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毕业后,他们将大学生活融入日常
日期:2018-11-26 21:15:08 作者:城事 来源:一时半刻 阅读:

毕业后,他们将大学生活融入日常

  撰文|燎 原

  这是 一时半刻 第 727 篇文章

  有人说,大学人生美好的的一个阶段

  但再美好的时光总会结束的一天,当我们毕业后,怎么将这种美好留在身边?如何将大学延续到日常生活

  他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01

  新旧相印 未来可期

  午后的松山湖有一点宁静慵懒,但在湖边的这家酒店热闹非凡

  走进酒店大厅,不少人在互相合影留念,还有的人在签名板上留下自己名字,签名板上的名字如同繁星点点。

  优雅环境绚丽灯饰精致糕点,这里的环境看上去更像是大公司年会

  但其实是东莞市中山大学校友会首届职场迎新酒会

  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初入社会会面临一些疑惑迷茫

  校友会便邀请了在东莞工作和生活的2016-2018届毕业生约130人参加这次酒会。

  校友会希望通过举办迎新酒会,让新校友和「师兄师姐」有一个沟通认识机会帮助他们快速融入东莞这个城市

  15年中大毕业的阿武,韶关人,毕业后认为东莞的发展好,于是乎来到东莞工作,他认为中大校友会很开放活动多。

  「在这里可以认识到各行各业的人,会感觉自己依旧年轻,还可以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酒会现场虽然大家都互不认识,但身上的贴纸列明了毕业年份职业,一下子打开了彼此的话题

  「相见恨晚,感觉像回到大一新生见面时那样。」一个17届的「师妹」笑着说。

  02

  在校友会找到另一半

  除了职场迎新酒会,目前实际覆盖校友近一万人的中大校友会还有众多日常活动。

  17届的阿斌毕业后回到东莞,身边的同学大多在广州、深圳工作,少了很多同学陪伴的阿斌感到很不适应。

  「那时候打球都经常找不到人打,有时候只能自己一个人自投自抢。」

  2018年东莞市中山大学校友会篮球赛/图

  但后来知道了校友会,阿斌便加入篮球兴趣小组,现在每逢周末阿斌都可以打开一百多人的微信群约校友打球。

  「打球才认识了很多朋友不然认识不到,像我17届道理上很难认识09届的他。」阿斌的手夹着身旁这个相差7届师兄开心地说。

  目前校友会已经有4个体育兴趣小组,除了每周定期组织体育活动,还会与其它校友会、企业参加全市比赛

  除了运动,校友会还有「美食团」,每两周就会成团到一个地方觅食,已经吃遍东莞的他们,「下次去边度食」成为最大的烦恼

  「虽然大家不同届,但价值观都很相似,都很愿意为大家付出,找到大学搞社团的感觉,归属感很强,对校友会有感情。」

  甚至还有人在美食团里「吃着吃着」找到了另一半。

  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活动,让校友会永葆生机,充满活力

  03

  本土文化深有感情

  2016年3月,校友会走进虎门新湾,探寻原来在船上生活的疍家人上岸后的生活。

  「想做一个城市记忆东西保留疍家生活的用品,写渔歌的书,做一个纪念馆。」

  当时中文系人类学等专业的校友对当地志愿者进行培训,在校友会的推动下虎门疍家文化也从民间保育上升到政府保育。

  「当地社工有信心去做这件事,时至今天我们已经没有继续参与,但这件事依然延续做下来,这是可贵的。」一位当时有份参与的校友说道

  疍家文化保育也是校友会「发现东莞」的一个主题,至今「发现东莞」已经走过石龙、中堂、麻涌等地,孙中山诞辰、麻涌水乡文化、蒋光鼐诞辰都是探寻对象

  2017年2月,校友会联合东莞城市人文自媒体「一时半刻」举办《等一朵花开》小林书画摄影讲座

  中山大学教师、国内人气文艺摄影师著名作家画家,被冠以以上诸多头衔老师,在会场就是大家亲切的小林老师。

  在现场「小林」面对面,向大家介绍一张张照片光影背后的故事,和校友们畅谈生活,谈摄影。

  在小小的会场里放飞思想追逐诗和远方的田野

  小林书画摄影讲座/图

  2017年6月,校友会与莞城图书馆联合举办交流会

  邀请全国优秀教师、原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东莞「文史泰斗」杨宝霖先生,以「提问」「答疑」的形式,与现场参加人员作东莞文史交流

  杨宝霖先生/图

  2017年12月,校友会邀请有「当代徐霞客」之称的「赤脚大仙」黄明博士来到东莞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专题讲座,与在中大校友及旅行爱好者进行面对面交流。

  对本土文化很有感情的他们,正与这个城市产生更多连结,推动东莞的文化保育。

  「赤脚大仙」黄明博士/图

  04

  施比受更开心

  作为华南地区首屈一指高校,中大校友们认为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2014年,纪念容庚教授诞辰120周年学术会议在广州和东莞召开,校友会承担了本次大会在东莞的全部费用

  校友会希望可以激励中山大学青年学者继承「独立精神自由之思想」,弘扬容庚先生「矜慎不苟、严谨正直」的学术精神。

  提倡支持自由学术的校友会还发起成立「容庚学术出版基金」。

  很多中大校友都渴望回馈母校、回馈家乡,这些都和校友会「服务母校、服务当地、服务校友」的情怀不谋而合

  17年7月,校友会举办了「以爱启文」公益画展,筹款筹建及教育援助教学楼

  画展既满足了大家艺术收藏投资意愿同时也传达了对山区教育和孩子爱心支持,让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校友会的「莞逸善行」活动还在西藏开设校医室,让经常由于高原环境而容易生病的当地学生能够及时就地就医等等。

  正如现场一位校友所说「搞公益有美好的感受,施比受更有福,做公益给我带来好多快乐。」

  校友会希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可以在慈善公益方面贡献更多。

  05

  想为东莞科技做一点贡献

  除了热心公益,校友会也想为东莞这座城市做一点贡献。

  2009年中山大学与市政府合作共建了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促进资源整合,推动城市的科技发展。

  目前研究院已拥有发明专利127件,授权专利65件,创造的科技成果及新产品237项。

  在校友会的帮助下「校地合作」趋于频繁,东莞的科技发展也蒸蒸日上

  06

  最具影响力校友会

  2014年12月,校友会在东莞日报的校友会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校友会」。

  荣誉的背后,并不是一路坦途

  2011年入校友会的阿荣,到现在已经有七年时间,它见证了校友会开始时的「一穷二白」。

  「最初做联系人,搜集校友资料,将校友分类好,直到现在校友会已经好成熟,体育活动各种活动已经好成熟,我也是感慨万分。」阿荣说。

  做任何事,从0到1永远困难,1到99可能还更容易。

  校友会也不例外,在2010年-2013年,从零基础开始的校友会,全部都是有正职在身的校友在兼顾。

  「像是创业过程,一路过来很不容易,付出很多,其实这一段历程大家都是看不到的,包括后面进来的人也不知道的。」一个校友说。

  其实在东莞,无论是中大校友会,还是其他校友会,校友一直都有。

  但为什么中大校友会会相对做得更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带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同样离不开的,还有每个校友的一份努力坚持

  随着校友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校友会也逐渐定位为服务为东莞这个城市。

  中大校友会希望未来可以发挥平台的作用,和东莞一起同步生长

  燎 原

  平凡里创出空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毕业后,他们将大学生活融入日常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