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春树
春树长篇刊载于2018《收获》长篇专号(夏卷)
——评春树长篇《乳牙》
肖涛
成长路上的创痕,自我认同的境遇,疏离主流的状态,大概缠绕春树写作的潜隐主题。这也意味着她一直谋求“传统”(“80后写作”)讲故事的版块范式,而宁可选择碎锦体。
缝合这种体式,素为春树一大特长。抑或说在一个碎片化信息内爆的时代,叙事疗法的陈述主体随意从满目疮痍的赛博空间瓦砾堆中,捡取一枚,即能从中能照射出自己破损而难以归拢的碎裂形象,犹如斑驳记忆之宫的马赛克装饰。
碎片拼贴,与其后现代主义社会特别互联网文化乃至信息过剩时代的表征语体,倒不如说它本然喻示了春树成长至今的褶皱境遇。趁碎片漂浮不定之时,惊鸿一瞥之际,捏塑出一个“我之小史”的瞬间面貌,倏忽又如沙塔和雪人一般弥散消融了。
在山东塑形的“小嫚”,到北京又变成“朋克”了。继而北京到柏林、伦敦、巴黎,从巴黎到哥本哈根,然后上海、深圳甚至山西小城……春树看似“在路上”,倒不如被思想意识的星云迷雾、亲友知交的洪流风尘裹挟于记忆的涡旋中,唯竭力伸展出一双不甘沉陷深潭的手,偶然攫取了一个蜉蝣而来的塑料发夹,从中映射出羼杂了孤独、忧郁、愤怒、无聊、悲伤等不同情绪心境的侧面。每一侧面的凹槽,又莫不萦绕着烟和酒的气息,织缀着诗和乐的碎屑,烙印着爱和死的印戳。
这也意味着在春树的叙述世界里,植物、动物(特别是“猫”)、器物、自我、他人、我们、网友、保姆、医生、阿姨……既是线性叙事语言运转路上的过客符码,又是形象述体,更是互动关系网络中的频谱谐振点,又是某段记忆驿站舞台上的主角。
他们统属于一个春树式的隐含叙述者,那就是依然不失初心的反复观照。春树始终是渴望对话的,《乳牙》通篇又是嵌入了各种对话的复合结构。无论日记还是邮件,回响于复调意味十足的参差丛林。
对话的诉求和交往的冲动,遍布于整个文本内外,好像口腔世界的缩微布局。作为超然隐含叙述者的舌头,却又充当了牙齿、牙床、牙根、牙髓、舌苔、舌根、小舌、咽喉音、呼吸声等器质性主体的聆听者或分享者。
由此“乳牙”所隐喻的多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成长与挫败的对位、镜像迷失与身份认同的交叉跑动等等,一并聚合并拼接成拟仿中国本土锦灰堆艺术的结构版图中来。
死亡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对象,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品评、可以解析、可以共处的一个透明澄澈的阴影实体。“残酷青春”时期的春树尚未臻至这一层面,而常迷失于郁郁惘惘的迷思中,即便那些耽溺殇情的语言分子亦并无太多反光和幽深倒影,导致恐惧与颤栗承载的死相也空空如也,好似未经主体享用的棺材仅仅是一个八宝箱而已。
春树成熟了。或许死亡经得起一再端详和审视,而不仅属于诗和音乐的矫饰命题,更是小说叙事主题构建的支柱。“死亡作为一个消息,是毫无疑问无可更改的。而若你在很久很久以后才得知这个消息,你会不知如何定义你被蒙在鼓里的那段时间。死亡作为一个事实,它同时也代表着时间。这正是此事的绝对之处,死亡其实指的是在某个时间点之后生命的消失。”
由死亡之境出发,回眸打量活着。活着不再平庸苟活,而秉持好奇发问即为思想:“要活下去,就要学会麻木自己。可要想真正地活着,就必须重新恢复那种对生命的感受力,哪怕它再让你痛不欲生,你都得相信自己,相信本能。经过这么多年,你应该已经学会了自控,起码你不会再任由情绪泛滥从由进入自我毁灭。”由此,春树敏感而本真、直率又果敢的女性生命意识又焕然一新了。因跨城乡、跨时空、跨种族、跨语际诸方面频仍萌发的诸种认同焦虑,至此衍生为反思一代人自我价值认证的良性问题意识。“我们”这一集体认同的借代人称,协奏出了和谐圆润的共鸣。
《乳牙》于首尾间有意无意使用了花的意象。从北京的梧桐花到柏林的玫瑰花,香泽拓展了本文的情感主题。而今80后大部分已经返归传统,先后步入宽容平和、弥合代沟断裂的温暖叙事。从自我认同到文化认同,最终代际认同,三者如此糅合于《乳牙》中,或许昭示了春树的写作,已然实现了对“后青春叙事”的一次决绝断乳而回归本真之途。
(丽水学院)
收获微店
扫描二维码进入《收获》微店,在《收获》微店订阅和购买,微店负责发送
2018《收获》
长篇专号(夏卷)
2018年《收获》长篇(夏卷)目录
《城中之城》(滕肖澜)
《乳牙》(春树)
《重新生活》(张平)
400页
定价:35元
2018《收获》长篇四卷
¥140
2018《收获》双月刊6本
¥150
2017《收获》双月刊6本
快递包邮¥90
2017《收获》长篇4卷
¥116
2017《收获》合订本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