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经典读后感10篇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2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一):一切为何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一切为何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读王小波《万寿寺》

  2017.6.19

  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其实四年前就已经读过的小波的书。四年前读的时候,大体能回忆起来的感觉就是一种对于思考魅力向往。可是,今日重新读完后,却多了很多很多的对于他所探讨的东西的思考。

  比如,学院派与自由派之间的区别和争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家恐怕都会面临这个问题生活在体制内的人,恐怕不可避免的带着体制化的气息,也就是成为了所谓的学院派的了。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还是会有一些人,主要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他们总是和大多数人格格不入,我们大体上可以称他们为自由派。甚至在一个人的身上,都会同时存在自由派和学院派的。但是,总有一种派别会占据上风。

  对于这个问题,小波在本书中其实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在探讨的,我就不再赘述。

  性这个话题实在小波所有的书中其实都是主题之一。在这本书中,性成为了生活的所有的逻辑起点。老妓女因为性的不满,而要杀了薛嵩,而在小波的很多很多的开头和结局中,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一点的。小妓女的角色就是更有趣了,她是自由派的,所以对于性,她也只是希望从心所欲,对于和谁,怎样,并不那么的执着,相比学院派的老妓女来说。

  除了性,更让我引起思考的,这书里的最多的开头和结局就是死亡了。在小波的精神世界里,死亡变成了一件很随便的事情了,甚至人在被砍下了头之后,还是存在的,还能感觉,还能说话,还能在下一个故事的重新的开头里重新复活,重新被复活。在要死的时候,也不仅仅是恐惧,更多的是对于生的反思。

  小波是受了西方的作家哲学观点影响的,而且,对于他来说,他将故事背景放在了云南和一千年前的长安,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也是因为他的经历所致。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去云南插的队,他生活在北京。

  看小波,总有一种感觉,就是想笑却笑不出来,特别想笑,却又觉得其实不好笑,很荒诞,很悲惨,恐怕这就是所谓的黑色幽默吧!

  现在在世面上流传着好多好多小波的名言,其中就有这么一句“一切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这一句就是小波本书的最后一句。我想,小波把这么一句放在末尾其实还是大有深意的,但是这深意到底是什么呢,恐怕我又犯了学院派的毛病了,喜欢考究,喜欢写论文。对他来说,意义恐怕就是有趣而已罢了吧。

  但我还是想问,为何呢?

  我想,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了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所以就会这样。大家都失去了对于有趣的意义的追求,只是生活在此生此世,而没有了超越性的对于星空的、大海的热爱,或者只是生活在了手机里。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二):为什么爱王小波?

  看了王小波的长篇《万寿寺》,他的确做到了如他所说,写一部有趣的小说。回想一下,从小到大看过的小说,除了大部分书名作者以及少部分故事情节主人公,其他一概不记得了,当然这也可能有我个人的原因,我的记性一向不好。另外,我还算一个比较功利的阅读者,在我看来,励志书和杂文集要比小说有用得多,至少对读者而言,所以,我更不爱看诗歌了,这点我很鄙视我自己。因为看过的小说差不多都忘了,连它们给过我的好处也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我忍不住想,如果当初我没有看过,我还是会长成今时今日这样一个我吧。但是,理性思维告诉我这是totally不对的,虽然我记不起小时候吃过的饭喝过的奶,但是没有它们,我是不会长成现在这样一幅壮硕的模样的。呃,我被王小波带坏了,我变贫了。

  所以说,王二的套路是对的,既然人们只能对过往的阅读留下一个模糊印象,为何不从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模糊的印象,而不需要花大力气去构思一个严丝合缝的故事逻辑。看《万》的时候,我只觉得叙述很乱,一会第一人称是作者,一会是薛蒿,一会是老妓女,一会是小妓女,一会是刺客,一会是红线,一会是白衣女子;故事背景一会是古代的长安,一会是薛蒿开辟的林子,一会是作者所在的现代万寿寺。幸好人物不多剧情不复杂还能理解,看过久了也没人会去考核它的逻辑严密性,反而会说,这部小说乱得很有趣。另外一点,王桑为了加深大家在读小说时留下的印象,非常之敢写,非常之能扯。有一点,不用科学证明我也深信不疑,人对被激发出性欲的人和事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老王就很好这一口,动不动就写到性交场面,在《红拂夜奔》里还写到了head job和blow job,要知道他写小说可是在90年代,我只是近几年受到美剧熏陶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果然要赞叹一下出国的好处,见识就是比国内人民强啊!但是老王写得一点也不淫秽,还很自然,反而让看的人有点惭愧,做的人也不觉得不好意思,你在这里害羞什么,好像是君子小人一下就见了高低,王桑真TM狠!

  如其所愿,王二写了很多有趣但混乱,不知所云但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出来(我想起来,他还爱写拉屎,只不过用了另一个我不认识的生僻字)。但我认为,这才是普通人应该追求的境界,做些有趣的事,活出个有趣的人生。而有一种有趣是因对立而来。据王小波自己描述,他是个很zhuang(第三声)的人,三大五粗,干起农活来一把好手,可时后来成为了一个作家。他承认自己是沉默的大多数,可是在文字天马行空插科打诨无所不能。也许,是这样子的,我们大多数的时间都在面对别人面对社会,这副皮囊已然够累,关起门来何不做另一个自己,就算仅仅是在文字里也罢。

  愿我们都做个有趣而矛盾的人。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三):隐喻?——万寿寺

  这本书可能由于没有静下心来,所以读的基本与他人的评价相较甚远,不过依据前两卷杂文中王对于小说当中艺术或者美的理解,这部小说应该从文字上追求一种诗意内容上追求摆脱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近现代外来主义不断给予小说的重重枷锁~~这就是最后攻打学院派,解救里面被老虔婆所捆绑的自由女一般。

  文章现代的我在失忆中慢慢寻找,有不断偶尔与我所著小说中的薛嵩的故事结合,并随着对现实自己的了解,薛也越来越像我一样,手艺精湛追求一种自觉地美~~而老妓女、小妓女,以及红线三个女性角色,似乎是一组雕像,英雄脚下的不同人人的心里。而现实中的身着白色衣服的她,似乎还没有理解。

  知乎上: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33666在路上的评论我觉得还是蛮不错的~也许我也要再读一遍吧。

  附知乎全文:李银河对王小波的评价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而《万寿寺》就是一本浪漫,诗意,有思想的小说(当然王小波的很多小说都是这样)。

  读小说的思维应该是很开放的,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万寿寺》充满了隐喻,但就算完全不管这些隐喻,它仍然是一本十分出色且有趣的小说。我个人觉得,王小波的小说废话不多(杂文就有点啰嗦),信息含量大,字里行间、细微末节不乏有趣之处。

  举几个例子

  1.

  莫迪阿诺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本书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清晨微红色阳光正照在它身上。病房里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谁的。我观察了很久,觉得它像是件无主之物,把它拿到手里来看;但心中惕惕,随时准备把它还回去。过了很久也没人来要,我就把它据为己有。过了一会儿,我才骤然领悟到:这本书原来是我的。这世界上原来还有属于我的东西──说起来平淡无奇,但我确实没想到。病房里弥漫着水果味、米饭味、汗臭味,还有煮熟的芹菜味。在这个拥挤、闭塞、气味很坏的地方,我迎来了黎明。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对于眼前这座灰蒙蒙的城市,我的看法是:我既可以生活在这里,也可以生活在别处;可以生活在眼前这座水泥城里,走在水泥的大道上,呼吸着尘雾;也可以生活在一座石头市里,走在一条龟背似的石头大街上,呼吸着路边的紫丁香。在我眼前的,既可以是这层白内障似的、磨砂灯泡似的空气,也可以是黑色透明的、像鬼火一样流动着的空气。人可以迈开腿走路,也可以乘风而去。也许你觉得这样想是没有道理的,但你不曾失去记忆──在我衣服口袋里,有一张工作证,棕色的塑料皮上烙着一层布纹。里面有个男人在黑白相片里往外看着。说实在的,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是,既然出现在我口袋里,除我之外,大概也不会是别人了。也许,就是这张证件注定了我必须生活在此时此地。

  这些不是对人的社会身份、对“我”是谁的思考吗?

  “我”意外失忆,通过一张工作证确定了自己生活在何时何地。可是“我”是谁?就是工作证、身份证、档案上登记的那个人吗?我们本来可以有很多选择,生活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可是正如卡夫卡所说,我们的生活被归档了,太多无形的枷锁将我们束缚着。所以王小波说,“丧失了记忆又不自知,那才是人生最快乐时光”,因为我们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们可以拥有别样的人生。

  小说最后,主人公通过种种痕迹,回忆起自己的身份。然而,“当一切都无可挽回地沦为真实,我的故事就要结束了”,当记忆恢复后,“我”不得不继续从前的生活,那些或荒诞或朦胧或诗意的故事已经结束,诚如小说最后一句话,“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王小波通过一个失忆的人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2.

  我依稀记得,自己写到过薛嵩,每次总是从红土丘陵的正午写起,因为红土丘陵和正午有一种上古的气氛,这种气氛让我入了迷。此处地形崎岖,空旷无人,独自外出时会感到寂寞:在山坡上走着走着,忽然觉得天低了下来,连蓝天白云都从天顶扣下来,天地之间因而变得扁平。再过一会,天地就会变成一口大碗,薛嵩独自一人走在碗底。他觉得自己就如一只倒臼里的蚂蚁,马上就会被粉碎,情不自禁地丢掉了柴捆,倒在地上打起滚来。滚完以后,再挑起柴来走路,走进草木茂盛的寨子,钻进空无一人黑暗的竹楼。此时寂寞不再像一种暧昧的癫狂,而是变成了体内的刺痛。后来,薛嵩难于忍受,就去抢了红线为妻。这样他就不会被寂寞穿透,也不会被寂寞粉碎。如果感到寂寞,就把红线抱在怀里,就如胃疼的人需要一个暖水袋。

  在这里,王小波写了两种不同状态的寂寞。

  一个是“暧昧的癫狂”。薛嵩独自走在空旷无人的山坡上,蓝天白云,大片的红土,上古般的蛮荒气氛。此情此景,使得薛嵩情不自禁地丢掉柴捆,倒在地上打起滚来。天地越广阔,越突显出个体的零落。不是有首歌这样唱么,“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虽然寂寞,却也自由,所以才能忘情,才能为所欲为

  另一个是“体内的刺痛”。薛嵩在空无一人的、黑暗的竹楼里,感到了难以忍受的寂寞。于是他抢了红线为妻,“如果感到寂寞,就把红线抱在怀里,就如胃疼的人需要一个暖水袋”。

  有没有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呢?

  “里昂,我觉得我好像爱上你了。这是我的初恋,你知道吗。”

  “你没有谈过恋爱你怎么知道这是爱呢?”

  “因为我感觉到了。”

  “在哪?”

  “在我的胃里……感觉很温暖。我以前总觉得胃里打结,现在不会了。”

  想必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些时刻吧。库切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史铁生也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的了解,人就是孤独的存在。他人也许可以排遣你的寂寞,却无法消除你的孤独,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陪伴

  3.

  长安城是一座大得不得了的城市,周围围着灰色的砖墙。墙上有一些圆顶的城门洞,经常有一群群灰色的驴驮着粮食和柴草走进城里来。一早一晚,城市上空笼罩着灰色的雾,在这个地方买不到漂白布,最白的布买到手里,凑到眼前一看,就会发现它是灰的。这种景象使薛嵩感到郁闷,久而久之,他变得嗓音低沉。在冷天里他呵出一口白气,定眼一看,发现它也是灰的。这样,这个故事就有了一个灰色的开始,这种色调和中古这个时代一致。在中古时,人们用灶灰来染布,妇女用草灰当粉来用,所以到处都是灰色的。薛嵩总想做点不同凡响的事情。比方说,写些道德文章,以便成为圣人;发表政治上的宏论,以便成为名臣;为大唐朝开辟疆土,成为一代名将。他总觉得后一件事情比较容易,自己也比较在行。这当然是毫无根据的狂想……

  长安城是什么?长安城是晚唐的都城,是秩序的象征。

  灰色是什么?灰色是中庸、无趣、乏味的代表。

  被灰色所笼罩的长安城不就是一个压抑、禁锢的环境么?在这样的环境里,施展抱负的方法是成为圣人、名臣或名将。

  圣人装腔作势、进行道德说教,名臣长袖善舞、玩弄权术,这些都是薛嵩(王小波)不齿的,所以薛嵩做了湘西节度使。

  在晚唐这样的时代,正直而有抱负的人是没有出路的,薛嵩变卖万贯家财到千里之外的湘西做节度使,但与建功立业的理想对照的是荒诞的人生。

  这不正是王小波的人生吗?

  王小波也算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母亲是国家教育部干部。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个体的命运,在文革中,王小波的家庭受到不小冲击,以致父亲坚决不许子女学文科、只许学理工,也使得王小波远赴云南的农场做知青。这些经历对王小波有深远的影响,我想,正是因为环境的压抑、无趣、思想的禁锢,才使他如此崇尚自由、有趣、开放的思维。

  这些只是我自己看书时的一些联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诚如涨工资所说,“王小波的小说如果有个主题,那就是:一直在写智慧的遭遇、人的遭遇、人在异化世界里的遭遇”“他过于正常,而与这个扭曲的世界反而格格不入”,抓住了这些,王小波的小说就大致懂了。

  其实一本书,有兴趣就读,没有兴趣就放一边;书中的隐喻,可仔细推敲,亦可不求甚解。看书从来都没有必要,全在心情。现在的人做人做事目的性太强太过功利,我总觉得会失去一些人生的乐趣。

  当然,我也没资格评判别人的生活方式,只是觉得,轻松一点也可以的~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四):只是个有趣的的人

  第一次写,加了个油。

  这套十卷的王小波文集,是在一三年收入囊中的。只看了一本《爱你就像爱生命》,就把所有书束之高阁了。知道王小波是通过李银河,就像知道波伏娃是通过萨特一样。我看书总是喜欢从一个点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点,跳来跳去就就忘记了初心,回过头来却发现已经走了这么远。

  逻辑思维差点人读书也是很痛苦的。一本书就算是细细看来,留下印象最深的也只是那些诡谲的句子。“这条河是联系颐和园和北京城的水道,老佛爷常常乘着画舫到颐和园去消夏。所谓老佛爷,不过是个黄脸老婆子。她之所以尊贵,是因为过去有一天有个男人,也就是皇帝本人,拖着一条射 过 精,疲软的鸡 巴从她身上怕开。我们所说得就是历史,这根疲软得鸡 巴就是历史的脐带。皇帝在 操 老佛爷和老佛爷在 挨 操的时,肯定都没有平常心:这不是男女做 爱,而是在创造历史。”惊得我下巴都掉下来了,毫不掩饰,直白到不行的描述,真是给我这颗少女心重重的一击。王小波就是这样用着诗意的语言,戏谑的口吻,以及带着几分玩世不恭的态度,在纸上写下着亦真亦幻的《万寿寺》。这惊诧程度绝不比第一次看到《穆赫兰道》的小。披着道德外衣的男权社会的森严等级,就被“历史的脐带”这一比喻轻轻打碎了。私以为王二是站在女性这一边的,毫不掩饰的描写着红线与女刺客,红线与小妓女的同性之爱。在这个性被压抑,讳莫如深的国度里,看似平静的、严肃、正经的人们,在独处时恐怕都是不堪入目的。王二的这些关于神秘之事的描述,搅动着道貌岸然的大众的心。

  除了荷尔蒙味道满满的语言之外,《万寿寺》到处都是王二的随意之笔。总体感觉:易读,难懂。大量白描的句子,将万寿寺、长安城、湘西红土坡紧密的联系起来,如诗歌一般的语言悦耳动听,纵使情节跳跃,也容易看懂。说他难懂,大抵是因为无数次的的回环反复,一个不小心,就迷失在了“我”找自己记忆碎片的迷雾中。也许这部《万寿寺》只是王二在践行自己做个有趣的人之诺言。只有初心还在,自得真趣的人,才可以这么任性的写作。《爱你就像爱生命》中满满都是王二对银河之爱;《万寿寺》中就变成了自己与自己对话,逗着自己玩了。

  最后,王二的记忆恢复了,故事也结束了。他站在自己唐朝的湘西红土地上,说了一句: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万寿寺》就是王二的精神家园,也正是这部书让我明白了“诗意的栖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并不是只有焚香抚琴、青梅煮酒、品茗对弈才叫“诗意的栖居”。只要心中有希望,有诗有爱,就算住在水泥盒子里,那诗意的生活就在你身边,在你可以奔跑脱缰野马的脑海里。请静下心来,做一个有趣的人。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五):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所有小说里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诗意的描写,诗意的自由,诗意的向往。王小波谈小说时说过,好的小说应该像音乐像诗歌,能听得见韵律,照这个标准,万寿寺是最成功的一本。

  故事结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循规蹈矩,每个人都有精神的自由。对于王小波,他的诗意的世界在唐朝时的湘西。在那里,薛蒿的故事有无数种开始无数种经过无数种结局。然而总有些学院派,只想让这故事有一个结果:抓住薛蒿,杀死他。故事的现实里也有些学院派,只准别人写些唐代精神考。故事的开头说,“我”和薛蒿有些相似之处。薛蒿不能忘记建功立业,“我”也有些不能忘记的事情,一个自由的诗意的世界。

  ~~~~~~~~~~~~~~~~~~~~~~书摘~~~~~~~~~~~~~~~~~~~~~~~~~~

  • 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要看不如去看小人书。

  • 孟子说,无耻之耻,无耻也。

  • 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者,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

  • 丧失了记忆又不自知,那才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 对于眼前这座灰蒙蒙的城市,我的看法是:我既可以生活在这里,也可以生活在别处;可以生活在眼前这座水泥城里,走在水泥的大道上,呼吸着尘雾;也可以生活在一座石头城市里,走在一条龟背似的石头大街上,呼吸着路边的紫丁香。在我眼前的,可以是这层白内障似的、磨砂灯泡似的空气,也可以是黑色透明的、像鬼火一样流动着的空气。人可以迈开腿走路,也可以乘风而去。

  • 穷尽一切可能性和一种可能都没有一样,都会使你落个一头雾水。

  • 在我看来,整个历史可以浓缩成一个场景:一位贤者坐在君王前,君王问道: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控制天下苍生?这位智者、夫子、或者叫做傻逼,为了炫耀他的聪明,就答道:有的。这就是控制大家的意志。说他是智者,是因为他确实有这种鬼聪明。说他是傻逼,是因为他忘记了自己也是天下苍生的一份子,自己害起自己来了。从那一天开始,不仅天下苍生尽被控制,连智慧也被控制。有意志的智慧坚挺着,既有用,又有趣,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快感;没有意志的智慧软塌塌的,除了充当历史的脐带,就是被历史的脐带缠住的流派。。。。。。

  • 所谓自由派,就是不能忍受现状的人,学院派则相反。

  •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六):N个自己

  《万寿寺》王小波。没有星。二十万字出头,不算厚的一本小说,我用了近一个月才断断续续的看完了。看完了,基本也忘的干净了,只剩下了一点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万寿寺》的娱乐性基本上为零,如果我仅仅只是想看一本书来消磨时光,那就不如选择一些节奏流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来看。而《万寿寺》,基本上不在这个范围。我看过书中的每个段落,但是再看一遍时,还是恍若初见,几乎不着痕迹。

  《万寿寺》的重点并不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作者的一种感觉,以及这种感觉给作者带来的一些不同以往的思考。身为作者,王小波本来可以随意的安排笔下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可他并没有这么做(或者说他做到了极致),他尝试让每个人物都能够通过各种性格,各种可能,各种不确定性,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尽管,故事的结果相同(故事源于古小说《红线传》),但是通往这一结果的道路上,相同人物尝试不同性格后的经历却大相径庭。在我看来,书中充满了各种晦涩的隐喻。但在思辨的文字背后,是王小波对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一种思考和认知。一个人的潜意识里,究竟藏了多少个不为人知的自己?一个人究竟有多少种迥异的性格?又是哪些性格在相互作用下,才造就了现在这个“真正”的自己?

  尽管我看完了这本书,也写下了自己的一丁点儿感受,但这部书对我来说,还是晦涩难懂的。所以,我看过了,也就忘记了,也不能像以往一样,给这本书提供一个具体形象的分数。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七):一部“自由派”的小说:王小波《万寿寺》

  若按书中自由派学院派的区分,那么这部小说一定是要落入“自由派”的。豆瓣上胡乱看了些书评,似乎大家得到的印象,大多是一个“乱”字。没错的,作为一部“自由派”的小说,它确实很浑、很乱、很自由。

  小说有两条主线。其中一条里,主角是历史研究院的普通研究员。这位主角,在小说一开头就玩失忆,而当此君玩完失忆,全书也就随之落幕。结尾时,那位不再失忆的主角感慨道:“所谓真实,就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庸俗……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或许只因庸俗即将开始,主角便自觉地打断了叙述。故事的另一条主线,是这位“失忆哥”失忆前笔下的幻想世界。这个幻想世界里的主体元素,无非就是薛嵩、红线、老妓女、小妓女、刺客那么几位。他们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在湘西一片荒诞的山林里以各种荒诞的方式开展各种荒诞的剧情,来来回回以各种版本开始和继续,叙事永无尽头。而这些故事,恰是主角的精神寄托。比起现实研究所的生活,他更热爱笔下这个自由的世界。尽管看来或许荒诞不经,但在那里,他确是享有莫大的自由。

  “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如果非要从里面摘出一个金句,那么我想一定会是这句话。照着书里的思路,我想作者想要表达的无非是:此生此世,那真实的、琐碎的生活,到底还是庸俗的;那诗意的世界,自由的世界,值得去追寻、去拥有。真的,到头来,王二先生要说的,想必也不过是这句话而已。

  印象较深的还有主角与白衣女人(主角妻子)的种种互动,写得煞是可爱,透出王二痞子纯粹而温情的一面。不过,必须严正声明的是:此书部分语言极其氓痞低俗,纯情青年及小朋友们务必自觉绕行。或许将就地看看这篇书评,也已够了。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八):行走在庸俗的边缘

  人总是对于自己有无限的美好期望。

  我在失忆的时候用写小说来不断寻找自己的身影。薛嵩其实就是我,是在我的理想状态下成长的我。薛嵩的形象从文章开头的天真,不知世事的傻孩子到最后的变成了一个有一技之长并且对于红线倾心的人。文中的两个妓女在文中也是不断见证了薛嵩的成长以及变化。两个妓女生活在一个山寨里,就像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是这样的,两个妓女有着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她们始终处于一种略有失衡却又平衡的磁场内。薛嵩的以及各种人物的变化其实是随着我在现实生活中心态变化而变化的。最后当我想起一切的时候,现实和理想形成了一个强烈而巨大的反差,这让我实在是受不了。文章的结尾大概是我在庸俗中走向死亡这样的(个人觉得),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不用失望却又保持理想的美好。

  最让人难过的是空欢喜。在理想的过程之后向现实的庸俗妥协是一种极为无可奈何的举动。向现实的庸俗妥协但又要坚强倔强的活着或许是作者最想讲述的道理吧。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九):热水袋。

  看了《万寿寺》。爱上了里面的一个比喻。

  此时寂寞不再像 一种暧昧的癫狂,而是变成了体内的刺痛。后来,薛嵩难于忍受,就去抢了红线为妻。这样

  他就不会被寂寞穿透,也不会被寂寞粉碎。如果感到寂寞,就把红线抱在怀里。

  就如同胃痛的人需要一个热水袋。

  所以,你看,爱这么个玩意,不过就是一个热水袋。

  那么,按照我的理论推下去,可以得出不寂寞的人是不会爱的。

  哈哈,不要相信我的话。现在连我都不大相信我自己了。

  爱这个词不能乱用。我教育别人的话。现在要改来教育我自己。

  你懂甚么叫情感啊甚么叫爱么。

  感慨,感慨,只是感慨。当不得真。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读后感(十):莫名其妙与思维之乐——读《万寿寺》

  文/吴情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王小波可算是一个异数。说是异数,其实也不尽然。爱读王小波的,自然推崇他到极致,都看出他受到法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莫迪亚诺和勒克莱齐奥等法国“新寓言派”小说家,关键主题在于“记忆”、“寻找”,这些为他赢得了“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乔伊斯”的美名。不爱读王小波的,只怕连翻开他作品的一页都觉得忸怩咯涩,拿刀架在脖子上都不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王小波的文学受众呈现如此两极分化,都必须回到王小波作品本身,对其作品本身的特点和审美特质进行全面把握,才能进一步探讨。

  王小波生平四十六岁,主要作品几乎全部含纳在《王小波全集》(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从整体上看,读者和评论界对王小波的散文看法大多一致,多半认为其具有智识性,属于知识分子的文章;但对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分歧主逐渐显露:推崇王小波小说的,认为它具有明显的后现代色彩,不讲究单纯的故事和情节,也取消了意义和可靠性,主要是知识的交锋和智慧的游戏;厌恶其小说作品的,主要不满意于小说中露骨的性描写和“粗鄙语言”,以及取消意义和可靠性、游戏文章作弄古人。

  争论不妨碍我们阅读王小波的作品,先看看他的长篇小说《万寿寺》。《万寿寺》中,主人公“我”因为车祸失去记忆,出院后回到万寿寺。“我”凭着口袋里的工作证,回到万寿寺上班,变成自己以前写的小说手稿的读者,而手稿上写的是唐朝红线和薛嵩的故事,“我”对自己所写的故事产生了异样的感觉,一方面,“我”竭力思考作品中的人和“我”之间的关系和对应性,另一方面,“我”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找寻自己丢失的记忆。

  《万寿寺》整个故事看起来莫名其妙,时时透露出王小波多方面的哲学思考和个人智慧,令人忍俊不禁,可看,但不可读。古史和传奇作品中对薛嵩和红线的故事所记不多,这无疑给故事中的“我”进行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契机,但问题来了,虽然现今我们很多话题得以公开讨论,在进行文学创作中,是否可以将其毫无底线地书写,比如古人的“性忌讳”。先前的“我”和出车祸之后的“我”,哪一个“我”才是小说手稿的作者?小说作者和人物之间,是否存在着性格上的某种想通性或相似性?书写淫秽作品(包括单纯的为淫秽而淫秽的作品,以及淫秽为表、深沉为里的作品)的作者怎样才能把握性描写和为人生派之间的平衡?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小说创作者必读作品,它探讨了很多命题,尽管王小波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多少包含了些许个人倾向)。人物性格和环境的关系,是否有绝对不变的所谓“性格”,还是说人物的性格在环境和情态中以某种形式表现着,只可见行为,不能见心理。作者和人物是否具有对应性,以及作者对人物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万寿寺》中有不少警策之句,比如,“动了抢的心之后,看起来人就不一样。”又如,“绝望其实是无限的美好。”再如,“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的小说风格,一方面受到西方卡夫卡和乔伊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作家,比如王朔、刘震云等,开启了中国小说新的方向。王小波于九七年去世,评论界对他的评论尚未“盖棺定论”(算不得坏事,定论容易标签化;也不是好事,两极化的评论终究不是对他中肯的评价),但我个人接触王小波,阅读王小波,和一颗智慧的心相交流的心灵旅程,才刚刚开始。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 长篇小说)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