自己在被治:潜移默化民众于不知不觉之中,让“下品极恶凶顽刁诈猾贼之风”自然而息——这才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治(“化天下”)。 ----刘小枫《拣尽寒枝》
●一个民族之成为政治的民族,必靠诗而后生;一个民族生长出政治的自觉,也必体现为形成诗说……诗言志者曷?维系民族国体的政制命脉之志。从而诗学自古是一个政治民族自觉地教育本民族中虽为数不多但总有的抱负者的根底所在。经学四教,以《诗》为宗。孔子先作《诗》,故《诗》统群经。 ----刘小枫《拣尽寒枝》
●个体命运是身体的偶在差异带来的。从来没有重复的命运,亘古至今飘落的每一片花瓣,都有自己不同的飘法和落处,因为每一个体的身体都是偶然的亲在。每一个体身体的偶在命运,都是亘古无双的唯一一次发生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既不发疯或自杀,也不标榜绝望是一种新美德,就只有沉溺:沉溺于自己的清醒、精明、看得透彻,沉溺于生欲的狂热——时间狂、享受狂、知识狂,过度的感性欲求,无止境的冒险……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每个人都是自己欲望的囚徒。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所谓平等,实际上就是“一种夷平过程”:所有高贵的东西向低俗因素看齐,这恰恰是金钱的作用。金钱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价物,把个别的、高贵的品质(这恰恰是自由的个性要寻求的)拉到最低平均水平。 ----刘小枫《拣尽寒枝》
●人的生命热情都是个体化的,个体化的生命热情就是个体化热情——个体的全部身体感觉投入某种价值偏好的喜欢什么的在世行为。个体热情的产生既需要身体也需要身体的影子,两者不可或缺。没有身体及其感觉或没有灵魂的价值偏好,都不会产生生命热情。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一块面包可成为阶级或个体在饥饿时的争夺对象,不等于它就不再是一块面包,而只是饥饿感引起的争夺符号。学术、文化品、大学制度确是国家之间、阶层之间在社会化生存空间中势力争夺的媒介,但它们仍有自主的质地。 ----刘小枫《拣尽寒枝》
●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走出误会才能转入生命的自在境地。人只能在谅解和赦免中走出误会编织的生命之网。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一个人自己遭遇的不幸或自己无意中造成的不幸,远远超出了人的情感定义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人们期待生命中幸福的相遇,而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是误会。生活是由无数偶然的、千差万别的欲望聚合起来的,幸福的相遇——相契的欲望个体的相遇是这种聚合中的例外,误会倒是常态。误会就是不该相遇却相遇了,本来想要遇到你一个,却遇到了一个他,该归罪与谁呢?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妻子构成一种生活的情调、一种生命的空气:共同生活中相互逗趣、相亲、缠绵、搀扶的空气,与孤独的喃喃叙事的空气不同的空气。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学者并不带有神圣光环,仍是常人而非圣人。学术研究亦非历史壮举或左右乾坤之业,不过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学术作为常人之不寻常之处仅在于,他为那种被称为学术的生存方式所吸引,这种生存方式不是陶然于立言,而是陶然于圣言之中。学术的,当归于学术,非学术的当归于非学术的。巴特的那双冷眼似乎是对一切侵犯神学的学术自律领域之举的蔑视。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在幸福与不幸之间,有相当宽阔的中间地带,我就站在这个地带吧。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反过来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伦理学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刘小枫的一本书中说过“人往往只是为了一丝细小的情感而抛出了整个生命,在情感的某一个尖锐点上牺牲了一生的幸福。”我就是那种自己想着一件事,自己钻进了牛角尖里,就跟容易想放弃生命,放弃一切的那种人,呵,要不是决心不够可能我已经死了无数回了吧,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目光狭隘看不见世界之大吧,也许是经历太少没有什么意志力吧,其实过了一会儿,我还是一切都好的,只是觉得这样的生活不想要。
●叙事伦理学从个体的独特命运的例外情形去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紧紧搂抱着个人的命运,关注个人生活的深渊。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人在道德上根本就是一个瞎子,怎么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道德指引? 那句在妓女面前“谁可以扔石头?”的质问,就是对人间的道德法庭的否定。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吗?我回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人吗?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其余的都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自我欺骗的说谎与与对另一个人说谎有很大差别。对别人说谎,不涉及对自己的诚实问题。在自我拯救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自己诚实,不然的话,拯救自己就是不可能的。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以为如今的女作家个个都是或应该是女性主义者,就搞错了。当代美国女作家并不那么可怕,甚至我所看过的当代法国女作家的作品,也并非就是根根抽打男人的鞭子。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问题意识是学术思想的关键,这是一个过于私人化的事情:我想究明某种东西,澄清某种疑虑,与我的纯属个人性的在世体验相关。但是,个人性的问题意识只有在与历史中的诸多个人的问题意识的交流和碰撞中,才会变得日益明朗。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个人情感受伤的事太寻常,也是太人性的事。生活不是按照理性的设计或个人的美好愿望发生的,而是各种意外机缘杂凑出来的,总会有一些人因人性的软弱而伤害别人,有一些人因无辜的懵懂过错而被伤害、平白无故情感诚挚而受伤。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身体有在世欲望,但没有选择价值偏好的能力,身体的影子——灵魂有能力选择价值偏好但没有在世的欲望,只有当影子的价值偏好被身体的欲望感觉充满,才会形成一种生命热情。灵魂就是价值偏好,它必须通过身体来自己的偏好,没有身体,灵魂只是嘘气,所以说灵魂是身体的影子。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