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像是打算横穿街道,就在她走下路牙的那一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的发色居然变了。起初,他以为那是灯光照射的效果,可这条路上并没有能发出彩色光斑的霓虹灯啊!她的发色不断变幻,像水面上漂浮的油膜般扭曲融合。接着,这些色彩晕开了,三秒钟后,她换上了金发白肤。一开始他坚信那只是灯光的作用,可随后她身上的衣裙也像压缩塑胶袋一样扭曲起来,一些卷曲的衣物碎片掉落下来,散布在人行道上,仿佛传说中神奇生物身上脱落的鳞片。科雷蒂走近时,地上的碎片已经化为绿色的泡沫,嘶嘶作响,缓缓溶解,最终消失不见。他再次抬头看她,她已经换上了一身绿色的绸缎衣裙,缎面在路灯下光华流转。她脚上的鞋也变了,瘦小的肩膀裸露着,上面仅有两条细细的肩带,柔美的长发变成了一头针芒似的短发。 ----威廉·吉布森《全息玫瑰碎片》
●千叶城真的很像香港旺角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失败者”酒吧里的牛仔精英们都躲着泡利,他们有种奇怪的集体焦虑,几近迷信。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飞速发展的技术必须要有无法无天的地方才能发挥功用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通过神经网络进入他人的意识,获取感觉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三十小时的幻觉,这是如何的感觉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您手中这本选集中的短篇小说来自于我们眼中一些最棒的科幻作家,他们的才华在世纪之交的这段时间开始凸显。“开始凸显”就是我们的编选原则。许多作家在发表处女作很多年之后才吸引到大众的注意。比如威廉·吉布森,他凭借1984年出版的《神经浪游者》一书在科幻文学界一炮而红,然后又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其实,许多年之前他就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了。同样地,这本选集中的一些作者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发表短篇作品,但他们全部是在2000年之后才获得广泛注意的。 ----《未来的序曲》
●他想起她肌肤的味道,想起港口边那黑暗酷热的房间里,她的手指是如何扣住他的后腰。 都是肉体,他想,都是肉欲。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他们越来越富有,也越来越自我,他们在迷光里修建的是自我躯体的延伸。我们将自己锁在自己的财富后面,内向生长,制造出一个毫无缺口的个人宇宙。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没有美化战场,没有矮化敌人
更重要的是没有宣扬战争
从《勇敢的心》到《血战钢锯岭》
梅尔·吉布森给我带来的
除了震撼,唯有震撼
●日本人早把中国人研究出来的神经手术全忘光了。千叶城的地下诊所有最先进的技术,日新月异,可他们都治不好他在孟菲斯那间旅馆里爱的伤。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药力消退下去,曾经打磨光亮的骨架一点点被侵蚀,血肉开始僵硬,整个躯体再次变回自己的肉身。他无力思考。他异常欣慰于这种状态:充满感知,无力思考。他似乎能融入眼前的每一样东西:公园里的长椅,古老街灯旁的白色飞蛾群,黑黄相间的机器园丁。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在这大脑中有如此多的小触点,而你需要将它们全部撼动。你必须有仇恨。硬件锁就在那些塔楼底下,就是你们进来时平线指给你看的那些塔楼。他不会阻拦你。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你看,这些设计师都是民粹派:公众想要什么,他们就设计什么,而公众想要的当然就是未来。 ----威廉·吉布森《全息玫瑰碎片》
●这些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互相呼应,精彩地唤出了一个可信的未来。创作中的艰辛努力怎么高估也不为过,而且这些正是数年来诸多科幻作家避而不谈的东西。正因为多数作者的智穷计尽,才使得文坛中出现了大量末日幻想故事、“剑与魔法”小说以及屹立不倒的太空歌剧——银河帝国稍有不慎就跌回蛮荒。所有这些子类型都是作者避免与现实性未来纠缠的产物。 ----威廉·吉布森《全息玫瑰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