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在此间,得心思素闲
日期:2017-11-06 作者:禅小瑾 阅读:

人在此间,得心思素闲

在新西兰,占据如此美景的,常会是一家图书馆。

▲主播/夏忆  配乐/宁夏-清名谣

文|禅小瑾

也许对每个人来说,总有一些场景格外亲切。

无论到哪里,只要进入这一场景,焦虑与紧张会被温和地化解,整个人舒展开来。

或许是一首熟悉的音乐,或许是一缕安神的香薰,或者是与宠物相伴,又或者是瑜伽,是野外山林间……

于我,是图书馆,在被书包围的空间里,会觉得安全又舒适。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儿时记忆里与书约会的地方居然是新华书店。那时也有所谓的“图书馆”,但大多敷衍潦草。

我甚至还认认真真去办过借书卡。走进去,一股霉味扑面而来,管理员一脸不耐烦嗑着瓜子,甩给我借书证,像是在说:还真有蠢货来借书。

书籍不多,几乎没有新书,陈年旧本散乱罗列。

仿佛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就是“每座城市理所应当有个图书馆”而已;又或者工作岗位不够,建一个图书馆可以增加几个管理员的职位罢了。

接触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是在高中。虽然课业十分紧张,但学校的图书馆功能健全。

考虑到平时学生的时间都被安排满了,很少有人能在层层试卷的覆盖下抽身出来阅读,学校便安排每周一次的阅读课。

那几乎是整个高中时期最幸福的记忆。阅读课全班都会在图书馆度过。

带着笔记本,选择倾心的书,找一处座位,有45分钟沉浸于此……

图书馆经常座位全满,密密麻麻人挨人。偌大的房间静悄悄的,连耳语声都没有,翻书的声音格外清晰。

对课外阅读的渴求在高中达到巅峰。或者杂志,或者小说,传记……都是些对高考几乎没有帮助的闲书。

老师也不排斥带习题来图书馆学习的行为,但平时被上紧了发条的学生,很少有人愿意把这每周仅有的45分钟牺牲给高考。

后来我们慢慢牺牲了体育课、牺牲了看新闻时间、牺牲了班会、牺牲了活动课、甚至每两周回家一次变成三周一次甚至每月一次,但就是不愿放弃在图书馆的45分钟。

那时候,生活的一切都被高考捆绑了,唯独这45分钟,它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新鲜空气,意味着与多彩世界唯一的联系。在那里度过的每秒都重要而神圣,不可侵犯。

这似乎是对高考唯一的抵御,不为了分数交出一切最后的底线。

我至今觉得,自己喜欢阅读的习惯源于高中时期的匮乏。无论后来有多大的自由,有多丰富的资源,我永远记得对课外书饥渴的心情

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匮乏感,那是用分与秒计算的满足感。

压抑紧绷的高中之后,便迎来彻底放养的大学生活,突然一下进入“无组织”状态。

没人管几点起床,没人管几点睡觉,没人管有没有出勤,甚至老师都习惯了学生在课上睡倒一片。

逛街、打游戏、追剧、撸串是生活日常。

新生活里,图书馆又有了新的意义。

大学的图书馆,藏书更加丰富。有书读的时候,就抱着笔记本一边读一边摘录;没书读的时候就在一排排书架间晃悠,手指轻轻划过书脊,总有一些书在喊你停下来,总有一些书让人忍不住翻开。

大学四年,从未书荒。

从图书馆走出来的收获感,可以抵消因为逛街和聚会产生的负罪感。

只要守住了去图书馆的习惯,自我感觉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高中和大学几年间的读书笔记算算也有十来本,如今都已不知所踪。那些文字,或许已经退出了我的记忆,但却组成了我的思维。

很多美好的痕迹用眼睛看不到,却能用心感觉到,那是青葱岁月里最精彩的部分。

大学毕业后曾在南京住了一段时间,竟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独居。

父母住在一起直至初中毕业,高中和大学住集体宿舍。无论日子是紧张还是散漫,有人同吃同住就从不觉得孤单

虽然我很喜欢南京,但一个人的日子还真是难以适应。心理学说怕孤独的人都怕鬼和小偷,因为潜意识里会想象出鬼和小偷抵消孤独。

刚到南京的那段时间我总是彻夜亮着所有灯,因此至今能在强光下安睡,无需眼罩。

好在孤独的我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南京的图书馆很棒,没事时便整天待在图书馆。晚上再带几本书回家,漫漫长夜也好打发。

后来和两个姑娘合租,日子热闹起来,才渐渐减少了对图书馆的“依赖”。

如今距离当初在南京的生活已经过去五年了,但南图的借书证依然保留着,总觉得自己还会再去。

工作之后,恰逢上级政策鼓励阅读,领导有意要在本单位建一个小型图书室,我便主动请缨参与图书室的建设工作。

书架座椅购置,图书采购登记,借阅制度,借阅登记……每一项工作都乐在其中。

作为秘书,三年的工作,让自己觉得最骄傲的不是写了哪篇很棒的稿子,而是参与了图书室的建设。

虽然房间不大,书柜只有一排,但这是整栋大楼里唯一拥有政治以外资料的地方。

渐渐地临近单位也会有人来我们阅览室借书。

这小小的一间图书室是机关大院里最具烟火气息的地方,甚至能在这里找到孟非、汪涵的书,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层决策者鼓励下属广泛涉猎,不对某一类书籍嗤之以鼻,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僵化的思维慢慢瓦解……

离开单位一年多了,小小的图书室依然在运作。上周,前同事远隔重洋问我图书室的公章放在哪里,我便知道又购进新书了……

辞职后,来到新西兰,起初很少去图书馆。英文阅读能力有限,中文阅读基本都通过kindle。

但我很快就发现,新西兰的图书馆非常多。每个社区、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且很多图书馆占据了最好的地段,饱览了最棒的景色。

第一次到基督城海边,连接海边栈桥的是一座两层椭圆形建筑,面向大海,背面被植物包围。

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所高级酒店,走近发现,是社区图书馆。

图书馆里,人们或者倚在窗前眺望大海,或者喝着咖啡敲打电脑,或者席地而坐专注于手中的书……这么棒的公共资源,不爱阅读都难。

有段时间我事情特别多,在煎饼店上班,又要准备雅思考试、酒牌考试,运营自己的公众号,还要准备画廊,给自己规定的阅读书目都没时间看……

事情越多,越手忙脚乱,每天都很焦躁,但效率不高。

于是,找了一家附近的图书馆,泡在图书馆里工作。被书包围着的空间于我而言就是镇静剂,思绪很快平稳下来,专注于一件事,就如身边的人专注于一本书。做事情也越来越见收获,焦虑感渐渐消失。

去的次数多了,惊讶地发现出入图书馆的,百分之七十都是老年人。

有的人和我一样在图书馆里一泡一整天,有人拿到新书便匆匆离开,有人在书架间浏览,有人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

这些图书馆里发生的事我并不陌生,但主角多是老年人,头发花白带着老花镜,甚至有人走路都困难,开着代步车进来,容易让人产生新西兰比中国更早进入老龄社会的错觉。

不用照看儿孙的新西兰老人,把自己的时光花在阅读上,让我觉得也许阅读就该为“无用”。

老年人已经不需要工作,甚至有些生命将至尽头,但依然坚持阅读。或许阅读的意义,就是阅读本身。

进入图书馆,不是为了将来能成为谁,而是以阅读消磨掉的当下,觉得快乐而美好……

本期作者:禅小瑾。好好虚度时光签约作者。出生河北,热爱海南,曾工作在江苏,目前生活在新西兰,自由撰稿人。喜欢文字、旅行与艺术,热爱创造美的工作,崇尚标准简单经历丰富的生活方式。个人公众号:禅小瑾(Chan-Xiaojin)。        

-END-

推荐阅读:

年轻时忙着逛世界的人,会老无所依吗?

我在新西兰做摊煎饼,成长面前,人生的境遇没有好坏之分

同样的美貌,给她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参加双十一特惠活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在此间,得心思素闲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