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人,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带着末日去生活的。
这就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讲的,向死而生,亡是一种状态,而我们活着就是死,就是去死,不断的逼近,那个亡的状态。
所以其实每一个人,我们假设啊,你的生命是无远弗届的,你可以永远活下去,那你想你这辈子一定会极其糟糕,因为你什么时候努力都可以!
对吧?
而我们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有的时候忘了人是要死的。 ----罗振宇《罗辑思维》
●最不抱希望的时刻
痛苦常是意外的宽慰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
●死亡,或许是世上最令人无奈的事情了。没有人不惧怕死亡,更没有人可以忍受死别。特别是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突然消失在你的生活里,再也不能看到,你会发现有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侵袭你的身心。
没有谁可以真正洒脱到像庄子一样面对妻子死去还可以鼓盆而歌,亦没有人可以真正做到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我们都寄居在这个世间,人与人之间联系如此紧密。即使不在乎肉体的死亡,但是我们还是会放不下那些你灵魂中牵挂的人。
●于是“时间性的”就不再可能只等于说“在时间中存在着的”。“非时间的东西”与“超时间的东西”就其存在来看也是“时间性的”。而且,并非由于与“时间性的东西”相对,即与“在时间中”的存在者相对,“非时间的东西”与“超时间的东西”才在某种褫夺的意义上是“时间性的”;它们在积极的意义上就是“时间性的”,诚然这种意义还有待澄清。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 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哲学生涯》中,伽达默尔速写了一群马堡教授的生活,其中运动迷海德格尔住的房子既简陋,里面啥也没有,《荣格自传》中,他的房子很大,里面却无煤气无电,他们的诚实令人印象深刻,都是他们相信的生活方式的尝试者。 ----石康
●Freedom is only to be found where there is burden to be shouldered.
有担当,才有自由。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海德格尔
●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即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 ----海德格尔《林中路》
●尼采,德国哲学家,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杰克·伦敦、福柯和德里达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还有我们熟悉的鲁迅。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
●有的人生活,有的人提炼生活。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人自身与世界的显现与敞开状态即为“真理”。 ----海德格尔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海德格尔
●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的价值思想在一种极端意义上是致命的,因为它根本就不让存在本身进入涌现中,也即进入其本质的生命力中。根据价值的思想自始就不让存在本身得以在其真理中成其本质。 ----海德格尔《林中路》
●作为正确性之内在可能性,行为的开放状态植根于自由。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Das Wesen der Wahrheit ist die Freiheit)。 ----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
●世界并不是世上诸多可见的存在者的总和,人也并不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与人之间并不是客体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关系。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我将要死”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 ----海德格尔
●八月廿三日(三)
……那日与屈长江聊,他说:高深的哲学思想其实可用最简单的句式来表述,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就够了。比如,奥古斯丁:我信了;笛卡尔:我思;康德:思我;叔本华:我要;海德格尔:我唱;萨特:我行。 ----扬之水《读书十年》
●在这种不触目而又不能定居的情况中,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倒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指定这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If I take death into my life, acknowledge it, and face it squarely, I will free myself from the anxiety of death and the pettiness of life - and only then will I be free to become myself.
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人是存在的澄明。 ----海德格尔
●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 ----海德格尔
●人是身不由己来到世间、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 ----海德格尔
●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海德格尔
●We should never allow our fears or the expectations of others to set the frontiers of our destiny. Your destiny can't be changed but, it can be challenged.
我们绝不应该让恐惧或别人的期望划定我们命运的边界。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可以挑战它。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