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陈词滥调的名句_关于陈词滥调的名句
日期:2018-0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陈词滥调的名句_关于陈词滥调的名句

  ●最近我才知道原来“坠入爱河”还有另外一种写法,“走上海盗船的踏板”。我厌倦了在细长的木板上蒙着眼睛保持平衡,一个滑脚就掉入深不见底的大海。我想要陈词滥调,我想要扶椅。我想要康庄大道,我想要正常视力。这有什么错。这就是成长。或许大部分会因为浪漫气氛而倍加神采,但这很快就会磨损。他们投身其中,有着长远的考虑;包括渐长的腰身和郊野别墅。这有什么错。深夜的电视节目,并肩躺着,打折喊直睡到千禧年的来临。只有死亡能把我们分开。 ----珍妮特·温特森《写在身体上》

  ●在我看来,“神灵存于细节”这种“陈词滥调”的意思正好在这幅小小的绘画作品(《年轻女子的肖像》彼得鲁斯·克里斯蒂 约1470年)中得以体现。而所谓的“对细节的执着”,在我自己身上,也已经到了几近病态的程度。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落伍的大型干版照相机的原因。银盐摄影就是将银粒子集合起来形成图像,利用小小的胶片拍摄的图像,就像点彩派的绘画作品一样,每一颗粒子都可以看见。这让我恍然大悟世界就像印刷一样,仅仅用点便可得到还原。 ----杉本博司《现象

  ●匆匆赶路的时候 记得记下些风景 翻过了此山他山 岁月要收走所有 但她会留下回忆 ~

  ●法国的《哲学杂志有一期关于桑贝的专题,称他为“庸常人生的探索者”。现代人过着一种平庸生活,充满了陈词滥调,但在桑贝的画笔下,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呈现出深刻矛盾暧昧复杂的意味。

在漫画集《不简单的生活》(Nothingis Simple)中有一组画面是这样的:院子里有一棵树,最后一片叶子从树上飘然落下,落到了隔壁的院子里,然后一只手伸出来,将那片叶子扔回了原来的院子里。 ----陈赛《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文人整体上倾向于历史体验,既迷醉于感同身受的历史幻想,又迷醉于匹夫有责责任,只可惜历史太长,步子太慢,循环太多,经常同意反复,不能不满心徒叹无奈,满嘴陈词滥调。产生于罗马的兴亡感慨不会重蹈中国文人的吟咏老套,不会终结于白发渔樵、废殿碧苔、老月青山。 ----余秋雨《行者无疆》

  ●十几年了精日们无非是这些陈词滥调,装备不行打不过,装备行了也不敢打,敢打也打不到,打到了也打不准,打准了威力也不够,威力够数量不足.

  ●她的世界早已喧嚣,而你的世界依旧寂寥,她不再倾听你的陈词滥调,不再记得童年的潦倒,她也不再需要你的围绕。 ----《极度分裂》

  ●生活像一个蹩脚而吝啬的老师,一次只肯教会我一点点新东西,更多的时候,只是让我一遍遍的反刍复习。他照本宣科,陈词滥调,念得我昏昏欲睡。然而每次考试的时候,却花样翻新,我还是考不好
因为我一直没法学会举一反三面对生活的狡黠。 ----七堇年《尘曲》

  ●我们自己用的得意的词汇,其实绝非来自我们自己。属于我们自己的无非只是依照我们的脾气性格环境教育社会关系而做的些修改而已。只是这么点修改,使之区别于别人的表达方式,打下了我们特有风格的烙印,暂时算作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别的统统都是些陈年旧货,是几千年几百年以来世世代代的人说过的陈词滥调而已。 ----马克吐温

  ●靠着一定数量的陈词滥调,电影幸存下来并且/或者杀死它自己,这些陈词滥调令编剧的工作变得复杂,他们总是一开始便已被钉死在框框之中。现在的电影里,小偷没法成为可爱人物,除非他是出于英雄主义和慷慨气概而去抢劫的……同样的,一个通奸的女人也必须得是个让人厌恶的家伙,除非她丈夫是个真正的垃圾或没用的东西,或者她的情人是片中享有声望的主人公。 ----弗朗索瓦·特吕弗《我生命中的电影》

  ●红颜似是潺潺水
蓝颜似是涓涓水
蓝颜祸水两相忘
红颜犹水仿茫茫
天空何时徒添了一道光
划破了原有的沉寂
剑影下的陈词滥调
吹散了原有的橘红色
风 怒吼 吹破了寂寥
朦胧的月色映照的景象是如此的仿若隔世
致使 谁忽略了藏在朦胧黑夜的阴霾

  ●【只因路上 大雨曾经磅礴】我不在乎谁的陈词滥调与流言蜚语,只要自己活得好活得漂亮

  ●与敌对一方相比,他更喜欢星期三、南西先生和那一伙里的其他人。他突然明白了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他们也许看上去邋遢肮脏、贫穷,他们的饭菜更是难吃透顶,但至少他们说话挺有意思,绝不会满口陈词滥调。他估计他有一天也会光顾路边摆摊,哪怕那里的货色全是假冒伪劣。总比大型购物中心有趣得多。 ----尼尔·盖曼《美国众神》

  ●陈词滥调是观众不满的根源,就像一场悄然蔓延开的瘟疫一样,它已经感染了所有的故事媒介。 ----罗伯特·麦基《故事》

  ●嗐,挺令人尴尬。即使那对“亲爱读者”的献媚之词也无法弥补那多愁善感的陈词滥调带来的尴尬。而这不是旁人,毕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呀。天知道他写了一稿又一稿,究竟写了多少稿,重写,毁掉,咒骂,乱画,揉成团,扔进火里,扔抽水马桶里冲走,最后定下来这种“就这样了”。 ----阿摩司·奥兹《故事开始了》

  ●这是一场弥漫世界的时疫,病因简单明了;一切陈词滥调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原因,而且也是唯一的原因:作者了解他故事中的世界。 ----罗伯特·麦基《故事》

  ●说出口的都是陈词滥调 真正想说的又说不出来

  ●鱼肚白破晓天幕缓缓滑落陈词滥调入心方可入眼只是又一梦去不得不醒歌也无济酒也无济但迎新日罢

  ●在遭遇各种情感伤害,包括伴侣背叛之后,很多人都会酗酒。虽然借酒消愁是陈词滥调,但确实有着相当多的实例。而那些不喝酒的人,则可能被某种隐蔽的成瘾症折磨着。
愤怒的镇痛效果可以暂时缓解痛苦。这就是为什么你往墙上挂照片被锤子砸着手指的时候会咒骂不已,运动员在搏击竞技中发怒时,骨头断了都不知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生病或疼痛时会焦躁易怒。
这是由于,大脑永远地把痛苦和解除痛苦的一切联系在一起,凡是能够让人舒缓痛苦的,都有可能导致心理成瘾症,或至少变成一种习惯
愤怒产生的安非他命功效,更容易让人上瘾。安非他命——一种“超效毒品”,能迅速给人注入巨大精神能量,增强信心,带来一股力量感。 ----史蒂芬·史多兹《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像离开一个再也不想回去的城市,像传闻里所有陈词滥调的所有故事。 我们都很好,只是时间不凑巧。
余生各自安好

  ●命运,一个极度虚无而玄妙的词汇,创造者定是一位虔诚的有神论者。即使在无神论者那儿,这个词依然有着美妙作用,它往往用来描写一些不可言喻的事情,又或者是旁人不希望使用陈词滥调发表议论的事物。 ----广场卡希尔《妖刀少女异闻录》

  ●我变得非常自卫并对自己的文化产生防卫意识,直到现在仍是如此。我接到过一些陈词滥调的中国角色的好莱坞电影邀约。这些我都不会接受,因为如果我真的拍了,我会觉得背叛了自己的人和自己的文化。” ----张曼玉

  ●在过去六十多年的岁月里,我跳过无数次悬崖,在打字机前头苦思冥想如何给故事加上结尾,好让结局不至于太过突兀。而在刚刚过去的那几年里,我回顾了自己少年时站在街角卖报纸,每天写作日子,意识到自己当年竟然那么努力。我为什么会那么做呢,为什么会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从悬崖上跳下去?
答案还是那句陈词滥调:出于热爱。
当时的自己不顾一切往前冲,全心全意地热爱那些书籍、作者和图书馆,专注于练就自己,而根本没留意到我只是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天赋欠缺的少年。也许,在脑海中的某个角落里,我是知道的。可我仍然坚持不懈地去写,去创造,那动力就像血液在我体内奔涌,至今未怠。 ----雷·布拉德伯里《亲爱的阿道夫》

  ●我想象中的民国女子,就该是这样,像她那张照片,扬眉,孤高,以血肉之躯去迎向风起云涌,即便有伤痛,也不会向外界,向所有怯懦的陈词滥调求援。 ----闫红

  ●后来宋冬野开了酒吧 抱着吉他安静地唱着斑马
左小的枪没有杀死任何人
朴树也不再犹豫
马頔因为一首南山南也火了起来
尧十三不再唱着义无反顾一无所有
李志还是李志 后来也离开了热河 结了婚
民谣很穷 一听就是一个故事
可你还是听着别人的故事哼着陈词滥调喝着昨日的酒
回忆只属于自己的曾经

  ●我们设法把我们心里的珍宝转送给别人,求他们慈悲为怀,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接受它们,于是我们只好孤独地前行,肩并肩走而不能一起走,无法了解我们的同胞,同胞也无法了解我们。我们好比那些生活在另一个国家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语言掌握得少而又少,可言的美丽而深刻的东西的所有风格都具备,却只能用会话手册的陈词滥调进行交流。他们脑子里的观念塞得满满的,可他们只能告诉你园丁姨妈的雨伞在屋子里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到最后,生活中的一切必须要被给予某种形式,甚至连反叛也是如此。最终,一切都会变成生活中巨大的陈词滥调。 ----马洛伊·山多尔《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我在路上”已经被一再滥用。谁都在谁的路上。陈词滥调的后背早就沾满了口水。 ----《神在远方喊我》

  ●同样的话可以向第二个人说,同样的承诺可以为第二个人许,同样的事情可以为第二个人做,我们都只是匆匆过客,所谓的特殊只不过此时此刻他只为你做,转身便可对另一个人许下承诺,不要相信太多,这一刻的甜言蜜语也许就是前任用惯的陈词滥调,选择去爱便是选择去当一个傻子!

  ●从生活里我唯一学到的是忍耐,绝不向它提出任何问题,将所有的渴求和幻想积攒沉淀,让它燃烧,最后顺着笔尖流出。我不知道这些思考来自哪里,当我看着眼前这白纸黑字时,觉得这几乎就是滥用,是曲解:为什么责任就要高于快乐?关于快乐的话题是陈词滥调了,但接下去有关意义的问题就值得探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的墓志铭会这么写着:此地安眠着一个人,他万事能忍。最后他被挤压得粉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陈词滥调的名句_关于陈词滥调的名句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