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回复 「早安」
每日一句 每天不同
知乎一帖子《中国有多少个杨永信》,触目惊心,里面叙述了一所戒网瘾学校——豫章书院是怎么体罚虐待孩子,以戒除所谓的“网瘾”。
首先,进去先关禁闭,也就是小黑屋,没有任何通讯设备,排泄都在便盆里,不分白天黑夜待八天左右。
心理学上有一个“感觉剥夺实验”,被试看不到图像,耳边只能听到嗡嗡声,手上戴有手套没有触觉。
刚开始的时候状态还ok,但是到第三天,被试开始出现幻觉,如光的闪烁,狗的吠声,以及感觉冰冷的钢块压在前额和面颊,感到有人从身下面把床垫抽走...注意力涣散、思维不稳定等症状。
关禁闭剥夺的主要是视觉,对于整天只见黑暗的人来说,足以让人抓狂,失去时间概念,在里面的八天犹如八年。
被关禁闭的孩子反映,每晚无法入睡,3天一桶水,每天一个鸡蛋和类似浆糊的饭,在40度左右的夏天,不足十平米放着排泄物的小黑屋,没有窗户没有空调,只能靠着门缝透气,睡在有着蟑螂蜈蚣老鼠的地上,在里面就像快要死掉了一样,而出来的时候已经感觉不会走路了。
学校这么做,为的是挫挫孩子的锐气,以便更好管理。
体罚
一种是戒尺,手机厚,50cm长的竹板,惩罚理由各种各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5个下去手都没有感觉了。
另一种是龙鞭,小拇指粗的钢筋,扒光了裤子往屁股上抽,连9岁小女孩也不手软,足足抽了30鞭。
伙食
每半年3万的学费,饭菜是红辣椒炒青辣椒,汤里乘出来蓝烂抹布,西红柿鸡蛋里面多是蛋壳...说是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生的精神状态
更严重的还有孩子企图喝洗衣液自杀,被下病危通知书,学校不敢签也不通知学生家长,拖回学校灌水到吐血...才没死掉。而出来后的孩子,更是如惊弓之鸟。
你们可以想象吗?孩子在经受着怎样的折磨。
据南都周刊了解,有记者之后询问了一位曾把孩子送到豫章书院戒网瘾的母亲,家长对孩子的回来的变化只口不提,只是自说着,“家长没有错,只是错误的宣传,社会缺少监督所致,这样的地方只会害孩子。”
从今年知乎上的温柔刚曝出来的豫章书院,到杨永信,到各种各样的戒网瘾学校,为什么还依然在蓬勃生长,其原因主要在于需求。
家长对孩子沉迷网络的焦虑,足以让他们愿意去尝试那一丝丝戒掉的可能性。
网瘾学校抛出了诱饵,只等着家长来上钩,只要给了钱,或绑或哄或骗,进了学校门,就是我学校臣,然后依靠各种惩罚手段,按灭学生身上任何反抗的苗头,哪天服服帖帖,哪天便是出狱之时,所谓的“网瘾”也就治好了,判断标准是:你看,他多听话啊。
你是在养宠物吗?宠物还有自己的脾气呢。
而所有依靠这种强硬惩罚企图戒除网瘾的,根据所报道的情况,无疑是不可取的甚至对孩子是有毁灭性的,你是消灭了网瘾,但是你也消灭了孩子,我们再进一步说,你真的消除了么?
你不过训练出了一个言听计从的奴仆
网瘾早已不是一种病,只是孩子对于网络的喜欢超过了一个度。
当年王羲之练字练黑了池水,是有“写字瘾”?
如今有人对书本痴迷,是有“读书瘾”?
而你喜欢打麻将,是有“麻将瘾”?
之所以现在还在认可“瘾”这种说法,一是方便,二是在心里还是默认了它是一种病。
这样的话就可以减轻家长身上的负罪感,觉得并不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而是孩子有“病”,并不是我的责任。
但不可否认,过犹不及,我们重要的是找到那个可以平衡的度,而非甩锅。
水源浑则流无法清,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解决办法,看看孩子上网的“心源”在何处,疏通心道,生命之流才能欢畅清澈。
那要如何去做呢?送网瘾学校?肯定是不行的。
有的家长也许是直接断网,收手机,控制零花钱,表面看效果立杆见影,以为孩子没有东西玩,就会慢慢淡化对它的喜爱,但是你怎么知道,孩子不会借同学手机玩,不会去网吧?
这种做法的结果一方面是不一定能够完全阻止孩子,心理学中有“禁止效应”,越禁止,越好奇,越压抑,越反弹,如果他再次接触到网络,可能会玩得比以前更甚。
另一方面,孩子和你的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他以后有喜欢的东西不会轻易和你分享,也会为了隐瞒自己上网这个事实而选择撒谎。
那么好好讲道理可以了吧?可以,但是如果沟通方法不当,也有可能效果不佳。
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是因为在网络中能寻求到成就感、及时反馈,亦或是因为周围的朋友都在玩,为了融入群体有话题可聊所以选择去玩,另有一些是为了逃避现实,比如父母的唠叨,学习的压力、同学之间的矛盾...他们不知道怎么解决,只能通过网络去寻求安慰。
如果父母没有找到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而只是单纯讲大道理说会影响学习,耽误前途或者靠物质奖励引导,想必也只是隔靴搔痒,在某些时候还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另外对于沉迷网络的孩子来说,单靠自己的力量,而父母又没有给予有效的支持,也很难帮助他们从中脱离出来,即使他们自己本身也想要脱离。
网络中吸引人的地方太多了,就像是冬天早上的暖被窝,明明想要早起,却总是熬到最后一分钟。
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真正帮助我们所爱的人?
林旻沛
《网客·找回网瘾中的失联者》
6个主题
你的家人、孩子是否有网瘾?
不同年龄阶段案例分析与解决办法
网瘾形成原因
网瘾问题科学解决方案
网络时代中预防网瘾措施
网络世界父母不可不知的教养秘诀
38节课程,19次答疑
成瘾理论+经典案例
解决办法+预防措施
帮你了解网络成瘾,也更了解那个他
长按二维码了解更多
老师介绍
林旻沛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任教。
拥有16年成瘾行为学术研究、儿童青少年网络沉迷评估与干预、以及心理咨询实务督导经验。
近20年的学术研究和心理辅导与咨询之实务工作经验,拥有丰富而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荣获台湾师范大学2016年之教学优良奖,以及台湾地区科技部2017年奖励特殊优秀人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