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
【一○】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无生心解
图 / 无生书法
孔子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鲁国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成王特赐以天子礼乐祭周公,所以鲁国周公庙得有禘礼(详见《礼记大传》等文)。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图 / 来自高心灵
意思是说:“行禘礼的仪式,在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孔氏(孔安国)注为逆祀,刘氏(刘宝楠)说为僭禘(僭用禘礼),个人保留意见。但孔子是礼方面的大师,对于礼,不论是外在的言行举止,还是内在的起心动念,都有相当高的见地和体悟体证。所以在举行禘礼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及眼神等,都逃不过孔子的慧眼。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对某件事的体悟、造诣特别深,若有人在你面前展现,是不是可以一览无余呢?譬如书法、围棋及古琴等,你有很高的造诣,是明眼人,有人在你面前演示,你自然看得清清楚楚的。
图 / 来自高心灵
这里孔子说了“吾不欲观之矣”,应当是行禘礼时,祭祀的人不但言行举止粗糙,而且连最起码的一颗敬畏、真诚的心都没有。这样的礼有意义吗?真的是在浪费生命、能量呀!礼本来是仁心、良知的流露,举行禘礼也是为了恢复本自具足的本心、良心,也可以协助人们开启无尽宝藏,也是让每个人各尽其能,发挥生命意义,自利利他。可见当时鲁国所举行的禘礼与孔子心目中的礼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他才说“吾不欲观之矣”。
图 / 来自高心灵
孔子毕生崇拜周公,实践周公制礼以治天下,盖礼治即仁治,关键在于是要有保持这一颗仁心、良知。这是礼的核心根本,也是礼的真精髓啊!
《论语心解》是种茶人创始人无生的原创体悟,以497天的每日一则分享为底本。
孔子到底发现了什么秘密、密码呢?就隐藏在《论语》的每一句每一章里。王阳明把《论语》读透了,非常佩服孔子。不读《论语》一生遗憾呀!
该书于2017年7月出版,
《论语心解》纸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