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各种情感伤害,包括伴侣背叛之后,很多人都会酗酒。虽然借酒消愁是陈词滥调,但确实有着相当多的实例。而那些不喝酒的人,则可能被某种隐蔽的成瘾症折磨着。
愤怒的镇痛效果可以暂时缓解痛苦。这就是为什么你往墙上挂照片被锤子砸着手指的时候会咒骂不已,运动员在搏击竞技中发怒时,骨头断了都不知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生病或疼痛时会焦躁易怒。
这是由于,大脑会永远地把痛苦和解除痛苦的一切联系在一起,凡是能够让人舒缓痛苦的,都有可能导致心理成瘾症,或至少变成一种习惯。
愤怒产生的安非他命功效,更容易让人上瘾。安非他命——一种“超效毒品”,能迅速给人注入巨大的精神能量,增强信心,带来一股力量感。 ----史蒂芬·史多兹《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从来都不是我支配我的故事,而是那些故事支配着我的双手。每当新的灵感出现时,它们都会命令我赋予它们声音、形态与生命力。正如我在这些年中对其他作家建议的那样:大胆从悬崖上跳下去,在下落的过程中再想法给自己插上翅膀。
在过去六十多年的岁月里,我跳过无数次悬崖,在打字机前头苦思冥想如何给故事加上结尾,好让结局不至于太过突兀。而在刚刚过去的那几年里,我回顾了自己少年时站在街角卖报纸,每天写作的日子,意识到自己当年竟然那么努力。我为什么会那么做呢,为什么会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从悬崖上跳下去?
答案还是那句陈词滥调:出于热爱。 ----雷·布拉德伯里《殡葬人的秘密》
●说出口的都是陈词滥调 真正想说的又说不出来
●到最后,生活中的一切必须要被给予某种形式,甚至连反叛也是如此。最终,一切都会变成生活中巨大的陈词滥调。 ----马洛伊·山多尔《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细雨霏霏。曾经的党的领导人们正在电视里发表讲话。他们“相信”党,“相信”发生了“失误”和“错误”,但是他们也“相信”,比如说,对于这里发生的一切,“斯大林并不知情”,等等。但是,用不着相信,他们不能把这些陈词滥调与全部的真实内容相混淆,不能将所谓的“信仰”与真实的思想或情感混为一谈。 ----凯尔泰斯·伊姆莱《另一个人:变形者札记》
●像离开一个再也不想回去的城市,像传闻里所有陈词滥调的所有故事。 我们都很好,只是时间不凑巧。
余生各自安好
●在我看来,“神灵存于细节”这种“陈词滥调”的意思正好在这幅小小的绘画作品(《年轻女子的肖像》彼得鲁斯·克里斯蒂 约1470年)中得以体现。而所谓的“对细节的执着”,在我自己身上,也已经到了几近病态的程度。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落伍的大型干版照相机的原因。银盐摄影就是将银粒子集合起来形成图像,利用小小的胶片拍摄的图像,就像点彩派的绘画作品一样,每一颗粒子都可以看见。这让我恍然大悟,世界就像印刷一样,仅仅用点便可得到还原。 ----杉本博司《现象》
●“我在路上”已经被一再滥用。谁都在谁的路上。陈词滥调的后背早就沾满了口水。 ----《神在远方喊我》
●鱼肚白破晓天幕缓缓滑落陈词滥调入心方可入眼只是又一梦去不得不醒歌也无济酒也无济但迎新日罢
●从生活里我唯一学到的是忍耐,绝不向它提出任何问题,将所有的渴求和幻想积攒沉淀,让它燃烧,最后顺着笔尖流出。我不知道这些思考来自哪里,当我看着眼前这白纸黑字时,觉得这几乎就是滥用,是曲解:为什么责任就要高于快乐?关于快乐的话题是陈词滥调了,但接下去有关意义的问题就值得探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的墓志铭会这么写着:此地安眠着一个人,他万事能忍。最后他被挤压得粉碎。
●陈词滥调是观众不满的根源,就像一场悄然蔓延开的瘟疫一样,它已经感染了所有的故事媒介。 ----罗伯特·麦基《故事》
●一个带有趣味,其中包括文学趣味的人,会较少受到各种政治煽动形式所固有的陈词滥调和押韵咒语的感染。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
●这是一场弥漫世界的时疫,病因简单明了;一切陈词滥调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原因,而且也是唯一的原因:作者不了解他故事中的世界。 ----罗伯特·麦基《故事》
●人们经常说,第一个将女人比喻成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我不知道第四个以后会面对多少难听的词汇。比喻的生命是如此短促,第一个昙花一现后,从第二个开始就成为了想象的陈词滥调,成为了死灵师不屑一顾的太烂的尸体,那些已经不能够清楚回答问题的尸体。 ----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我变得非常自卫并对自己的文化产生防卫意识,直到现在仍是如此。我接到过一些陈词滥调的中国角色的好莱坞电影邀约。这些我都不会接受,因为如果我真的拍了,我会觉得背叛了自己的人和自己的文化。” ----张曼玉
●红颜似是潺潺水
蓝颜似是涓涓水
蓝颜祸水两相忘
红颜犹水仿茫茫
天空何时徒添了一道光
划破了原有的沉寂
剑影下的陈词滥调
吹散了原有的橘红色
风 怒吼 吹破了寂寥
朦胧的月色映照的景象是如此的仿若隔世
致使 谁忽略了藏在朦胧黑夜的阴霾
●嗐,挺令人尴尬。即使那对“亲爱的读者”的献媚之词也无法弥补那多愁善感的陈词滥调带来的尴尬。而这不是旁人,毕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呀。天知道他写了一稿又一稿,究竟写了多少稿,重写,毁掉,咒骂,乱画,揉成团,扔进火里,扔抽水马桶里冲走,最后定下来这种“就这样了”。 ----阿摩司·奥兹《故事开始了》
●生活像一个蹩脚而吝啬的老师,一次只肯教会我一点点新东西,更多的时候,只是让我一遍遍的反刍复习。他照本宣科,陈词滥调,念得我昏昏欲睡。然而每次考试的时候,却花样翻新,我还是考不好。
因为我一直没法学会举一反三地面对生活的狡黠。 ----七堇年《尘曲》
●在过去六十多年的岁月里,我跳过无数次悬崖,在打字机前头苦思冥想如何给故事加上结尾,好让结局不至于太过突兀。而在刚刚过去的那几年里,我回顾了自己少年时站在街角卖报纸,每天写作的日子,意识到自己当年竟然那么努力。我为什么会那么做呢,为什么会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从悬崖上跳下去?
答案还是那句陈词滥调:出于热爱。
当时的自己不顾一切往前冲,全心全意地热爱那些书籍、作者和图书馆,专注于练就自己,而根本没留意到我只是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天赋欠缺的少年。也许,在脑海中的某个角落里,我是知道的。可我仍然坚持不懈地去写,去创造,那动力就像血液在我体内奔涌,至今未怠。 ----雷·布拉德伯里《亲爱的阿道夫》
●每个人都会拥有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陈词滥调的故事,就像你已经剪短了的长,时间久了,还是会怀念。
●你远道而来,就是为了这一番拜将封侯的陈词滥调? ----卫庄《秦时明月之百步飞剑》
●我打算中止谈话,他这种论调真让我火冒三丈,我的话都是吐自肺腑,他却尽说些毫无意义的陈词滥调。 ----《少年维特之烦恼》
●她的世界早已喧嚣,而你的世界依旧寂寥,她不再倾听你的陈词滥调,不再记得童年的潦倒,她也不再需要你的围绕。 ----《极度分裂》
●我是个小说作者,没有理论,白嘴说做“写实”和“写意”。若说搬弄的是陈词滥调,陈词则可,滥调未必。
我以为两个“写”,不会谁的胳臂粗,也不分气长气短死眼活眼更用不着打“劫”。两个都不容易,两个要都动“真格的”,都能出真玩意儿。 ----林斤澜《随缘随笔》
●我想象中的民国女子,就该是这样,像她那张照片,扬眉,孤高,以血肉之躯去迎向风起云涌,即便有伤痛,也不会向外界,向所有怯懦的陈词滥调求援。 ----闫红
●兴许能说出来的终究是陈词滥调,而心中所想终是无法说出,或许这便是人心之幽秘吧。 ----宋慈《大宋提刑官》
●像离开一个再也不想回去的城市,像传闻里所有陈词滥调的所有故事。
●靠着一定数量的陈词滥调,电影幸存下来并且/或者杀死它自己,这些陈词滥调令编剧的工作变得复杂,他们总是一开始便已被钉死在框框之中。现在的电影里,小偷没法成为可爱的人物,除非他是出于英雄主义和慷慨气概而去抢劫的……同样的,一个通奸的女人也必须得是个让人厌恶的家伙,除非她丈夫是个真正的垃圾或没用的东西,或者她的情人是片中享有声望的主人公。 ----弗朗索瓦·特吕弗《我生命中的电影》
●我在加盟新东方之前曾回国创过业,结果一败涂地。总结经验有两条值得分享:第一:当时的我真没有商业意识。第二,那次失败,为我第二次回归打下坚实的基础。商业意识是一种通过教育获得的素质。只有热情但没有商业意识是不能创业的。下一句是陈词滥调,但也必须分享:上一次的失败是下一次成功的铺垫。 ----徐小平
●与敌对一方相比,他更喜欢星期三、南西先生和那一伙里的其他人。他突然明白了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他们也许看上去邋遢肮脏、贫穷,他们的饭菜更是难吃透顶,但至少他们说话挺有意思,绝不会满口陈词滥调。他估计他有一天也会光顾路边摆摊,哪怕那里的货色全是假冒伪劣。总比大型购物中心有趣得多。 ----尼尔·盖曼《美国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